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的錘子》丨康德的眼鏡:將人類置於宇宙中心

2020-11-13 中國財富網

音響發燒友對於音樂唱片的音色清晰度,能夠聽出許多一般人所聽不到的細微差異。他們把大量時間和大筆金錢投注在擴音機和揚聲器上,為的就是儘可能原音重現,但即使是最先進的高保真音響也無法做到十全十美。從錄音到播放的過程中,任何一點可能出現的瑕疵都可以讓下一代電子企業找到進步的空間。然而,或許有一天音響技術已達完美之境,音響發燒友必須忍受的唯一限制反而不是音響系統,而是人類自己的耳朵。若真有那麼一天,哲學家對高保真音響也會有意見。無論耳朵從非常清晰的聲音裡捕捉或遺漏了多少細節都不會構成聲音「品質」的差異,一切只是所聽到聲音的「種類」不同而已。由於耳朵的特殊構造,人類有人類自己的聆聽方式。例如,蝙蝠的聽覺系統所能聽到的聲音頻率和人類不同,所以聽到的聲音很可能就與人類差別甚大。耳朵構造不同,聽到的聲音也不同,好比不同照相機會拍出不同照片一樣。當我們描述所聽到的音調時,不僅在描述聲音本身,同時也是在描述人耳的聆聽方式。這一點別無選擇,若摒棄現有的聆聽方式,聽覺將成為不可能。既然同樣的情況適用於人類其他感官,結論將會是: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受限於我們為獲得理解所用的各類官能。

感覺不全然是被動地坐著等待接受而已。人們品嘗味道或聆聽聲音時,同時也在「主動出擊」,只不過大腦對於外在世界的安排處理相當熟悉,我們才沒有察覺到感官的活動。感知世界便等於改變世界——這正是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中心思想。17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人類思想天生為一塊「白板」,其上一片空白,在學習和長大的過程中,世界不斷在其上留下印記。這種思想後來導致了休謨懷疑論哲學的出現,他認為,人類天生擁有的知識皆屬自我指涉而毫無價值,因為有意義的知識只能經由實驗和觀察加以發現。然而,對於可純粹通過思想而獲得的真實知識,人類並未放棄追尋。第一個質疑休謨的哲學家便是康德,他認為,人類可能具有某種固有知識。

康德於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的科尼斯堡。據他自己說,其父親是蘇格蘭裔的馬具商,而其母親是個未受教育卻相當聰明的德國人。康德的家庭信仰的是嚴格的路德教派虔敬主義,教義要求嚴守道德規範,遵從簡單生活。康德於1740年在科尼斯堡大學研讀神學,20歲時開始撰寫一部物理學方面的著作。6年後因無法順利取得教職,不得不為富裕的家庭做家庭教師。15年下來,康德似乎也過得不錯,不僅可以接觸城市社會,更有機會外出旅行(以他的標準而言)。他出遊最遠只到過距他的出生地約100公裡外的安斯朵夫鎮,這是他所有旅行中最遠的一次。旅行並非康德開拓心靈視野之道,廣泛閱讀才是他充實心靈的良方。由於胸部畸形,康德體格並不強健,身高僅有一米六七,然而,他在課堂上卻口才出眾,自然流露出一股演說家的魅力。除了言談滿是各種笑話和文學比喻之外,從牛頓物理學到地形研究、從煙火到重要的公共盛會,他都能如數家珍,無課不教。柏林大學曾願意提供康德關於詩文的教職,但由於他更喜歡穩定的故鄉生活,因而婉拒了這項邀聘。不過,他平靜安詳的生活,總是會被仰慕其智慧而前來科尼斯堡拜訪的年輕哲學家和政府官員幹擾。儘管如此,康德仍設法保持其每天健身散步的生活規律,居民們甚至根據他出現在街道上的時間來校對鐘錶。他最喜歡的街道在他死後被重新命名為「哲學家小道」。居民們注意到康德只有一次沒有出來散步,後來據他解釋是由於盧梭的《愛彌兒》(Emile)實在令人著迷,所以只好待在家裡把整本書讀完。

