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吳越古道,尋歷史文化(上)

2020-12-20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高生元

第801期

吳越古道,位於安徽省寧國市萬家鄉雲山村鏡內,與浙江省臨安區大峽谷鎮龍井橋村接壤,屬清涼峰山脈,其主峰瘌痢山尖(樂利峰),海拔1363米。古道全長35公裡,北端雲山村可北達蕪湖、合肥、南京,東達上海等地;南端龍井橋村可東達臨安、杭州,西達黃山、江西等地。古道由山道(主要是石塊砌成),千頃關關隘(又稱塘嶺關)、石砌城牆遺址,天池,樂利峰、龍興寺遺址等組成。境內峰巒疊翠,雲蒸霞蔚,流溪如歌,茂林修竹,雜花生樹,風景秀麗。各種珍稀動植物特別多,能常見野生梅花鹿、黑麂,紅豆杉等國家一級保護動植物十餘個品種。物產豐饒,是著名的「山核桃之鄉」和「寧前胡之鄉」。吳越古道,文化底蘊深厚,聞名大江南北

一、古道淵源

吳越古道在皖浙交界處,兩地鄉民地相鄰,習相近,人相親。春秋戰國時期屬吳、越、楚,秦時同屬鄣郡,漢時同屬丹陽郡。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析宛陵縣南鄉置懷安縣、寧國縣。吳越古道地域屬懷安縣(位置在今寧國市東南部)管轄。懷安縣人口較寧國縣人口多,縣官稱令(當時,萬戶及以上的縣稱令,不足萬戶的縣稱長),寧國縣官稱長(晉時始稱令)。懷安縣數度廢興,唐天寶三年(744)歸併寧國縣管轄至今。

浙西大峽谷鎮,漢時屬丹陽郡於潛縣,晉時屬吳興郡於潛縣,隋時屬杭州於潛縣,唐垂拱二年(686)析於潛縣置紫溪縣。武周萬歲通天元年,改名武隆縣,同年復名紫溪縣,又析紫溪縣另置武隆縣,縣治即今浙江臨安市昌化鎮(曾名武隆鎮)。神龍元年(705),更武隆縣為唐山縣。大曆二年(767),唐山、紫溪兩縣併入於潛縣。長慶二年(821)復置唐山縣(今臨安市昌化鎮),五代梁開平二年(908),改唐山縣為金昌縣。後唐同光元年(923)復名唐山。後晉天福五年(940),改名橫山縣。不久又改為吳昌縣。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改吳昌縣為昌化縣。至1960年撤銷昌化縣併入臨安縣(市)至今。

南朝、隋唐以來,千頃山佛教的興盛,引來皖浙等地的僧人、香客登臨,以及兩地村民的交往,自然便開成一條山路來。

宣州地理位置重要:「土控吳兼越,川連歙與池,山河地襟帶,軍鎮國藩維」(唐杜牧詩)。唐昭宗龍紀元年六月,楊行密率部圍攻宣州,宣歙觀察使、宣州刺史趙煌與楊行密大戰於曷山(今寧國縣文脊山),趙煌大敗,逃到宣州城內,領宣州軍民守城相拒數月。最後糧絕人相食,趙煌戰敗而亡,宣州為楊行密佔有。楊行密向唐王朝申請自任宣歙觀察使,昭宗皇帝詔許之。楊行密派大將田頵、安仁義、李神福等分別攻取蘇州、常州、鎮江,佔領了江南大片富庶之地,軍事勢力越來越強大。「唐王國立於西北,而植根本於東南矣。」(明末清初大文學家王夫之語) 唐廷稅收,十分之九出自江南。

在唐朝末年,皇帝已經沒有控制地方軍閥的力量了,各地的混戰不斷,誰有力量有能力將一個地方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唐朝的皇帝便任命他為當地的軍政長官,藉此安定一方。昭宗皇帝想穩住東南局勢,抓住楊行密這根救命稻草,於大順元年三月,賜升宣歙觀察使號為「寧國軍」,授楊行密為「寧國軍節度使」,領宣、歙、池3州。節度使為唐朝官名,統管一道或數州軍政大權,所轄區內各州刺史(或郡守)均為其下屬,本身兼所駐州刺史,凡節度使必帶中央官銜。

大順二年,楊行密又攻取了滁州、和縣,勢力不斷擴張。景福元年,楊行密攻取楚州(今江蘇淮安)、蘇州、常州,威脅佔據揚州的孫儒。隨後擊敗孫儒,佔據揚州。其勢力急劇擴大,領地包括了現在的江蘇、浙江和江西、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景福元年六月,唐廷拜行密淮南節度使(治在揚州,領8州)、檢校太傅、同平章事。楊行密率眾赴揚州任,以部將田頵為寧國軍節度使鎮守寧國,其累遷檢校太保中書門下平章事。

