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獵TikTok:逆全球化下的當代獵巫運動

2021-01-06 前瞻網

作者|人神共奮 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開放與封閉的戰爭

1/5

時代進程中的三家公司

有些很牛的科技,讓人喜愛,而另一些很牛的科技,則讓人在驚嘆之餘,產生恐懼。非常不幸,抖音及其美國版TikTok就屬於後一種,它常常讓你感到困惑:「它怎麼知道我好這口的?」

一位評論家說:「但我們仍然不知道TikTok的算法是如何編程的,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向哪些用戶展示哪些視頻。我們不知道它如何使用自己收集的數據,或者它如何制定和執行自己的規則。我們應該了解這些事情——不僅僅是關於TikTok,還有那些美國社交媒體應用。」

更何況,這是一家來自中國的企業打造的產品,這成了TikTok的原罪——儘管公司從CEO到首席安全官都是美國人,它的伺服器和數據都在美國,中國人根本用不了。

如果僅僅因為它來自中國,那麼賣給美國企業應該讓人放心了吧?但川普一度說:不行,就是要封禁,賣給美國企業也不行。

這正是圍繞TikTok的各種爭議中,最令人困惑的一點——美國政府到底要什麼?

當然,對於熟悉這幾年美國政府與網際網路巨頭關係的人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難,但理解其更宏大的時代背景,卻至關重要。

7月下旬,財經界還發生了兩件不大不小的事:一家美國企業獲利聯邦貸款而股價暴漲,另一家中國民營企業收購了一家臺資電子企業。

這三家公司,表面上毫無關係,實際也毫無關係,但如果放在同一個背景下,就具有了相同的時代特徵:逆全球化。

本文就要聊聊這三家公司。

2/5

TikTok:當代獵巫第一季

TikTok事件目前最新的進度是微軟在與川普溝通後,繼續進行收購,川普給了45天的談判時間。

關於美國要禁止TikTok在美國的業務,國內多將此與華為相提並論,認為是美國打壓中國成功企業的一部分,但這個看法並不準確。

華為是技術領先,確確實實是威脅到美國的科技地位,而TikTok是商業成功,如果美國要打壓中國商業成功的企業,應該先拿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在美業務開刀。

事實上從一開始,當事人都明白,TikTok最終被封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首先,TikTok在美國擁有上千萬用戶,在大選年得罪這些人,實在是有點冒險;

其次,TikTok上活躍著幾萬紅人及其經紀公司,字節跳動公司也不是張一鳴一個人的,它的外國投資者有大約70%來自美國,這些人勢必會加強遊說;

最後,TikTok如果被封禁,雖然正是競爭對手Facebook等所希望的,但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就成了一場當代「獵巫」運動,所有的社交媒體都可能被指控濫用隱私,都將面臨更嚴格的監控甚至被分拆。

最後一點,才是TikTok封禁問題上的深層矛盾——跟中國的關係不大,那是美國政府與公眾對網際網路巨頭的「戰爭」。

國內對全球化的認知,源於中美貿易戰時的輿論戰,無非是造成美國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流失,貧富分化加劇。其實美國人對「全球化威脅」還有另一個擔心:跨國企業越來越大,成為超越政府的力量,威脅民眾的權利,比如隱私權。

國內民眾對網際網路企業侵犯個人隱私的警惕,整體關注度不高,但長期以來,美國民眾內心深處有一種對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網際網路平臺的不信任,認為它們在收集民眾的信息、窺探民眾的隱私,而這些巨頭也竭力擺脫這一指控,但始終以公眾利益為由,保護自己的核心商業機密。

川普高調反對美國企業收購,並不是真的想弄死TikTok,而是出於大選考慮,一方面展示其對華強硬的姿態,一方面繼續給網際網路巨頭施加壓力。先拿一個「外來的和尚」開刀,幾乎沒有風險,可謂包賺不賠的生意。

