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入選油畫犀利解讀,現在讀來仍很有意思。
01 鮑軍濤 《風乾的記憶之五》 山東
鮑軍濤是個樂於追求畫面形式感且樂於探索繪畫語言的好青年。他極力讓自己的水彩不像水彩油畫不像油畫。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自己的繪畫語言已經形成,別以為一棵竹子長在白樺林裡就能認定那竹子是絕無僅有的,當你把它搬到大苗山裡,那滿山的竹子會讓你找不到自己的究竟是哪一棵。
02 才樹新 《祈願》 山東
徐悲鴻自從將現實主義帶到中國,真不少挨吊槓(家鄉方言,批評的意思)。但吊槓歸吊槓,80多年過去了,又有多少畫家不把它當看家的寶?才樹新並沒有隨評委之願將油畫中國化,更像隨徐悲鴻之願在補西方美術史的課程,從現實主義向表現主義過渡,根還在現實主義上。但你別以為他就是個敢頂撞評委的人,看看他的題材吧,討巧點在這裡呢。
03 曹新林 《起五更》 河南
名字起得很中國,不是嗎?以更計時,洋人要能懂那他已經中國化了。這同樣是一件走在現實主義到表現主義半道上的探索性習作。別以為曹先生年過古稀我就不敢說他的畫是習作了,其實我是在表揚他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04 陳安健 《茶館系列——帥》 重慶
陳兄選照片很有一套,抓拍為主。本屆展覽在畫照片方面和上一屆比確實有所進步。一是人數增加了,但凡寫實基本上都是;二是會掩蓋了,做做機理什麼的玩玩掩耳盜鈴;三是起稿不用投影儀了,用微噴。不知這算不算油畫中國化的套路之一?
05 陳林 《鋼與泥》 總政
同樣是照片油畫,但他還是有追求畫意的願望的。關於畫照片的作品我不想多說什麼,只是好奇,這一身泥,模特費該怎麼收啊?
06 陳思路 《玩車之餘》 北京
這不是新作,雖然畫家很年輕,但早幾年就看到過,實在沒什麼感覺。不過既然獲獎了就說幾句吧。學院裡流行的追求他都有了:從新表現主義獲取繪畫激情以改造現實主義,強調繪畫性和書寫性,破秩序、淡化選材、強調繪畫本體價值。這些追求無疑是有益的。但這件作品所呈現的語言仍在尋覓中沒有著落,秩序在破與守之間彷徨,訴求雜亂且空洞無物,更要命的是缺乏內涵。陳思路如能繼續前述的追求也許會有潛力可挖,但以這樣的作品獲獎未必是件好事。拔苗助長不說,唯恐以此為標杆就此止步。
07 陳子君 《辣媽全日制》 廣東
郭太太這張畫至少已經走在油畫水彩化到油畫國畫化之間的路上,如果油畫中國化的本質就是這種改造(但願不是),那麼她離將油畫中國化的成功的確很近了。看來還是要多看幾張油畫中國化的代表作品,才能體會評委心中的油畫中國化概念。
08 程林新 《甫田初實》 新疆
注意,對新疆的朋友說話一定要客氣。我只想說這張畫挺有賣相的。夠客氣了吧?
09 池穎紅 《空間物語之八》 黑龍江
這是一件透過自然生態中的細節去反思文明的以小見大的作品,小題大作是藝術的一種境界,池穎紅做到了。同時,這也是此前10張中,唯一能讓觀者跟著畫家心跳的作品,值得一贊。但槓貫嘴了(家鄉方言,批評順了勁),我還是要說說你的不是:你這麼大的畫裝上玻璃,知道在展廳裡我有多難拍嗎?
10 崔小冬 《溫暖的日子》 浙江
崔小冬,國展常客,獲獎專業戶。上次殺豬過冬至,這次改喝伏爾加。我想你和列賓並無血緣關係,也不是革命同志,不知這溫暖的日子以及你的情感緣何而來?
