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日本險企在中國找新的成長支柱(走進外資險企)

2020-12-23 東方財富快訊

編者按:

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上海市場已整整28年,值此金融開放按下加速鍵之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時,《國際金融報》攜手《保險一哥》,走進紮根上海多年的外資保險公司,聽他們講述不一樣的開放故事。

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東京海上日動(中國)」)是我國第一家外資財險公司,1994年在上海設立分公司,2000年正式遷址浦東新區。

「今年是我到中國上海的第四個年頭,我深刻感受到中國的變化之大。不僅是我們的生活,保險產品和保險商業模式都在不斷發展和變化,中國前進的速度可謂世界第一。」近日,東京海上日動(中國)總經理有田幸央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感慨道。

有田幸央說,東京海上投身上海經濟建設26年以來,一直立足保險根本,堅持做企業風險問題解決專家。

在助力中日企業高品質發展的同時,其同樣致力於上海5個中心的建設。如積極參與航運保險產品報備制、中英文條款直接採用、航運保險稅收優惠政策等重要政策的研究探討,協助舉辦首次國際海上保險聯盟亞洲論壇,配合上海保險交易所共同實踐日企財險再保險交易區塊鏈等。

他坦言,東京海上是一家全球化保險公司,但僅將日本或者其他國家積累的經驗拿到中國來運用並不會順利,保險產品具有地域差異大的特點。「所以我們考慮的是如何提供適合中國特色的保險產品和服務。一部分是可以直接由我們自己來提供,還有一些可以通過與中國本土合作夥伴合作來尋求更多的可能性。我們想在中國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事故減損服務受客戶信賴

《國際金融報》&《保險一哥》:東京海上日動(中國)在貨物運輸險方面表現亮眼,能否分享公司的獨特優勢與經營經驗?

有田幸央:東京海上成立於1879年,是日本現代航運保險歷程中第一家海上保險公司,與公司的歷史一樣,海上保險的經營歷史至今也已超過140年。

此外,東京海上在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250個理賠服務網點。眾所周知,貨物運輸中,船舶、貨物移動範圍廣,事故發生地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全球性的理賠服務網絡為航運險的理賠服務提供了便利和安心感。經營歷史長、健全的全球化網絡可以說是東京海上的獨特優勢之一。

東京海上集團整體的貨物運輸險保費在全球排名前列。在中國,東京海上日動(中國)的貨物運輸險規模也在前十左右,在外資險企中名列前茅。能保持這樣的成績,除了擁有經營歷史長、全球化網絡發達外,還和我們一直在為客戶開展的事故減損服務有著密切關係。

我們會對客戶發生的事故原因進行充分分析,一般情況下,為了使客戶能夠避免發生事故,我們會根據對同類事故的經驗為客戶提供事前防損服務,也就是如何使客戶能夠減少因該事故產生損失的附加價值服務。

舉個例子,每年夏季包括上海在內都會迎來颱風季。在颱風來臨前夕,我們會聯絡所有的客戶,比如倉庫、辦公建築相關客戶等,協助他們做好事前防損準備,告知客戶做好怎樣的防護措施等,儘可能使客戶從源頭就減少可能發生的事故,或者將事故可能發生的損失降到最低。

提前制定類似的防損方案,並提醒客戶提前採取相應措施,是我們一直以來在持續開展的工作。通常我們會根據天氣預報信息,提前1至2天聯繫客戶。對於貨物運輸險的客戶,我們的理賠專人會直接前往現場,親自確認現場情況,然後指導或協助客戶整頓現場、移動車輛等。

事實上,保險公司並不是僅支付事故賠款這一件事,而是應該更多地為客戶著想,使客戶能夠儘可能不發生事故,這樣也會得到客戶的認可。因為保費會根據以往的理賠事故進行調整,如果客戶不發生事故,來年保費也不會因此上漲,這也是非常受客戶歡迎的一項服務。同樣,保險公司的理賠支出也相應減少了。也因此,我們與客戶之間已經建立了互為信賴的牢固關係。

亟待創造日系以外的成長支柱

《國際金融報》&《保險一哥》:隨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進一步開放,帶給東京海上日動(中國)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

有田幸央:隨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進一步開放,上海將會有更多可能並在適應變化中湧現出新業態、新的商業模式。中國讓我很驚喜的是,它每天都在變化,變化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每一種可能性中總有風險的存在,有風險也就有保險的意義和價值存在。