晚唐,藩鎮割據,千頃關是吳越王錢鏐和吳王楊行密的分界線之一(現今仍是皖浙兩省分界線之一)。楊行密屬下大將田頵任寧國軍節度使(治所先在寧國縣,後遷往宣州),曾多次率軍攻打吳越國,千頃山、千秋嶺是其進攻臨安的主要道路,亦是吳越國視為屏障、主要防守之地。吳越國和吳國在千秋嶺、千頃山多次發生戰爭。

五代十國後梁乾化三年(913),吳王楊隆演遣行營招討使李濤帥眾二萬人,經千秋嶺入侵衣錦軍(錢鏐的老家,即臨安),錢元瓘受命率師阻擊,利用山區地形,深入敵後(從側道潛入千秋嶺半山腰),採伐樹木,堵塞峽谷,斷其後,伏兵突然襲擊,吳國兵後退道路受阻,生擒李濤及副將鹹知進和士兵三千餘人(《資治通鑑》卷268)。

民國十四年《宣城吳府族譜》記載:「吳敬忠,梁朝鏐為吳越王,公為太子太傅,佐正匡國,臣浙西道營田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保、睦州刺史上柱國。時楊行密將李神福克陷宣州,公以祖墓在潛(於潛),請移鎮潛州,以兵數千守千秋黃伯二寨,卒取宣州,賜莊新西,今雲梯是也。」 又「吳景和,吳敬忠第六子,與兄景武守千秋寨,時楊行密將李神福犯邊,公挺身奮擊破賊,乘勢克復宣州。邑人賴其保全,立廟雲梯祀焉。」

明代雲梯人吳道真《雲梯》詩曰:「太師始祖起蘇城,克伐田頵來治平」(清《雲梯吳氏宗譜》),詩意為太師始祖指五代十國時期吳敬忠,於潛人,時任吳越國浙西營田付使,領「八都兵」在雲梯戰敗吳國大將寧國軍節度使田頵,以功升鎮海軍保成都指揮使檢校司空,贈太師。吳道真《雲梯》詩亦佐證吳國將領田頵在千秋嶺、千頃山一帶攻打過吳越國。

黃花關(萬家鄉大龍村,即老嶺)「有巨石如丫髻,南唐時常作烽燧樓於其上」(明嘉靖《寧國縣誌地輿類》卷一》),南唐為防止吳越國的偷襲,故在此設立烽火臺。「丫髻山,在縣南(寧國縣)八十五裡,高二百五十餘丈。山有巨石如丫髻,南唐時嘗作烽燧樓於其上。外有仙燕洞,容百餘人,鄉民嘗避兵於此。」(嘉慶《寧國府志》)此地水系亦名為「丫溪」,後因字形而誤為「了溪」。

又在千秋嶺與千頃山之間的楊山(仙霞鎮楊山村)修建城池,名「烏石城」,又名「烏集城」(《寧國縣誌》1997年版),以防備吳越國侵犯。烏石城工程完成大半,因北宋的統一而終止。烏石城、城隍廟等遺址、城外烏石橋尚存。城隍廟聯語曰:「南唐憶往跡,北闕思當年。」(《敬亭古今楹聯》)清嘉慶時期安慶府學教授寧國人仙燾,遊楊山烏石古城遺址時作《城頭古治 南唐時建,以備吳越》詩,曰:「壤接錢王戰鼓撾,南唐鎖鑰駐高牙。五關虎踞巖疆固,雙鳳蟬聯書錦華。宋時奚氏居此有雙鳳坊 賽會剩留隍廟古,溪流猶繞舊壕斜。時平久泯幹戈跡,遣壘蕭蕭集暮鴉。」(道光《寧國縣誌》)仙燾的詩,亦是佐證。

2005年,浙西天池旅遊開發公司邀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終身教授陳橋驛先生,和中國古建築學家、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先生對吳越古道的古關隘、石城牆遺存進行了考證,認定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修建,用來防禦吳國進攻。吳越古道則是吳國修建,便於攻打吳越國。吳越古道、石城牆、千頃關關隘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吳越古道,是指五代十國時期聯繫吳國與吳越國之間的一條鄉道,亦是兩國之間的軍事要道。

千頃山(即塘嶺),民國二十五年《寧國縣誌輿地誌》載:「縣南七十裡,接昌化境,舊有黃櫱(檗)禪師道場,今廢。山上有池,約千頃。池中一山,形似缽盂,即呼『缽盂山』。黃櫱肉身現存,祈雨多應。相傳,黃櫱蓋寺之木片入池化為魚,今池內有魚狀如木片者由此,大旱水涸往往見之。池居山頂,南流昌化,北流寧國。天將雨,池中黑煙如線,嫋篆半空,頃即密雲四布,彼此莫識,雷聲隱隱在山。足間又有回峰嶺、怪石、奇松諸勝。」

