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其實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據調查,我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發病率每年都在持續增長。想想其實還有很多人和我們一樣都在抗擊病魔的一線中,當然也有許多病友最終實現治癒、戰勝病魔。
淋巴瘤是化療、放療最敏感的腫瘤之一,是自體幹細胞移植效果最好的腫瘤之一,同樣也是療效最好、最有希望被治癒的腫瘤之一!
淋巴系統是我們免疫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可以看下下面的這張圖片,是這樣一個遍布全身的網狀結構,裡面循環的就是淋巴液。淋巴系統由淋巴組織、淋巴管道及淋巴液組成。其中,淋巴組織中含有大量淋巴細胞。淋巴細胞作為人類健康衛士,可維持機體內環境的清潔有序。對外,淋巴細胞可抵禦外來侵犯的細菌、病毒;對內,它可清掃壞死衰老的細胞。當外界的細菌進入人體時,機體可出現炎症,首先的臨床表現為淋巴結腫大,如喉嚨發炎。繼而可引起頜下淋巴結腫大。此時,患者需通過抗炎治療,緩解症狀。
而淋巴瘤,是起源於淋巴造血系統淋巴細胞的惡性腫瘤,是指來源於淋巴造血系統的淋巴細胞受到內在或外在因素刺激後,出現了某些遺傳學上的改變,從而導致其無限制生長。這就非常可怕,相當於這些細胞成了叛軍,還隨著淋巴系統全身地跑,並積聚於淋巴結、淋巴組織器官、血液或其他非淋巴組織器官中的一種腫瘤。不同類型的淋巴瘤的惡性程度差別很大,大致上可以分為:惰性、侵襲性和高度侵襲性。而淋巴瘤分型也非常多,迄今為止還在增加。
目前醫學界通常會按照 Ann Arbor在1966年提出的臨床分期方案,將淋巴瘤分成I-Ⅳ期:
I期:病變僅限於1個淋巴結區(I)或淋巴結外的一個器官局部受到病變累及(IE);
II期:病變累及橫膈同側(上側或者下側)2個或更多的淋巴結區(II),或病變局限性地侵犯淋巴結以外的器官及橫膈同側1個以上淋巴結區(IIE);
Ⅲ期:橫膈上下均出現淋巴結病變(Ⅲ)。可伴隨有脾臟累及(ⅢS)、淋巴結以外的器官局限受到病變累及(IIIE),或脾臟與局限性的淋巴結以外器官受到病變累及(IIISE);
IV期:1個或多個淋巴結以外的器官受到廣泛性或播散性的侵犯,伴隨有或不伴隨有淋巴結的腫大。肝或骨髓只要受到病變累及均屬Ⅳ期。
溫馨小貼士:
橫膈:是胸部和腹部之間,一塊向上膨隆的薄的橫紋肌,它封閉胸廓下口,成為胸腔的底部和腹腔的頂部。橫膈的上側即胸腔,下側即腹腔、盆腔。
目前尚未完全發現淋巴瘤的明確病因,較為公認的是某些感染因素(如EB病毒)、機體免疫功能異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後長期大量應用免疫抑制藥物、老齡化。
淋巴瘤的原發部位既可在淋巴結內,也可在淋巴結外的組織。總的來說,可從局部表現、全身症狀和結外病變這三方面來發現病症。
(1) 局部表現:無痛性、漸進性淋巴結腫大,淺表淋巴結腫大以頸部為多發,其次為腋下,再次為腹股溝。深部以縱膈,腹膜後為多見。由於淋巴瘤細胞侵犯部位及範圍不同,臨床表現很不一致。
(2) 全身症狀(B症狀):發熱(體溫高於38℃,連續3天);體重減輕(在6個月內減少10%以上);盜汗(夜間或入睡後出汗) 。
(3)結外病變特點:淋巴瘤可侵犯全身各組織器官,從而引起相應的症狀,如肝脾浸潤引起肝脾腫大、疼痛;胃腸道浸潤引起腹痛、腹塊、腸梗阻和出血;鼻咽部浸潤引起鼻塞等。
如何通過自查來警惕淋巴瘤?
1. 快速、進行性淋巴腫大,需要引起警惕。自查頸部、腋下、腹股溝淋巴結,有時可能觸及到小淋巴結,這很常見。體檢時的B超有時也會報告淋巴結腫大,這並不意味著患了淋巴瘤,可以留意觀察,如果進行性增大,就應該引起重視。
2. 淋巴結一般無觸痛。口咽感染可引起頸部淋巴結腫大,但是這種淋巴結往往質地偏軟,可有觸痛。腫瘤性的淋巴結腫大,除了進行性的增大以外,往往沒有觸痛。
3. 質地硬,需要引起重視。一般來說良性的淋巴腫大觸診較軟,類似用手指觸摸嘴唇的感覺,而實體的腫瘤,比如說胃癌、肺癌等轉移至淋巴結,淋巴結質地是硬的,摸上去如同觸摸自己額頭的感覺。這些僅為臨床進一步檢查提供線索,不能據此確定診斷。
出現疑似淋巴瘤症狀,下一步應該怎麼做?
