西瓜視頻揭秘:中芯國際艱辛創業二十年,創始人竟然被掃地出門

2020-09-03 紅螞蟻R

因為中興,華為這些年的遭遇,全民的目光都被吸引到晶片上面。隨著網際網路,5G,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的普及,晶片成為了一切硬體設備的必備,如果能做到晶片自主,無疑就佔領了未來科技發展的制高點之一。

全球的晶片發展到現在,時間並不長,從1947美國人發明了第一個電晶體開始,到今天不過短短七十年,而我國的晶片起步就更晚了。晶片產業,按目前的分工,主要有分布在兩個板塊,一個是研發設計,另一個就是製造。而我國晶片產業的這兩個模塊,發展明顯不均衡。在晶片研發上面,華為已經達到世界領先,和三星,高通等晶片巨頭處在同一水平,但是我國的晶片製造,還非常薄弱,不僅工藝流程落後於三星和臺積電最少5年以上,而且在晶片生產設備上就更加落後,完全達不到自主生產,不得不向國外企業採購相關設備。

晶片製造現在是我國必須快速補足的短板,否則根本無法贏得未來在科技領域的競爭,說到晶片製造,就繞不開我國現有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而說到中芯國際,就繞不開兩個人:張汝京和梁孟松。


張汝京,有「中國半導體之父」的稱號。194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其父張錫綸為當時業內有名的煉鋼專家,張汝京一歲的時候隨父母一起遷住到臺灣,從小就成績優異,從臺灣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留學,29歲那年,成為德州儀器的一個研發設計工程師,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美國的半導體行業,不斷湧現出中國的天才工程師和卓越企業家,張汝京的頂頭上司邵子凡博士就是其中的晶片製造工廠建設專家,因為有邵子凡的提攜,張汝京開始了開掛建廠之路,先後在美國,日本,新加坡,義大利等地參與了9個大型晶片工廠的建設,成為業內公認的"建廠高手」。

那個年代移民海外的華人,都有極重的家國情結,張汝京的父親張錫綸老先生也不例外,在張汝京成為建廠專家之後,他問了兒子一個問題:「你什麼時候去大陸建廠?」。因為父親的這一句話,激起了張汝京產業報國的雄心壯志。


大陸的改革開放,迎來了這樣的契機,1997年,張汝京從服務了20多年的德州儀器提前退休,歸國創業,一回國就參與無錫華晶的建設,後來回到臺灣,成立了世大半導體,開始半導體代工業務,三年之內就實現了盈利,世大的崛起,引起了當時就己是晶片代工業老大臺積電的注意,以50億美元的高購,對世大進行併購,因為張汝京雖然是創始人,但是股權不多,拗不過其餘的大股東,這個併購順利完成,但是張汝京提出了併購條件,就是要求合併之後,一起到大陸建設晶片工廠。

但是,這一條件,在併購完成之後,臺積電的張忠謀並沒有兌現承諾,讓張汝京覺得很不爽,一氣之下,出掉了手中所有的股票,帶著全家遷居上海,開始了大陸建廠的艱難歷程。當年大家對晶片的重視,遠沒有現在這麼強烈,首先是因為使用晶片的地方很少,很多消費級產品還沒有晶片控制的功能需求。其次,行業對晶片自主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因為只要有錢就可以購買。想不到會有一天,人家不僅不讓我們自己製造,還不讓別人給我們製造,甚至還不準別人賣給咱們,只因為晶片技術都是別人的。正所謂「爹有娘有,不如自有」。


在當時的環境下,要在大陸創建一座晶片工廠難度極大,不過,張汝京還是憑藉自己的人脈和資源迅速聚攏了一批人才和資金,並開始著手選擇廠址,雖然當時的晶片行業遠沒有現在的熱度,但是張汝京在上海還是得到了熱情接待,並為他在浦東腹地劃了一大片地塊以供建廠使用。

2001年,中芯國際拔地而起,這後面凝聚了張汝京的全部心血,他帶過來400名技術人才和10億美金,創立之初,張汝京就把公司的註冊地選擇在開曼群島,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一家中國公司的註冊地要選擇在這樣的地方,這是因為張汝京預計到,中芯國際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國外技術領域的麻煩,如果註冊地選擇開曼群島,就能淡化國內資本背景,避免這類麻煩的產生。


