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石窩場 荔枝古道上的文化精粹(一)

2021-01-08 華西都市報

川東石窩場 荔枝古道上的文化精粹(一)

杜家灣唐代石窟。

荔枝古道上的川東民居。本報資料圖片

盤陀寺遺址(局部.碑座)。

位於石窩的牌坊。

石窩老街。

  

□山鴻 文/圖

  說到川東北大巴山深處的石窩場,有人說它是「將軍之鄉」,還有人說它是「觀音之鄉」,所有的說法都是以偏概全。在石窩場的大地上躬身行走之後,我想給它的定義是:荔枝古道上的文化重鎮。
  石窩場的歷史比作為行政建制中的石窩鄉的歷史要長許多。清道光二年(1822)降太平直隸廳復太平縣,將原屬巴州長樂鄉(巴州七鄉)的石窩、廟埡、興隆、秦家河、河口、趕場壩、三官場、太平坎、義興場、大沙壩、新店子、三教寺等十二個場、共十三甲、一千零九戶、五千三百九十八人撥歸太平縣轄,鄉置石窩,轄十二場——石窩鄉的歷史即使只追溯到1822年,迄今也有近200年。


來歷
石窩最早叫牛皮場

  民間傳說石窩最早叫牛皮場。農耕時代,耕牛的交易是最古老的、必須的交易。當時石窩場有一處耕牛交易市場,經常屠宰老弱病死的耕牛,然後將牛皮貼在牆上,久而久之,就叫牛皮場。對此,石窩有史以來的第一本志書也是萬源地區的第一本鄉志——由畢代揚、張俊華、李復先、冉啟明等幾位先生撰寫的1984年版《萬源縣石窩鄉志》——有如下描述:
  相傳明末清初,現在下街黃清陽的住宅後面有一土地廟,人們常把耕牛集中在此買賣,搭起草棚變成牛場,後來又修了簡陋的住房,住戶人家,日益增多,年深月久,變成集市。那時本籍少,客籍多。客籍有藐視本籍的現象,本地張氏宗族也不示弱,兩相競賽建房,發展很快,住戶人口亦多,因此,變成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這段文字應當可信。石窩是一個由張氏、向氏等幾個家族歷代移民構成的鄉場,最遠的移民是元末明初的張氏家族在本鄉嵐頭坎落業,歷經數百年繁衍,成為一個在川東北地區有著數萬子嗣的望族。由於戰爭和暴力動亂,本場口留下的文字資料十分稀少,但石窩地界上歷朝的文物資料卻十分豐富。
  據1984年《萬源縣石窩鄉志》和晚清文人張安儒等人詩文可知:石窩場可考的前身叫石觀場……「因地處高山,目窮千裡,故得此名」——筆者不能贊同畢代揚等先生的附會,此處的「觀」不應讀「關」,而應讀「罐」,道觀的意思。現石窩場附近三村保留的明代「石廟」遺址遺蹟,儒道同廟,說明道觀在石窩場的存在。
  至於石窩這個場名的得來,畢先生等人的記載應是可信的:
  「民國十三年(1924年)袁安之建房,在今朱良玉、王大發住處打塊石頭做地基,把石頭打開後,發現中間有一自然圓形石窩,深三市尺,直徑八寸,盛滿了水且四季不幹,群眾感到稀奇,故又將石觀場改名為石窩場。」
  民國十三年,石觀場一帶「天幹四十八天,溪溝斷流」。非常年歲,新發現的「石窩」裡的這一汪「四季不幹」、滿盈的淨水在本地人看來已是非常的景觀,完全說得上是本地人的風水、甚至命脈——這個應是本地人將石觀場改為石窩場的心理邏輯。