戴平均、戴雙清 《臨界·體溫》 湖南
你以為你在畫布上抹那幾下我就看不出你是畫照片了?這不是油畫中國化,而是油畫照片化。
12 杜海軍 《看不見的城市》 上海
杜海軍的畫上一屆就給我留下不錯的印象,有點意思。這一屆又來了,東西幾乎沒變,還是兩棟樓,一大一小,一圓一方,一遠一近,裝飾性很強。語彙和主張明顯有維也納分離派的成分。但要當心了,對年輕人來說符號化是有害的,很功利也很不自由,再不變該審美疲勞了。奇怪了,這些評委沒想起你上屆的參展作品?看來是顧得上看房子顧不上看畫了,雷同都不計較?中國化啊。
13 方贊茹 《看不見的風景》 浙江
豈止是風景看不見,什麼都看不清呀。訴求、立意以及表現手法都比較凌亂。和年輕貌美的方贊茹相比,這張畫老氣得超過她的祖師爺。
14 高鳴 《野曠天低樹》 安徽
高鳴挺熟布展的朋友吧?在展覽現場,這張畫擺在主展廳入口左邊第一張,用我家鄉的方言說這是頭街,入口右邊就是評委心目中的金銀銅獎作品,位置相當理想。高鳴玩色彩構成很棒的,早有關注。送展這張顯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表現和裝飾相結合是他的特點,但這張畫裝飾過強,表現過緊,色彩太咬主旋律。
15 辜志勇 《凝聽》 四川
很有詩意的名字和很缺詩意的照片油畫。(此處省去100字)
16 何紅舟 《橋上的風景》 浙江——金獎
何兄的畫在陳述一個舊時的圈子:林鳳眠(中)和林文錚(右)同為廣東梅縣老鄉,同宗共祖加同學,還一起去過法國,並且彼此都為對方做過媒。但文錚幫鳳眠找的法國老婆阿麗絲(第二任)不如鳳眠幫文錚找的中國老婆蔡威廉管用,因為她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的女兒。蔡總長降大任於二林,於是有了何兄的母校國美(前身,當時另有別名)。吳大羽(左)是二林在法國結交的主三(家鄉方言,親密朋友之意),其祖父曾是徐悲鴻的父親的老師,同時還是蔡總長的浙江老鄉,也是畫畫的。沾二林的光,大羽成了二林的同事。果果是這樣分的:林風眠任校長,林文錚任教務長兼西洋畫史教授,吳大羽任西畫系主任。你還別說,那個時候分果果的辦法和現在的行情還真有幾分相像。
此外,何兄的畫還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國美是有1/N的西洋血統的,畫面上的亞歷山大三世橋便是見證。看來他還想表達,油畫中國化的道路就是從這座橋上開始的。當然,整個畫面的氣息與這些信息的傳遞還是相當協調的,都恰如這樣一類語種:「哈嘍,老師,您的那個已經OK,我的那個Pass了嗎?」「I服了U,你不怕死我還怕呢」「I love you,老師拜拜」
我家鄉的方言對這類語種有極其形象而直白的形容:山豬學吃潲。儘管如此,作為歷史記錄,這張畫留給母校存檔還是很有意義的。但作為近5年的中國油畫藝術新成就參展並獲金獎,是不是勉強些了?
17 何良豐 《重工業·安全生產》 廣東
前些年冒出一個名稱:新學院派。是什麼東東呢?德國新表現主義+裡希特+繪畫性+書寫性=新學院派。有一大幫剛從學院畢業就跑到宋莊混世界的狗股仔(家鄉方言,小夥子)就是這麼幹的,作品面貌與何先生這張畫如出一轍。不過,和那幫狗股仔相比,何先生顯然老辣得多。
18 洪丹 《風景·記憶》 浙江
好畫!這該是評委們說的中國化了吧?不管是與不是,洪丹姑娘就這麼走下去會形成屬於自己的油畫語彙的。王懷慶不就是這麼走出來的嗎,學院裡還有一波人也在這麼走,宋莊更多,離他們遠點就是了。
19 侯震 《城市的補色》 河南
這張照片要直接送影展的話,考慮到拍攝者的辛苦與抓拍的難度,或許會入選。但作為油畫來評又太不像畫了,不如直接看下一張。
20 黃鳴 《大沉香》 浙江
靜物在國展獲獎作品中的比例向來很小,或許因為靜物給人留下不易傳達思想的印象。我想這當中存在對靜物的偏見,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搬不動一塊石頭就認定那塊石頭是不可移動的。少了承載的靜物,理應更自由,更純粹,更利於探索繪畫藝術自身的美學價值。遺憾的是目之所及的靜物大多缺少這種意識和觀念,更缺少追求藝術本體價值的自信,以至訴求模糊不清且瞻前顧後,取捨畏首畏尾絲毫不敢突破,眉毛鬍子一把抓最後毛都得不到一根。黃兄賣草蓆已有些年頭,不謂不努力,也不謂無功力,但因缺乏創意且千篇一律早已對其審美疲勞。
題外話:在現場我恰巧聽到黃鳴正在向他的老師解讀自己的作品,說:這張畫要得急,要再給我15天,我會把畫面調整得更通透。我聽出意思來了,不亮亮肱二頭肌怕沒人知道你練過健美吧?手上的功夫是用來傳達藝術思想和訴求的,不是用來顯擺的,切記喲。
21 黃慶 《歷史的群像》 浙江
畫面效果不錯,也挺中國化的。當然,裡希特有時不小心也挺中國化的,杜馬斯也是。但你可以答他都困(家鄉方言,懶得搭理他),因為但凡提到油畫中國化就是浙江的專利,網上都這麼說了。我只有有一個請求:既然是歷史題材,你能否讓觀者看清這些歷史人物的臉?難道是這張老照片太模糊了沒法弄?
