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刺蝟公社(ciweigongshe)作者:石燦
2020年7月13日,袁嵐峰在知乎上收到一封私信,點開一看是這麼一個問題——「如何看待曾經的「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在也只是做簡單的科普工作?」
問題說明是:「看他的資料,兩年學完小學和初一的課程,14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23歲獲得化學博士學位,這算是開掛的人生吧?但這麼多年過去,似乎在科研領域沒有太大成就,只能是做做簡單的科普,這算不算又是一個方仲永的悲劇?」
袁嵐峰不禁發笑,寫了一個簡短的回答:「題主如何看待我個人,其實是個小問題,這是各人的自由。不過讓我哭笑不得的是』簡單的科普』這個說法,有不少人對科普的價值和方法論一無所知,這才是我們社會的大問題。當然,這也正是需要有專業人士來做科普的原因之一。」
目前,袁嵐峰在西瓜視頻定期更新自製科普視頻節目《科技袁人》,深受歡迎,粉絲總數達192萬。
刺蝟公社近日與袁嵐峰老師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交談,聊了他的「傳奇經歷」、個人困境與出路、職業化科普事業的探索。
以下是袁嵐峰老師自述。
神童往事
很多人好奇,一個14歲的小孩上大學,生活會不會遇到困難?其實,我和同學們相處得非常愉快。1995年,我就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那個班級有30多人,除了我14歲,還有三位15歲的同學,我們整天都見面,與年齡差距大一點的同學也能玩得很開,不會把年齡視作很特殊的事情。
大一軍訓時,有同學教我們打橋牌,雖然我打橋牌的水平一直不是很高,但好歹學會了。後來電子遊戲流行起來後,大家在一起會討論《仙劍奇俠傳》《紅警》這些時下當紅的遊戲。這些遊戲把我們聚攏在一起。
我上高中時,對數學、化學、物理都很感興趣,參加各種各樣的數理化學科競賽。我是全省數學競賽的第二名和化學競賽的第三名。我選大學和院系時,希望能把數理化這些我喜歡的學科都融合在一起。看了一圈,全國只有一個學校的一個系,那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化學物理系。這個系只有一個專業,叫做物理化學!
化學和物理學非常相近,化學的理論基礎是量子力學。現代物理學有兩個基礎理論分別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在原則上足以解釋所有的化學現象。我所學的專業在化學與物理學的交叉地帶,我接受的底層思維訓練也是交叉複合的。
我們發學術文章時,可以投化學雜誌,也可以投物理雜誌,完全不受限制。例如我們專業有兩個著名的雜誌,分別叫做《化學物理雜誌》和《物理化學雜誌》。
有人把我稱為天才,也有人把我稱為網紅,然後不時有記者問我:對這些說法怎麼看?其實我都無所謂,我不可能因為別人怎麼稱呼而改變自己的人生。無論什麼稱呼,為科學事業做貢獻都是好的。更何況我很清楚,我離歷史上那些真正的天才還差得遠。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真正的天才。一個比較近的例子是我的博士後導師阿爾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的前輩合作者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1965年諾貝爾獎得主),他是有機化學合成大師。他最著名的成就是合成了維生素B12,這是一種相當複雜的分子,以前從沒有人合成過這麼複雜的分子。
伍德沃德上大學是在16歲,這看起來還不算很特別。但他20歲就拿到了博士學位,這就很神奇了。他16歲時去麻省理工學院,上了一年後就退學了,是被轟出來的,因為他被投訴說學習進度不按照學校的安排走。校長調查清楚後,又把他請回去,做了一個特殊安排。他在19歲本科畢業了,一年後就拿到了博士學位。從大學畢業到博士畢業只用了一年,這才是真正的傳奇,我從未見過第二個人。歷史上的這些偉大人物,經常用各種非常規的思維方式打破定局。
袁嵐峰(右四)與導師Roald Hoffmann(左五)
歷史上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童叫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他創建了「控制論」,這是一個建立在跨學科之上的科學理論,研究生命體、機器和組織之間的關係。他老爸列奧·維納(Leo Wiener)是哈佛大學的語言學教授,一心把自己的孩子們培養成神童。他總對媒體說自己的孩子們是普通人,只不過是經過了他特別的訓練,才成為神童。這給社會提供了一個神童可量產的印象,也給諾伯特帶來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一旦犯錯,父親就會嚴厲地責怪他。
維納寫過一本回憶錄叫《昔日神童》,裡面有很多神童特有的比較苦澀的故事。
不過,我並沒有多少這樣的苦惱。小時候,我父母特別注意不讓媒體報導我,我也認為這是很正確的。過早地暴露在聚光燈下對一個人的成長會帶來非常大的壓力,我們的媒體幹過很多這樣糟糕的事。維納就是吃了這個虧,他父親小時候讓各個媒體報導他。
我最近看一個關於維納的簡短傳記,裡面有一個細節說,他打橋牌時,搭檔是他的一個學生諾曼·萊文森(Norman Levinson)。他每次叫牌和出牌時都會問萊文森:「我做的對不對?我選擇的是不是正確的?」每次萊文森都跟他說:「你做的就是最好的!」對此我非常理解和同情。
現在我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壓力。我認為,報導一件事的前提是這件事本身具有價值,報導一個人的前提是這個人做了有價值的事。
我不久前寫了篇文章,向公眾介紹科大少年班與少年大學生。其中我向少年大學生們建議,評價標準應該首先看絕對高度。如果你跟別人達到同樣的高度,你又比別人年輕,那人們當然對你讚譽不已。但如果高度比別人差一截,那麼你應該首先檢討自己。媒體經常報導一個人在更大的年齡組中得到二三等的成績,他們注意的是你的低年齡,但你注意的應該是二三等。你應該就當年齡差距不存在似的,正常地做事。謙虛謹慎,不卑不亢,才是萬全之道。
我讀過茨威格寫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這部傑作令我感動不已。歷史上那麼多偉人都星光熠熠,如果你想要為人類增光添彩,你就應該像他們那樣,做出一些與眾不同的事。
走上科普之路
23歲我拿到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做了兩次博士後,分別在康奈爾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隨著時間的流逝,我越來越覺得對自己的研究領域不是那麼感興趣。
那時我讀過許多科普著作。例如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動叢書」,涵蓋物理學、天文學、生命科學以及前沿交叉學科等領域,涉及文化和哲學。其中最著名的是霍金的《時間簡史》,研究宇宙的誕生與將來的結局。這些書討論的都是最本源的問題。
袁嵐峰在青年科學家論壇上
袁嵐峰在視頻中講解量子通信技術
職業科普人的無限前景
袁嵐峰後來專門製作視頻講解移居火星的可能性
袁嵐峰在今年西瓜play「創作人說」環節分享科普理念
歡迎將此文分享給您的同學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