張汝京不愧是晶片工廠建設專家,短期之內,把人才,資金,設備就全部搞定,從創立開始,用了不到4年的時候,不僅在上海擁有三個晶片代工廠,在北京也創建了兩個晶片代工廠,成為國內晶片代工廠的領跑者,並成長為全球第三大晶片代工廠,張汝京的艱苦創業,極大的促進了國內晶片製造工藝的提高,縮小了與西方先進工藝的差距。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更何況在晶片代工這種本來巨頭就非常少的行業,競爭特別激烈,全球能做晶片代工用一隻手都數得過來,除了三星,英特爾,就只有臺積電,中芯國際的崛起,張汝京又一次成為了臺積電的心腹大患,這次併購世大完全不同了,張忠謀要把中芯國際一次打趴。

因為中芯國際前期的員工和180納米工藝都和臺積電有關係,這些都成為張忠謀向中芯國際發難的工具。2003年,中芯國際準備赴美上市之際,臺積電選擇在這個敏感時期出手,以侵犯專利和竊取商業機密為由向中芯國際提起訴訟,經過兩年的持久戰,雙方達成庭外和解,中芯國際向臺積電賠償1.75億美元,而且要將130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技術入庫,並且要隨時接受臺積電的抽檢。


但是,這還不夠,2006年,臺積電再次以中芯國際不遵守和解協議,繼續侵犯臺積電利為由提起訴訟,這些訴訟都是在美國處理的,中芯國際當然扛不過身後有美國資本的臺積電,持續了三年之後,張汝京在無奈之下,為了上市,又一次籤訂了和解協議,結果如下:賠償臺積電2億美元之後,再劃分中芯國際10%的股份給臺積電,最重要的條件還要張汝京離開中芯國際,因為他在晶片行業的影響力太大了,想擊垮中芯國際,第一件事就是趕走張汝京,這次張忠謀終於露出了他最後的底牌。

一代大陸晶片代工的奠基人,竟然以這種落寞的方式離場,中芯國際也從此進了一蹶不振的局面,而臺積電沒有了這個最大的競爭對手,越走越快,直至成為晶片行業的王者。

最新傳來的消息,中芯國際因為外部原因,而無法向華為供應晶片,這不禁讓人感到失望,還有別的辦法嗎?請看西瓜視頻創作人量子實驗室的視頻作品:20年坎坷崛起之路,臺積電無情打壓,中芯國際能救華為嗎?

在西瓜視頻搜索:量子實驗室,就能觀看完整視頻

如果要了解更多中芯國際,臺積電和華為的故事,推薦觀看以下西瓜視頻:

中芯國際表示可能無法給華為供貨,讓人失望,到底有什麼苦衷?

晶片巨頭臺積電,牢牢掐住華為死穴,海思這次真的無路可走了?