一家公司為了可持續發展,實現持續穩定的收益,需要以長遠的視角,在變化中不斷做出新的挑戰。這需要公司既要在機會中充分發揮特長,還要面向機會創造新的優勢,才能足夠把握住新機遇。

東京海上自1994年作為第一家外資財險公司入駐上海後,我們的業務重心及業務佔比都是以日系企業為主,日系業務目前仍佔據公司保費收入的半壁江山。創造日系以外的成長支柱是公司目前面臨的挑戰。

為此,我們需要更加充分認識中國的新發展和民生福祉,認真思考我們可以做出怎樣的貢獻,然後行動。只有獲得中國市場的認可,公司才能發展。如何把我們的優勢與中國的社會課題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新的優勢,是我們當前和接下來需要不斷去磨鍊和磨合的。

為中國企業進軍海外保駕護航

《國際金融報》&《保險一哥》:開放既是對內也是對外,東京海上日動(中國)將如何更好地服務於走出去的中國公司?

有田幸央: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排名世界第二,股票投資排名世界第三,這充分表明著眼海外的中國企業數量正在增加。此外,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的出口貿易大國、世界第二大的進口貿易大國。東京海上擁有全球化網點分布,以及全球領先的貨運保險優勢,我們希望通過充分利用集團公司的優勢來全力支持這些走向海外的企業。

例如,當中國企業將產品出口至海外時,我們可以為其產品提供在海外可能發生的產品責任險。由於每個國家的法律法規不盡相同,在賠償方面也有一定的文化和習慣差異,所以在產品責任險方面,需要擁有精通世界各地法律法規以及賠償責任事故和訴訟的專家。

東京海上長期以來以北美為中心,協助客戶對應了超過4萬多件發生在海外(除日本)的產品責任事故,並在訴訟中擁有非常高的勝訴率。我們相信,這些經驗和豐富的海外網點將為在海外擴大銷售渠道的中國企業提供更為安心、安全的保險保障。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