這才是TikTok被迫賣給美國企業之後,我們覺得美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肆搶劫,但川普卻不依不饒的原因。

所以美國才有另一種意見認為,與其封禁或或者賣給另一家網際網路巨頭,不如將其改造成一個透明的、保護隱私的道德型網際網路平臺。

TikTok事件,本質上是日益全球化的時代,民眾對個人權利的擔心,被控制欲更強的政府操控之後,發起的一場當代獵巫運動。

而本文要講的第二家公司,則反過來得益於民眾對安全的擔心。

3/5

柯達:膠捲大王的古怪重生

7月28、29日,一家曾經輝煌卻沉寂已久的企業「柯達」再一次出現在大眾眼前,股價兩日暴漲20倍,原因是美國政府將向其提供7.65億美元貸款,使其能製造應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的主要成份。

聽上去確實是一個利好,但問題在於,柯達將製造的藥,並不是什麼創新藥,而是「非專利原料藥」,更偏向於化工行業,中國的很多製藥廠都能生產。

那是因為柯達有什麼獨特的優勢嗎?選擇柯達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柯達的膠捲業務讓它有一定的化工基礎設施,能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原料藥生產——這個「快」是指一兩年。

讓膠捲大王生產藥,難道諾大的美利堅,已找不到更好的公司了?其實原料藥生產曾經是柯達的業務之一,但後來被出售了,而這正是在美國生產的成本高,缺乏競爭力,加上環境保護運動,導致美國製藥企業紛紛把藥廠轉移至海外的結果。

如今,美國市場銷售的藥品的原料的生產商,13%來自中國,18%來自印度。

相信柯達生產的原料藥,仍然不太可能有中國或印度廠家的性價比,正常情況它,它們沒有任何競爭力。但很明顯,美國政府可以提高關稅,強行使美國柯達的產品有性價比,甚至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法案,強行要求美國的製藥企業使用一定比例的本土原料。

這個邏輯,就像我國政府要求黨政軍機構在IT招標中,強制使用國產CPU、國產作業系統,國產軟體一樣,在從零開始建立了「信創」產業。

所以,柯達重拾原料藥生產,是在民眾安全名義下的「逆全球化」,代表美國重奪產業鏈上遊的企圖。

說完了這家純粹的美國公司,最後是一家純粹中國公司,在柯達如日中天時,它的創始人只是一位深圳的打工妹。

4/5

立訊:破裂產業鏈的修補者

相比前兩條新聞,這一條新聞除了業內人和股民,很少有人關注。7月20日,A股上市公司立訊精密公告將收購緯創股份子公司江蘇緯創、崑山緯新100%股權。

緯創股份是何許公司?蘋果iPhone三大組裝廠之一,另兩家是富士康、和碩。

那收購方立訊又是什麼公司?

立訊的創始人王來春是富士康的第一代打工妹,從生產線員工開始,一步步走到課長後,辭職創立了立訊。從最簡單的連接器開始起家,就是連接導體和電子元件的東西,類似網線的那個插頭,一步步把業務延伸到天線射頻、無線充電、光學、聲學等多個品類。2018年,立訊首次成為蘋果AirPods的組裝廠。

立訊之前從來沒有進入過組裝業務,蘋果對供應商的要求又是非常之高,為什麼能切入蘋果的這一塊業務呢?因為AirPods太小了,對精密製造能力要求非常之高,之前臺灣的組裝廠良品率一直不高,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立訊接手之後,很快將良品率提高到近100%,這才成為AirPods的第一大供應商。

組裝廠聽上去利潤低,但佔據了產業鏈的關鍵位置,可以通過更上遊的零部件供應獲利,這正是富士康成功的路徑,如今立訊重新走一遍,不枉其「小鴻海」的綽號。

收購了緯創後,立訊將成為首個中資背景的iPhone組裝廠,對於此筆收購,最緊張的當屬富士康,「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在電子行業是一個永恆的規律。

