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破壁者(十六):德州儀器的「羅生門」

2020-10-14 腦極體

半導體領域最具「羅生門」特質的,應該要屬德州儀器了。

自從淡出手機晶片市場之後,德州儀器的名號逐漸變得鮮為大眾所知,但其實我們每一次打電話、上網、拍照等活動背後,都可能在與其製造的模擬晶片和數字處理器DSP產生親密接觸。

有著80多年歷史的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簡稱TI),在模擬IC市場佔據了無可爭議的市場份額,營收是競爭對手ADI的兩倍之多。

而其發明創造的比如全球第一個電晶體、第一塊集成電路、第一款手持計算器、第一個單晶片DSP等等,都足以在半導體史冊留名。

關於其業界地位,已經不需要我們再多贅述。不過當我們回顧歷史上德州儀器經歷的兩次較大戰略轉折:

第一次,是上個世紀,從地質勘探轉型半導體,在與仙童半導體的對戰中屢次取得超越,最後卻被迫放棄微處理器市場,專注信號處理器與模擬IC領域;

第二次,是本世紀初,不得不告別3G業務,將重心從手機處理器轉移到汽車+工業等toB領域;

而每一次選擇背後的原因,歷史的書寫者們卻有著各自的看法:

一部分人認為,德州儀器踩準了網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繁榮到泡沫破裂的時機,獲得了持續增長的空間,是一種極具前瞻眼光的體現;

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德州儀器在兩次變革中都沒有把握住機會,電腦處理器市場敗給英特爾,手機晶片被高通擠壓,沒有做出順應市場規律的產品,只能退居幕後做起上遊生意。

一個如此大規模的「航母」轉向,背後原因自然不是如此簡單就可以歸納總結的。當然,真相如何也並不那麼重要。

我們只需要看到結果,與德州儀器同時期的仙童半導體,在技術上的出色毋庸置疑,但商業也一樣沒能勇往直前,人事、產品等看似不經意的動蕩就能將整個企業陷入風雨飄搖。

而德州儀器在每一次變軌之後,都能夠在極其殘酷的競爭中站穩腳跟、打敗競爭者,重新確立自己的泰鬥級地位。

無論其選擇的前因如何,這一結果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而思考的角度之一,就是回歸到一個個歷史時刻,去經歷其所經歷的。

變軌1:從地質勘探隊到半導體領軍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推動了全球對石油的需求,而兩個青年J·克萊倫斯·卡徹和尤金·麥克德莫特,看到了德克薩斯州得天獨厚的石油資源,在1930年,創建了一個小型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地球物理業務公司」(GSI),這就是德州儀器的前身。

GSI的生意一直不錯,到了二戰期間,又得到了國防電子產品的訂單,開始將信號處理技術應用在潛艇偵測、空軍雷達系統等產品上,這一度佔到GSI銷售額的80%,成為公司的支柱產業。

1946年,GSI創建了電子設備實驗室和製造廠,1951年重組並更名為「德州儀器」。此前的經驗告訴他們,半導體是一個極具前景的行業,處在剛要起飛的黃金點上。於是這個連真空電子管生產和使用經驗都沒有的公司,開始積極切入新賽道。為什麼這個半導體新秀能截胡仙童半導體的許多次發明「第一」?

一方面,是頂級科學工程師加持下的產研結合。1954年,德州儀器以25000美元從西部電子公司那裡購買了生產電子電晶體的專利,同年開始製造和銷售電晶體。

此後,曾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戈登·蒂爾在德州儀器擔任研究主任,在1954年研製出了第一個商用的矽電晶體,德州儀器成為當時唯一一個批量生產矽管的公司;

1958年傑克·基爾比又提出創新,將微型電路蝕刻在一塊晶片上,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德州儀器又成了當時唯一能批量生產矽電晶體的公司。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傑克·基爾比)