千頃山水,明嘉靖《寧國縣誌地輿類》卷一記載:「千頃山在治南百裡,與昌化中山畫界,水出其麓,東北行七十餘裡至汪村,入杭水。」

千頃山龍興寺,南宋《鹹淳臨安志》卷八十五記載:「黃蘗(即黃檗)禪師開山。中和四年賜慈雲禪師額。天聖元年(1023)祥符寺僧惠新移創於山巔勝絕之境。八年(1030)賜今額(龍興寺)。度僧五人。」

悠悠古道,跨越千年。

二、名僧佛法

歷史上,千頃山有許多高僧大德來在佛法,著名的佛學大師有五位之多。

千歲寶掌禪師 民國十三年《昌化縣誌》載:「寶掌和尚,中印度人也。……魏晉間東遊此土。尋抵建業,東入浙省,憩龍塘回互峰之東,復由千頃穿雁蕩,棲石竇……」。

千歲寶掌禪師,中印度人,魏晉間弘法東來我國峨嵋山,轉往五臺山,又南返衡山、廬山,然後去建業(今南京)與禪宗初祖達摩(印度人)相遇。他倆一同受到南朝粱君主的厚禮相待。後來,寶掌禪師又東入浙江,先憩龍塘,後住千頃山,然後移居杭州天竺、溫州樂清寺、杭州靈隱、石竇各地。為此,寶掌禪師在我國各地名山歷經幾十年的尋幽攬勝,拜師訪寺之後,曾寫一偈,偈說:「梁城遇導師(指初祖達摩,參禪了心地。飄零二浙遊(指浙西、浙東),更盡佳山水。」

千歲寶掌和尚於南朝梁時,第一位進入千頃山的著名僧人,也就是說,他在1500年前就來到千頃山,在這裡傳播佛教。佛教經典《五燈會元》卷二、《嘉泰普燈錄卷》二十四、《佛祖統紀》卷四十、《大明一統志》卷三十八等,均有傳記。

崇惠禪師(具胝禪師) 民國十三年《昌化縣誌》載「千頃山,唐具胝禪師嘗於絕頂,結茅以居 。嗣是希運 、楚南 、文喜諸祖 ,俱住持此山……。」

崇惠禪師(具胝禪師) ,昌化龍塘山麓沙幹村章氏子 ,孩童時即開始學佛。起初 ,去千頃山頂「結茅為廟」在此修養寧靜之性,研讀《佛頂咒》 ,又去海寧硤石東山結草房誦經坐禪年餘。再去於潛廣覺寺拜師。最後去杭州徑山寺拜崑山名僧法欽禪師為師 ,在這裡潛心學經,苦練佛法,對《佛頂》、《具胝》 、《觀音》等佛書的研讀根底頗深。於是,法欽禪師為之落法,授衣,並示法名「崇惠」。

崇惠在皈依佛門之初 ,曾在千頃山「結茅為廟」,作為學習佛經,坐禪修行之處,這是繼寶掌禪師之後進入千頃山的第二位高僧。他猶如和煦春風吹醒了寶掌禪師當年埋於千頃山泥土中的佛教種子。開始萌芽、出土。雖然崇惠禪師當年的「茅廟」既陋且小,然而這「茅廟」卻是千頃山的一株才破土露面的佛教「幼苗」。

希運斷際禪師(黃檗禪師) 民國二十五年《寧國縣誌》載:「黃檗禪師墓,去城東百裡,南極塢有碑。按,千頃山黃櫱禪林,唐文德元年敕賜紫袍、金缽盂,並敕書一道。今敕存,衣缽無……」

民國十三年《昌化縣誌》載:「黃檗禪師 ,閩人也,創剎千頃,四方衲侶,從者甚眾。大中末年卒。」 「(千頃山)龍興寺…… 唐元和間,黃檗希運……復從舊址營建梵宇。」

唐宣宗繼承帝位後廢除「滅佛」令,各地佛教寺院開始興復。希運抓住這一機遇 ,在公眾的支持下,通過布施、募化、助工等方式 ,在千頃山巔建造起雕梁畫棟,規模宏偉的慈雲禪寺(後改名為龍興寺)。

