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中興,華為這些年的遭遇,全民的目光都被吸引到晶片上面。隨著網際網路,5G,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的普及,晶片成為了一切硬體設備的必備,如果能做到晶片自主,無疑就佔領了未來科技發展的制高點之一。
全球的晶片發展到現在,時間並不長,從1947美國人發明了第一個電晶體開始,到今天不過短短七十年,而我國的晶片起步就更晚了。晶片產業,按目前的分工,主要有分布在兩個板塊,一個是研發設計,另一個就是製造。而我國晶片產業的這兩個模塊,發展明顯不均衡。在晶片研發上面,華為已經達到世界領先,和三星,高通等晶片巨頭處在同一水平,但是我國的晶片製造,還非常薄弱,不僅工藝流程落後於三星和臺積電最少5年以上,而且在晶片生產設備上就更加落後,完全達不到自主生產,不得不向國外企業採購相關設備。
晶片製造現在是我國必須快速補足的短板,否則根本無法贏得未來在科技領域的競爭,說到晶片製造,就繞不開我國現有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而說到中芯國際,就繞不開兩個人:張汝京和梁孟松。
張汝京,有「中國半導體之父」的稱號。194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其父張錫綸為當時業內有名的煉鋼專家,張汝京一歲的時候隨父母一起遷住到臺灣,從小就成績優異,從臺灣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留學,29歲那年,成為德州儀器的一個研發設計工程師,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美國的半導體行業,不斷湧現出中國的天才工程師和卓越企業家,張汝京的頂頭上司邵子凡博士就是其中的晶片製造工廠建設專家,因為有邵子凡的提攜,張汝京開始了開掛建廠之路,先後在美國,日本,新加坡,義大利等地參與了9個大型晶片工廠的建設,成為業內公認的"建廠高手」。
那個年代移民海外的華人,都有極重的家國情結,張汝京的父親張錫綸老先生也不例外,在張汝京成為建廠專家之後,他問了兒子一個問題:「你什麼時候去大陸建廠?」。因為父親的這一句話,激起了張汝京產業報國的雄心壯志。
大陸的改革開放,迎來了這樣的契機,1997年,張汝京從服務了20多年的德州儀器提前退休,歸國創業,一回國就參與無錫華晶的建設,後來回到臺灣,成立了世大半導體,開始半導體代工業務,三年之內就實現了盈利,世大的崛起,引起了當時就己是晶片代工業老大臺積電的注意,以50億美元的高購,對世大進行併購,因為張汝京雖然是創始人,但是股權不多,拗不過其餘的大股東,這個併購順利完成,但是張汝京提出了併購條件,就是要求合併之後,一起到大陸建設晶片工廠。
但是,這一條件,在併購完成之後,臺積電的張忠謀並沒有兌現承諾,讓張汝京覺得很不爽,一氣之下,出掉了手中所有的股票,帶著全家遷居上海,開始了大陸建廠的艱難歷程。當年大家對晶片的重視,遠沒有現在這麼強烈,首先是因為使用晶片的地方很少,很多消費級產品還沒有晶片控制的功能需求。其次,行業對晶片自主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因為只要有錢就可以購買。想不到會有一天,人家不僅不讓我們自己製造,還不讓別人給我們製造,甚至還不準別人賣給咱們,只因為晶片技術都是別人的。正所謂「爹有娘有,不如自有」。
在當時的環境下,要在大陸創建一座晶片工廠難度極大,不過,張汝京還是憑藉自己的人脈和資源迅速聚攏了一批人才和資金,並開始著手選擇廠址,雖然當時的晶片行業遠沒有現在的熱度,但是張汝京在上海還是得到了熱情接待,並為他在浦東腹地劃了一大片地塊以供建廠使用。
2001年,中芯國際拔地而起,這後面凝聚了張汝京的全部心血,他帶過來400名技術人才和10億美金,創立之初,張汝京就把公司的註冊地選擇在開曼群島,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一家中國公司的註冊地要選擇在這樣的地方,這是因為張汝京預計到,中芯國際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國外技術領域的麻煩,如果註冊地選擇開曼群島,就能淡化國內資本背景,避免這類麻煩的產生。
張汝京不愧是晶片工廠建設專家,短期之內,把人才,資金,設備就全部搞定,從創立開始,用了不到4年的時候,不僅在上海擁有三個晶片代工廠,在北京也創建了兩個晶片代工廠,成為國內晶片代工廠的領跑者,並成長為全球第三大晶片代工廠,張汝京的艱苦創業,極大的促進了國內晶片製造工藝的提高,縮小了與西方先進工藝的差距。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更何況在晶片代工這種本來巨頭就非常少的行業,競爭特別激烈,全球能做晶片代工用一隻手都數得過來,除了三星,英特爾,就只有臺積電,中芯國際的崛起,張汝京又一次成為了臺積電的心腹大患,這次併購世大完全不同了,張忠謀要把中芯國際一次打趴。
因為中芯國際前期的員工和180納米工藝都和臺積電有關係,這些都成為張忠謀向中芯國際發難的工具。2003年,中芯國際準備赴美上市之際,臺積電選擇在這個敏感時期出手,以侵犯專利和竊取商業機密為由向中芯國際提起訴訟,經過兩年的持久戰,雙方達成庭外和解,中芯國際向臺積電賠償1.75億美元,而且要將130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技術入庫,並且要隨時接受臺積電的抽檢。
但是,這還不夠,2006年,臺積電再次以中芯國際不遵守和解協議,繼續侵犯臺積電利為由提起訴訟,這些訴訟都是在美國處理的,中芯國際當然扛不過身後有美國資本的臺積電,持續了三年之後,張汝京在無奈之下,為了上市,又一次籤訂了和解協議,結果如下:賠償臺積電2億美元之後,再劃分中芯國際10%的股份給臺積電,最重要的條件還要張汝京離開中芯國際,因為他在晶片行業的影響力太大了,想擊垮中芯國際,第一件事就是趕走張汝京,這次張忠謀終於露出了他最後的底牌。
一代大陸晶片代工的奠基人,竟然以這種落寞的方式離場,中芯國際也從此進了一蹶不振的局面,而臺積電沒有了這個最大的競爭對手,越走越快,直至成為晶片行業的王者。
最新傳來的消息,中芯國際因為外部原因,而無法向華為供應晶片,這不禁讓人感到失望,還有別的辦法嗎?請看西瓜視頻創作人量子實驗室的視頻作品:20年坎坷崛起之路,臺積電無情打壓,中芯國際能救華為嗎?
在西瓜視頻搜索:量子實驗室,就能觀看完整視頻
如果要了解更多中芯國際,臺積電和華為的故事,推薦觀看以下西瓜視頻:
中芯國際表示可能無法給華為供貨,讓人失望,到底有什麼苦衷?
晶片巨頭臺積電,牢牢掐住華為死穴,海思這次真的無路可走了?
北鬥「橫空出世」,中芯國際「漁翁得利」,臺積電「有苦難言」
漲知識,看西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