22 黃潤生 《高天厚地》 四川
是照片,但想拍什麼搞不明白。好奇一下:你起名高天厚地是不是在暗示評委,看不懂你的畫就等於不知天高地厚?呵呵,這招真狠!敢超皇帝的新衣!誰還敢踢你出局呀。
23 康蕾 《純真的眼睛》 北京
不錯,還不到40歲就能出這樣的作品,值得一贊。單色,表現,畫味濃,視覺衝擊力強,細節耐品。語言再錘鍊錘鍊可以加難度上鎖了
24 來源 《寂靜與光1》 浙江
照片油畫!試圖找古典味,但連畫味都沒找著。
25 藍威 《田園雜興·望秋音》 江西
典型的油畫國畫化作品,其實吳冠中從文革後就一直在這條路上走,由於吳冠中的影響力,這種套路現在已經鋪天蓋地。藍威不就是其中之一嗎?如果這就是我們要找的油畫中國化,那確實已經成氣候。
油畫如何中國化
細想油畫中國化概念,理應是條中國油畫甚至是條中國藝術的出路。但先要搞明白的是,油畫中國化的內涵及其要核是什麼。首先,油畫作為一種舶來的藝術語言門類被中國人所接受,對其的中國化改造便只能是對這一語言自身的改造而不是對訴求、形式或者其他。語言是什麼?文化的縮影!是最能(對繪畫藝術而言甚至是唯一能)代表文化的東西;其次,在藝術語言改造的過程中,全世界都同時面臨另一項任務,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構建。這話聽起來有悖傳統文化堅守者的信念。但且稍安勿躁,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並非只有秦磚漢瓦的原樣再現,因為在歷史進程的長河裡,文化是不可以刻舟求劍的。
對於一種語言代表一種文化的現象,其實我們中國人是具備條件體會的。比如民族、地區方言的形成,就是各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差異所致。我們的民族很多,鄉音各不相同。所謂鄉音,它是一種語言同時更代表著一種文化。
關於語言改造可以舉個例子,壯人學普通話,結果雖然還帶有壯音,但講普通話的人聽懂了,講壯話的人卻未必聽得懂。那麼這究竟是普通話壯化了,還是壯話普化了?我認為是後者。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學西方的油畫,結果不但不能將油畫中國化,相反,我們會被西化。那該如何是好?好好研究語言自身吧。所謂舶來的油畫語言,就是原產地的文化,以及由油性顏料屬性帶來的油畫語言特質,再加上畫家的情感。原理上,拋開西方文化保留其油畫語言自身的特質,再將中國文化和個人情感融入,就是評委說的成功中國化了。但難就難在融入二字。
將油畫顏料稀釋,當成彩墨來畫,是不是一種融入?是,但太概念化也太膚淺,不值得提倡;保留油畫語言自身的特質,將謝赫六法之類的中國畫技法和思維滲入行不?行,但謝赫六法等被視為國寶的技法、標準、教條和思想同樣面臨現代性構建和改造的難題,直接滲入並無多大的時代價值;援用西方油畫語言,用以傳達我們的文化訴求是不是一條路子?不!唯此是條死路。這等同於用英語在講英國的故事或者講中國的故事,故事不同,但講述故事的語言本身沒有變。可這恰恰是我們許多畫家的誤區,從本屆評選的結果上看,這甚至是評委們的誤區。很多作品秉持西方藝術史上一個個藝術主張或者主義,來表現我們的時代生活,更有重量級人物據此聲稱現實主義仍是主流。現實主義是法國人的而非中國人的不說,那可是19世紀的產物啊!現在可是21世紀,我們都在為中國藝術的未來而努力呀,我的哥。
說多了,打住吧。接著看畫。
26 李昂 《一輩子》 貴州
李昂,別學他倆那樣傻笑,沒有那麼開心是笑不成這樣的。還是好好想想同樣是懷斯的套路為什麼艾軒比你玩得轉吧。
27 李成民 《開國大典·人民萬歲》 浙江—銀獎
作為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享受者選擇這樣的題材,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不必解釋了,意料之外無非是那句口號,因為現實中,那句口號已經加了個字變成「人民幣萬歲」了。不過,我想請教李先生的不是這些,而是想知道他希望觀者看他的技術技法、美學思想、藝術觀念,還是精神、信仰?從哪看呢?有搜索這些東西的關鍵詞嗎?我倒是從畫面中接收到這樣的信息:擁擠在中國持續了65年。
28 李江峰 《化象成境—墨松》 北京
批女畫家的時候我一不小心就生惻隱之心,看,這張又不忍心批了。但請江峰告訴觀者一句實話,你這張松樹林是不是畫照片?
