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神共奮 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開放與封閉的戰爭
1/5
時代進程中的三家公司
有些很牛的科技,讓人喜愛,而另一些很牛的科技,則讓人在驚嘆之餘,產生恐懼。非常不幸,抖音及其美國版TikTok就屬於後一種,它常常讓你感到困惑:「它怎麼知道我好這口的?」
一位評論家說:「但我們仍然不知道TikTok的算法是如何編程的,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向哪些用戶展示哪些視頻。我們不知道它如何使用自己收集的數據,或者它如何制定和執行自己的規則。我們應該了解這些事情——不僅僅是關於TikTok,還有那些美國社交媒體應用。」
更何況,這是一家來自中國的企業打造的產品,這成了TikTok的原罪——儘管公司從CEO到首席安全官都是美國人,它的伺服器和數據都在美國,中國人根本用不了。
如果僅僅因為它來自中國,那麼賣給美國企業應該讓人放心了吧?但川普一度說:不行,就是要封禁,賣給美國企業也不行。
這正是圍繞TikTok的各種爭議中,最令人困惑的一點——美國政府到底要什麼?
當然,對於熟悉這幾年美國政府與網際網路巨頭關係的人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難,但理解其更宏大的時代背景,卻至關重要。
7月下旬,財經界還發生了兩件不大不小的事:一家美國企業獲利聯邦貸款而股價暴漲,另一家中國民營企業收購了一家臺資電子企業。
這三家公司,表面上毫無關係,實際也毫無關係,但如果放在同一個背景下,就具有了相同的時代特徵:逆全球化。
本文就要聊聊這三家公司。
2/5
TikTok:當代獵巫第一季
TikTok事件目前最新的進度是微軟在與川普溝通後,繼續進行收購,川普給了45天的談判時間。
關於美國要禁止TikTok在美國的業務,國內多將此與華為相提並論,認為是美國打壓中國成功企業的一部分,但這個看法並不準確。
華為是技術領先,確確實實是威脅到美國的科技地位,而TikTok是商業成功,如果美國要打壓中國商業成功的企業,應該先拿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在美業務開刀。
事實上從一開始,當事人都明白,TikTok最終被封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首先,TikTok在美國擁有上千萬用戶,在大選年得罪這些人,實在是有點冒險;
其次,TikTok上活躍著幾萬紅人及其經紀公司,字節跳動公司也不是張一鳴一個人的,它的外國投資者有大約70%來自美國,這些人勢必會加強遊說;
最後,TikTok如果被封禁,雖然正是競爭對手Facebook等所希望的,但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就成了一場當代「獵巫」運動,所有的社交媒體都可能被指控濫用隱私,都將面臨更嚴格的監控甚至被分拆。
最後一點,才是TikTok封禁問題上的深層矛盾——跟中國的關係不大,那是美國政府與公眾對網際網路巨頭的「戰爭」。
國內對全球化的認知,源於中美貿易戰時的輿論戰,無非是造成美國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流失,貧富分化加劇。其實美國人對「全球化威脅」還有另一個擔心:跨國企業越來越大,成為超越政府的力量,威脅民眾的權利,比如隱私權。
國內民眾對網際網路企業侵犯個人隱私的警惕,整體關注度不高,但長期以來,美國民眾內心深處有一種對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網際網路平臺的不信任,認為它們在收集民眾的信息、窺探民眾的隱私,而這些巨頭也竭力擺脫這一指控,但始終以公眾利益為由,保護自己的核心商業機密。
川普高調反對美國企業收購,並不是真的想弄死TikTok,而是出於大選考慮,一方面展示其對華強硬的姿態,一方面繼續給網際網路巨頭施加壓力。先拿一個「外來的和尚」開刀,幾乎沒有風險,可謂包賺不賠的生意。
這才是TikTok被迫賣給美國企業之後,我們覺得美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肆搶劫,但川普卻不依不饒的原因。
所以美國才有另一種意見認為,與其封禁或或者賣給另一家網際網路巨頭,不如將其改造成一個透明的、保護隱私的道德型網際網路平臺。
TikTok事件,本質上是日益全球化的時代,民眾對個人權利的擔心,被控制欲更強的政府操控之後,發起的一場當代獵巫運動。
而本文要講的第二家公司,則反過來得益於民眾對安全的擔心。
3/5
柯達:膠捲大王的古怪重生
7月28、29日,一家曾經輝煌卻沉寂已久的企業「柯達」再一次出現在大眾眼前,股價兩日暴漲20倍,原因是美國政府將向其提供7.65億美元貸款,使其能製造應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的主要成份。
聽上去確實是一個利好,但問題在於,柯達將製造的藥,並不是什麼創新藥,而是「非專利原料藥」,更偏向於化工行業,中國的很多製藥廠都能生產。
那是因為柯達有什麼獨特的優勢嗎?選擇柯達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柯達的膠捲業務讓它有一定的化工基礎設施,能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原料藥生產——這個「快」是指一兩年。
