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厝:遠行人的桃花源

2020-12-21 光明網

  原標題:遠行人的桃花源

  遊客在修繕一新的福州上下杭傳統街區遊玩。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福州多古厝,福州多故事。

  東南並海,襟江帶湖,自公元前202年無諸在閩地構築冶城,2200多年來,福州不僅譜寫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產生了無數名垂青史的風流人物,也留下了許多底蘊厚重的歷史建築。

  馬鞍牆、龍舌燕尾屋脊、青瓦雨簷、灰塑脊獸……福州的傳統建築獨樹一幟。

  「厝」在方言中意為房子,人們親切地稱那些有歷史、有故事的房子為「古厝」。古厝蘊藏著福州的城市文脈,也是福州人的鄉愁、鄉情、鄉戀。到福州的城區郊野、街頭巷尾走一走,古厝的「前世」說不盡,「今生」更出彩。

  宏琳厝:鄉愁保得住

  「2016年7月9日,水高3.3米」。在閩清縣宏琳厝的門柱上,兩排黑色宋體字標註著這座「民間故宮」曾經的遭遇,也同樣見證了它的鳳凰涅槃,風採重現。

  宏琳厝一直是福州人的驕傲,也曾是閩清一大旅遊勝地。它始建於1795年,歷時28年建成,佔地約1.7萬平方米,共有大小廳堂35間、住房666間。厝內雕梁畫棟,工藝精湛,整體結構精巧,一氣呵成。不幸的是,2016年受颱風「尼伯特」影響,宏琳厝受損嚴重,土牆倒塌15堵,房間傾覆100多間,損毀的窗欞多達1000多個。

  「心裡有個地方沒了著落。」在外地工作的閩清老鄉鄭澤說,「每次和新朋友介紹我的家鄉,我一定會提起宏琳厝,它是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無論走多遠,我都會惦記著它!」

  令人慶幸的是,面對古厝支離破碎,鄉愁難覓,官方與民間多方力量同時發力。修繕資金迅速到位,專業技術團隊火速奔赴現場。老工匠拿出建房造厝的看家本領,當地群眾爭當志願「建築工人」重建家鄉……清淤、夯土,鋪設排水管道,整修廂房……勞動號子在宏琳厝內響起,新的希望也在這片廢墟上生根發芽。

  經過精雕細琢、修舊如舊的復原,宏琳厝重現光彩,它延續著的底蘊與故事,從未離開過。

  三落厝:故鄉回得去

  當下,老家的祖屋成了許多人心中的桃花源。

  「小時候一整個家族同住在一個大院子裡,雖然擠但很熱鬧,現在生活在單元樓,特別懷念住在祖厝時,一到夏天家家戶戶都把躺椅搬到廳堂,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數星星。」

  時光流轉,許多老厝逐漸破敗,故鄉漸行漸遠。「族人們曾想集資修復,但籌來的資金只夠更換損壞的瓦片。」連江縣杜棠村三落厝的「原住民」鄭洋妹回憶往事,「那時,看著祖厝那些被白蟻侵蝕的梁柱,我既心急又心疼。」

  如今來到這個始建於唐末的古厝,青山綠水間木牆工整,黛瓦精緻,出簷深遠,形制風流,我們仿佛看到了記憶深處自己的故鄉。

  從枯朽到新生,三落厝經歷了什麼?

  近年來,杜棠村圍繞古厝發展起了文旅項目,三落厝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護與「活化」。

  「故鄉的美不應只是記憶中的美,而應該變成眼前生活中的美。」古厝保護開發團隊負責人張毅文說。

  「兩年時間,更換瓦片,修復木樑,屋頂還做了保溫層,美人靠、觀景閣、納涼凳……這些陪伴我長大的老夥伴們都在!」鄭洋妹欣喜地說,這位小鎮姑娘成了三落厝的旅遊管理員。杜棠村裡,溪源度假酒店掀開蓋頭,水街開張了,村民的民宿也蓋起來了,2019年三落厝節假日日均接待量超1萬人次。出福州城,到連江杜棠就能看得到理想故鄉的模樣。