追溯
盤陀寺的風雲變幻

  根據1984年版《萬源縣石窩鄉志》和2007年版《石窩鄉志》:公元502年(梁武帝天監元年):梁武帝好佛講經,在古社坪蘇家塝建盤陀寺於金線吊葫蘆梁上。這是目前為止關於石窩最早的紀年和歷史。
  小時候聽過盤陀寺的傳說:廟裡的和尚搶掠民女,後來和尚到集市上買梳子被人發現,事情穿幫,朝廷派人一把火燒了盤陀寺。
  梁武帝禮佛,在宮廷旁修建了開泰寺,並先後三次(一說四次)到開泰寺出家做了和尚,害得一班朝臣集資數萬億為他贖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同期據說有三萬三千多家寺廟,佛教之盛,可見一斑。
  梁武帝之後,「三武滅佛」,說穿了是世俗世界的統治者和佛教爭奪社會資源和影響力。具體到本鄉盤陀寺的毀因,民間的傳說不可信、也不能不信。
  不過,我還是沒有料到,1500多年的時光之後,盤陀寺依然存留下來了那麼多的舊時遺蹟:寺廟山門前的對獅、對象、水池、小橋、石碑的底座、數量龐大的無頭佛像。從一些佛像頸部的凹槽可以看出,中途曾有過對佛像的維修,這從一個側面暗合了盤陀寺曾經數次重修的傳說。
  盤陀寺依山而建、自下而上,佔地規模當在數十畝以上。山門前荒草叢中的一對石獅,特別憨厚,一眼之後忍不住坐下來和它長久對視,它的眼裡所流瀉出的慈悲即使是在荒草之中也不可阻擋。不遠處的一對石象,特別乖,以至於我都心生慈憐想把它抱在懷裡,安慰它所受到的委屈。一座千年以前的寺廟,在荒草中,它所承受的委屈不自覺就將露出蹤跡,那個只有拳頭大小的佛頭在千年的風雨之後,就像一個明淨的少年值得憐愛。


窺史
杜家灣的唐代石窟

  目前能在石窩及附近看到的唐代文物是大沙鄉杜家灣的唐代石窟,石窟只有一洞,鑿於路旁一石,石不算大,窟也就小,正面也就一個平方米,不過人物眾多、層次分明、神態各異且栩栩如生。該石窟目前已列入縣級文物並勒石予以保護。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2015年3月6日-11日,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研究所和高校考古學、建築學等方面的16位頂尖專家對萬源市內的荔枝古道進行考察,大致明確了荔枝道在萬源境內的走向。考古人員表示,荔枝道當為涪陵走宣漢,經萬源、平昌到達漢中後,轉至西安。「能在道路沿線找到唐代同時期的遺蹟,對路線的證明會提供支撐。專家們在萬源市大沙鄉杜家灣發現一龕唐代中晚期造像,一平方米大小,上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後面還有天龍八部的題材。可以說是此次考察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2015年之後,勾勒荔枝古道在萬源境內的走向和路線時,人們習慣按如下文字表述——千年荔枝古道起自重慶涪陵,過達州,在萬源境內兩進兩出,先後經過鷹背鄉、廟埡鄉名揚村、秦河鄉三官場村、石窩鎮番壩村、玉帶鄉、魏家鄉、竹峪鎮、虹橋鄉,再出川入陝,與子午道相連接,直至西安。——此種表述對於今天的現實無疑是一種呈現。而作為一個石窩人,我們必須強調:第一,萬源境內荔枝古道上的鷹背(原名興隆)、廟埡、秦河、石窩、玉帶(原名趕場壩)等大部分場口在清代道光二年之前屬巴州(今巴中市)長樂鄉;第二,「清道光二年(1822年),石窩由巴州長樂鄉撥歸太平縣(今萬源市)轄,鄉置石窩場,轄廟埡、興隆、秦家河、河口、趕場壩、三官場、太平坎、義興場、大沙壩、新店子、三教寺等十二個場、共十三甲、一千零九戶、五千三百九十八人」。