民間傳說,在建寺之初,希運曾率領僧眾利用當地樹木、泥土燒出99窯磚瓦(窯址尚存),建起99間房屋,其艱苦建寺精神可想而知。慈雲禪寺的建成,標誌著千頃山佛教的興盛由此而生。「創剎千頃」的希運禪師也就當之無愧地被當地人們尊為慈雲禪寺的「祖師」了。寺也因希運之人傑而靈。慈雲禪寺的殿宇樓閣,紅牆黛瓦掩映於千頃山的湖光山色之中,更增添了千頃山的迷人風光。於是一批批文人雅士,騷人墨客絡繹不絕來此遊山玩水,賦詩酬唱;四面八方的老衲新僧,紛紛湧入千頃山,燒香拜佛,誦經習法,千頃由此而聲名大振。黃檗禪師於千頃山北寧國雲山腳建一庵,名腳庵,供上山之人休息和為慈雲寺儲藏物資之用。

黃檗弟子義玄在河北正定縣建立「臨濟禪院」,高揚黃檗希運傳統的本家宗風 ,並對其禪學理論不斷充實與發揮 ,終於正式創立了臨濟宗,成為臨濟宗的創始人,而佛教界一般都稱希運禪師為禪宗南系臨濟宗的祖師。因此,希運禪師成了既是臨濟宗的祖師,又是千頃山慈雲禪寺的祖師,是擁有雙層「祖師」譽稱的一代高僧。黃檗創立的臨濟宗佛學,還深受日本、韓國佛學界的推崇和敬仰。

楚南禪師 杭州千頃山楚南禪師,黃檗希運禪師之法嗣。福州張氏子。幼年即投開元寺曇藹禪師出家,二十歲時於五臺山受具足戒,隨後赴趙郡學習小乘相部律,又赴上都學習《淨名經》。楚南禪師雖然對佛教有了較深的研究,但是深感自己的本分事尚未解決。於是前往常州禮謁芙蓉太毓禪師(馬祖法嗣)。芙蓉禪師一見楚南,便知道他的因緣不在此,於是對他說:我不是你師。你的師傅非黃檗不可!

結果真去向黃檗禪師請教,不巧的是逢會昌法難,楚南就躲到深山老林中去了。到唐宣宗李忱即位恢復佛教。裴休到宛陵(今安徽宣城),請黃檗禪師出山,楚南就隨侍黃檗禪師。楚南後來到姑蘇報恩寺專習禪定,二十餘年不出寺院。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蘇州太守周慎嗣請他住持寶林院。後又受昌化縣縣令徐正元之請,住持千頃山慈雲院。楚南在慈雲院時有時入定一個多月,有時幾天,經常這樣。光啟三年(公元887年),吳越錢王請楚南下山應供。文德六年二月 「雙虹貫堂室,二鹿蹶然入寺」,楚南遂於禪床垂兩足伸二臂奄然而卒。時年七十歲整,僧臘五十六年。楚南圓寂後入塔,到了唐昭宗李曄大順二年(891)二月,孫儒部將田頵攻錢塘,兵士們把楚南的塔打開了,見楚南全身不散,指甲、頭髮都長得很長了,嚇得兵士們「悔罪而去」。

文喜禪師 《大明高僧傳》曰:「文喜禪師……鹹通七年,旋浙右,止千頃,築室居之……」。

《昌化縣誌》(1924年版):「文喜禪師……鹹通中旋浙,因入龍塘,將止之日:此地500年後自有肉身菩薩於此建大法幢,遂移杖千頃,築室居焉……」。

文喜禪師初入佛門時,得幾位名僧的指點與督促,涉獵過多種佛門的經 、律書籍。學成後又去大明山等寺院為佛門弟子講授佛學。把書本上的佛學知識在實踐中加以深究與理解 。因此,文喜禪師是一位經、律知識掌握較為全面、理論與實踐尚能結合的晚唐時期的一代高僧。

文喜禪師在「會昌滅佛令」被廢除 ,全國佛教積極興復,千頃山慈雲院已經從產生,鞏固並走向發展的時刻 ,在55歲時來千頃山慈雲院住持。這對慈雲院的興旺發達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對慈雲院的佛燈長明不滅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在慈雲院及其他寺院講授佛學,對推動佛教界傳播佛學知識亦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從唐宣宗初年到唐昭宗末年短短的50餘年中就有3位高僧,加上以前的兩位 ,共有五位高僧先後來千頃山建寺、坐禪、弘法、著書等,足見當時千頃山佛教事業之興盛。

在五位禪師中,對千頃山及至全國的佛教影響較大的當推斷際希運禪師(黃檗)。他創建慈雲禪寺時正處於唐宣宗解禁唐武宗「廢佛令」後不久。慈雲禪寺的建成不僅為千頃山佛教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一反「廢佛令」,把原全國幾乎拆毀殆盡的寺廟迅速興復起來,在全國做出了榜樣。因此,黃檗禪師被當地百姓尊奉為「黃祖師」、「黃檗老祖」,許多因尊奉他而神化他的故事至今在皖浙千頃山一帶仍盛傳不衰。之後,許多高僧大德步五位先祖的足跡,在千頃山傳承、弘揚佛教。