  煙臺山:街區烘得暖

  曾經的十裡洋場如今完成了一個接地氣的優雅轉身,福州人對煙臺山歷史文化街區的新生翹首以盼。

  這裡曾是百年前福州最多元、最繁忙、最先鋒的地區。清末五口通商,煙臺山曾匯聚了17國的領事館或代辦處,洋行林立,茶貿易繁盛。

  褪去時代的濾鏡,煙臺山顯得靜氣十足。如何在城市發展中梳理古建築原有的文化肌理,賦予這些舊區域、舊空間新的機能?尊重歷史,恢復老建築的特色風貌,關注本地居民生活,以針灸式的精準更新來撬動街區活力,煙臺山不斷探索歷史建築可持續發展利用的新路徑。

  改造後的亭下路業態多元,時尚、藝術、人文、休閒空間雲集;林森公館成為公益繪本館,周末歡聲笑語不斷……「在保護歷史文脈的同時,我們努力科學地給古厝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高大上』的文物建築要走出高牆深閨,敞開大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接軌。」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會主任楊勇說。

  上坡下坡,左轉右轉,踏上印著水痕的青石板,穿梭在被一幢幢古老建築擠壓得瘦瘦的曲折小巷。如今的煙臺山鉛華洗淨,重綻光彩,變得更有活力,更加溫暖。

  三坊七巷:特色唱得響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若是在福州市中心尋一高樓攀至天台,視野所及,同樣比肩的鋼鐵巨獸並不多,反而是綿延的青磚黛瓦逼上眼,因為三坊七巷就在腳下。

  俯看這座佔地約40公頃的「明清建築博物館」「裡坊制度活化石」,坊巷依稀,隨著屋頂坡面的變化,風火牆充滿韻律地起伏,猶如千龍競渡,風生水起;一條中軸街隔開三個坊、七條巷,整體像一本攤開的書,書寫著歲月裡的流光。

  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文化的見證者和擔當者。自唐末福建人文初啟,三坊七巷走出了眾多名臣、名儒、名士,到了十九世紀更是承載了「半部中國近代史」,誕生了嚴復、林則徐、林覺民等叱吒風雲的人物。到三坊七巷,隨便扎入一個院子,都會收穫一段恢弘往事。

  時光鬥轉,如今的三坊七巷依舊車水馬龍,人文薈萃。

  專家講座、主題分享會讓老百姓有機會細考坊巷舊事,「嚴復和薩鎮冰竟是同鄉、同窗、同事」這樣的細節有意義又有意思;元宵燈會、中秋擺塔、臘八施粥,傳統民俗活動有特色也有驚喜。還有高校青創主題展演和國潮集市輪番在坊巷間搭臺唱戲……「每周我都會在三坊七巷的官方公眾號搜一搜最近有哪些活動,有機會就帶著孩子去長長見識。」福州人陳先生說。

  令人讚嘆的是,在三坊七巷,物質文化遺產還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攜手共進。「福建省非遺博覽苑可是三坊七巷改造後的首批『住戶』之一。」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陳秀梅說,「三坊七巷給予了福建非遺一個棲息和傳承的平臺,在這裡,我們打造了『老宅子曬老手藝』的非遺活態展示模式,『老福州』看了我們的展示總是不禁豎起大拇指,外地遊客更是嘆為觀止,嘖嘖稱奇。我們將繼續依託三坊七巷發力,讓福建文化、中國文化走出去。」

  「三山鼎峙,一水長流」,山間水畔的老屋古建點綴著這座美麗的城市,形成了福州特有的城市風貌。福州古厝攜著過往,牽著未來,與千家炊煙、萬家燈火休戚與共,它的故事還不止於此。(林小藝)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2月13日 第 11 版)

[ 責編:陶媛 ]

