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三國演義》中,最為人注目的戰爭那一定得是赤壁之戰了。不論是從戰爭規模、戰爭慘烈度,還是這場戰爭的影響力都是最大的。尤其是,在蘇軾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之後,更是讓人們對於這場充滿神秘感的戰爭產生了諸多好奇。
而其中,最令人感到奇幻的莫過於——孔明借東風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不僅在人間有著五湖四海的朋友,更是在天庭也有著自己的一套。以至於,魯迅曾經就驚呼過「孔明之智近乎妖」,意思就是孔明的聰明才智就好像會妖術一樣,那麼影響這場戰爭勝敗的東南風,到底是孔明的妖術?還是當時的科學呢?
1、冬天到底會不會吹東南風?
在赤壁這場大戰中,東南風似乎成為決定雙方輸贏的關鍵要素,而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大陸,冬天可是要刮西風的,所以從根本上這場如此之大的東南風是根本刮不起來的。
就算是,有可能只是暫時的由於大氣壓的原因而刮上一陣東南風,但是也是極小的概率,同時也不會刮太長時間。而赤壁之戰,雖然「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但是也是大戰了一晚上還要多,而《三國演義》中,這場風,更是從傍晚就開始刮,一直吹到了戰爭結束。
所以,從這裡來看,這場風,大概是假的,不過是羅貫中為了神化諸葛亮而特意安排的。
2、草船借箭是諸葛亮借的嗎?
《三國演義》中,周瑜為了迫害諸葛亮,特意想出讓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出十萬之箭的主意來逼迫諸葛亮就範,但是諸葛亮並沒有為此犯難,反而是直接說,他並不需要有十天時間,只需要三天就可以了。而三天後,諸葛亮憑藉著自己的草船,成功欺騙了曹操,從那裡借來了十萬之箭。
但是,歷史上真的有這回事嗎?曹操真的這麼蠢嗎?難道就不知道放火箭嗎?
其實,歷史上還真實存在著這樣的事情,曹操確實浪費了很多箭,但是這些並不是諸葛亮做的,反而是東吳領主孫權的功勞。
在《三國志》的描述中,當時是孫權使用了這個計謀,在大霧天氣迷惑曹操,讓曹操放亂箭以此來借到了曹丞相的箭,但是,並沒有《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麼神乎,也不過是正常的交戰雙方的戰略性試探罷了。
而到了元朝的《三國志平話》中,這個故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原本是孫權借箭,但是到了這裡,這個功勞就變成了周瑜的功勞,主人公也就直接變成了周瑜,周公瑾。
所以,從這個借箭的主角來回變換中,我們也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小說就是小說,並不能夠按照正史來讀,小說有虛構和加工的存在,往往用這種「移花接木」來表現和突出一個人物,所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還是需要進行一定的辨別。
3、真實的赤壁之戰是哪樣?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發生在今天湖北省蒲圻市的長江上,此地在武漢西南方向,大約120多公裡處。在這裡,曹操和劉備、東吳集團發生了震撼的赤壁之戰。這場浩大的赤壁之戰,主要領導者是劉備和周瑜,諸葛亮的功勞則主要是勸說孫權跟劉備聯合起來抵抗曹操,此外,就基本沒諸葛亮什麼事兒了。
但小說中,赤壁之戰的主導者卻是諸葛亮和周瑜,沒劉備啥事兒,諸葛亮起的作用最重要,草船借箭、火攻計和借東風,都和諸葛亮有關,而這些,正是他們擊敗曹操的關鍵。
同時,曹操的鐵索連環其實也是自己想出來的辦法,並不是鳳雛龐統故意下的圈套,而正是黃蓋看到了這個,才設計用火攻來抗擊曹軍。
寫在最後:
有時候,我們聽到的看到的歷史並不是真實的樣子,反而是經過加工和處理的。這樣的問題不僅僅出現在我們研究歷史和觀看歷史影片的時候,還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裡,如果不懂得甄別和篩選信息那麼就很容易被帶跑偏,甚至是犯一些可笑的錯誤。
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培養獨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維,不斷提問、不斷存疑。只有這樣,才能把問題真正弄清楚,才能更好找到真相,找到客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