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目前有兩大航空企業在負責空軍和海航的戰機生產,分別是成飛和沈飛。目前這兩家航空企業一個生產重型三代戰鬥機,另一個負責生產中型的殲10系列和隱身的殲20,各司其職,雙方生產的都是空軍和海航的主力機型。對此有網友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已經停產殲11系列的沈飛,能否生產殲20以提高這款隱身戰機的生產速度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目前沈飛和成飛都有兩款機型在生產,沈飛的分別是殲15和殲16,成飛方面生產的則是殲10系列和殲20,這四款機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是空軍和海航目前急需的戰機,需求量大,生產任務緊迫,因此目前來看這兩家航空製造單位的訂單都處於較高的狀態,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也就是說沈飛當前沒有剩餘產能可以用來提高殲20的生產速度。
第二,隱身戰鬥機的生產線比較特殊,沈飛的三代機生產線無法輕易轉換生產殲20。殲20和殲11系列戰機是完全不同的機型,唯一的共同點是目前都在使用WS-10B發動機,除此之外兩者沒有任何的共同點,而殲20的生產複雜程度和對產線的要求比三代機要更高一些,因此沈飛目前的產線無法輕易轉換為殲20生產線。
三,殲15和殲16還有較大的需求量。當前殲15和殲16都在緊鑼密鼓地生產,目前的情況來看殲15仍然會是海軍第三艘航母服役一段時間內唯一可用的艦載機,這樣一來三艘航母對殲15的需求量至少在100架左右,畢竟還要有一些備用機。另一款殲16當前的裝備數量與實際需求也有較大的出入,因為還有200架左右的殲轟七等待殲16來接班,因此成飛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有較大的生產任務。
四,殲31未來裝備與否還未明確。除了殲15和殲16,沈飛目前還有一款殲31,很多網友對殲31的期待不高,但有一點不得不考慮:海軍航母艦載機必將換裝隱身機型,當前來看最為合適的還是殲31,雖然也可以重新研發一款新的隱身艦載機,但從時間上來看與其重新研發一款還不如對殲31進行改進以滿足上艦要求,也就是說殲31未來作為海軍隱身艦載機的可能性還是存在,若殲31艦載機定型,沈飛更沒有過多的產能用來提高殲20的產速。
五,兩家航空製造單位目前都擁有深厚的基礎,均可在下一代戰機上面下功夫。按照空軍戰機裝備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的思路,在殲20已經批量裝備的情況下,下一代戰鬥機的研發已經進入了實質性進展的階段。沈飛雖然未能奪得四代機項目,但以其此前積累的技術和人才底子來看,完全可以參與到下一代戰機的研發中,這對一個優秀的航空製造廠家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六,殲20還不需要擴大產能。F22戰鬥機從2005年服役到2011年停產,6年時間內生產了187架,平均年產量在30架左右。根據相關信息顯示:仍在等待WS-15發動機的殲20目前的年產量已達20架左右,待WS-15成熟殲20達到完全狀態後,成飛將其年產量提高到30架以上完全沒問題。殲10戰鬥機從裝備到如今的平均年產量也是在40架左右,從這方面來看當前的殲20並不需要沈飛來協助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