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進中科大的袁嵐峰,現在工作普通,他是新時代「傷仲永」嗎?

2020-12-20 陸北教育大本營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教育大本營

14歲進入中科大,23歲獲得博士學位,如今的袁嵐峰在科普界可謂是人盡皆知,名氣十分火熱。在某自媒體平臺坐擁上百萬粉絲,單篇文章閱讀量高達數十萬,並引來很多專業的科學雜誌和頭部的媒體的轉載。而這看似光鮮亮麗的背後,有不少人發出「傷仲永」之感嘆。

很多人覺得「天才」的耀眼在於年少成名後,在自己的領域內成就一番驚世駭俗的事業。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天才」都會有這樣的高光時刻,袁嵐峰就是這樣的一個「天才」。自小被稱為「神童」的他,最終成為中科大的博士。可是現如今,他卻只能做著看似簡單的科普工作,這無數人感到惋惜。

難道做科普就一定是天才的悲劇嗎?這或許是一種職業偏見和狹隘的想法,從袁嵐峰的經歷中,值得每個人去思考和探討這個問題。

1. 天降神童,14歲考進中科大

出生於山西的袁嵐峰,自小便帶有一股晉商的執拗,做任何事情總是想靠自己來解決,能不麻煩別人就不麻煩別人。當時父母忙於工作,在姥姥家生活的他,自己開始摸索家長郵寄的課外書,包括:西遊記、唐詩宋詞、數學繪本等等。年僅3歲的袁嵐峰,看似被父母散養,但實際上慧根也被家長悄悄發掘。

看到孩子熱愛圖書,還能悉心聽長輩的教導,不像同齡的孩子只知道玩鬧。袁嵐峰的媽媽決定開始陪伴孩子學習,在媽媽悉心教導下,年僅6歲的袁嵐峰便熟記1千多個漢字、300多首詩詞、以及小學的數學運算。同年進入小學,只用了一年便直接被當地中學破格錄取,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跳級」。

此時袁嵐峰還不知道,自己的名氣在縣城和市區已經傳開,人們都稱呼其為「神童」。10歲的他便獲得了太原市數學競賽二等獎,11歲進入高中,不僅穩居學校前10名,而且課餘時間和假期自己開始琢磨化學競賽題型和物理相關知識,經常泡在圖書館裡找大學類相關的書籍。

在他14歲的時候,不負眾望的袁嵐峰被中國科技大學擇優錄取,這下子整個山西省都為之沸騰,多家媒體機構爭相報導,並且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多家長慕名而來想學習他的成功經驗。

2.少年也叛逆,課上當面質疑導師

進入大學之後的袁嵐峰,在同學面前就是個小弟弟,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天才神童」。但是14歲的袁嵐峰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繼續鑽研著自己的專業,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剩下的時間都在圖書館和實驗室裡。

據袁嵐峰媽媽表示:孩子當時在大學裡自律性很強,家人一度擔心他年紀太小,在中科大或許會會貪玩和放縱,免不了耽誤學習。但袁嵐峰卻每年都獲得國家和學校的獎學金,還輕鬆通過了專業水平考試,在多次大學生物理化學競賽中拔得頭籌。

袁嵐峰也在後來表示:自己的大學十分叛逆,當時在課堂上當著200多位同學的面前,直接嚮導師提出質疑。他覺得老師的講解有問題,即便是學校的名家,絲毫沒有屈服,在發現是自己粗心大意後,更加奮發圖強,立志通過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學科知識,來到達更深更遠的知識和領域。

袁嵐峰在23歲的時候就獲得了中科大的博士學位,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科研事業,繼續埋頭苦幹於書本和實驗數據之中。期間很多人不理解他放棄世界名牌企業的招聘,但在他心中一個人的價值不需要用薪酬來衡量,他堅信自己事業的意義。

3.大材不小用,博士立志做民間專家

此後的一年,他以留學生的身份走進了世界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在那裡遇到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阿爾德霍夫曼教授,並且成為了忘年之交。通過羅阿爾德霍夫曼教授的潛心培養,袁嵐峰的學術成就又提升了新的臺階。

在校期間,穿梭於國際各大科學技術論壇和展會,陪著教授一起完成很多世界級的實驗和科學研究,極大地開拓了視野和思維。此時的袁嵐峰深刻的理解了:「科學,是解釋這個世界的鑰匙,是通往未知的唯一道路。」這時他也萌生了從事科普工作的想法。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再往後的幾年裡,袁嵐峰學成回國,參加了各種各樣的學術會議和電視節目,自己也深有體會國內科學的不足之處和巨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看到大部分人因為「無知」而變得「無畏」時,袁嵐峰深感自己作為科研工作者的重擔,於是放棄了科技公司開出的天價薪酬,轉而開啟了自己的科普事業。

為了給人們普及專業的科學知識,打擊網上的「江湖騙子」,袁嵐峰每天樂此不疲地在社交媒體和各個平臺開展自己的科普工作,用視頻、音頻、文字等形式進行進行教學和科普,深受公眾認同和喜愛。