1755年,康德回到科尼斯堡大學完成學位,隔年便開始在那裡擔任教職。由於讀到休謨的哲學,康德大受啟發,他說休謨哲學讓他從「一成不變的睡夢」中醒來,激發了他的創造力。1781年,康德創立了他稱為「先驗批判」的新哲學,結果和許多哲學家一樣,因為宗教信念飽受爭議而惹來麻煩。1793年,康德出版了《純粹理性限度內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Pure Reason),書中對傳統基督教教義提出質疑,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便下令,只要和宗教有關的課題,一律禁止他繼續寫作與授課。康德一直嚴格遵守這項命令直到國王駕崩為止,不過那時他已年邁體衰,不久就退休著手重編自己的著作。康德於1804年去世,留下兩句墓志銘:「在我頭上的是眾星的天空,在我心中的是道德的法則。」他曾於書中寫道:對於這兩樣事物,「越是經常不斷地思考它們,心中越是充滿全新而滿溢的讚嘆與敬畏」。

康德試圖在18世紀兩派對立哲學之間開創新路。理性主義認為,人類理性可以不借感官之助而理解世界;而經驗主義卻主張,一切知識必須以經驗為堅實基礎。這兩派哲學皆有其不足之處。僅靠理性而得的知識其真實性或許不容置疑,但對世界的諸般面貌則著墨甚少;而經驗知識雖著眼於世界實相,卻付出了犧牲知識確定性的代價。康德的成果無異於一場哲學的革命。當哲學家仍在爭論外在事物抑或人類對它們的知覺時,康德認識到這兩者如何連接尤為重要。康德主張,形上學企圖從哲學角度探究現實本質,完全走錯了方向,這才讓休謨抓住大力抨擊的機會。休謨認為,感官是認識外在世界的唯一之道,然而自柏拉圖以來,哲學家多半主張現實世界中有一部分事物是感官永遠無法企及的,唯有思想方可加以領略——例如靈魂、上帝本質,或整體宇宙等。

康德認為這類思想之路過於「神秘」而加以摒棄,自己另外發展出一套新的形上學體系。他主張,人類仍透過感官來知覺外在事物,但如果因而認為眼睛和耳朵便可以感覺到事物的本質,便是大錯特錯了。任何經由感官感知而進一步理解的內容,都在其被感覺後經過了感官的加工。感覺器官作為中介將某種特性施加到我們的經驗上,這種特性本身並不是我們所感知的事物內在的一部分。任何人類知覺到的對象均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呈現在我們面前,但我們確實由經驗了解時空,因為我們無法感知不在時空之中的事物。以具體存在的蘋果為例,我們可能看到許多不同種類的蘋果,如史密斯奶奶蘋果、考克斯蘋果之類,進而形成「蘋果」這個普遍概念。然而,空間這個概念並不是從世界上各種個例中抽象而來,因為一切可能抽象出空間概念之物早已預設了空間的存在;除非先了解空間,並以空間角度思考,否則根本無法談論某物「位於某處」,或是它在其他事物的「上面」或「下面」,等等。我不能在想像存在於空間中的事物時而不同時想像到空間。這種經驗的「形式」必然在我們第一次睜開眼睛之前已經發展成我們的直覺並被我們了解,有如我們一出生即戴著時空底色的眼鏡而永遠無法拿下來一般。