醫生首先會檢查您全身各個部位表淺的淋巴結是否有腫大。不論您的體表是否存在淋巴結的腫大,醫生都會例行做這個檢查。
如果表淺的淋巴結有腫大,醫生會先看您淋巴結腫大的部位的皮膚是否隆起,皮膚的顏色有沒有變化,有沒有皮疹、瘢痕、瘻管等,然後通過滑動併攏的示指、中指和環指,來判斷表淺的淋巴結的大小、質地、光滑度、與淋巴結旁邊的組織是否有粘連、是否容易碰到以及有沒有壓痛。
當懷疑淋巴瘤時,通常會建議您做血液檢查和骨髓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最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是B超、CT及PET/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體層顯像CT)檢查,對於分期、評估療效及預後非常重要。
醫生還會選取較大的淋巴結,完整地從體內取出來,做成切片,經過染色後作組織病理學檢查。病理學檢查是診斷淋巴瘤的金標準。
淋巴瘤患者出院後如何進行自我管理?
1. 淋巴瘤患者出院後需堅持服藥
淋巴瘤的治療是長期的,儘管在手術切除和綜合治療後病情極大緩解,但仍不能放鬆警惕。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停用任何藥物以前,一定要諮詢醫生!
2. 堅持長期隨訪
完成所有治療後處於緩解期(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的患者第一年每3個月一次;第二年每6個月一次;3年以上每年一次(不同亞型淋巴瘤隨訪時間可能不同,謹遵醫囑,儘量到前期住院的醫院或負責的醫生處複查;如果醫院有專門的淋巴瘤隨訪門診,也可以去那裡複查。
複查項目:血常規、肝腎功能、乳酸脫氫酶、心電圖、腹部B超、心臟彩超、胸部CT、PET/CT等。
淋巴瘤的治療是長期的,淋巴瘤治療後無瘤生存>5年者仍有遠期復發風險。淋巴瘤長期治癒後並發第二腫瘤的危險性仍然存在,通過隨訪,爭取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提高遠期療效。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 合理的飲食
均衡飲食:食物多樣化、合理搭配、葷素搭配、酸鹼平衡、色香味調配、不偏食、少食多餐、減少紅肉的攝入,限制加工肉類攝入,選擇低脂乳製品,增加蔬菜和水果攝入,選用堅果或橄欖油,經常食用全穀物食物,限制添加糖攝入。
5. 適量的運動
適量的運動有利於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
運動量不宜過大;
注意運動方式應多元化:散步、太極、瑜伽等。
6. 樂觀的心態
要有治癒的信心;
坦然面對常見不良反應與疾病反覆;
多與家人和朋友交流溝通。
常見誤區
誤區一:認知不夠,過度恐懼
許多年輕朋友對淋巴瘤了解不夠,發現淋巴結腫大,就懷疑自己已經患有淋巴瘤。一來寢食難安擔驚受怕,二來去不同醫院掛號檢查造成資源浪費。需了解,淋巴系統是一個免疫系統,簡單的口腔潰瘍、咽炎等,都有可能導致淋巴結腫大,重視自身健康症狀可取,但切莫自行判斷,所有症狀一概而論。
誤區二:重視不夠,延誤病情
需提醒廣大朋友,若發現常規體檢中,血常規的白細胞高、淋巴細胞比例高,此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檢查是否有淋巴系統方面的問題。
誤區三:淋巴瘤是不治之症
患了淋巴瘤並非人生被宣判了「死刑」,淋巴瘤的某些類型是可以治癒的。比如霍奇金淋巴瘤,5年生存率能達到80%-90%。如果是年輕人診斷為霍奇金淋巴瘤,類型較好、分期較早,一旦治癒,完全能重回工作崗位,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一定財富。
誤區四:淋巴瘤患者完全不可生育
針對這一問題,科室專家也會根據患者情況給出相應建議。若年輕女性或男性,診斷時病情較輕、進展較緩,基於先進的生殖醫學技術,可根據相關規定在治療前進行冷凍卵子或精子。也有女性在治癒之後,自然生育健康孩子的案例。當然,是否可行,還要因人而異,建議所有淋巴瘤治癒者,備孕前要在專業醫生處進行詳細檢查與問詢。隨著醫學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淋巴瘤的診斷與治療已有了重大突破。同時,國家醫保政策也在更大程度上向患者傾斜。
2017年下旬,治療淋巴瘤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利妥昔單抗納入全國醫保目錄,患者經濟負擔明顯減輕,有些藥物下降幅度近一半左右。所以,面對疾病,淋巴瘤患者要正確對待,早發現早治療,配合醫生積極對抗疾病。
健康,是我們每個人所嚮往的,同樣也是醫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我們都期待這個世界少些病魔的傷害,哪怕不幸正在經歷,也能多些了解,更好地面對疾病!
面對淋巴瘤,既不要過分恐懼,擔心、害怕,也不能因為部分類型淋巴瘤的預後較好而掉以輕心。淋巴瘤的類型眾多,有些淋巴瘤需要治療,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有些類型淋巴瘤療效不佳,還有一些類型淋巴瘤不需要治療。相信隨著醫學科技的迅猛發展,多數淋巴瘤是有藥可醫的,疾病的預後也會越來越樂觀。
轉自:醫學界腫瘤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