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江鏡鎮南城村:連綿古厝藏著部英雄家譜

2020-12-24 東南網

南城村的商業古街。

福州晚報記者 劉琳 翁宇民/文 陳暖/攝

近日,記者一行到福清江鏡鎮南城村進行古厝人文調查。

南城村男丁都姓王,是王審知九世孫王悅道長子王元益的後人。南宋時,少年王元益隻身來到三面環海、一面石山的此地打拼,先是捕魚為生,後闢渡口營商,不斷劈山建宅,拓渡經商,將大海中巴掌大的地方,拓建成一個繁榮的碼頭和海陸商貿中心,於是有了「南城」之名。

落座村部,村支書王建清介紹說:「我們村最自豪的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走出了不少革命志士,1958年金門炮戰、1974年西沙海戰、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我們村的功臣。」

說著,村支書就要帶我們去探訪這些英雄住過的古厝。近4個小時穿梭於古厝之中,仿佛是在閱讀一部福清人革命鬥爭史,閱讀王家人的英雄家譜。

古街上刻著的革命印記

南城村有一條成於明興於清的商業古街,至今保存著當鋪、米店、油坊、客棧等老建築。因為商業街南來北往客人甚多,便於掩護中共地下黨活動。遊擊隊曾駐紮在古街上的客棧,多家商鋪也曾做過中共地下交通站。在月黑風高的夜晚,地下黨組織曾在商鋪牆上掛起黨旗,新入黨的王家人對著黨旗舉起右手宣誓。

早在1931年,南城王家人就開始跟著中國共產黨南徵北戰。當年10月1日,王家人參加了「龍高暴動」。1933年6月,南城王家人跟著中共福清縣委書記何文成等,參加了「南西亭暴動」。幾次出擊前,都曾在古街上祠堂內秘密集結。

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共福清黨組織根據省委指示,組建福(清)長(樂)平(潭)遊擊大隊,南城王家人也爭先加入,隨部擊敵,隊員們曾隱蔽在古街商鋪中。

在村中與王家人聊天,不少村民很自豪地說「我父親是1938年入黨的」「我父親1940年就入黨了」……在跟著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新中國的長期鬥爭中,南城王家人湧現了王桂花、王雞母仔等一批烈士,古街留下過他們的戰鬥足跡。

南城村老兵合影,從左至右分別為:王孫茂、王其興、王 亦只仔、王昌太和王昌華。

老厝裡走出的戰鬥英雄

南城村現存最老的兵,是福清解放之初就入伍的王亦只仔,今年99歲。當年入伍後,他曾參加過剿匪等。

南城村的每一座古厝都鐫刻著王家人保家衛國的故事,讓我們依循著老兵入伍時間來記錄健在的戰鬥英雄。

王其興,1958年入伍。因為高中畢業,他一入伍就被緊急抽調參加培訓,專門學習大炮測距精密計算。金門炮戰的前4天,他奉命馳往角嶼島,配合炮擊金門。角嶼島距離金門僅1.8公裡,他快速而精確的測算,讓炮彈如長了眼睛一樣準確擊中目標。因戰績突出,他分別於1958年、1959年兩次榮立個人三等功。

王昌太,1969年入伍,戍守南海。1974年1月19日,西沙保衛戰打響,時任海軍南海艦隊獵潛艇第74大隊282艇代理航海長的王昌太奉命參戰。他和戰友們一起,一舉收復被南越侵佔的珊瑚、甘泉、金銀三島,有力地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海洋權益。因作戰勇敢,王昌太榮立個人三等功,後調入海軍司令部作戰部當參謀。他後來又奉命來閩組建海警部隊,曾任福建省邊防總隊副總隊長。他退休後創作的《最憶是西沙》,是國內首部公開發行的記錄西沙海戰的紀實文學專著。

王昌華,1974年12月入伍。1979年咬破手指寫血書請戰,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攻打諒山戰鬥。因作戰英勇,榮立個人三等功。

王孫茂,1976年12月入伍。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即將打響,他數次寫血書請戰,第一批被選入參戰部隊。為更好打擊敵人,王孫茂數次手握噴火器與敵人近距離作戰,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全排34人犧牲了27人。戰後,他所在的噴火排被授予「英雄排」榮譽稱號,王孫茂榮立個人三等功。

