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說耳機的阻抗曲線,經常看到耳機包裝上會寫的阻抗,有16歐,32歐,通常寫在包裝或者說明書上。
(上圖是st10s的包裝上的的阻抗是40歐)這個數值理論上是1khz頻率的阻值,並不是大家用直流表測量出的數值,會存在偏差。
因為耳機的阻抗會隨著頻率變化而變化。比如這下圖就是一個揚聲器的阻抗曲線,橫坐標是頻率,縱坐標是阻抗。可以看到每個頻率的阻抗都是不同的。
通過阻抗曲線可以知道的最大的阻抗值是多少,比如小蝙蝠st10s耳機喇叭測的阻抗曲線,實際上在20hz-1khz頻率已經超過40歐。(下圖紅色標記部分)
同時圖上阻抗的最高點所對應的頻率,就是這個喇叭的諧振頻率,或稱共振頻率,用f0來表示。這次虎門大橋也有一個共振頻率f0,可能是因為渦振的頻率接近這個頻率,就會引發共振。
要注意的是,不同類型的喇叭f0也是不同的,F0可以直觀對比出這個喇叭的低音下潛能力,同時還可以計算出這個喇叭的品質因素,稱為Q值,通常在設計音箱系統上用到的參數。值得注意的是f0是會變化的,單體喇叭測試阻抗曲線和成品測試的阻抗曲線也會是不同的。
(上圖是st10s耳機喇叭單體和耳機成品測試對比)可以看到左邊單體喇叭測試的共振頻率在120hz左右,右邊是組裝成成品的阻抗曲線,他的共振頻率已經比單體頻率更低大約在50hz左右。
這個主要是因為迷宮聲學結構和整體耳機的調音共同的作用的結果(下圖藍色辨識的捲曲空間)
迷宮聲學的原理,如同管風琴,不同長度對應不同的頻率,長度越長共振頻率越低。
上圖就是管風琴對應的頻率和長度。St10s耳機的迷宮聲學結構就是把這個管子圈起來而已,這樣看有點像瑞士卷。迷宮聲學目前無法在入耳機耳機上實現,因為迷宮聲學只在平頭耳機或者音箱系統上有效果,入耳式耳機聲音是向前輻射的,沒有與後腔出音孔有作用,這就是為什麼st10s在平頭耳機算是低音做到非常不錯的原因。
閱讀原文「去B站看,背景音樂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