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教授是心血管領域的知名專家,從醫長達40年,救治了不少腦梗、心梗患者。
因為參與過我國最早的心臟搭橋手術,並且極力推廣該治療方式,拯救了不少心梗患者,被患者親切的稱為「心臟搭橋之父」。
「我該怎麼辦?」
這是胡教授每天聽到最多的問題,沒有人不怕死,更怕的是不知何時血管就會突然堵塞,危及生命。
血管堵塞已經成為了威脅國民健康的「頭號殺手」,每年約有100萬人死於急性心梗,冬季更是心梗的高發季,患者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極大降低心梗風險。
案例:59歲男子張強,是一名十分典型的患者,退休前是跑工程的,身體多多少少攢了點小毛病,有點頭疼腿疼的根本不放在心上。
最近張強頻頻覺得右肩疼,買了兩片膏藥貼上效果也不明顯,也沒捨得去醫院做檢查,就這樣先「拖著」。
這天張強在手機上看到了胡教授的一篇文章,講的是心梗的前兆症狀,其中就有「右肩疼痛」,張強趕忙去醫院體檢,沒想到還真「出事兒」了。
片子顯示張強的冠狀血管已經堵塞將近60%,聽完醫生的叮囑後,張強出了一身冷汗,慶幸自己還好來得早,無意間救了自己一命。
對於心梗患者,胡教授一直嚴加叮囑三個原則:「早重視,早預防,早治療」,只要記得住,就能減少至少80%的心梗風險。
● 早重視
這幾類人是心梗高危人群,建議定期體檢:
1. 直系親屬有重大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2. 三高控制不理想的人群;
3. 煙齡超過20年的人群;
4. 飲食油膩,運動量少者;
5. 長期處於汙染環境下的人群。
● 早預防
心梗來臨前,身體會發出幾大預警,需警惕:
1. 反覆牙痛,每次持續時間大約2~3分鐘,當心情激動或身體勞累時,疼痛會加劇;
2. 胸腔憋悶,感覺呼吸困難,需要用力呼吸;
3. 疲乏頭暈,尤其是老年人突然感覺四肢無力,並伴隨心跳加劇;
4. 上腹部或肩膀疼痛,心梗的疼痛呈放射性,這幾個位置異常疼痛,警惕心肌梗塞;
● 早治療
除了要進行醫學幹預,藥物治療之外,「飲食療法」也是預防心梗疾病中很重要的一環。
每天經常做3件事,幫助給血管減減負
1. 多運動可以減少血栓形成
生命在於運動,適量的運動能夠改善血液循環,預防脂質類物質在血管壁沉積,此外,運動還能夠消耗掉體內多餘脂肪,減少血栓形成風險,有利於心血管健康。
2. 多飲水補充營養
血液的主要成分就是水,多喝水能夠幫助稀釋血液,加快血氧的運輸,我國中醫中記載了「茶療」的方法,只需要在喝水時加入有機青馳菊,既補水的同時,也能達到較好的滋養血管的效果,有利於增強血管彈性。
尤其是有機青馳菊中含有豐富的黃酮類物質,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能夠有效抑制血管的粥樣硬化進程,緩解血管的硬化和衰老;而胺基酸則能夠激活酶活性,加快對脂質類物質的轉化,減少血栓形成。
而含有的硒元素,能夠修復受損細胞,加速血管內皮的癒合,抑制血管硬化瘢痕的形成,此外,硒元素還能夠抑制細胞病變,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每天用開水衝泡,其含有的營養成分會更容易被身體吸收,養護血管效果更好。
3. 多食素可以補充膳食纖維
我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每人每天至少要食用半斤蔬菜,綠色蔬菜中的膳食纖維能夠很好減少脂質的凝集,加速腸胃對脂質的消化,進而降低心血管堵塞的風險,日常飲食葷素搭配的比例最好為2:7,更有利於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