康德提出幾種——準確地說是12種——思維如何整理經驗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假設是因果律。根據因果律,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是某件前面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結果,這個前面發生的事件決定了它的特性。在康德看來,正因過去哲學家試圖將這些普遍現象應用於超越我們經驗的事物上,傳統形上學才會白費功夫,無益於了解真相。例如,認定上帝是第一推動者,以此來證明上帝的存在,就是一種錯誤的「證明」。第一推動者是一切事件的原因,而這個原因本身不能再有其他原因。康德認為,第一推動者的存在是永遠無法證明的,但嘗試證明它不存在亦屬枉然。最好結束這種推測,放棄了解先驗事實的希望。柏拉圖主張我們生來即認識事物(雖然要從頭腦裡找出這些事物相當困難),康德卻認為人們生來即認識現實世界所依循的普遍形式。經驗主義者宣稱,任何先天知識皆毫無意義,但康德所認定的先天知識卻大不相同,因為人類可能運用了不同的方法來處理經驗。眼睛和耳朵的本質和它們所知覺的世界一樣,是依經驗而定的。

康德進一步推論事物的真正本質是不可知的。人類知識或許暗示了物體本身——康德稱之為「本體」,但其內在特性卻無法為人所認識。例如我們看到花園時,所見並非真正的花園,我們接收到的是經過我們眼睛過濾後、適合我們口味的影像。工蜂因為眼睛能夠察覺出紫外線,故眼中可能自有另一番不同景象,但它對花園本身仍會一無所知。感官媒介的作用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了解物體被知覺以前的「本體」,而只能認識經過「人化」了的版本。知識雖源自感官對外在對象一系列的處理過程,但也伴隨著感官先天上的限制。人類知識領域沒有存在絕對真實的伊甸園,但這也不表示人理解世界的能力因此而失去光彩,只不過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受了感官媒介作用的影響罷了。一切知覺系統都存在著類似的限制。

對這些觀點的一個反應是,乾脆放棄任何突破偏見與成見看清世界本來面目的理智念頭。康德倒也沒那麼極端,他主張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具有不同的純粹性等級。例如,康德認為,對藝術美的準確的理解只限於對物體的純粹形式的欣賞。也就是說,除了純粹的審美標準,沒有受其他任何目的影響。這樣說來,當男人覺得女人性感迷人時,腦子裡主要想的並不是她的「美」(聽來有點奇怪);而道德高尚的行為也不是出自好的情感(如扶老婦人過馬路的意願),而是源自純粹、不帶感情的義務。然而,康德所強調的「純粹」動機並非以道德為基礎,相反,他認為純粹動機訴諸人類最純粹的官能——理性,來決定道德行動內涵為何。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這意味著去服從不為個人喜好所扭曲的普遍法則。不過,如果根據奧卡姆的剃刀原則,方法的取捨只和理性程度有關,與道德似乎沾不上邊。

康德主張人類的知覺天生就具有偏見,這給人類設置了相當高的標準。他認為,我們不應期待能觀察到世界不為人類的範疇所影響的真正面貌。因而,最好不要將世界設想成被人類「汙染」過的——康德雖然沒有這樣說,但從他的思想脈絡即可看出這一點。康德看待本體不只是本體,它還是純粹真實閃耀而令人垂涎之珍寶。因此,在康德的思想中,人類一方面永遠無法掌握純粹本質,另一方面又試著不斷向純粹本質靠近,兩者之間存在一種無形的張力。或許康德在詳細論述感官和世界之交互作用時違背了本體不可知的大原則,但或許起媒介作用的人類感官自身便是永遠無法認知的本體。從康德的角度來看,人類這種生物天生就戴著有色眼鏡,知識因而必然受到扭曲,但不能拿來當作我們習慣於將事物表象視為真實的藉口。例如,一首新的流行單曲讓很多人聽過後,有人覺得好,有人覺得差,因為除了歌曲本身外,不管是聽歌時的背景、對樂團的印象,或是樂團過去唱過的曲子,都會影響對新單曲的好壞判斷。有時換個環境再聽一次(比如有些曲子可能適合夜總會,而不適合居家播放),不去管藝人髮型穿著如何、個人主張為何,或許感受會大大不同。完全客觀的看法是不可能的,因為聽歌一定有其「背景」,換個背景,就有可能讓人體會到歌曲的另一番風貌。如果是朋克和重金屬音樂,樂器可能和曲調一樣重要,聆聽此類樂團表演時若希望傳來和諧美聲,大概失望的可能性居多。這類有關個人品位的問題,康德仍不改其志:純粹知識只是純粹的「關於人的」知識,因此,研究我們的感官至少和直接研究世界本身一樣,也是探究事物本質的有效途徑。(本文節選自《尼採的錘子:哲學大師的25種思維工具》)