三、文人登臨

「千頃山,上廣千頃,有龍潭,蒲葦四密。潭中有金銀魚。禱雨輒應。西有娑羅巖,生娑羅花一株,蔚然聳翠,初夏開,香聞數裡。海棠、瑞香、黃菁,遍生山麓。」(南宋《鹹淳臨安志》)除高僧登臨千頃山佛法外,尚有較多名人登臨其地遊覽、懷古憑弔。

蘇軾,兩次任職於杭州。第一次任杭州通判時,曾到昌化公幹,在昌化縣城建有東坡亭、留有墨跡「東坡林」、「東坡泉」,留有《自昌化雙溪館下步尋溪源至治平寺》詩二首(《鹹淳臨安志》、道光《昌化縣誌》)。併到千頃山遊覽,於龍興寺西側建有一亭,後人稱蘇亭。唐昌十景之「神池花暖」,周頌孫作《龍池賦並序》曰:「其西側蘇亭巉立,宋學士之芳蹤猶存也。」(道光《昌化縣誌》)。

釋道潛(今浙江省臨安縣浮村人),字參寥,北宋著名詩僧,幼不茹葷,以童子誦《法華經》,剃度為僧。內外典無所不讀,能文章,尤喜詩。蘇軾 、秦觀的詩友,蘇軾為杭州地方官時,道潛居在智果精舍中,遇到蘇軾,在坐賦詩,揮筆而就。蘇軾甚愛之,認為他的詩句清絕,與林逋不相上下。此後二人交往甚篤,唱和往還,結為忘形之交。蘇軾在千頃山請人建亭子時,道潛亦隨往上山,作《千頃山圓鏡堂呈應禪師》詩,曰:「茲山嵯峨冠天半……」對圓鏡堂呈應禪師、千頃山美景讚美尤嘉。

章槱,南宋時期昌化覽川人,「開禧元年(1205)進士及第。官玉山主簿,以讀書明道為己任。家創義塾,延名師,四方負笈日眾。後多有擢巍科靖顯仕者,及卒贈通議大夫。宋丞相吳潛撰文祭之。學者鹹稱為南塾先生。」(道光《昌化縣誌》)他多次登臨千頃山,作有多首《千頃山》詩。宋學士魏了翁為通議大夫章槱作像讚:立朝蹇諤,貞論昭彰,存心忠厚,身歿名揚。其父輩有一段「章嫂讓兒(悌篇)」的故事傳世:

宋朝,昌化有章姓兄弟二人,他們都沒有兒子。哥哥就領養了一個族中的孩子來撫養,取名叫章栩。哪知隔了不久,妻子就生了個兒子,取名叫章詡。弟弟就對哥哥說:「你既然已經生了兒子,還要領養來的兒子做什麼呢?不如就給我吧。」哥哥就去跟妻子商量,這時他的妻子還在坐月子,就說:「自己沒有兒子的時候,便去領養他。生了兒子,便把他丟棄。人家會怎麼看我呢?做人要講誠信。」但是弟弟再三請求,嫂嫂回答說:「實在是沒有什麼辦法了,就把我的親生兒子給你吧。」弟弟不敢接受,可是嫂嫂十分誠意,最後還是把親生兒子給了小叔。後來章栩和章詡兄弟兩人長大成人,章栩的兒子章樵、章槱,章詡的兒子章鑄、章鑑,先後都中了進士。於是章家在鄉裡成了很有名望的人家。

吳珩,劍浦(今福建南平)人,理宗淳祐十年(1150)進士(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全宋詩》收其詩4首,其中2首寫千頃山風景。

何汝爵,字子修,北宋丞相何執中後裔,寧國明代鄉賢,「同兄汝周皆國學生。潛心濂洛,助田書院以貲講學。好義樂施,建何家汪家橋、大地庵、陽和庵、千頃山石亭,皆不惜捐巨資為之。子應傑,亦國學,以孝友稱。」(民國《寧國縣誌懿行傳》)

汪應蛟(1550-1628),字潛夫,號登原,南直隸徽州府婺源段莘村人。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中進士,初授南京兵部主事,後歷任南京禮部郎中、興泉憲副、濟南參政、山西按察使、右都御史代天津巡撫與保定巡撫、工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累遷至南京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平生著作甚富,有《詩禮學略》、《鄉約記》等百餘卷。遊千頃山時,作《千頃山子山重建禪院記》(民國十三年《昌化縣誌》)。