一度興盛的平安場
三十年後沉沒水下

  說荔枝古道,必須尊重歷史沿革。在荔枝古道上,石窩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是一個重鎮,其定位不僅僅局限在今日石窩鎮的番壩村,更不能將石窩和它曾經所轄的場口相提並論,這是對「文化石窩」的一種刻意矮化。
  說番壩村,不能不說苦竹院的分司衙門和向家墳的金山水庫。
  清道光二年(1822)以前,石窩場隸屬於巴州長樂鄉。番壩的谷嘴寨曾有農民王三才等紮營,製造刀矛,上山為王,與朝廷對抗,因而,當時在苦竹院設有分司衙門,常駐把總,「加強控制,以防民亂」。1984年版《萬源縣石窩鄉志》是這樣記載的:
  「清順治年間(1643年~1661年):石窩隸屬巴州長樂鄉,管理負責人叫總約,由向仕超、袁明娥分別擔任,先後在苦竹院(現番壩村五組)、龔家山(現古社坪村六組)建立辦事處,並設衙門。衙門前修有三個地壩,前頭是二堂,後面是大堂,中間叫中庭。中庭內設有刑臺,和警備室,處理民事訴訟,解決民間糾紛。」
  向家墳距平昌鎮龍觀35華裡,距石窩場40華裡,距今日趕場壩25華裡,民國時,北通陝西,南由三官場、鷹背到達縣,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早年,外籍人顏從山在此開店,黃清陽在此釀酒,丁明軒在此織布。」1940年代初,當地紳士向必瑞聯繫本地大戶向毓權、趙良海、徐光昌、趙良漢、賴龍壽修建街房17間,開店營業,建場平安場,議定場期四、七、十。
  平安場開場那天,向必瑞籌資宴請趕場人達數十席。從此人客來往,一片熱鬧景象。「向必瑞店內一夜宿客,吃米一百二十餘斤,其他棧房亦是客滿。冷場天挑棉花的,挑表紙的,挑百貨的,背米糧的來往絡繹不絕。」
  然而,「平安場不平安,由於貨物增多,買賣方便。但官匪合流,貪圖錢財,蹂躪群眾之事,也隨之而起。在相距不遠的彎柏樹、大樹子灣、寡婦橋、龍行溝等深溝隘口「關圈」搶劫,圖財害命。石窩鄉警長秦樹武陰謀罷(霸)妻貪財,將代(帶)有百貨挑子和女人的大商販沈雲,追蹤打死於炎牛坡。在大柏樹灣又有土匪搶劫牛販子、百貨客等。從此來往行人膽怯,客商逐漸減少。雖有明令禁止搶劫,但明禁暗庇,坐地分肥,因此,平安場逐漸行人稀少,客商絕跡而蕭條停場。」
  關於平安場的衰落,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和趕場壩的興起密切相關:幾個一直想在趕場壩興場的大戶趁夜把平安壩的觀音「背」到趕場壩,並對外號稱說:「觀音投夢平安場宜於搬到此地」云云。
  1970年代,修金山水庫的時候,平安場的房屋全部拆除,當時正在石窩中心校就讀的我等曾到此為學校背瓦,當日去當日回,我記得我一共背回了三匹青瓦。荔枝古道與今日石窩相交的重要節點向家墳、平安場就此沉沒水下。但是從三官場到番壩長達七八公裡的山間密林中,無處不是荔枝古道的構成和遺蹟。
  據悉,達州市範圍內已納入蜀道荔枝道申遺的文化遺產主要有8處:《紫芸坪植茗靈園記》巖刻、太平坎村民居群、嘉祐寺、三官場民居群、仁齋公—化米梁古道、浪洋寺摩崖造像、羅家壩遺址、開江牌坊。其中《紫芸坪植茗靈園記》巖刻、太平坎村民居群、廟埡場嘉祐寺、三官場民居群、仁齋公—化米梁古道五處和傳統意義上的石窩密不可分。
  如果說荔枝古道在達州,不如說荔枝古道的精華在萬源;與其說荔枝古道的精華在萬源,不如說歷史上的石窩留下了荔枝古道上一半的文化精粹。