在南城村,本報為健在的王家老兵拍下了他們第一張合影。

相關焦點

  • 福清全鏈條推進古厝保護:守護歷史 不容「厝」過
    福清還同步開展文物普查摸排,已完成海絲遺蹟、革命遺址、明代海防遺蹟等專項普查。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福清還將文物本體、保護範圍及建控地帶納入「多規合一管理平臺」,建立文物保護「提前預警」制度。形成合力 精準「修護」如何激發社會力量,形成古厝保護合力?福清從各個層面進行探索。
  • 福清:古厝能入股 鄉村激活啦
    沉睡的古厝,變成了珍貴股份從沉寂的村莊到旅遊的熱點,下和洋的變化離不開一項基層創新——把沉睡的古厝變成珍貴的股份。下和洋是個小村,人口不到500。但這裡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尚學」之風濃厚,人才輩出。下和洋小學是福清第一所且現今僅存的自然村完小。
  • 福清修繕保護古厝古民居
    近日,福清市出臺《古厝、古民居保護工作方案》,配套資金1100萬元,對集中摸排發現的78棟古厝以及鄉村中空置的古民居進行修繕保護。  在房屋結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中,福清組建專家庫,作為古厝、古民居保護的技術力量,在摸排整治過程中提出技術建議,保證工作有序高效推進。
  • 福清前華村86號:走出聯合國高官的漁村古厝
    前華村86號:走出聯合國高官的漁村古厝  記者 劉琳 翁宇民  福清江鏡鎮前華村86號,是一座外觀平凡無奇的古厝。  它建於120多年前,有著福清漁村近300年來「四扇厝」民居的典型樣式。如今,這樣的古厝在福清所剩不多,但也並不罕見。
  • 古民居、鄉愁,你記憶中的那些美好,福清幫你留著
    江兜村的這座鄉土館選用江兜村的百年華僑古厝——王高宗祖屋進行保護性修繕,佔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圍繞「民俗、鄉土、家」的主題,分7大展區13個展館。通過場景實物、圖文語音等形式,將各個時期具有福清味、莆仙味、古早味的東西,把老華僑特色、傳統民俗、媽媽味道的情景展示給觀眾,讓觀眾重拾兒時記憶,感受鄉土氣息, 留住鄉愁。「這些溫存的記憶,讓家更能安撫人心。」
  • 福建福清市:古厝保護性開發 應擇善而從
    這個道理可以適用於廣泛的領域,比如對古厝的開發。  下和洋是福清市江鏡鎮南宵村下轄的自然村,有保存較為完好且相連成片的13座古厝和3座學堂舊址。如何保護開發這些古厝?下和洋村古厝合作社應運而生。這是我(福建)省首個農村古厝合作社。  下和洋的古厝雖然規模不大,但有自己的特點——兼具南洋風格和福清特色的六扇厝和四扇厝多,歷史特色鮮明,學堂曾出過院士,華僑多等。
  • 福清78棟古厝古民居將修繕
    福州新聞網4月24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王光慧)日前記者從福清房屋結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領導小組獲悉,為保護文化遺產,保留古厝,福清市出臺了《古厝、古民居保護工作方案》,配套資金1100萬元對存在房屋安全隱患的78棟古厝、古民居進行修繕。
  • 福清:修古厝留鄉愁 鄉村遊助振興
    福州日報記者 錢嘉宜  在外闖蕩20多年,福清市江鏡鎮南宵村下河洋自然村村民高金輝回鄉了。他既非養老,也不是創業,而是積極加入了村裡的歷史文化保護「大軍」,帶頭修古厝、搞旅遊。  上周末,下河洋自然村遊人如織。縱使村內有多座名人故居、展覽館、歷史紀念館,遊客還是免不了要在一幢名叫「樂古齋」的二層木質小樓前駐足。
  • 福清這個鎮的百姓幸福感「爆棚」了
    壹福清 官方新聞平臺,每天推送福清最權威信息。 江鏡鎮地處福清東南沿海與興化灣北畔之間,地勢平坦,緊鄰閩臺(福州)藍色經濟產業園、江鏡華僑農場,因「暮春旭日,江平如鏡」得名「江鏡」,素有「龍高糧倉」、「臨江畫廊」之美譽。
  • 福建古厝其義厝—— 用三國故事雕刻傳承家訓
    福建古厝其義厝—— 用三國故事雕刻傳承家訓 2020年08月24日 09:1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福清前華村「新厝邸」:海輪載布匹 回鄉換「金屋」
