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家中有一個珠子磨得發亮的算盤,聽家人說是姥爺那一輩人留下來的,那一代人的算盤打得很嫻熟,算盤也是任何一個櫃檯都少不了的工具。筆者在小學的時候背過珠算口訣表,能夠計算簡單的加減法。然而,如今卻都忘記了,依稀記得「滿十進一」的規則,卻早已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想必與筆者有相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上個世紀90年代初,珠算作為一門課程存在於小學課本裡,但是不知何時,那噼噼啪啪打算盤的聲音在課堂上悄無聲息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迅速的計算器。珠算,在現代化技術日益革新的時代,以古老的身份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就在人們即將遺忘這項技能、這種傳統文化的時候,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中國珠算被正式批准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目。
作為一種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漫長歲月的「古老計算機」,它見證了中華民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的發展歷程,它代表的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計算方法,更是記載和傳承炎黃子孫民族文化的載體。古老文化與現代化科技的碰撞導致了珠算生命的終結,但作為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傳統文化,珠算要被傳承下去。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一個民族得以生存發展的動力之一。珠算申遺成功,為我們傳承民族文化、豐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吹響了號角。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珠算的傳承面臨著諸多問題,需要深入的解決方案為傳統文化的發展保駕護航。
很多人存在珠算只是一種計算工具的片面認識,在這一領域它顯然沒有高科技手段來的快捷迅速。諸如此類,珠算的發展舉步維艱。接受新事物、新觀念是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拋棄古老的文化之根卻容易失去自己的本色,迷失前進的方向。轉變觀念,重視傳統文化,意識到那些古老而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的重要性,汲取其中的文化精華,是我們前進過程中的根本。
珠算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手指撥動的瞬間就能進行數字的運算,這可謂神奇。老祖宗的智慧流淌於指尖,成為古老的中國文化明歷史長河中熠熠發光的明珠,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拒絕這樣文化精髓?現如今,珠算尚未全面普及,但作為孜孜不倦的炎黃子孫,知曉珠算,並能進行簡單的應用,這是不為過的要求。
博大而精深的傳統文化,歷經千年,形成了完整獨立的體系。在珠算淡出課堂的同時,在珠算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珠心算卻得到青睞。據相關人士介紹,「珠心算其實就是把算盤印在腦子裡,迅速完成計算的一種技巧。它能鍛鍊幼兒的集中能力,培養數感,協調手腦合作,對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意志力的培養都有好處。」珠算的精髓得以擴展,這無疑是對珠算傳承和發展的最好詮釋。
珠算申遺成功了,但不要讓珠算成為記錄在書本上的歷史,多一份關注,多一份行動,在古老的文化中體會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在傳承的過程中發展創新,以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楊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