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格爾木市採訪時發現,在兩年來的化肥農藥雙減行動中,通過落實有機肥全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措施,當地日趨嚴峻的土壤病害和耕地逐漸恢復生機,農作物生產、生態環境得到淨化,枸杞等農產品也實現了優質優價,讓格爾木走上了綠色發展的道路。
河西農場的種植戶李海春有四十畝枸杞地,他告訴記者,「我今年的枸杞直接在晾曬場就賣了。採一茬,賣一茬。因為我的果子是低殘留,品質好,我的地裡化肥都採用的是牛糞,我都是打的生物農藥。」說起今年自家的收入,李海春十分得意,僅枸杞一項的收入超過了25萬元。
李海春是一個愛琢磨的人,為了種好枸杞他下了不少功夫,從農藥化肥的使用到抹芽、採摘、晾曬,每一個環節都格外用心,因為這幾年周邊枸杞地裡的出現的一些現象讓他警惕。這十年之內,河西農場的枸杞總會出現大面積壞死,十畝的地裡面死上一半的數都是很普遍的。
而在格爾木市,像河西農場這樣枸杞發生大面積壞死和病害的現象,在各種植區也時有出現。
格爾木市大格勒鄉菊花村村民韓振倉告訴記者,這些年種植枸杞時,根腐病是枸杞種植中常見的土壤病害。種植過程中,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板結,透氣性差,植物根系呼吸困難受阻,根部腐爛,枸杞樹成片死亡、出果率低、果實品質差,收益低,這讓種植戶大感焦慮。
農藥、化肥的濫用,一方面導致地力下降、生產成本高、產品品質差,收入減少;一方面導致環境汙染,影響食品安全。
看到這種現象,李海春認為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這幾年他用心養地,把家裡一百多頭牛的牛糞發酵之後,拉到地裡做肥料。「用了牛糞作為化肥施到地裡以後,效果就不一樣。樹也長得好了,地也鬆了。先把地養好,養好才能有好的產量。」李海春說。
格爾木現有農業播種面積11.7萬畝,其中枸杞種植總面積達到10.2萬畝,枸杞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年來,格爾木把高質量推進綠色發展作為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目標,在大格勒鄉、郭勒木德鎮、農墾集團河東、河西農場等區域內3.4萬畝集中連片的枸杞地塊推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的「雙減」行動,全市12家企業、3個合作社、523戶種植戶納入到試點範圍。
青海枸杞出口大戶——格爾木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出口額連續七年佔全省的50%以上。他們的法寶就是打造「有機」金字招牌,從種植、澆水、施肥、打藥、田間管理全部按照中國有機標準實行精細化管理,所生產的枸杞自然、原生態、品質優良。
作為雙減行動試點企業,2020年億林枸杞收到了政府發放的622噸有機肥和60多萬元的農藥補助資金。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讓公司高興的不僅是生產成本的降低,更主要的是看到了格爾木在枸杞綠色生產道路上的「合力」。
在雙減行動中,政府相關部門重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通過採購、發放有機肥,有機葉面肥,綠色防控補貼、減產損失補貼和項目戶自籌等技術措施,鼓勵農戶開展化肥農藥減量使用,讓土地休養生息,土壤變得更有活力了,同時也改善了農產品產地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雙減行動讓農戶們大感舒心。
據格爾木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周建峰介紹,「雙減行動格爾木市的化肥農藥用量至少減了30%,項目戶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措施落實到了枸杞生產的全過程。」
雙減行動的順利推行,讓格爾木以及周邊地區的種植戶們,都自覺加入到綠色生產的行列中來,讓生物肥料需求量暴漲。看到這個商機,今年十月郭勒木德鎮新華村率先以村集體經濟的名義開辦了年產一萬噸的生物肥料公司——沛潤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投產伊始,這個以羊糞、菜籽餅為原料的肥料生產企業就已經把明年的訂單都訂了出去,客戶都是大型種植戶,合作社和農場。
化肥農藥的減量增效雙減行動,讓綠色生產逐漸成為格爾木農業發展主流,在田野奏響了綠色新樂章。作為綠色樂章的合奏者,政府的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支撐,企業的先行先試,種植的戶積極參與,讓廣闊的田野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作者:譚麗 張丹丹 井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