如今全身心投入科普事業的袁嵐峰,已然成為我國人盡皆知的「民間專家」,並在網友面前自嘲「科技袁人」,每天與網友打成一片,並適時更新自己對於當前科技行業的觀點和現狀分析,著實成為一個真正的為人民服務的科學家。

即便是很多人表示遺憾,但是從袁嵐峰的經歷和自己的表述中,不難看出其實他很喜歡科普行業,並且願意主動花時間和精力來做這樣的事情。「職業無高下,術業無貴賤」,作為天才無論是做科研,還是做科普都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或許,有人覺得袁嵐峰作為中科大的博士去做科普很浪費,但是科普工作其實很有意義。不僅可以破除網上的一些愚昧無知的謠言,還能夠普及一些原本晦澀難懂科學知識,提升國民的總體素質。

所以說,無論是凡人還是天才,人只要能實現自己價值就是成功的。

你是如何看待袁嵐峰從事「科普」工作這件事情的呢?如果有任何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可以一起進行探討和交流。

相關焦點

  • 14歲進中科大,23歲獲得博士學位的袁嵐峰如今怎麼樣了?
    有部分網友認為,他兩年學完小學和初一的課程,14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23歲獲得化學博士學位,這算是開掛的人生吧?但這麼多年過去,似乎在科研領域沒有太大成就,只能是做做簡單的科普,這算不算又是一個方仲永的悲劇?
  • 14歲上大學,23歲拿博士的「神童」被人稱「傷仲永」?本人回應了
    本文來源:刺蝟公社(ciweigongshe)作者:石燦 2020年7月13日,袁嵐峰在知乎上收到一封私信,點開一看是這麼一個問題——「如何看待曾經的「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在也只是做簡單的科普工作?」
  • 現代「傷仲永」,11歲上中科大18歲讀博士,留學10年卻無法畢業
    雖然這是個電影,但是在我國歷史上也有少年班的存在,當時有一位叫做謝彥波的學生,被看作最有可能成為最年輕的博士生和「諾貝爾獎得主」,11歲上中科大18歲讀博士,留學10年卻無法畢業被比喻為現代「傷仲永」。這其中又是存在怎樣的原因呢,我們一起先從他的個人經歷開始去發掘。
  •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楊淨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一個14歲就上中科大,23歲博士畢業的「少年天才」,現在在做「簡單科普」的工作。或許連袁嵐峰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會以這樣的問題出現在知乎熱議的討論中。
  • 14歲上大學,23歲拿博士,一位「昔日神童」的迷茫與歸來
    作者 | 石燦編輯 | 楊晶2020年7月13日,袁嵐峰在知乎上收到一封私信,點開一看是這麼一個問題——「如何看待曾經的「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在也只是做簡單的科普工作?」 問題說明是:「看他的資料,兩年學完小學和初一的課程,14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23歲獲得化學博士學位,這算是開掛的人生吧?但這麼多年過去,似乎在科研領域沒有太大成就,只能是做做簡單的科普,這算不算又是一個方仲永的悲劇?」袁嵐峰不禁發笑,寫了一個簡短的回答:「題主如何看待我個人,其實是個小問題,這是各人的自由。
  • 搞科技,鈔能力是硬道理 | 袁嵐峰
    不過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在科技強國中仍然屬於中等偏下,低於美國的2.83%和日本的3.26%(中國的研發支出在世界上算多還是少?| 袁嵐峰),跟韓國和以色列的4%以上就差得更遠了,僅僅比不到2%的英國、加拿大和西班牙高一些而已(中國的研發支出在世界上算多還是少?| 袁嵐峰)。所以基本態勢是,進步很大,但還遠遠不夠。
  • 西瓜視頻創作人袁嵐峰對話諾貝爾獎得主安德烈·蓋姆
    因此我和一位中國學生開始了博士研究,他叫Jiang Da,Jiang Da現在是一名上海的教授。我們一起開始了這個研究項目,最終我們製備了石墨的薄膜,最終我們獲得了單層的物質,現在被稱為石墨烯,這就是簡單的故事。袁嵐峰:這是個精彩的故事。您的工作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現在石墨烯已經形成一個很大的產業,不過,還是經常聽到一種說法:這個產業缺少一個"爆款應用",請問您對此怎麼看?
  • |袁嵐峰
    我立刻就明白,他的理解是錯的。量子糾纏是一種量子力學預測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它並不是一種作用力,不需要相互作用粒子。於是我回復他:你何不先找本量子力學教科書學習一下? 然後他的消息是:「我學過,科班出生。」然後還報出了三位老師的名字。 這就讓我很納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中國量子計算機「九章」刷屏,袁嵐峰為你解讀原理
