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臨近,五年一屆的中國書協換屆大會即將召開,下一屆書協主席會是誰?坊間傳聞,會從十四位副主席中選出一位。但誰會當選,說法不一。有人說孫曉雲,有人說劉洪彪,還有人說陳洪武,不過就目前來說,呼聲最高且被書友寄予厚望的「第一候選人」,是陳振濂。
為什麼?因為他是「學院派書法」代表人物,既是大學教授,又是學者型的藝術家。所以書友們認為,在這樣一位「負責人」的帶領下,書協勢必能走出一條更加健康的道路,從而讓書法得到更好的發展。
不過,近日卻有書友扒出了這位第一候選人的「錯字醜聞」,例舉了他以往作品中出現的錯字,並坦言:「被寄予眾望的候選人,原來是位錯字連篇的錯字先生,水平不能擔當書協主席。」這無疑給廣大挺陳的書友潑了一盆冷水,高呼從而變成唏噓。
引該書友例證:「將「護國」寫成「獲國」,將「舉國」的「舉」字多寫一橫(見圖一),將「墟裡」的「裡」寫成「裡」字(見圖二),將「收拾」寫成「收掄」(見圖三),將「般若」的「若」字草字頭下寫成「石」字(見圖四),甚至在「人大兩會」前面冠以農曆紀年的「丁酉」二字(見圖五)。」
據了解,陳振濂除擔任書協副主席、浙大人文學院副院長和藝術系主任外,目前還擔任著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等職務。這樣一位藝術家,真如書友說的那樣,是位錯字連篇的錯字先生嗎?
本著實事求是、對事不對人的原則,我們來逐一考證。
第一,將「護國」寫成「獲國」。按《書法字典》,「護」左部是「言」,「獲」左部是「犭」,而陳寫成了「言」,故錯字。
第二,將「舉國」的「舉」字多寫一橫。按《宋·米芾書法集》,米芾在《復官帖》和《蘭亭序跋贊》中的「舉」字也多寫一橫。第三,將「墟裡」的「裡」寫成「裡」字。按《康熙字典》和《古代漢語》,「裡」同「裡」。
第四,將「收拾」寫成「收掄」。掄的右部是「侖」,按《草書字典》,「侖」的寫法酷似一個「令」字(人字下面兩點)。第五,「若」字草字頭下寫成「石」字。這多是書法家筆順的問題,按唐寅《落花詩冊》,「若」字下面也寫成了石。
第六,在「人大兩會」前面冠以農曆紀年的「丁酉」。書法家多以農曆紀年,而「人大兩會」又是一個現代的長詞縮寫,放在一起語法不妥。
如此說來,書友例舉的六處錯誤,只有第一錯和第六不妥,其餘第二、三、四、五均沒有錯。而第六的不妥也不能算錯,古詞與今詞撞到一起怎麼辦?其實把兩個詞斷開就行了,即「丁酉,人大兩會」(2017年,人大兩會)。
書法之好壞無法評定,因為我們的審美不一樣,所謂「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結果自然是:符合審美者愛,不符合審美者厭。但對於是否寫錯字我們卻有一個共識,即古人是否寫過、相關文獻裡是否出現過,如果寫過和出現過,就不能算錯。
書法不是單純的文字學,所以不能以《新華字典》為標準去對照,更不能以「我認為」為標準去評判。
如「神」字,《新華字典》裡的寫法是「神」,我們認知裡的寫法也是「神」,可古代書法家多在右部「申」下面加一點,難道要說他們都寫錯了?顯然不能,即便是以古今先後的順序,他們也沒有寫錯,因為我們才是繼承者。
書法除去以漢字為載體,在很大程度上屬於藝術學範疇,所以很多學者認為書法是藝術。
寫字與書法的區別,猶如普通人和星級大廚做菜一樣,普通人想的是不要太鹹或太淡,星級大廚想的是色香味俱全,前者是好,後者是更好。你可能會說大廚不如你做的菜可口,但你不得不承認他的做法和你不一樣。
曾聽聞這樣一句話,「歷來書法家無錯字,只是認為錯的人不知道有這種寫法而已」——這種說法太過絕對,頗有書法家都是神的意思。
事實上,歷代書法家寫錯字的並不罕見,如王羲之、顏真卿、王鐸等,就連近現代的啟功先生也不例外。要知道,書法家首先是個有思想的人,而人的腦子運轉速度要比手快,因而難免不會寫錯字。
只能說書法家儘量少寫錯或不寫錯,當然像之前報導的那位國家畫院新晉院長,一幅書法作品錯十個字,就讓人接受不了了。相比之下,陳振濂不及他的九牛一毛,他都能當院長,為啥他不能當書協主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