相關焦點

  • 石窩村古建築及傳說之——鐵板橋、古道黑風口、孫二娘開黑店
    那時著名的酒坊有兩家一是南頭的張家一是北頭的王家。王家釀酒時間較長,大多銷往長清等地張家釀酒稍晚主要銷往泰安。甭看張家後起由於使用的是村南泉裡的水釀造的因而入口很爽咂之香味彌久不去。當時石窩村北有一條排洩小庵村溢水用的洩洪溝溝上原建有一座木橋但因年久失修早已頹壞不堪。好在洩洪溝近幾年沒大水,橋已幾年沒用所以人們去時都要從溝底爬上爬下十分吃力。張家酒坊主人老張有四十多歲因為起步晚沒敢僱工。
  • 千人「健行」千年古道!乳源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開幕
    12月12日,2020「五彩古道·環保同行」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在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燃情啟動。近千名徒步愛好者齊聚在大橋這一古道名鎮,領略醉美風光、感受歷史脈絡、探訪紅色遺蹟,共同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五彩旅程。
  • 2020,大石窩的第一場雪!
    房山大石窩鎮位於北京西南,鎮域屬山前暖區,環境優美;北部山巒疊翠,泉流潺潺;南部沃野平疇、土壤豐腴。 大石窩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藏有世界上獨無僅有的石刻佛經籍的雲居寺,被譽為「北京的敦煌」。位於拒馬河畔的鎮江營遺址,是北京地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此外,還有高莊的玉皇塔、石窩明代銅鐘、戰國古城址等歷史文化景觀。
  • 紹興古道:大運河上的文化盛宴
    我最近多了個身份:上青古道山地馬拉松越野賽形象大使,更加有義務帶朋友們到紹興走古道、逛古城、品當地美食,赴一場大運河上的文化盛宴。 從上青古道走入浙江歷史 此次考察活動的目標主要是森林步道,實際上這些地區古道的總體數字應該遠大於此。 浙江為何擁有如此眾多的古道?這和當地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浙江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但地形複雜多樣,山河湖海兼備,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臺地五種地貌,其中山地面積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70.4%,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
  • 黃葛古道舊貌換新顏
    古道上新增加的觀景步道。11日,記者來到久未涉足的黃葛古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必經的黃桷埡老街,原來充滿滄桑的低矮破舊的建築已經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條600米長的古香古色的仿古街,175棟風格獨特的巴渝建築沿著蜿蜒的石板路,連接黃葛古道,鱗次櫛比,一步一景。
  • 帶上保溫杯來場古道之約·旅遊諮詢點有獎打卡
    陽光透過枝葉打下一地斑駁的影子腳下是灰褐色的石塊與黃土地人們三三兩兩的走在古道上牽著稚兒、扶著長輩、挽著好友走累了,坐在路邊的石凳上歇個腳抿一口保溫杯裡的枸杞茶愜(xia)意(yi)萬(zu)分(lei)這個深秋,讓我們來場古道之約吧!
  • 西京古道的那些事兒
    西京古道(樂昌段)的那些事兒 相信你也是特別感興趣的哈 ,下達百粵」 中原與嶺南交流的咽喉--西京古道 在古劇場 我們總能看到學子們赴「京」趕考 一路上風餐露宿 披星戴月
  • 荔枝文化形象大使選拔賽第二場半決賽舉行:8位選手晉級決賽,快來打...
    昨晚 「海龍閣餅業」 2020茂名荔枝文化形象大使選拔賽 第二場半決賽在化州市海龍閣酒家舉行
  • 【秦嶺深處的文化】鑿在褒斜古道上的崖語詩韻
    大自然造就了秦嶺這座國家中央公園,展示了全球地理奇觀,也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山水組合——「一山兩河」。這「一山」即是秦嶺,「兩河」即是黃河、長江。秦嶺夾於黃河、長江之間,是黃河與長江、南方與北方的珠聯璧合。這處神奇所在孕育出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人類活動場所,「一山兩河」也成了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 御茶古道 柯橋文化之旅的又一張名片
    早在2010年,柯橋區的茶葉專家們就將這條線路命名為「江南的茶馬古道」。但後來發現茶馬古道並不能體現柯橋本土的文化屬性,經過探討,才命名為「御茶古道」,並在古道上添加了不少現代化的元素,比如富有現代化氣息的若耶山居、玉龍茶業、昌祥茶葉等。