瞭然和尚,為明清時期寧國名僧,據民國《寧國縣誌仙釋》載:「住寧國千頃山,振修黃檗道場,能訓鹿、狎虎,冬夏一衲。康熙戊午(1678)卒,年126歲,肉身至今猶存。」清光緒《九華山志》記載:瞭然144歲,一生曾五次受誥封。瞭然的詩,格律規整,對仗規範,用詞精煉,意境深邃。其在九華山次定光佛韻《寄題天台峰高處》,詩曰:

滿路喧豗作梵聲,誰從山上聽獅鳴。人無勝境空成佛,我有天池作化城。豈意定光尋地藏,果然太白見陽明。原註:定光佛詩:南戒俯窺江影白,東巖坐待夕陽明。顯系以供奉對姚江,後四百年,陽明果至東巖。與陽明正德庚辰正月晦,開元寺刻石,嘉靖我邦國之文,同一前知。世人每習而不察。共遺色相原真性,儒釋何嘗有定名。原註:有道之釋,必不能外儒。

此詩是瞭然步宋代高僧宗杲七律《登天台》詩韻而作。詩中「天池」指千頃山上的千頃池,因池在千米高山之上,而譽為「天池」;「化城」即化城寺,其藏經樓供宗杲「定光佛」鐵佛像,「定光」指宗杲;「地藏」即金地藏。「太白」即李白;「陽明」即王守仁。從原注「供奉(李白曾任職供奉)對姚江(王守仁是姚江人)」中可知,宗杲預見陽明必步李白後塵而登山。瞭然大師詩中的「天池」與九華山相媲美。

雲屋和尚,民國《寧國縣誌》還記載:「雲屋,名音,住白雲山,有《雲屋和尚稿》。」該志收錄雲屋和尚《奉聖寺重興禪堂記》一篇,此記記載了白雲山奉聖寺的歷史和清初時重修的過程,尤其是記載了寧國定光佛宗杲,最初與奉聖寺僧本初和尚習法的史實。還收錄其詩10首,詩歌主要描寫千頃山、山門洞、白雲山等寧國名勝,如《登千頃山》。

周頌孫,字福祖,襄陽人,以歲貢士署江夏,遷柳州學正,康熙十年(1671)擢昌化知縣,十二年(1673)主修《昌化縣誌》十卷,作有千頃山《龍池賦並序》。

周贇(1835—1911),字子美,號蓉裳,又號山門。7歲能詩,9歲作《六聲圖》,12歲考中秀才,時稱「神童」。清同治三年,考中舉人,被授予奉政大夫和花瓴同知銜。歷任青陽縣教諭、宿松縣訓導和徽州府教授。周贇精通韻律,首創《六聲韻學》。將固有的漢字四聲增分為六聲,得到清廷兵部尚書曾國藩賞識,奏請清廷授以二品教官,親手書贈「六聲堂」匾額和「二品教官天下有,六聲韻學古來無」的對聯,並為六聲圖題字:「千載神悟」。周贇反對封建禮教和溺嬰、纏足,多次以稿酬捐資辦保嬰堂、保赤堂和育嬰堂。撰《小腳十害歌》喚醒民眾。在調離青陽縣時,百姓贈與「萬民傘」,被周贇賦詩謝絕。

周贇著述甚多,所著《山門新語》,先後為兩江總督曾國藩,中堂大人李鴻章,部堂鹿芝軒制軍、學政邵汴生所賞識。編纂《青陽縣誌》《寧國縣通志》和《九華山志》等。周贇在其《六聲堂記》中這樣讚美寧國:「天下有二奇境焉,曰天池,曰山門,皆天下有一無二之奇境也,皆在寧國而天下無知者。…… 嶺高五十裡,其絕頂有天池千頃,奇矣!而池中復有三山,遊舟者浮天上。曾是天池之奇,天下容有二境乎?」 周贇多次大力推介寧國天池、山門洞二奇境。作有《天池》詩。光緒十七年六月,請畫師繪成天池畫一幅,配上奇文《天池絕境》,向上海《點石齋畫報》投稿,刊於該畫報金集。