更緊張的還有臺灣電子廠商,2018年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開始把部分廠線轉移出中國大陸,但沒曾想卻造就了中國大陸電子廠商趁勢崛起。

一周前,有報導說富士康將在印度投資10億美元擴建工廠,還有消息稱蘋果計劃從中國遷出20%的iPhone產能,以實現供應鏈多元化,這個計劃當然是由其最大的組裝廠富士康來執行。

所以,在中國的電子行業有兩大趨勢,一方面是歐美品牌主導的供應鏈來源多樣化,導致日韓臺廠商紛紛撤離大陸,造成中國完美的供應鏈出現破損;但另一方面,中國的民營企業趁勢崛起,奮力填補這個缺口。

而且中國電子產業廠商,並不止步於中國大陸的產能。

從2017年開始,立訊、歌爾、聞泰等蘋果產業鏈公司,紛紛在越南印度等國建廠,海外產能佔比迅速提升,這使得它們能在貿易戰的壓力下頑強生長,也為它們打開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逆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國的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中流砥柱,維持著基於比較優勢的全球分工合作體系。

5/5

開放與封閉的戰爭

一位華人工程師在內部論壇上沮喪地說:「收購TikTok是一場全球搶劫。」

柯達的一位高管說:「生產藥品對柯達完全沒問題,最好的技術還是在美國,我們可以輕易恢復這個產業。」

TikTok不會是最後一個,中資背景的企業,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都會在海外遭遇越來越多的苛責,更多的民營企業也會謹慎地對待海外發展戰略。

但這並不完全是一場中美之戰,不是所有的產業都像藥品、通訊、社交平臺一樣敏感,未來的世界必然是部分領域更加封閉,部分領域更加全球。

所以更大的戰場是中國製造業與亞洲其他製造業企業的戰爭,只要中國供應鏈仍然保持優勢,美國的資本、消費者和合作夥伴,沒有理由放棄中國。

針對TikTok事件,學者兼網際網路企業家梁建章發文:美國要封閉WeChat和Tiktok,咱們也徹底可以反其講而行之,綻放谷歌和其餘國際主流網際網路網站,使得華夏領有更綻放的國際網際網路環境。