相關焦點

  • 福州古厝有了「司法保護」
    中新社福州12月18日電 (鄭江洛)建於清朝末年的汀州會館,不再修復無期了。位於福州市臺江區的這座古厝,歷時約兩年後終於得以化解一起牽涉其中的糾紛。這是福州司法保護古厝的新案例。近年來,福州探索文化遺產司法保護的新模式,推進古厝保護。
  • 林振壽:福州古厝的忠實記錄者
    2003年,時任福州新聞圖片社主任的林振壽參與了由福州市委宣傳部編撰的《閩都古韻》圖書配圖拍攝工作,在拍攝古厝過程中,他對古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後,每當他得知某處古建築進行翻修、重建,就會去拍攝。從黑白底片到彩色照片,再到數碼照片,他用鏡頭記錄著福州古厝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
  • 《福州古厝》展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福州範本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11月9日至11日連續播出三集紀錄片《福州古厝》,展現精彩各異、歷史厚重的福州古厝以及保護這些古厝的動人故事,用影像生動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的重要論述。
  • 走進福州古厝大型採風活動啟動 探尋古厝之美
    與會領導共同推桿啟動活動 東南網記者 陳楠攝東南網12月21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上午,「探訪古厝之美熱迎世遺舉辦」——走進福州古厝大型採風系列活動,在福州開元寺啟動。2019年,人民日報重刊習近平總書記的《福州古厝序》中,對福州開元寺有這樣的介紹。福州開元寺,建成已一千多年,不僅是福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寺院,還有一件世間罕見的珍寶——大鐵佛。這是佛教文化從中原延向東南沿海盛行的象徵,更是中國歷史全盛時期冶鐵鑄造業的代表遺存。
  • 再讀《福州古厝》序(札記)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為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古厝》一書撰寫了序言。2019年6月8日,人民日報將這篇900餘字短文重新發表。時光轉眼間又在深刻的變革中過去了一年。《福州古厝》序的內容簡要又平和。「在經濟發展了的時候,應加大保護名城、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築的投入,而名城保護好了,就能夠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從21世紀伊始至今,在社會需求和全球化發展的雙重環境中,這些樸素的願望和基本路徑,仍然延續下來並保有強大的推動力。
  • 張劍:福州古厝是本土畫家的創作源泉
    福州新聞網10月16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管澍 文/攝)隨著福州近年來掀起的「古厝熱」,越來越多的文藝創作者和愛好者也將古厝作為創作的靈感來源。昨日,福州本土畫家張劍就在鼓樓區南街街道綜合文化站的古厝裡,向基層文藝工作者和愛好者分享了他以古厝為靈感進行創作的心得。  「一座古厝的背後就是一段故事。
  • 央視大型紀錄片 《福州古厝》開播
    9日起,央視大型紀錄片《福州古厝》開播。該系列紀錄片共三集,通過央視科教頻道(CCTV-10)的《探索?發現》欄目播出,並通過央視頻在全網首播。  福州戚公祠、林則徐紀念館、馬尾昭忠祠、江南第一大殿華林寺、中國至今最大古代鐵佛造像珍藏地開元寺……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福州,至今保留著各個時期的大量古厝建築。
  • 福州古厝又要全國出名了!
    鼓樓區在鎮海樓建設福州古厝展示館項目 項目室內建設面積1060平方米 室外建設面積1400平方米 更好地講述我們福州的古厝故事!
  • 福州古厝文創大賽 厝厝有「瑜」
    古厝文創大賽的參賽作品。福州晚報記者 毛小春/文 葉誠/攝福州古厝文創大賽正在徵集文創作品。有的作品承載著設計師對兒時古厝生活的回憶;有的作品是古厝元素的化身;有的作品看上去是古厝,卻能變身為日用品……文化底蘊深厚的福州古厝,讓設計師靈感如泉湧,好作品頻出。4日,記者採訪了幾位參賽的設計師,聽聽他們創作的思路。
  • 福州私藏這麼多「書香古厝」,你Pick誰?