順利涉足半導體,又拿下了國防系統訂單,讓德州儀器很快走上了正軌。

但這並不是其能屹立不倒的原因,德州儀器還十分注重產品線的豐富程度,積極布局大眾消費市場。

許多人學生時代用到的能進行多功能計算的手持計算器,發明者正是德州儀器。除此之外,德州儀器還推出了第一款單晶片語音合成器,應用於手持式教育玩具「我說你拼」(Speak & Spell) 上;打造了第一款單晶片微控制器(MCU),來改造家用電器和工業設備等。

消費市場大獲成功,20世紀70、80年代,德州儀器在數字鐘錶、電子手錶、可攜式計算器、家用電腦以及各種傳感器方面業務十分走俏,並在世紀末將國防業務直接出售了。

那為什麼,這位轉型成功的昔日IC霸王會從消費端隱退,成為今天我們熟悉的toB型選手呢?因為在微處理器領域,德州儀器遇到了一個初興但有力的對手——英特爾。

在前面的篇章中,我們提到英特爾8008是世界第一個8位處理器。但其實早在英特爾之前,德州儀器也曾推出過一款8位處理器。

當時,一個名為計算機終端公司(CTC)的公司計劃設計一臺電腦,德州儀器和英特爾都得到了單MOS晶片的訂單。德州儀器的表現很不錯,僅用一年時間就研發出了TMX 179,比英特爾更早攪和。

但TMX 1795晶片的體積實在有點大,存在大量浪費的空間,性能無法滿足要求,也很難被商用。這也給了英特爾8008趕超的機會,並在CTC之後還相繼獲得了來自IBM、微軟的訂單,拿下了PC處理器市場的龐大份額。

面對席捲全球的個人桌面電腦風潮,德州儀器當然也掙扎了一下,又再次搶先推出了16位處理器TMS9900,這會因為缺乏可兼容的外圍晶片和軟體而失敗。

到最後,德州儀器一看英特爾大勢已成,自己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在過去十年裡從30%跌至只剩5%左右,為了削減成本,甚至在1980年到1982年間裁減了1萬名員工。

最後壯士斷腕,選擇離開微處理器業務,放棄了在PC市場「泥足深陷」。

變軌2:從移動霸主到B端王者

如果說微處理器業務的「滑鐵盧」,將德州儀器推出肥美的了PC市場,卻也意外地為其開啟了移動晶片的大門。

德州儀器大刀闊斧地出手了國防、印表機、電腦、DRAM等一系列業務,在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紀初,開啟了集中在移動領域發力,將業務聚焦在數位訊號處理和模擬晶片領域,並說服諾基亞採用了其DSP產品。

在那個諾基亞紅透半邊天的2G時代,德州儀器也通過與其的合作,迅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手機晶片供應商。廣泛流行的塞班系統,也採用的是德州儀器的處理器。

儘管伴隨著安卓系統的流行,高通驍龍處理器也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但德州儀器的實力仍然不可小覷,憑藉不錯的能效,依然是許多手機廠商的首選,比如華為首批雙核智慧型手機P1,就採用了德州儀器的OMAP系列處理器。

2007年,德州儀器還發布了第一個單晶片數字手機解決方案 (LoCosto) 系列,以期待讓手機變得更加智能。

一切看起來都很好,如果沒有3G這個意外的話:

高通利用3G技術智慧財產權問題,將德州儀器阻擋在了新市場的門外。因為德州儀器的處理器只有GPU和一些DSP單元,手機廠需要另外購買基帶晶片來進行集成,而高通則是將處理器和基帶直接集成在一起出售,就算需要支付一筆授權費,也比後續組裝更加簡單高效。

高通的操作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德州儀器只能放棄這個極具增長前景的業務,在2012年宣布結束其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為導向的OMAP晶片業務,將模擬IC和嵌入式晶片作為核心。

這一次轉型依然被命運之神所眷顧,模擬產品是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之間溝通的橋梁,成為半導體領域一塊最新的「蛋糕」。