北鬥「橫空出世」,中芯國際「漁翁得利」,臺積電「有苦難言」

漲知識,看西瓜視頻。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不能給華為生產晶片備受質疑,真的不是中芯國際的錯
    不久之前,中芯國際CEO梁孟松表示,中芯國際絕對遵守國際規章,如果9月14日之後不能繼續支持華為,屆時還將會有其他的客戶進入到中芯國際的產能中,影響是可控的,雖然大家早就知道,中芯國際光憑一己之力無法與美國抗衡,但是這個消息從其CEO口中說出來,還是有些難以接受,所以消息 一出,中芯國際立刻遭到批評和質疑。
  • 我國半導體領域突破,中芯8nm工藝對我們影響多大「西瓜視頻」
    這一次中芯國際也迎來好消息,通過第二代N+1工藝可以實現10nm以下晶片的生產。中芯國際8nm工藝研發成功>美國對晶片的管控反而激勵了我國半導體晶片的發展,華為的5nm晶片已經實現量產,中興的5nm工藝也開始導入,在晶片的設計中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領先水準,最近中芯國際傳出消息:中芯第二代N+1工藝已經進入了客戶導入階段,將在今年年底批量試產。
  • 我國半導體崛起,中芯突破8nm,碳基晶片迎來未來「西瓜視頻」
    這一次中芯國際也迎來好消息,通過第二代N+1工藝可以實現10nm以下晶片的生產。中芯國際8nm工藝研發成功美國對晶片的管控反而激勵了我國半導體晶片的發展,華為的5nm晶片已經實現量產,中興的5nm工藝也開始導入,在晶片的設計中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領先水準,最近中芯國際傳出消息:中芯第二代
  • 百度世界大會收官獲好評 創業紀錄片《二十度》揭秘技術信仰
    9月21日,百度宣布創業20周年首支紀錄片《二十度》將上線。紀錄片將重點講述百度20年的創業歷程,揭秘百度堅持技術信仰背後的故事。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技術早已成為百度的標籤。被譽為中國網際網路「黃埔軍校」的百度,擁有怎樣一支強大的技術團隊?20年來,有哪些不為認知的故事?觀眾都能通過這部紀錄片一窺究竟。
  • 復盤中芯國際二十年發展史 高層「震蕩」影響不止股價下跌那麼簡單
    今日傳出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提出辭職後,中芯國際A股一度大跌近10%。而回顧中芯國際近20年的發展歷程,4任董事長、5輪CEO的交替,高速發展階段無不與人才有關。張汝京帶領下的高速發展期先從創始人張汝京說起。
  • 代工皇帝臺積電崛起,利潤率超蘋果,完成5nm布局,西瓜視頻揭秘
    中芯國際苦求無果的EUV光刻機,並且數量已經達到10多臺,你說氣人不氣人。除了擁有10幾臺EUV光刻機之外,臺積電在專利技術上也是領先其他同行,僅在2019年就獲得3600多項全球專利。甚至中芯國際也因為臺積電的61項專利向其賠付2億美元。
  • 二十年內即將消失的東西,最後一種原來是這!西瓜視頻為你揭
    科技一直在發展,人類在進步,隨著生活的變化很多東西也終將被淘汰掉,那麼在未來二十年裡,有哪些東西是即將消失的呢?看看有沒有你意料之外的。要知道地球上每分鐘都要用掉200萬隻塑膠袋,而分解掉這些塑膠袋大概需要15-1000年。不得不說塑膠袋是一項非常便利有效的發明,但它帶來的傷害同時也是成正比的。
  • 梁孟松離職中芯國際原因大揭秘
    中芯國際 2020年12月16日中芯國際(688981)低開低走,盤中大幅下探。此外,中芯國際H股早間在港交所臨時停牌。 有消息稱,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兼執行董事梁孟松在董事會上提出辭職,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並未當場核准,公告顯示,董事會表決通過關於委任副董事長、執行董事的議案,其中梁孟松博士無理由投棄權票。 下面是梁孟松的辭職信:
  • 拼多多如此高調,創始人的名字卻沒幾個人知道,西瓜視頻帶你揭秘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用三年時間讓一家創業公司上市,身價超過劉強東的人。黃崢一般都很少面對媒體,即使面對媒體,說的也是一些不鹹不淡的話,不會讓媒體都很大的話題去宣傳他,也很少有哪些話能引起大家轉發的欲望,完全不像那些自帶流量的商界大佬。人們關注他,更多因為他是拼多多的創始人。
  • 西瓜視頻獲2019年中國廣州紀錄片節十大推動者
    12月12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在廣州市圖書館落下帷幕。作為紀錄片領域的新晉勢力,西瓜視頻被組委會授予「中國十大紀錄片推動者」稱號,以表彰西瓜視頻作為新媒體平臺助力紀錄片向大眾的傳播與推廣。
  • 揭秘順豐王衛創業史:出身於草根,崛起於卑微,創業之初多艱辛!