    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 劉琳/文 陳暖/攝福清市江鏡鎮前華村194號的六扇厝,當地人也稱之為「新厝邸」。這一稱謂中「新」的由來,大概是鄉人對前華村「量腹而食,度足而居」舊景況的一種感慨。歲月滄桑「,新厝邸」也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的風雨,它的石條紅磚早已不能算新。
  • 福清還藏著一座近百年古厝,曾花800萬修繕過
    福清哥 在這裡,讀懂福清 記者獲悉, 近日, 房屋建好後, 六扇邸成為了當時福清南門外最好的民居。
  • 廈門市中心藏著一片紅磚古厝,被摩天大樓包圍,遊客稀少拍照超美
    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在廈門現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很難看到紅磚古厝的痕跡了,但在市中心的廈門中醫院附近,其實就藏著這樣一片,卻很少人知道。
  • 走福道、逛古厝、泡溫泉……春節到福州這樣玩
    古厝祈福牆。新華網發(福州市文旅局供圖)  新華網福州1月20日電(劉豐)19日,「迎世遺 逛古厝 幸福來過年」2020中國·福州新春文化旅遊月在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啟動。本次活動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福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從1月20日持續至2月20日。
  • 福州這個公園「飛」來一座清代古厝!
    上社10號古厝修復中使用了臺東62號的一些保存尚可的木構件,這是我市歷史建築構件活用的寶貴實例。傳承地方特色 不失獨特亮點上社10號古厝由兩進院落構成總建築面積412平方米保留了較為完整的福州地區傳統的古民居平面格局陳沛告訴記者,上社10號古厝採用福州地方建築傳統手法及工藝建造而成
  • 探訪東美村山門村兩處歷史建築,耄耋老人的古厝記憶!
    近日,記者分別探訪東美村、山門村的兩處歷史建築,採訪了村中耄耋老者,了解兩棟古厝的背後故事。 和周邊的石厝不同,這座古厝格外規整。正面望去,古厝約有5米多高,雙層結構,沿著大門的中軸線呈左右對稱。一樓,大門兩側各設一個門,結構分明;二樓則設有四個小窗,小巧精緻。 歷史建築,採訪了村中耄耋老者,了解兩棟古厝的背後故事。
  • 第44屆世遺大會推遲,「五一」想來福州文化遊,別錯過這4座古厝
    福州悠久的歷史文化,也留下了眾多的古厝,它們雕梁畫棟,巧奪天工,漫步其中,都能深深感受到福州這座古老成城市的歷史文脈與城市記憶。去年6月8日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人民日報》重刊了習總書記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福州古厝遊再次掀起熱潮。
  • 廈門最難找咖啡館之一,藏在小巷子裡的古厝,仿佛走進了舊時光!
    廈門旅遊,很多人都愛來中山路,作為全國唯一通往大海的步行街,自開街以來就一直是廈門的核心街區,但很多遊客不知道在離中山路不遠的仁安社區裡,還藏著一片名人故居。它對紀念陳桂琛先生很有意義,現在作為咖啡館開放,遊客可以坐在裡面感受古厝的歷史底蘊。門口掃碼可以了解到:陳桂琛(1889—1944)字丹初,教育家、詩人。1916年在廈門創辦勵志女校,開婦女接受現代教育之先河。1937年往菲律賓執教。1944年被日寇逮捕,忠貞不屈,慘遭殺害。
  • 福州古厝又要全國出名了!
    福州對古厝的保護工作尤為重視 2019年7月29日,市委、市政府 召開福州古厝保護工作部署會 部署了我市古厝保護和文化傳承
  • 福州一古厝以紅軍名字命名 紀念其卓著戰功
    福州一古厝以紅軍名字命名 紀念其卓著戰功 2020年09月09日 14:52   來源:福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