2005 年起,德州儀器先後出售了LCD、DSL、傳感器、手機基帶業務,緊緊抓住汽車電子和工業電子市場實現了高增長。

2019年,德州儀器擁有137億美元的半導體產品銷售業績,其中模擬收入佔到了75%,以18%的市場佔有率牢牢佔據著龍頭地位。

站在今天看來,轉型的成功要得益於德州儀器先前的多元化布局。

在不停出售原有業務的同時,德州儀器也在購進「優質資產」,比如2000年斥資76億美元收購了模擬晶片廠商Burr-Brown,擴大了模擬IC的產品群;2009年收購Luminary公司,2011年又花費6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引入了5千名員工,4.5萬種模擬集成電路產品和客戶設計工具,極大地擴展了模擬業務的實力。

轉型之後,德州儀器開始在B端市場建立全新的定位,並拿下了索尼、通用汽車和瑞典電信巨頭愛立信等的訂單。

目前全球的5G通訊變革下,電動汽車、智慧工業乃至智慧型手機,都在不斷延展模擬晶片的應用可能。未來或許將再次證明,德州儀器的「被迫」轉型又一次押對了寶。

沒有不老傳說,只有更加年輕的靈魂與不息的奮鬥

一切都是因為時代的眷顧嗎?

將80多年的企業常青歸因於幸運,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尤其是半導體這個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殘酷行業,再大的巨頭傾覆之時也是摧枯拉朽。

那麼,德州儀器的秘密到底是什麼?目前看來,至少有三點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1.技術產品多元化。

德州儀器的每一次重整旗鼓,都來自於其原有業務線中孵化出的強勢產品。科技行業的技術更迭和產品創新速度越來越快,就像打地鼠一樣,沒人能預測下一個出現的具體位置和方向,但摸準大趨勢並廣泛展開布局,將技術專利全面轉化到賺錢業務之中,運用在不同場景、產品之下,為其鋪墊了重要的救生通道。

比如德州儀器在地質勘測時期同樣在發展電子業務,手機晶片也沒有耽誤給車企造晶片,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德州儀器就為福特和通用打造了名為TLC542的車載器件 8位ADC,2003年還針對汽車推出了第一款信息娛樂系統,成為為數不多的幾個汽車處理器供應商之一。

在今天半導體產業鏈條高度垂直的趨勢下,單一產品集群如何抵禦來自全球的不確定性風險,「大而全」又如何保證專業與領先,把優質資源集中到自身最專最精的地方,顯然考驗著企業的智慧與膽識。

2.市場推廣效能化。

德州儀器的每次轉身,都有終端品牌客戶為其拍燈,這是一種什麼魔力呢?

我們當然可以總結出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貼近市場、以客戶為導向之類的,不過有一點獨特且需要注意的是,德州儀器的市場效能。

在從微處理器轉型到模擬IC和嵌入式平臺時,時任CEO譚普頓提到了一點,這個領域不僅市場大、利潤相對高,而且還可以捆綁銷售。因為帶電的產品一定會用到嵌入式處理器,銷售人員單次客戶拜訪回報率高。

為了極盡銷售效能,德州儀器甚至打造了一種「蝗蟲式營銷」,即利用大量的銷售人員,面向眾多分散的新興中小客戶,將產業鏈上相關產品全面推出的銷售方式。

在搶佔更多新客戶的同時,還儘可能地佔領每個客戶不同產品種類的供貨需求,提高單一客戶的銷售價值。

既有效率,又有規模,這成為德州儀器能夠快速站穩腳跟、維持良好運轉必不可少的支撐。

3.技術支持生態化。

賣給一個客戶一個硬體、一個解決方案,在以後的日子裡提供「007」(從零點到零點、一周七天不間斷)式支持服務,是不是就夠了?