    作為一家民營公司,順豐速運的崛起堪稱奇蹟:僅用20餘年時間,年銷售額超1000億元,員工超過30萬名,成為了中國民營快遞當之無愧的領頭羊,其創始人王衛不僅是快遞業的首富,一度還曾殺入中國首富榜前三甲的位置。那麼,在順豐快速崛起的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精彩故事呢?
  • 中國芯要騰飛,華為應與中芯國際強強聯合,進行產業鏈資源整合
    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也更新華為和中芯國際這樣的龍頭企業打造核心供應鏈,整改國內半導體企業資源,協調發展,對中國芯供應鏈的薄弱環節集中力量重點攻克,這樣中國芯才是最快的發展道路!中芯國際是否會和華為合作,助華為「脫困」呢?此前,有消息稱華為和中芯國際已開始合作,藉助中芯國際14nm工藝製程為華為生產中低端晶片。早在去年年底的時候,海思半導體就自己的設計晶片力量聯合中芯國際生產晶片。
  • 西瓜視頻揭秘中國又一硬氣企業,創始人立志做到全球第一
    福耀的成功源於創新和專注,在汽車玻璃行業中擁有核心競爭力!如今全球新能源汽車已爆發,福耀再一次抓住了這一契機拿下了特斯拉大單。不過在疫情還繼續擴散的全球環境下,福耀能否繼續登上下一個臺階,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玻璃頂級供應商?
  • 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差在哪裡?中芯國際還有機會趕超臺積電嗎?
    中芯國際和臺積電真的是恩恩怨怨,可以說他們的創始人本身就有著恩怨,中芯國際的張汝京,以及臺積電的張忠謀,他們曾經都是德州儀器的員工,然而各自創業之後,臺積電收購了張汝京的世大,導致張汝京的失敗,關鍵是在收購世大的時候,張汝京並不知道。
  • 英特爾7nm晶片再延期,臺積電:我5nm都量產幾個月了「西瓜視頻」
    ,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包括日韓)一直牢牢掌控著晶片設計和製造的核心技術但是最近二十年來,隨著晶片製程從45nm一路演進到現在的7nm和5nm,晶片製造工藝越來越難、資金需求越來越大,美國的晶片製造企業已經逐漸沒落,時至今日,美國只剩一家英特爾還在苦苦研發新工藝
  • 百度紀錄片《二十度》將上線:揭秘百度技術信仰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9月21日,百度20周年紀錄片《二十度》預告曝光。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出,這支紀錄片對百度二十年堅持技術信仰背後的創業歷程和成長故事進行了集中呈現,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短片最後,李彥宏回到百度創業起點北大資源賓館的辦公室,20年後他再次敲開那扇門,會有什麼好玩的故事?李彥宏在片中吐露了哪些心聲?
  • 雲姨周話|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和他的青島芯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贇12月16日,在上海舉辦的「騰龍奮起 創芯未來——半導體產業高峰論壇」上,72歲的張汝京出席發言。他是中芯國際創始人。此前一天,12月15日,中芯國際召開臨時董事會,就邀請蔣尚義回歸擔任副董事長、執行董事一職進行投票表決,會議進程中,聯合CEO梁孟松向董事會遞交了一封書面辭呈,他認為這麼重大的人事任命自己12月9日才知道,感覺自己不被尊重信任。
  • 可文平臺創始人參加上海市創業指導專家團二十周年紀念活動並獲獎
    2020年12月29日,上海市創業指導專家志願團寶山分團在保集e智谷國際會議中心會議廳召開了"致敬二十年,志願再出發"主題活動。上海市創業指導專家志願團寶山分團專家、文創導師營專家張淞到會參加。寶山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倪前龍出席活動並發表致詞。
  • 臺積電無奈之下,不僅把華為,還把整個中國市場都送給了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是目前國內實力最強,技術最先進,也最有希望的晶片代工企業,北鬥所需的晶片,很大一部就是中芯國際代工的,因為北鬥晶片並不像麒麟1020一樣,需要7納米,5納米的製程技術,只要有14納米,28納米的生產製程就完全可以滿足。
  • 中芯國際的劫數
    2020年12月15日,一條人事任命公告給中芯國際甚至中國半導體產業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彈,震驚業界。起因是中芯國際委任前臺積電執行長蔣尚義為公司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根據合約給與其年薪67萬美元(及年度激勵)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