相關焦點

  • 這家日本險企,在中國找新的成長支柱(走進外資險企)
    編者按:  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上海市場已整整28年,值此金融開放按下加速鍵之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時,《國際金融報》攜手《保險一哥》,走進紮根上海多年的外資保險公司,聽他們講述不一樣的開放故事。
  • 在中國找新的成長支柱 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是我國第一家外資財險...
    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東京海上日動(中國)」)是我國第一家外資財險公司,1994年在上海設立分公司,2000年正式遷址浦東新區。「今年是我到中國上海的第四個年頭,我深刻感受到中國的變化之大。不僅是我們的生活,保險產品和保險商業模式都在不斷發展和變化,中國前進的速度可謂世界第一。」
  • 前三季度外資險企保費近2800億元 市場份額升至7.52%同比上升0.78...
    2019年5月份,銀保監會取消了外資機構進入中國相關金融領域的總資產規模限制,強調在金融業對外開放中內外資一致的原則。2019年12月份,銀保監會明確提到,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制,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達100%。在多項政策推動下,國內外資險企的股權結構開始出現變化。
  • 一線丨友邦保險獲批成為內地首家外資獨資險企
    騰訊新聞《一線》 作者 劉鵬 首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誕生。 2020年6月19日,友邦保險有限公司取得中國銀保監會批覆,將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改建為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友邦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下文簡稱「友邦人壽」)。
  • 三季度外資險企保費近2800億;平安產險被罰;富德產險前三季度成績...
    三季度外資險企保費近2800億元,市場份額升至7.52% 近日,《證券日報》消息,2020年前三季度,中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4208.41
  • 140家險企償付能力掃描:收入、利潤分化 50家險企處於虧損狀態
    ,非上市險企也通過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披露了2019年度的經營成績單。業績方面,強者恆強的市場邏輯並沒有發生變化,非上市險企的保費收入、利潤分化明顯,華夏人壽、泰康人壽保費收入突破千億,但也有近30家企業年度保費收入尚不足百億;而在大型險企佔據利潤大頭的同時,亦有25家壽險公司和財險公司尚在虧損之中。
  • 險企備戰2019年「開門紅」年金險仍唱主角_行業聚焦_中國金融新聞網
    通過觀察各家險企對於明年「開門紅」的準備可以發現,在年金險仍作為主打產品的背景下,人身險調整與轉型的效果也在「開門紅」的備戰情況中有所顯露。  「年金險+」仍是主流  記者了解到,目前很多險企仍在忙於衝刺完成今年的業績任務,尚未抽身顧及備戰2019年「開門紅」,從時間上來看,「開門紅」啟動時間普遍較以往有所延後。但是,目前也已有中國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保險、人保壽險等多家險企啟動了2019年「開門紅」。
  • 召集令:2020年底超40位險企董事長總裁職位空缺!有合適你的嗎?
    一家險企,穩定發展的前提,必有穩定的掌舵者和管理團隊。回顧2020年保險市場,『A智慧保』不完全統計中國保險近180家險企的管理層信息發現,還有超過40位董事長或總經理虛位以待。或許,2021年開年,你可以看看這些崗位!
  • 盤點2012中國保險業:國資主導險企兇猛添十丁
    一路成長,中國平安早已由懵懂少年,成長為屹立世界 500強的金融寡頭。其綜合金融理念,成牛耳之勢,過了所謂偷師階段。未來的路需要的不再是師傅,而是共贏互助的夥伴。  四大險企升格副部  落實四大險企升格為副部級,人事權移交中組部,無疑是項俊波履新保監會主席以來做成的第一件大事。
  • 健康險發力 上市險企保費復甦
    截至7月15日,中國人壽(港股02628)、中國平安(港股02318)、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港股02601)、新華保險(港股01336)5家A股上市險企上半年保費悉數出爐。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上半年五大險企合計攬收保費1.52萬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43萬億元增長6.56%。
  • 14家險企官網上線「保費試算」功能 6家要填手機號 服務還是獲客?
    《證券日報》記者近日登錄十大中資壽險公司、十大外資壽險公司(取2015年度原保險保費收入排名結果)官網調查發現,在這20家險企官網上已經有14家可以對重疾險等複雜的長期保障保險進行保費測算,其中,中資壽險公司8家、外資壽險公司6家。
  • 外資險企2019年成績單:保費同比增三成 市場佔比升至7.17%
    不過,同期信利保險、富邦財險、瑞再企商保險則出現了保費下滑的情況。與此同時,2019年外資人身險公司保費增速也喜人,漲幅超過30%。數據顯示,外資人身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合計2804.65億元,同比增長31.89%。其中,工銀安盛人壽全年保費收入高達490.22億元,一舉超越恆大人壽,成為2019年保費收入最高的外資人身險公司。
  • 08.10丨十家中國險企入圍世界500強;超65%的險企實現盈利
    (銀保監會)  超65%的險企實現上半年盈利  截至8月5日,共有157家險企披露了償付能力報告,其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120%以上共151家,超過2/3的險企二季度實現盈利,超65%的險企實現上半年盈利,保險業整體運行平穩,償付能力指標平穩向好。
  • 壽險保費穩步增長 險企提前布局「開門紅」
    來源:上海證券報近期,五家A股上市險企前三季度保費數據悉數出爐。上證報梳理發現,今年1月至9月,上市險企保費回暖之勢明顯。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約1.94萬億元,同比增長8.8%。
  • 14家險企官網上線「保費試算」功能 6家要填手機號服務還是獲客?
    《證券日報》記者近日登錄十大中資壽險公司、十大外資壽險公司(取2015年度原保險保費收入排名結果)官網調查發現,在這20家險企官網上已經有14家可以對重疾險等複雜的長期保障保險進行保費測算,其中,中資壽險公司8家、外資壽險公司6家。
  • 外資股東安聯集團欲退出 太保安聯健康或將變身中資獨資險企
    原標題:外資股東安聯集團欲退出 太保安聯健康或將變身中資獨資險企   成立近六年,由中國太保
  • 五大險企10月保費降三成 角力萬能險搶開門紅先機
    11月20日,中國人壽廣東分公司相關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前兩年開門紅期間,中國人壽提前布局而獲取不錯的保費收入,因此,2021年各險企都想效仿我們往年的做法,提前搶佔市場,減輕後面的業績壓力。」
  • A股上市險企11月份保費環比同比雙降
    原標題:A股上市險企11月份保費環比同比雙降   截至12月15日,中國平安
  • 險企經營評價結果出爐 大都會人壽再獲A級
    上海2019年12月3日 /美通社/ --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日發布2018年度保險公司法人機構經營評價結果,衡量各家保險公司在速度規模、效益質量和社會貢獻等三方面綜合表現。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都會人壽」)以其優異表現繼2017年度後再度獲評A級。
  • 上市險企前11月保費增速收窄
    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3270.46 億元,同比增長4.30%,較前10個月5.16%的增速有所收窄。11月單月,五大上市險企合計實現保費1334.70億元,環比下降3.45% ,同比下降8.07%。緣何上市險企11月份保費出現同比和環比「雙降」,且截至目前全年保費普遍僅有個位數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