德州儀器顯然不這麼認為。

德州儀器也被譽為半導體行業的黃埔軍校,走出過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等這樣的業內頂尖人才。

而從1998年開始,德州儀器就與教育部開展了產學研方面的戰略合作,在中國600多所大學建立了4個技術中心、超過2500模擬創新實驗室、MCU實驗室和DSP 實驗室,並捐贈了各種軟硬體開發工具和免費樣片,每年舉辦超過50 餘場各類技術培訓。

在為電子行業培養了大批工程師的同時,這些人才在進入產業時也潤物無聲地將德州儀器帶入了市場。比如一個客戶在馬達控制領域選用了德州儀器的C2000,在問及原因時,原來是因為廠裡的工程師都熟悉和建議使用C2000。

技術上的領先並不意味著市場上的絕對統治地位,但工程師隊伍的強大一定能為市場擴展如虎添翼。工業控制、汽車等領域尤其注重產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從大學階段開始投入的技術支持生態建設,也進一步增強了德州儀器在業界的存在感。

不管大環境怎麼改變,半導體領域的客戶需求其實一直都很簡單:更好的解決方案、更高的性價比、更小的封裝、更低的功耗、更穩定的供貨、更可靠的支持。

從這個角度來看,德州儀器就像宇宙裡的暗物質一樣,儘管看不見,但是神秘而強大。

相關焦點

  • 晶片破壁者:德州儀器的「羅生門」
    變軌1:從地質勘探隊到半導體領軍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推動了全球對石油的需求,而兩個青年J·克萊倫斯·卡徹和尤金·麥克德莫特,看到了德克薩斯州得天獨厚的石油資源,在1930年,創建了一個小型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地球物理業務公司」(GSI),這就是德州儀器的前身。
  • 晶片破壁者(四):兵戈未息的DRAM戰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腦極體 在《晶片破壁者 至此,製造一塊集成電路(IC)晶片的前期準備已經就緒。接下來就是大家熟悉的劇情,半導體作為基石,成就了今天無處不在、繁花似錦的網絡世界。 而在眾多半導體晶片分支當中,計算機必不可少的存儲器,就如同宇宙的暗物質一樣隱秘,卻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 德州儀器轉型逐步退出手機晶片領域
    TD-SCDMA聯盟秘書長楊驊也參加了本次盛會,在談及已經破產的TD-SCDMA晶片企業凱明時,楊驊指出這家企業的失敗並不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在凱明公司的股東當中,不乏諾基亞和德州儀器|儀表等國際知名企業,而德州儀器本就是手機晶片企業,凱明的失敗是否對德州儀器介入TD-SCDMA產業有哪些影響呢?「德州儀器以後不會再介入TD了。這與TD本身並無直接關係,而是因為這家公司的戰略轉型。」楊驊說。
  • 德州儀器、英特爾、英偉達,為何退出手機晶片市場?
    本文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大概幾年前還是非常風靡的手機晶片,以及這些品牌的晶片的一些優化特點與不足。第1、德州儀器。2012年9月,德州儀器宣布退出移動晶片市場,距今也有快8年的時間了。TI曾經在移動晶片市場是叱吒風雲的存在,一點也不輸於現在的高通驍龍。
  • 德州儀器的模擬巨頭成長之路-虎嗅網
    1995年列表中只有三家公司原封不動的保留在2019年排名表中:意法半導體(ST),德州儀器(德州儀器)和ADI。其他幾家公司有的「改頭換面」,有的已經消失在前十中。 有趣的是,在近幾年動蕩半導體產業併購案裡,德州儀器是前十廠商中唯一一個沒有「大動作」(例如收購,兼併)的廠商。不過任爾東西南北風,模擬供應商的第一把交椅自2011年起一直就是德州儀器的。
  • 誰將是中國的德州儀器?