我想,如果真有戰爭,雙方並不是政府與政府,而是開放與封閉的戰爭,是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戰爭。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聚集個人成長的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本文來源人神共奮,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TikTok非死不可,死在逆全球化浪潮,以及政治合謀
    近些年來,進行了數百年轟轟烈烈的全球化運動,正遇到了一股逆流。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逆全球化」的擔憂開始顯現,直到2016年懂王上臺,「逆全球化」更是成為醉酒之後的那種不可抑制,此前的大快朵頤經由肚腹變成了汙穢,夾雜著各種感受,不管不顧地宣洩而出。
  • 李公明︱一周書記:塞勒姆的獵巫運動……陰魂未散
    作者認為除了信仰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嚴格受到控制的新聞與輿論環境,在波士頓人們無法讀到任何質疑獵巫運動的文章,相反只能讀到那些抨擊巫術的長篇大論。(73頁)在獵巫運動中,所有人都無法逃避要作出選擇:承認還是否認巫術的存在?反對還是支持巫術?
  • 美國、微軟、蘋果圍獵之下,Tiktok結局大猜想
    抖音的原版tiktok,是難得的中國海外霸屏屠榜的app,無論是任何榜單,榜一一直都是tiktok。而正是這塊網際網路超級大肥肉,現在被人盯上了,美國大老闆以行政權力強制要求字節跳動在9月15日前賣掉tiktok,否則就退出美國市場,而微軟以及蘋果這些世界級大佬,也紛紛假如收購候選人行列。
  • 逆全球化下的全球治理:中國與全球氣候治理轉型丨新書訊
    因此,全球氣候治理轉型的內涵是指,新興經濟體圍繞低碳科技的研發、投資、生產、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展開的機制建設、區域合作、價值觀供給和參與主體的擴展,使得全球氣候治理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公正、普惠和高效。
  • 中世紀「獵巫運動」是如何毀滅女性的?人心比「巫婆」更恐怖
    往往人心比「巫婆」更恐怖那就是在歐洲黑暗的中世紀展開為期三百多年的「獵巫運動」,對女性的折磨簡直令人髮指,是女性的人間慘劇。關於巫術的起源更為久遠,要追溯到非常古老悠久的古希臘埃及神話中去,那裡誕生了一種巫師的存在,甚至在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上都有所記載,這足以證明巫師的年代非常久遠。
  • 重返塞勒姆:女性為什麼是歷史上獵巫運動的主要獵殺對象?
    和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在歐洲多國迎來血腥高潮的獵巫運動一樣,塞勒姆事件的受害者也以女性居多。儘管在一些細節上存在差異,女性在事件內外所承受的普遍而荒謬的惡意卻是一以貫之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到獵巫運動中的女性時,我們通常想到的是身處被告席的「女巫」們。希夫則在這起歷時九個月的悲劇事件中關注到了更加多樣化的女性角色及其境遇。
  •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
    來源:曹書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一 全球化內在動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全球各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其背後的深層次動力是發達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內部跨國企業的利益。然而近年來全球化的反對者逐漸從非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2016 年川普當選以及英國脫歐標誌著逆全球化的高潮。全球化進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
  • 宋朝龍:西方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的囚徒困境與破解之道
    新民粹主義是右翼政黨蠱惑民眾的表現,是左翼民主運動相對軟弱條件下右翼保守主義勢力利用民眾運動的自發性轉嫁矛盾和危機的表現。馬克思主義對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冒險政策的破解之道在於:識別新民粹主義的實質、加強馬克思主義與左翼運動的結合、科學說明金融資本自我否定的運行規律、尋求金融資本主義的制度替代道路、推動社會主義理念和全球化頂層設計的結合。
  • 不道德的獵殺tiktok
    自中興、華為之後,又一個中國品牌被美圍獵。相對於前兩者,美對tiktok(美版抖音)的做法更可謂豈有此理,沒有「違規」和「安全」等任何下三濫的理由,只因為是一個如日中天的中國品牌。tiktok完全是在美獨立運營的、遵守當地規則的個體企業,只不過是中國公司。
  • 「逆全球化」甚囂塵上,馬云為何對「全球化」依然充滿信心
    」的手段,應對「全球化」的疫情。從匹配各類標準到通關便捷化,海關為物資搭起綠色通道,也觸動了馬雲更多關於「全球化」的思考。「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提出二十一年後,在「逆全球化」甚囂塵上的今天,他依然對「全球化」充滿信心嗎?2020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公布後,央視新聞《相對論》推出十期《部長共話:下半年,這麼幹!》新媒體訪談,在專訪十位部長的基礎上,對話相關領域代表人物。
