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風的典型症狀是關節疼痛,易發生在肢體遠端關節,尤其是腳趾,甚至會導致功能障礙。尿酸濃度過高是引起痛風的根源,尿酸濃度超出自身溶解度後,可在關節腔生成尿酸鹽沉澱,進而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導致急性關節疼痛。大部分痛風病人在夜間突發足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痛風總是在夜間發作。
為什麼痛風總在夜間發作?
1、跟溫度有關
人們進入深睡眠狀態後,新陳代謝速度降低,相對而言基礎體溫也降低,由於溫度下降而降低尿酸鹽飽和度,易發生沉澱。因此睡覺時一定要注意身體保暖,特別是肢體遠端。冬季睡覺時蓋好被子,儘量穿著厚襪子睡覺。
2、晚上尿酸濃度升高
冬季天短夜長,身體中的水分會通過排汗、排尿和呼吸等方式排出體外,由於沒有及時補充水分而使得身體處於脫水狀態,增加血液粘稠度,進而升高尿酸濃度,尿酸鹽結晶沉澱,最終誘發痛風。因此痛風患者需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每天喝水量不能少於2000~2000毫升,儘量保證每天的尿量達到2000毫升以上。由於睡前喝水過多會增加起夜次數,影響睡眠質量,所以需合理安排飲水量,睡覺前半個小時喝150~200毫升水,床頭邊放置一杯溫水,以便於口渴時隨時喝。冬季暖氣房中溫度不能太高,溼度維持在60%~65%左右,可以在室內放置加溼器。
3、受到激素水平影響
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抑制炎症,改善痛風發作所引起的症狀。然而此類激素分泌有晝夜節律性,凌晨到2點分泌最低,凌晨3:00~5:00慢慢上升,一直到早上6:00~8:00達到高峰,然後再慢慢下降。凌晨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減少,從而增加痛風發作風險。此類生理節律無法調控,不過可補充外源性類固醇藥物,減輕痛風發作次數,然而此類藥會對身體帶來一定的副作用,用藥前先諮詢醫生,同時要了解其適應症和禁忌症。
4、缺氧
部分痛風患者伴有身體肥胖或超重,睡覺時易打呼嚕,這在醫學上被稱為睡眠呼吸暫停症,兩次呼嚕間會有1~2秒鐘的短暫呼吸暫停,嚴重時可降低身體中血液濃度。身體為能應對組織缺血問題,可增加核苷代謝,使得體內產生太多內源性嘌呤,從而導致痛風發作。嚴重打呼嚕的人群需去醫院做檢查和治療,採取半俯臥位或側臥的睡眠姿勢,儘量把枕頭或床頭抬高,保證鼻腔通暢。超重或身體肥胖的人需控制每天總熱量攝入,多運動來積極減肥。
溫馨提示
痛風是不可逆的過程,不過可通過用藥的方式來減輕其症狀,控制發作次數。平時要多喝水,多排尿,利於尿酸排洩,尤其是睡覺前少量喝水,能避免睡眠過程中尿酸濃度升高或尿酸增多。另外睡覺前不能喝含有酒精的任何飲料,以免加重身體負擔,快速升高尿酸含量,誘發痛風。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參考資料:1、《痛風總在夜間發作,跟5個原因有關,睡前「1要1不要」,遠離痛風》,健康妙談,2018-11-142、《痛風為啥老在夜間發作?該怎麼辦呢?》,丁香醫生,2015-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