    因數分解的困難性是現在最常用的密碼體系RSA的基礎,所以量子計算機能快速進行因數分解,就意味著能快速破解密碼。 十三,請注意措辭,九章的成果牢固確立了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陣」地位。這是因為有懸鈴木在前,九章畢竟是第二個,所以只是說中國跟美國相差不遠。而在量子通信方面,我們就不說什麼「第一方陣」了。因為那裡沒有方陣,中國明確是世界最先進的!
  • 天才少年寧鉑,14歲考入科大,最後出家當了和尚
    寧鉑於1964年出生在江西省一個普通家庭。寧鉑父親寧恩很早就意識到他的兒子有非凡的智力,在他2歲的時候就能背誦30多首歌曲和詩歌。3歲可以數到100,在我4歲的時候,能認識400多個漢字。進入青春期寧鉑。比同年的孩子更安靜、學習更活躍。
  • 現實中的「少年班」:13歲就考上中科大的神童,結局卻耐人尋味
    現實中的「少年班」,13歲就考上中科大的神童,結局卻耐人尋味。幾年前,由孫紅雷、周冬雨等人主演的電影《少年班》再一次將那些被譽為天才的神童拉回到人們的視線中,不少人對那些年紀輕輕便進入了高等學府的少年更是羨慕不已。少年班是針對早慧少年的一種特殊教育模式。1978年3月,中國科技大學創建了少年班。並於3月8日,舉行了第一期少年班開學典禮。
  • 面對質疑,繼袁嵐峰之後,清華發聲
    面對質疑,繼袁嵐峰之後,清華發聲清華北大兩大頂尖名校,是無數學子心心嚮往的神聖學府。然而,近幾年關於「清華北大是為美國培養人才」輿論呼聲越來越高。這種聲音之所以此起彼伏,當然與清華北大畢業生出國深造人數多,而且不少留學生出國後如同「黃鶴一去不復返」有關。
  • 中科大創新班培訓資深導師——新一代教育掌門人韓鵬採訪紀實
    然後我來說下我是怎麼進科大的吧,因為我們當時的一中的校長是中科大物理系畢業的,對,就是我鎮江一中的校長,而我呢又是學校的明星,所以校長對我很好,他跟我推薦了科大。另外呢,當時科大的招生辦給了我一個降十分優先錄取和自由選專業這麼個優惠政策,我們那個年代是先填志願的,對,考試之前就要把志願填掉了,你知道嗎?
  • 能否自己培養出一流科技人才是我們的終極大考 | 袁嵐峰
    他的預測是需要三四十年。也經常有人問我類似的問題:中國的科技水平什麼時候能趕上美國啊?我的回答也差不多:大約在2050年左右。原因很簡單:現在中國有些年輕科學家在同年齡段是國際一流的,不過比例還比較小。他們的學生中,國際一流的比例就會高一些。
  • 你只知她14歲上中科大,18歲去MIT讀博,可知她的家教有多強大?
    1977年生於浙江溫州的蔡天西就是一位神童,4歲讀了一天幼兒園就覺得"盡玩些小屁孩的遊戲"而第二天被送進了小學。14歲進中科大少年班、18歲到麻省理工攻讀數學博士、28歲成哈佛副教授兼博士生導師等。蔡天西大學畢業收到了10所頂級大學的錄取,以為麻省理工有對手就選擇了麻省理工,結果還是沒對手。
  • 蔡天西:14歲上中科大,18歲進麻省理工,30歲成博士生導師
    方仲永曾經是遠近聞名的天才,四歲就能作詩,「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但是他的父親「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最終方仲永「泯然眾人」。天才並不能只依靠天賦,還要依靠後天的努力學習。蔡天西是遠近聞名的神童,記憶能力極強,但是她沒有自滿,反而在父親的教導下孜孜不倦追求學問,14歲就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 她14歲上中科大,18歲讀博,20歲便獲得優秀博士稱號,現在如何?
    蔡天西的父親蔡笑晚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蔡天西正是在他的調教下,才沒有白白的浪費天賦。十八歲那年,她已經開始了她的博士生涯,她的一生堪稱傳奇。一時間他成了眾多名校的「搶手貨」,在她不斷的權衡下決定到麻省理工大學學習應用數學。但是她給出選擇麻省理工大學的理由也讓人吃驚,她選擇麻省理工只是希望可以在這裡找到對手,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她不是一個簡單的學霸。在麻省理工深造一年之後,她又來到了哈佛大學。
  • |袁嵐峰
    問題來了:如此巨額的支出,真的值得嗎?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Birkbeck, Universtiy of London)的行星科學專家伊恩·克勞福德(Ian Crawford)教授認為值得:「空間站是一個高水平國際合作的典範,誕生於全世界急切需要能夠凝聚人類和國家的活動之際。
  • 我們需要做好新冠病毒席捲全球的準備 | 袁嵐峰
    但現在最值得注意的趨勢是,中國之外的不少國家對新冠病毒疏於防範,疫情可能在這些地方大爆發,最終席捲全球。 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2020年2月20日,2名在「鑽石公主」號郵輪上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死亡。加上2月13日去世的一位居住在神奈川縣的80多歲老人,日本的新冠肺炎死亡數已經達到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