讓膠捲大王生產藥,難道諾大的美利堅,已找不到更好的公司了?其實原料藥生產曾經是柯達的業務之一,但後來被出售了,而這正是在美國生產的成本高,缺乏競爭力,加上環境保護運動,導致美國製藥企業紛紛把藥廠轉移至海外的結果。
如今,美國市場銷售的藥品的原料的生產商,13%來自中國,18%來自印度。
相信柯達生產的原料藥,仍然不太可能有中國或印度廠家的性價比,正常情況它,它們沒有任何競爭力。但很明顯,美國政府可以提高關稅,強行使美國柯達的產品有性價比,甚至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法案,強行要求美國的製藥企業使用一定比例的本土原料。
這個邏輯,就像我國政府要求黨政軍機構在IT招標中,強制使用國產CPU、國產作業系統,國產軟體一樣,在從零開始建立了「信創」產業。
所以,柯達重拾原料藥生產,是在民眾安全名義下的「逆全球化」,代表美國重奪產業鏈上遊的企圖。
說完了這家純粹的美國公司,最後是一家純粹中國公司,在柯達如日中天時,它的創始人只是一位深圳的打工妹。
4/5
立訊:破裂產業鏈的修補者
相比前兩條新聞,這一條新聞除了業內人和股民,很少有人關注。7月20日,A股上市公司立訊精密公告將收購緯創股份子公司江蘇緯創、崑山緯新100%股權。
緯創股份是何許公司?蘋果iPhone三大組裝廠之一,另兩家是富士康、和碩。
那收購方立訊又是什麼公司?
立訊的創始人王來春是富士康的第一代打工妹,從生產線員工開始,一步步走到課長後,辭職創立了立訊。從最簡單的連接器開始起家,就是連接導體和電子元件的東西,類似網線的那個插頭,一步步把業務延伸到天線射頻、無線充電、光學、聲學等多個品類。2018年,立訊首次成為蘋果AirPods的組裝廠。
立訊之前從來沒有進入過組裝業務,蘋果對供應商的要求又是非常之高,為什麼能切入蘋果的這一塊業務呢?因為AirPods太小了,對精密製造能力要求非常之高,之前臺灣的組裝廠良品率一直不高,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立訊接手之後,很快將良品率提高到近100%,這才成為AirPods的第一大供應商。
組裝廠聽上去利潤低,但佔據了產業鏈的關鍵位置,可以通過更上遊的零部件供應獲利,這正是富士康成功的路徑,如今立訊重新走一遍,不枉其「小鴻海」的綽號。
收購了緯創後,立訊將成為首個中資背景的iPhone組裝廠,對於此筆收購,最緊張的當屬富士康,「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在電子行業是一個永恆的規律。
更緊張的還有臺灣電子廠商,2018年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開始把部分廠線轉移出中國大陸,但沒曾想卻造就了中國大陸電子廠商趁勢崛起。
一周前,有報導說富士康將在印度投資10億美元擴建工廠,還有消息稱蘋果計劃從中國遷出20%的iPhone產能,以實現供應鏈多元化,這個計劃當然是由其最大的組裝廠富士康來執行。
所以,在中國的電子行業有兩大趨勢,一方面是歐美品牌主導的供應鏈來源多樣化,導致日韓臺廠商紛紛撤離大陸,造成中國完美的供應鏈出現破損;但另一方面,中國的民營企業趁勢崛起,奮力填補這個缺口。
而且中國電子產業廠商,並不止步於中國大陸的產能。
從2017年開始,立訊、歌爾、聞泰等蘋果產業鏈公司,紛紛在越南印度等國建廠,海外產能佔比迅速提升,這使得它們能在貿易戰的壓力下頑強生長,也為它們打開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逆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國的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中流砥柱,維持著基於比較優勢的全球分工合作體系。
5/5
開放與封閉的戰爭
一位華人工程師在內部論壇上沮喪地說:「收購TikTok是一場全球搶劫。」
柯達的一位高管說:「生產藥品對柯達完全沒問題,最好的技術還是在美國,我們可以輕易恢復這個產業。」
TikTok不會是最後一個,中資背景的企業,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都會在海外遭遇越來越多的苛責,更多的民營企業也會謹慎地對待海外發展戰略。
但這並不完全是一場中美之戰,不是所有的產業都像藥品、通訊、社交平臺一樣敏感,未來的世界必然是部分領域更加封閉,部分領域更加全球。
所以更大的戰場是中國製造業與亞洲其他製造業企業的戰爭,只要中國供應鏈仍然保持優勢,美國的資本、消費者和合作夥伴,沒有理由放棄中國。
針對TikTok事件,學者兼網際網路企業家梁建章發文:美國要封閉WeChat和Tiktok,咱們也徹底可以反其講而行之,綻放谷歌和其餘國際主流網際網路網站,使得華夏領有更綻放的國際網際網路環境。
我想,如果真有戰爭,雙方並不是政府與政府,而是開放與封閉的戰爭,是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戰爭。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聚集個人成長的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本文來源人神共奮,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