29 李善陽、李慧 《喜馬拉雅》 山東
既要守護作為回歸古典傳統的擁躉名聲,又要照顧到選題是否討好評委以及可能受重視程度,還要帶拖卡,李教授不容易呀。不批你了,儘管你遠景的點彩和近景的古典相結合,畫出這沒有古典味的古典油畫很倒我的胃口。
30 李學峰 《吉祥蒙古·博克系列》 遼寧
表現加裝飾的作品。色彩和構圖都受到敦煌壁畫有益的影響,有中國化的動機,效果不錯。若注重一下語言提純以強化自己的個性,將會更好。
31 李煜明 《文靜》 上海
畫臥姿的女人容易入選?前面那個是仰臥,你這個是俯臥。姿勢無所謂了,有沙發就行。
32 李智華 《老廣東·小生活》 廣東
(粵語)細佬,有冇搞錯?知唔知呢度系油畫展?你諗住系影相展呀?我真系一啲繪畫感都睇唔出啵,點解?大佬話畀你知,油畫同埋影相系兩種唔同嘅語言體系,唔可以雞講鴨話嘅,明唔明呀?
向不懂粵語的朋友說聲抱歉。我不過是想用李智華的家鄉話和他套套近乎。調侃嘛。
33 林永康 《黃道婆—中國紡織之母》 廣東
你比前面幾個畫歷史題材的心善,不讓別人猜你在畫誰。但話說回來,元朝還沒有照相機,所以誰也不知到黃道婆長什麼樣,你隨便找個人擺個Pose拍下來畫,寫上黃道婆就行。
34 劉貝寧 《油畫系一樓》 浙江
真是素材就在身邊啊,咱咋就沒這份敏感呢?油畫系總共有幾樓呀,都拍下來了嗎?夠你畫一陣了。
35 劉孔喜 《青春紀事—你好·白樺林》 北京
劉教授用坦培拉玩這個套路是夠有心得的了,還專門為這個套路寫了幾本書。了得。一個人一生做成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不容易,劉教授算是如願了。但如果我是你,我不會接受這份獎,因為,我想你不會也認為自己掌握坦培拉技法這一個人成果能夠代表5年來中國油畫藝術的新成就吧?新成就當中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新,二是成就。新就是具有創造性,成就則必須具有引領時代潮流的先鋒意義。我想你的成果不具備這些,本屆展覽也沒有哪一個畫家哪一件作品能真正受得起此等殊榮。如果這600件作品都是新成就,那中國早就是世界藝術的中心了,文化強國也早已不是夢。可事實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36 劉仁傑 《遊移》 遼寧
和其他照片油畫相比,劉仁傑的色彩是主觀的,不少人認為這就是觀念藝術,是這樣嗎?