    福州私藏這麼多「書香古厝」,你Pick誰?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一落落煥然一新的古厝 不僅留住了城市記憶 延續了福州的歷史文化脈絡 更成了「社區精神家園」
  • 清末古厝「飛」進福州這處公園!
    遷至鶴林生態公園內遷至鶴林生態公園的上社10號古厝,主體已完成修復。上社10號古厝由兩進院落構成總建築面積412平方米保留了較為完整的福州地區傳統的古民居平面格局陳沛告訴記者上社10號古厝採用福州地方建築傳統手法及工藝建造而成如馬鞍式山牆、花崗石柱礎、穿鬥式木構架,富有福州傳統古民居特色,對於研究福州古民居的建築形制與風格,具有重要的科學及建築價值。
  • 福州這個公園「飛」來一座清代古厝!
    上社10號古厝修復中使用了臺東62號的一些保存尚可的木構件,這是我市歷史建築構件活用的寶貴實例。傳承地方特色 不失獨特亮點上社10號古厝由兩進院落構成總建築面積412平方米保留了較為完整的福州地區傳統的古民居平面格局陳沛告訴記者,上社10號古厝採用福州地方建築傳統手法及工藝建造而成
  • 「探訪古厝之美 熱迎世遺舉辦」採風活動走進福州開元寺
    福州戚公祠、林則徐紀念館、馬尾昭忠祠、三坊七巷、上下杭街區、中國至今最大古代鐵佛造像珍藏地開元寺……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福州,至今保留著各個時期的大量古厝建築。這些歷史古厝無不訴說著福州這座城市的獨特個性。
  • 走福道、逛古厝、泡溫泉……春節到福州這樣玩
    新華網發(福州市文旅局供圖)  新華網福州1月20日電(劉豐)19日,「迎世遺 逛古厝 幸福來過年」2020中國·福州新春文化旅遊月在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啟動。本次活動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福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從1月20日持續至2月20日。
  • 臺胞福州過中秋:古厝聽古琴 詩會遇新知
    中新社福州10月2日電 題:臺胞福州過中秋:古厝聽古琴 詩會遇新知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連日來,福州市千年街區三坊七巷沉浸在濃濃的節日氛圍中。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難以返臺的多位臺籍教師,在這裡度過了第一個「大陸的中秋節」。
  • 福州:小小講解員 古厝展風採
    福州新聞網12月18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歐陽進權 通訊員 王曉霞 林潔)15日至16日,2020年「致敬船政」中小學生小小講解員比賽在馬尾區舉行。孩子們用中文或英文介紹船政景點,如在《<福州古厝>序》提到的昭忠祠、有著「中國塔」美譽的羅星塔等。
  • 圖話福州古厝 - 福州新聞網
    春意盎然的院子古厝文藝氣息濃鬱客廳房間全用楠木,精雕落地門,尤顯富麗堂皇。天井西側栽一株百齡的洋桃樹,恰似一個大型盆景。東牆角一座木構半邊亭,小巧玲瓏。翌年(1938年)2月,新四軍副軍長兼參謀長張雲逸等人從南昌到福州,宣布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正式成立,在此發動群眾,聯絡、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5月,辦事處遷往南平。
  • 福州這些古厝,想把故事說給你聽
    原標題:「厝」遊攻略第四彈 | 福州這些古厝,想把故事說給你聽(文末附中獎名單) 福州山水相依
  • 走進開元寺,走進福州古厝!下周一,這場大型專題採風在此揚帆!
    福州戚公祠、林則徐紀念館、馬尾昭忠祠、中國至今最大古代鐵佛造像珍藏地開元寺……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福州,至今保留著各個時期的大量古厝建築。11月9日至1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連續播出三集紀錄片《福州古厝》,展現精彩各異、歷史厚重的福州古厝以及保護這些古厝的動人故事。
  • 福州網紅古厝咖啡館 月底要說再見
    N海都記者 石磊磊/文 毛朝青/圖2012年9月,位於福州倉山區公園路4號的西林小築,成為當時不少學生和白領青睞的咖啡館。這棟三層高的紅色清水磚牆建築,帶著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式風格,在民間古厝愛好者的運營下,不僅活用了古厝,還給周邊街區帶來了「網紅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