    所以我們在模擬晶片領域很少聽到類似存儲器領域那種波瀾壯闊的商業故事,比如行業龍頭德州儀器(TI,NASDAQ:TXN),是一家已經成立了90年的老店。作為集成電路的發明者,其現在仍穩居模擬晶片的龍頭位置,市值高達129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9030億元)。
  • 晶片破壁者(二十):移動晶片的「吃雞」遊戲
    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飛利浦、阿爾卡特等、等歐洲企業都在基站與終端之後,將手機晶片納入了產業版圖。而在美國,德州儀器、ADI、闊然電子、美滿、高通等大批企業也在90年代加入了移動晶片的戰局。由於2G終端賽場上呈現出一眾歐洲企業對抗摩託羅拉的態勢。所以美國的晶片廠商也在這個階段更多擁抱歐洲終端品牌。
  • 《德州儀器DLP Pico投影晶片組:DLP nHD、DLP 0.3 WVGA和DLP 0.17 HVGA》
    )PK-101是全球第一臺採用德州儀器DLP Pico投影晶片組的掌上型投影儀,重量僅僅80克(不含電池),是一臺真正可以放進口袋的投影儀,攜帶方便,讓投影隨行。產品開發人員可以選擇符合應用要求的晶片組和光學模塊,快速實現產品上市。德州儀器DLP Pico晶片組中的數字微鏡器件(DMD)包含具有高度反射性的偏振無關型鋁製微鏡,可支持亮度大的電池供電型Pico投影系統。由於微鏡小至5.4µm,因此德州儀器DLP Pico晶片可提供高解析度投影圖像(高達全高清1080p),同時實現極其緊湊的投影設計。
  • 德州儀器財報前瞻:財報前股價創新高,德州儀器成績幾何?
    德州儀器在納斯達克交易,股票代碼為%20"TXN"%20。3、德州儀器(德州儀器)上個季度的盈利如何?德州儀器%20(NASDAQ:TXN)%20於%204%20月%2021%20日星期二發布了業績。德州儀器的股本回報率為57.45%,淨利率為35.17%。該公司的收入同比增長了7.4%。上一年同一時期,該業務的每股收益為1.26美元。4、德州儀器%20(德州儀器)%20多久支付一次股息?德州儀器%20(德州儀器)%20的股息收益率是多少?
  • 第1990回:矽谷之父羅諾伊斯,德州儀器基爾比芯
    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縮寫作 IC;或稱微電路(microcircuit)、微晶片(microchip)、晶片(chip)在電子學中是一種將電路(主要包括半導體設備,也包括被動組件等)集中製造在半導體晶圓表面上的小型化方式。
  • PC水太深 德州儀器收購AMD幹什麼?
    那麼,這一次德州儀器會玩真的嗎?在金融市場上,收購一家公司可能有各種各樣財務上的理由,甚至涉及到太多吃瓜群眾無發了解的內幕信息。如果拋開這些因素,我們只從業務上來看看這樁收購,或許也能收穫一些有趣的結論呢。  作為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德州儀器在模擬電路和DSP晶片領域是毫無疑問的霸主,但是在高性能CPU和GPU產品線上,德州儀器現在已經沒有什麼話語權了。
  • 德州儀器(TI)推出0.33英寸全高清DLP(R)Pico(TM)晶片組
    上海2017年2月13日電 /美通社/ -- 德州儀器 (TI) (NASDAQ: TXN) 近日發布了DLP Pico 0.33英寸全高清晶片組,以回應品牌及開發人員的期待 -- 他們亟需一款能夠集成1080p投影顯示且外形尺寸更小的產品平臺。
  • 誰將成為中國的德州儀器?-虎嗅網
    (1)下遊應用廣泛,因此周期波動最小正因為模擬 IC 是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之間連接的橋梁,模擬晶片被廣泛用於工業,汽車,消費和通訊行業等終端市場,基本上可以說有電的地方,就有模擬晶片的需求。這主要是因為模擬晶片下遊過於分散,很多時候收購比自己做來得更直接,據不完全統計,德州儀器進行了36次併購。顯然國內模擬晶片企業雖然起步很晚,但目前仍是按照這個正確的方向在推進。
  • 晶片破壁者(十二):「韓國模式」的榮耀與厄境