(作者系寧國市退休教師,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製作:童達清

相關焦點

  • 漫步千年吳越古道,我國十大古道之一,最美的森林古道
    登高、入林、喊山,伴隨著風中漂浮已久的馬鈴聲,追尋傳說中的神秘古道,在1100米的千頃山巔,鳥瞰江南第一池,感受徒步的意義!吳越古道最令人著迷的,不只是一路的美景,更是歷史迴蕩在心間的力量。吳越古道,是五代十國時期,連通吳越與南唐的主要通道,其間的千傾關、昱嶺關、千秋關被稱作為浙北三關。
  • 徒步全國最美十大森林古道之吳越古道,觀江南第一天池
    吳越古道和千頃關,為1100前吳越國建築,依山勢而建,是當地古建築中獨一無二的偉大工程。城牆由大小石塊壘成,屬軍事性建築,同時是唐末五代十國南唐與吳越國的國界線。公元913年,當時的吳越國與淮南的楊行密在這一帶發生過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 歷史流逝,古道長存
    勤勞的人兒,開拓了一條又一條古道,緊密連接著古道兩端的生計生活。除了我們熟知的徽杭古道,吳越古道、桂川古道、馬嶺古道、天龍古道……星羅棋布在杭州周邊的崇山峻岭中,記載了一段又一段厚重的歷史。村口建有廊橋,古稱桂川橋,長長的桂川橋是否一直在述說著這悠長的歷史……古老的村落異常寧靜,隨著年輕人逐步外出,留下厚重斑駁的石牆,繼續承載著這歷史的延續。
  • 晚潮丨尋一徑古道
    ——《古道歇棚記》尋一徑先人們所開拓出的滄桑古道,讓思想融入蒼茫大地,把腳印匯入綠苔石階,在感受自然美景、放鬆身心的同時,又增添了一層浪漫主義的人文色彩。遠有青山,近有秀水,耳畔還不時有鳥鳴聲聲,我們走在有著數百年歷史的青石臺階上,每一步都像在叩響著歷史深處的大門。這時,迎面走來一位扛著幾根粗大毛竹的山民,打了聲招呼,問起說是給地裡的莊稼搭棚用,望著山民遠去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這一條窄窄的小道上先人們留給我們的一道道背影。
  • 焦作市雲臺古道入選「2018中國十大古道」
    「2018中國十大古道」評選近日揭曉,焦作市雲臺古道入選,並被評為最具內涵古道。  古道是指古人使用過的,並至今保留著部分或全部遺蹟的道路。這種珍貴的線性文化遺產,鐫刻著祖先文明發展的印記,承載著人類生活的艱辛、商賈的興衰、文化的底蘊以及歷史的變遷,不僅展示當地的自然生態、民俗風情和人文歷史,還是寄託鄉愁的重要載體。
  • 吳越文化東傳日本初探——吳氏文化
    兩國政權雖亡,但「吳越」這一名稱卻一直沿用至今。吳越兩國社會經濟發展雖互有差異,而在歷史淵源、地理分布和語言習俗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的文化特徵,它們共同創造了博大精深、彪炳史冊的吳越文化。   勾吳文化始於泰伯立國至夫差亡國為止(公元前12世紀至春秋末年),約700多年左右。吳越文化最初是由太湖流域和寧紹平原的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結合而成的。
  • 紹興古道:大運河上的文化盛宴
    紹興擁有2500年建城史,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魚米之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美食令人流連忘返,同時它也是北緯30°線和中國大運河沿線重要的節點城市。
  • 遇見好風景:品茶馬互市文化,尋唐蕃古道傳說
    NUMBER1丹噶爾古城湟源悠久的歷史在這片雄渾厚重的文明沃土孕育了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她就是青藏高原上茶馬互市和文化交流的重鎮——丹噶爾。丹噶爾古城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經濟文化樞紐和軍事重鎮,也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古城的每一片瓦、每一塊磚、每一扇門、每一合窗,無不承載著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展示著邊塞古城發展的壯美 。
  • 【秦嶺深處的文化】鑿在褒斜古道上的崖語詩韻
    作為古代中國溝通中原與西南地區的交通大動脈,褒斜道推動了歷史進程,促進了西部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維繫了黃河、長江兩大文明圈之血肉聯繫。褒斜道的建設者以非凡的氣度和壯闊的情懷,譜寫了一曲古代中國人闢路通疆、開拓進取的宏偉詩篇。其間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和文化遺存成為秦嶺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十驛褒斜到處慵,眼前常似接靈蹤。
  • 千人「健行」千年古道!乳源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開幕
    12月12日,2020「五彩古道·環保同行」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在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燃情啟動。近千名徒步愛好者齊聚在大橋這一古道名鎮,領略醉美風光、感受歷史脈絡、探訪紅色遺蹟,共同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五彩旅程。