  • 【雙語彙】Witch-hunt/獵巫
    (這是美國歷史上對從政者最最嚴重的獵巫行動!)眾議員塞斯·莫爾頓很快轉發評論:「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Salem, MA, I can confirm that this is false.」(作為麻薩諸塞州薩勒姆的代表,我可以證明,這不對。)字面意義的「獵巫」自古就有,直到18世紀才漸漸消失。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獵巫事件就發生在薩勒姆。
  • 華為枕戈待旦,蘋果首次跌破2萬億市值,逆全球化終嘗惡果
    數據統計,在封禁華為,逆市場化的大政策下,美國自有研發收入也受到了波及,封禁宣布同時,美國第一科技公司,蘋果的市值一度跌破2萬億。逆全球化的惡果在今年資本市場高歌猛進的大前提下,如此劇烈的震蕩說明了對於全球化的折戟沉沙,全球投資者表明了一致的態度。
  • 吸引外資,打破壁壘,中企為什麼要挑戰「逆全球化」,堅持走出去
    此時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在一些西方國家內,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也開始抬頭,逆全球化現象也越來越明顯。那麼逆全球化的原因是什麼呢? 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在於,在經濟全球化影響背景下,資本家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把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了人力成本相對低廉很多的發展中國家境內,客觀上瓜分發達國家底層勞動者的工作機會,從而導致他們收入降低。
  • 魔鬼需要有意識的人類勾結才能行惡:《獵巫,塞勒姆-1962》
    很短的時間內,麻薩諸塞灣殖民地幾乎所有的人都捲入了這場獵巫行動中,在那段時間裡,舉報成風,為自保而彼此陷害,導致人人自危。這場獵巫運動歷時九個月,二十餘人最終慘死,另有近兩百人被指控為巫師。當時在塞勒姆到底發生了什麼?《獵巫,塞勒姆-1962》為讀者還原那段特殊時期的歷史。1.指控他人比面對指控安全:塞勒姆「獵巫」到底發生了什麼?
  • 陳耀:逆全球化近期走向要看全球疫情防控情況
    陳耀逆全球化是否繼續抬頭取決於全球疫情的防控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通過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使得各個國家都能夠獲取各自的比較利益。這個問題是目前出現逆全球化趨勢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全球化要素流動,特別是資本流動、人員流動,導致一些國家認為人口的流動使得本國就業飯碗被外來人搶走了,本地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業壓力比較大。因為外來移民的人工成本跟本地相比低一些,尤其是歐美這些發達國家,本地的、地方的收入水平要高一些,這樣就形成一些矛盾衝突,反移民、反外來的民粹主義傾向就比較突出。
  • 龍永圖:數字經濟是應對逆全球化的有力武器
    不能認為美國政府的換屆會帶來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結束,我們的數字經濟、新經濟、網際網路經濟將作為開放經濟成為應對逆全球化的一個有力的武器。2020年12月8-10日,36氪在北京舉辦了「WISE2020新經濟之王大會——崛起與回歸」。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在會上帶來了以「中國經濟的回顧與展望」為主題的分享。
  • 逆全球化大浪潮下,為什麼中國企業必須堅持打造全球品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近日,《財富》(中文版)聯合裡斯戰略定位諮詢在《財富》世界500強峰會上聯合發布《全球戰略定位報告:國家心智資源中的萬億機會》中國版(下簡稱《定位報告》),這份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國家心智資源的概念。
  • 焚燒女巫的中世紀,黑暗中的獵巫運動
    良家婦女一旦被誣為「女巫」,嚴刑逼供後就立刻被斬首示眾,然後焚燒屍體,不論是真是假,是否女性是被人迫害,都死於刀下。這是歐洲歷史以及人類文明史上黑暗的一章。許許多多無辜的女性就這樣慘死在刀下。藉由著獵殺女巫之名,三個世紀內約有十萬人被處死,其中絕大多數是女性,尤其集中在宗教改革時期的歐洲地區,這段時期的歐洲歷史無疑是黑暗時代。
  • ...踐踏國際規則、破壞了全球化浪潮下的各國科技創新交流與合作...
    【近九成美在華公司稱禁用微信對其產生負面影響,中國外交部回應】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美國一些政客,對包括微信在內的非美國企業的圍獵,實質是將意識形態偏見的標籤強加於非美國企業,是對某一領域取得領先優勢的非美國企業採取有組織系統性的經濟霸凌。
  • 一段陰魂不散的美國「獵巫」往事 | 女性為何總是淪為社會動亂的...
    在歷史上,歐洲曾掀起臭名昭著的「獵巫」運動——成千上萬的無辜者被指控為「巫師」,最終葬身火海。其中,近百分之九十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獵巫」造成的恐慌並未止步於歐洲,它最終漂洋過海,來到了北美的一座小鎮。小鎮名叫塞勒姆(Salem),在《聖經》中的意思是「和平」,但1692年發生的一切,卻與和平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