    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美國的仙童半導體(Fairchild)和摩託羅拉(Motorola)等公司開始在海外投資低價勞動力國家,來降低自身的生產成本。韓國作為「飛地」,就成為進口元器件組裝的承載國之一。隨後,三洋(Sanyo)和東芝(Toshiba)日本企業也將組裝業務交給韓國。最誇張的時候,韓國製造的90%產品都是用於出口的,是不是有種「血汗工廠」的感覺?
  • 淺談為什麼德州儀器會退出移動處理器市場?
    說起英偉達和德州儀器,相比略懂手機數碼的朋友們都知道,曾經在幾年甚至十幾年前,德州儀器在手機市場上猶如現在的高通,地位可謂非常牢固,直到高通的出現。比如當年著名的摩託羅拉裡程碑、諾基亞N9、黑莓Z10、三星Galaxy S甚至是華為等機型使用的都是德儀的OMAP晶片。記得當時在摩託羅拉裡程碑中使用的是主頻為550Mhz的德州儀器OMAP3430,然而之後傳出綜合性能要比同時期主頻為1Ghz的高通QSD8250要好。
  • 晶片破壁者(十五):仙童半導體和「八叛逆」所締造的「矽谷模式」
    雖然此後仙童再也沒有拿到IBM的訂單(IBM和德州儀器合作,自建了生產線),但這一訂單的意義重大。憑藉業界最新的雙擴散矽管,仙童在當時的半導體行業中確立了領先地位,還獲得了持續的訂單。到1958年底,仙童的銷售額達到50萬美元,員工也增加到100人。可以說,正是當時興起的風險投資的機制給了這八位除了技術之外幾乎一無所有的年輕人以施展才華,實現夢想的機會。
  • 來自40年前的禮物:美國德州儀器語言翻譯機 (1979年)
    主要做的是先上傳一下我祖傳的產品封面吧(這個是我做視頻用的封面,解析度有點低,希望站長、管理員大大手下留情,後面還會有清晰大圖上傳的)。為什麼以這款產品為首款,是因為我主要是做電子詞典、學習機、翻譯機等產品的解說,而在本論壇,我看到有網友分享了德州儀器的產品專為中國特供的一款產品,英語博士學習機的(天朝專供的Speak & Spell——TI 英語博士學習機)。所以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 德州儀器贏了晶片和處理器,為何輸給只能賣基帶的高通?
    不過不管從哪方面講,處理器晶片本身是沒有絕對壁壘的。因此移動處理器的關鍵不是處理器,畢竟大家起跑線是公平的,儘管大家最終做出來的產品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蘋果的處理器技術確實要比其他企業更強一點。
  • 經歷愁雲慘澹的一年後,德州儀器四季報釋放半導體行業樂觀信號
    記者 | 彭新12019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愁雲慘澹」,而晶片大廠德州儀器(TI)的最新財報顯示,行業正出現企穩跡象。此前於2019年10月大幅減低第四季度財務預測後,1月22日,德州儀器於美國當地時間周三盤後發布財報。財報顯示,德州儀器當季實現營收33.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37.2億美元下滑10%;淨利潤10.7億美元,同比下降14%。攤薄後每股盈利1.12美元,高於分析師預期的1.04美元。
  • 晶片破壁者(十):日本半導體崛起之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腦極體在不斷升級的中美科技戰中,每個人都很容易發現在晶片上受制於人,似乎是一個最難解的謎題。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國人可能都在思考:我們到底有沒有可能打破「晶片枷鎖」?在此之前,大規模集成電路(LSI)並非沒有引發日本產業界的注意,但缺乏直接商業利益驅動的情況,讓日本在布局IC產業上明顯慢了一步。面對美國LSI的洶湧來襲,日本政府採取了堅決的保護保護主義措施,嚴格限制IC類產品的進口。不僅徵繳高額關稅,還僅僅允許極少數品種的IC進口,使得日本半導體設備開發急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