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全球化顯然是一種趨勢和潮流,積極參與世界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也是大多數國家的一項基本政策。然而,自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開始處於一種半停滯狀態。
此時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在一些西方國家內,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也開始抬頭,逆全球化現象也越來越明顯。那麼逆全球化的原因是什麼呢?
全球化使發達國家喪失經濟絕對優勢
一、全球化讓發達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中產階級和底層勞動者在全球化競爭中越來越處於劣勢地位,與資本擁有者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使他們對全球化的態度開始由保守逐步轉變為激進反對。相關數據顯示,在美國1980年,前1%最富有人群的收入佔比為10.7%,而到了2015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20.2%。
同期,後50%低收入人群收入佔比從19.5%下降到了12.5%。從財富佔有率來看,37.2%的社會財富掌握在1%最富有的人群手中,而50%低收入群體的財富卻持有0.1%的淨負債。與此同時,呈現相同變化趨勢的還有全球收入增長數據。
從1980年到2016年,在歐美國家,前1%的富人群體掌握的財富增長了2倍,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勞動者收入增長了1倍,但是歐美的中產階級和底層勞動人民手中增長的財富僅增長了50%。
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在於,在經濟全球化影響背景下,資本家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把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了人力成本相對低廉很多的發展中國家境內,客觀上瓜分發達國家底層勞動者的工作機會,從而導致他們收入降低。
所以,在發達國家內,普通勞動者對全球化的態度由保守轉變為反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逆全球化。
二、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的崛起改變了世界格局
全球化不僅讓發達國家資本收益頗豐,同時也讓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享受到了其中的福利。自從加入WTO後,中國的貿易總額一直持續增長,並在前幾年趕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同時,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也吸引大量外資,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與中國情況相似的國家還有印度,越南,泰國等。新興國家的崛起改變了世界供應鏈格局,讓發達國家在一些重要的經濟領域再無絕對的話語權。所以,逆全球化是發達國家遏制新興國家崛起的手段之一。
逆全球化時代,一些發達國家為了自身利益,實施了一系列違背世貿原則的舉措: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關稅,歐洲對中國商品施加高反傾銷稅率,英國脫歐等。這些無疑都對全球自由貿易尤其是中國的出口貿易產生了很大的阻礙。
但是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越要堅持"走出去"戰略,勇於面對國際競爭中的困難和挑戰,努力打破發達國家設置的貿易壁壘。
三、中企"走出去"戰略受國內外雙重因素影響
1.供大於求的經濟狀況迫使中企走出去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我國過去產能和供給不足的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相反的是,由於市場經濟體制的引入,國家放棄了原有的計劃經濟模式,生產開始受市場調配。
為了追逐利益,相當一部分行業和企業不顧市場規律,盲目生產,導致生產超速增長。同時,由於通貨膨脹,我國物價飛漲,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有限,消費不足,產能消耗有限,從而產生了供大於求的現象。
這就要求我國必須堅持走出去,實施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大力發展我國的出口貿易,以消耗我國大量過剩的產能,減少資源的浪費,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所以,我國當前的供需矛盾要求中國企業不得不走出去。
2.人均資源不足的國情要求中企走出去
雖然我國地大物博,資源總量大,但是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我國很多資源人均佔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比如,我國天然氣可採資源量約為14萬億立方米,佔據世界第15位,但是人均佔有量卻極低,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9/200。
我國礦產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僅佔世界人均水平的1/2,很多重要的資源更是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石油資源總量達到200億噸,但是人均佔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1/5. 所以,我國面臨著非常嚴峻的能源危機。
我國資源人均佔有量不足的國情要求我國企業必須堅持走出去,加強與各國之間的資源產品貿易,緩解我國資源供應緊張的局面,從而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3.大國擔當鼓勵中企走出去
近年隨著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政治經濟地位逐步加強,我國能夠在國際舞臺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不同於西方國家,我國在面對國際問題時,從不甩鍋,不逃避,不推責。即使在面對逆全球化這項重大挑戰面前,我們依然能夠樹立起勇於擔當的大國形象,不關起門來搞經濟,獨善其身。
在面對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打壓和制裁時,我國依然堅持實施與沿線國家建立起雙邊合作機制,努力加強與各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並在發展自身經濟的同時,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克服經濟發展中的困難,致力於共同發展。
因此,我國企業在逆全球化時代,依然堅持走出去,也是由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策略共同決定的。
綜上所述,受全球經濟下行因素的影響,現階段,一些國家和地區為了緩解自身壓力,暫時奉行逆全球化政策。但是全球化依然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佔據主流地位。我國不應該為了暫時的利益或為了逃避麻煩和衝突,逆歷史潮流。
相反,我們更應硬著頭皮,在各種經濟打壓和限制政策中衝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獨立自主地發展自身經濟,爭取進一步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為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貢獻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