  • 長南逕古道|重走百年歷史,尋找舊時光!
    在歷史記載上,鳳凰山是廣州、東莞等地通向珠海、澳門的必經之路,這裡曾經修建過三條古道,現僅存的長南逕古道被評為「最安全的探古尋跡之地」。普陀寺長南逕古道位於珠海普陀寺附近,寺廟修建依山而立,以1:1的比例重現中國著名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具有濃厚的古寺廟建築特色,佛像雕塑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姿態雄偉,是都市中的佛門靜地。
  • 川東石窩場 荔枝古道上的文化精粹(一)
    杜家灣唐代石窟。在石窩場的大地上躬身行走之後,我想給它的定義是:荔枝古道上的文化重鎮。  石窩場的歷史比作為行政建制中的石窩鄉的歷史要長許多。2015年3月6日-11日,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研究所和高校考古學、建築學等方面的16位頂尖專家對萬源市內的荔枝古道進行考察,大致明確了荔枝道在萬源境內的走向。考古人員表示,荔枝道當為涪陵走宣漢,經萬源、平昌到達漢中後,轉至西安。「能在道路沿線找到唐代同時期的遺蹟,對路線的證明會提供支撐。
  • 京西的那些古道?金頂妙峰山進香古道,永定河濱河古道
    金頂妙峰山乃京城五頂之首,其上建有諸多佛寺,久遠可溯唐末所建仰山棲隱寺,興盛可尋明代所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廟,即妙峰山娘娘廟。妙峰山的進香會之興盛已經超越了宗教活動的範疇,更是成為了北方傳統民俗文化發揚壯大的重要載體。每當金頂妙峰山的香會舉辦之時,全國各地的香客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因此妙峰山進香古道也是四通八達。
  • 礬韻茶香古道行|古道上的這些故事你一定沒聽過!
    一路很快就過了昌禪樹腳,來到中岙畲族村,翻過坪棚嶺,最終到達挑礬古道的起點下路村,而後,我們又乘車來到了礬山福德灣。福德灣,一個遠去的礬礦古村落,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一個的適宜發呆的古道驛站。是日,九月淺秋,惠風和暢,暖陽漾漾,行在福德灣古街老巷上,有一種莫名的詩意。
  • 山水之間 馬幫踏著雲和月:感受騰衝的文化 記得來這些古道打個卡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騰衝這些入選了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的「古道及遺址」,一起感受「極邊第一城」的文化記憶。北齋公房西坡古道石板及遺址北齋公房西坡古道石板位於騰衝界頭黃泥坎村東約15公裡北齋公房西坡山窪間,為古道自北齋公房下山前往界頭的主要通道之一。
  • 線上動漫線下文旅,《秦俠》的「尋秦之旅」如何雙向傳承歷史文化
    官方發起的「尋秦之旅」是一次動畫內容的提前預熱,也是一次對西安古城文化及歷史背景的年輕化傳遞——希望以動畫的形式去喚起年輕人對於歷史文化的探究興趣。 《秦俠》官方coser前往兵馬俑與秦皇陵進行活動打卡,現場金牌講解員陪同coser們參觀,並為其講解了關於兵馬俑及秦代歷史文化的知識。
  • 御茶古道 柯橋文化之旅的又一張名片
    早在2010年,柯橋區的茶葉專家們就將這條線路命名為「江南的茶馬古道」。但後來發現茶馬古道並不能體現柯橋本土的文化屬性,經過探討,才命名為「御茶古道」,並在古道上添加了不少現代化的元素,比如富有現代化氣息的若耶山居、玉龍茶業、昌祥茶葉等。
  •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究竟有幾條?其通行的意義何在
    欄目:〖地標解碼〗平臺:渤海灣文化地標作者:棗娃娃圈友最近雲南一行,回來感慨不斷。說到茶馬古道,說到束河古鎮,說到納西族……因為近期研究古代水陸交通比較多一點,所以聽到「古道」這樣的字眼兒,頓時提高了興趣,正所謂「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的一般定義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商貿通道。「是我國歷史上內地和邊疆地區進行茶馬貿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線。
  • 綦岸鹽馬古道地圖
    川黔鹽馬古道上的客棧    作者 尹強綦岸鹽馬古道上的故事最終被時光淹沒,被歷史封塵。穿行在這條被歷史塵封的古道上,目睹那些殘存於時光中的青石板、廟宇、牌坊、老井、古橋、民居,被深藏在歷史褶皺裡的畫卷,便漸漸清晰起來。我們發現,遺留在綦岸鹽馬古道上的文化依然鮮活明亮,依然生動感人。食鹽,為啥叫鹽巴?鹽巴就是我們常見的食鹽。《四川方言詞源》中說,蜀中以汲自深井的鹽水熬製的塊狀食鹽,稱作「鹽巴」。詞源中對鹽巴的解釋來自鹽巴生產後的形狀。
  • 恩施地心谷巴鹽古道,風景秀麗的中國第五大古道
    古道,是一種記憶,是一道風景,是一段歷史,是一種文化。隨著交通的發達與完善,眾多的古道已成為一道記憶中的風景線。但在湖北建始縣還保留著一條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中國第五大古道」的地方,它就是位於恩施地心谷的「巴鹽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