觀念是人對認識積累的沉澱與取捨的結果,同時又受制於自身的認識,它在個人的主觀意識與客觀事物相遇時的反映,就是這個人的立場、態度以及思想、作為。觀念人人都有,畫家也不例外。因此我對所謂觀念藝術這一提法不甚認同。試問哪一件作品沒有觀念?只不過它所帶的觀念是陳舊還是新穎,是僵化還是靈活,是落俗還是獨立罷了。
對於藝術,畫家與普眾的區別在於審美。由於對藝術和美學理解的差異以及社會分工的不同,普眾的審美還停留在較為初級的共識性審美水平;而畫家的義務和責任,就是去發掘事物中普眾的審美能力無法觸及的那一部分美學價值,並以藝術的方式呈現,從而達到引領普眾審美的目的。從劉仁傑過往的作品以及獲獎這張遊移可以看到,他沒有遷就普眾現有的共識性審美,而是堅持自我觀念的獨立,在普眾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普眾所難以發現的美學價值。表面上這樣的作品並不那麼討好觀眾,但這種堅持本身蘊含著一種創造性的能量。不是說他這張遊移有多好,而是隨著這種創造性能量的不斷聚集,就有機會創造出具有開拓性美學價值的藝術。這樣的作品獲獎,是為一種鼓勵,以此激勵更多的畫家放棄討好、從眾、跟風、追潮等投機和腐朽的觀念,去追求藝術的真諦。我為此點讚。
37 路昊 《夢回巴黎》 北京
這屆的照片油畫有兩種態勢是為明顯,一種很自信,毫不隱藏,挑明在畫照片就是要PK評委冷軍;另一種羞於坦言,很是扭捏,哪怕連投影儀起稿都省掉了代以微噴,都會在後期用堆積顏料、製造機理、局部破形等手段來掩飾。
路昊的這張肖像很自信,他沒有掩飾,也敢於PK冷軍,還真畫出了些許畫味。由於在素描關係和色彩上都融入了主觀駕馭,因而照片味驟減,同時其畫味與古典味也拉開了距離,這顯然出自刻意。不錯的一張油畫肖像,前提是不能當成組委聲稱的5年來中國油畫藝術新成就去看,當然也不能按油畫中國化的標準去看。他就是藉助油畫這種工具畫了一張很精緻的肖像,僅此而已。
38 羅堅 《都市曲系列之二》 江西
羅堅,名不見經傳。然而,油畫語言的屬性、特質展示充分;中國化的詩性語彙呈現出詩化的具象;含蓄和極簡中暗合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佳作!你能獲獎我只為你點讚,你若能獲金獎我會為評委點讚。
39 羅田喜、於光明 《驕陽》 總政
三位兵哥哥想用瀟灑的筆趣告訴觀者這不是照片油畫。講點別的(家鄉方言,大意為沒人信你)。除了衣服上的皺褶多了一點,其餘基本滿足40年前宣傳照的要件。
40 麻愛周 《向左向右》 陝西
我只想問麻先生是用投影儀起稿還是微噴?
41 馬志明 《金秋瓦窯堡》 江西
感覺還行,但構圖不夠狠,再說這種畫現在也太多了。少說兩句吧。
42 祁海平 《天地氤氳》 天津
天津衛的祁海平這個套路早已玩得滾瓜爛熟。氣和勢都不缺,缺的是新款。翻翻上一屆的圖冊對比一下他這張和上屆那張,簡直是孿生。他的作品一貫如此,不是說不好,但看一張就知全部。
43 任志忠 《花季》 浙江
這張畫沒讓我看到中國化,倒讓我看到了朝鮮化。如果不是浙江做東,你只能做觀眾。
44 阮梅 《於無聲處》 總政
新聞圖片吧?算了,部隊的,少說為妙。他說是於無聲處,我說可就聽驚雷了。
45 沈行工 《冬日暖陽》 江蘇
哇,看了這張畫你猜我想起哪裡了?深圳布吉的大芬村啊!
46 石煜 《築路遠徵軍》 北京
新學院派?是的,看上去是一夥的。看看範迪安當院長後能不能改造一下新學院派,讓它變成中國化派。
47 宋海永 《暖陽》 山東
上一屆你畫那個賣肉的和這張右起第二個人長得很像哦。是同一個模特嗎?
48 宋仁偉 《陝北紅》 北京
宋老是典型的國協三老:資格老、思想老、套路老。如果現實主義是你開的先河,我可以誇你執著,如果不是那你只能是個一條道走到黑的挑夫。
49 宋曉陽 《整裝待發》 山東
你以為塗了一大塊紅色我就不說你的畫老套了?你能獲獎真夠幸運的了,尤其你還不是浙江人。
50 孫洪敏 《我和你》 廣東
皮影的感覺,也算中國化吧。
51 孫景剛 《偶遇》 浙江
為你點個讚是應該的,因為國展已經這麼多條條框框,你還用滿是框框的作品去對碰,夠倔。如果不是浙江做東,你的框框未必框得住參展證書。也為評委點個讚吧,在這個問題上作品的成色已經不再那麼重要,能接受自己框框以外的框框,顯然是個進步。從畫的角度講,你算是照片王了,人家每人畫一張,你一次就畫了個七七四十九張。如果不是裝裱上的變化,想想你這49張圖片能看嗎?
來源 / 架上繪畫藝術
編輯/小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