  • 重慶的華嚴寺,依山傍水文化悠久,被譽為川東第一名剎!
    但是,隨著中國許多城市的實際發展,具有獨特的社會價值是相當獨特和不同的,因為在一些景點中,往往可以凸顯出更高的潛力和欣賞意義,於是就需要認識一座重慶很受歡迎的寺廟,其真正的文化內涵和旅遊價值相對較高,也得到重慶的大力保護和支持發展。就是重慶的華嚴寺,重慶雖然地處中國西部,但城市資源相當豐富,歷史文化發展也很豐富。
  • 廣州黃埔百年佳荔傳承荔枝文化圖譜
    抗疫代表們表示,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疫情能夠早日結束,也祝願黃埔區各項事業都像今年的荔枝一樣「紅紅火火」。據悉,本次黃埔荔枝文化季還將舉辦「品百年荔枝、成百年企業、做百年事業」啖荔文化沙龍、「美荔黃埔」直播帶貨等系列活動。黃埔區還在蘿崗街和永和街設置了荔枝銷售市場,市民可前往品嘗、購買新鮮又正宗的蘿崗荔枝。
  • 品東江鮮魚,享荔枝美味,2020廣州增城荔枝文化旅遊節打造荔枝大餐
    品東江鮮魚,享荔枝美味,2020廣州增城荔枝文化旅遊節打造荔枝大餐金羊網  作者:周聰  2020-07-12 活動將增城鮮美的荔枝與清爽的冰草及廣州本地的新鮮食材融合
  • 政和縣澄源鄉舉辦第二屆茶鹽古道文化旅遊節
    11月7日,福建政和縣澄源鄉第二屆茶鹽古道文化旅遊節在當地鄉村振興大舞臺舉辦。古韻澄源合唱團以一首慷慨激昂的《我宣誓》歡迎大家來到「古韻澄源·高山茶鄉」,並由此拉開活動序幕。第二屆茶鹽古道文化旅遊節現場。
  • 四合文化知多少?此四合非四合?
    境內天然氣儲藏量豐富,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東開發公司採氣隊也在四合境內。一、概況四合位於大竹縣東南部銅鑼山(古稱鄰山)東麓、明月山(古稱容山)西麓的鄰水河畔,因東西南北都有山巒作為屏障、四方八面的河流都在此匯集而得名,古曰「有鄰山環之,鄰水四合其城」四合曾是古鄰州、鄰山郡、鄰水縣(後遷至興仁鎮和鼎屏鎮)、鄰山縣城所在地,古名金城,從南朝梁大同三年建縣以來,其建城史超過一千年,因盛產鹽和鐵
  • 走吳越古道,尋歷史文化(上)
    吳越古道,文化底蘊深厚,聞名大江南北一、古道淵源吳越古道在皖浙交界處,兩地鄉民地相鄰,習相近,人相親。春秋戰國時期屬吳、越、楚,秦時同屬鄣郡,漢時同屬丹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析宛陵縣南鄉置懷安縣、寧國縣。吳越古道地域屬懷安縣(位置在今寧國市東南部)管轄。
  • 獅子狗,川東獵犬,兩個大中華狩獵,不幸的是,現在瀕臨滅絕
    鄉土品種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文化背景,如今世界犬,卻絕大多數是近百年來人類人工雜交培育出來的,缺乏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下寺犬和川東犬在中國屬於西南地區,在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中自然繁育的土生土長的土生土長的土生土長的土生土長的土生土長的土生土長的土生土長的土生土長的土生土長的土生土長的土生土長的土生土長的土生土長的土生土
  • 綦岸鹽馬古道地圖
    穿行在這條被歷史塵封的古道上,目睹那些殘存於時光中的青石板、廟宇、牌坊、老井、古橋、民居,被深藏在歷史褶皺裡的畫卷,便漸漸清晰起來。我們發現,遺留在綦岸鹽馬古道上的文化依然鮮活明亮,依然生動感人。食鹽,為啥叫鹽巴?鹽巴就是我們常見的食鹽。《四川方言詞源》中說,蜀中以汲自深井的鹽水熬製的塊狀食鹽,稱作「鹽巴」。詞源中對鹽巴的解釋來自鹽巴生產後的形狀。
  • 古道西風瘦馬——茶馬古道上最後的風景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陸路上開闢了兩條對外通道,一條在北方,就是大家熟知的絲綢之路;一條在南方,被稱為「亞洲的天堂走廊」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自古以來,地處高寒的康藏地區不產蔬菜,藏民族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高脂肪,高熱量,需要喝酥油茶,分解脂肪,防止燥熱,補充維生素。
  • 川東獵犬,前額皺紋呈「王」字形,不愧國產獵犬之王!
    川東獵犬,又被稱為鄰水狗、攆山犬,川東獵犬起源於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川東獵犬原產於今天的重慶及四川東部地區。由於地處山區,與外界相對隔離,川東獵犬在長期的自然繁衍進化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品貌特徵和性格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