《尼採的錘子:哲學大師的25種思維工具(第三版)》

[英]尼古拉斯·費恩 著

ISBN:978-7-5166-4782-0

新華出版社 2019年10月

定價:39.00元

相關焦點

  • 收藏貼丨西方哲學史 · 最系統目錄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第四篇章 德國古典哲學94. 一座不朽的豐碑:德國古典哲學95. 康德是誰?96. 康德的終極關懷:人是什麼?97. 康德的三大批判到底講了什麼?98. 康德為什麼要批判「理性」?99. 康德:一場偉大的"哥白尼式的革命"100. 康德:什麼是「自在之物」?
  • 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難怪,康德曾將《純粹理性批判》的手稿寄給形上學大師馬庫斯·赫茨,赫茨只看了一半就把書稿還給了康德,他說:「要是我看完了它,我就該發瘋了。」 在國內,康德的書連王國維都一時看不懂,他是後來從叔本華開始進入,慢慢地品讀康德的,並用他們的理論來分析紅樓夢,開創一種新的學術研究範式。
  • 宇宙產生之前有時間嗎?——康德先驗哲學對時間的變革
    ——奧古斯丁《懺悔錄》時間,對人類有著永恆的吸引力,既有「彈指一揮間」形容時間之快,也有「度日如年」形容時間之慢。「在宇宙產生之前,有時間嗎?」這是一個困擾物理學的問題,也是令很多人著迷的問題。康德的先驗哲學,變革了時間觀,作為感性純直觀的時間,給這個問題的思考提供了另一種路徑。01雖然宇宙產生於爆炸是非常晚近的理論,然而對宇宙產生之前的困惑,卻不是現代科學獨有的困惑,在中世紀,這個問題的形式為「上帝在創造世界之前有沒有時間?」
  • 超人與詩人:尼採的多重世界丨上海之巔讀書會
    超人與詩人:尼採的多重世界丨上海之巔讀書會 2020-10-02 1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間與空間」是人類的主觀認知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主要提到了:哲學的認知思維,介紹了「經驗、經驗到、經驗對象」等哲學概念。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哲學家裡的時空觀是什麼樣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追問一個問題:時間和空間是不是人類的經驗對象,又或者是不是人類從經驗當中總結出來的概念?我們一般人對待這個問題,答案或許很快就能得出:時空必然是客觀的,先有了存在,才能被我們感知到。這種說法很容易讓人接受,因為它很直觀,也符合我們日常學習、經歷、生活的邏輯。
  • 尼採:人類總是在重複同一種錯誤
    尼採:人類總是在重複同一種錯誤尼採是德國作家、思想家、作曲家、哲學家、語文學家、文化評論家,其代表作之中最為核心的應該屬於《權力意志》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採的哲學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因此尼採本人就有一部著作叫《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尼採在其著作中經常引用叔本華的觀點,以「叔本華教導我們
  • 康德的「理智直觀」
    康德的「理智直觀」(die 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如果僅僅就構件而言,則正是直觀與概念的聯接,即所謂的「知性的直觀」(die Anschauung des Verstandes)的概念。事實上,「理智」與「知性」在康德那裡是在同一個意義上被使用的。不過康德同時也強調,這種由直觀和概念「合成」的理智直觀不是人類的認識能力,而是上帝的認識能力。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學為基礎,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實現了將人從單純因果必然性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完成古典法哲學向現代法哲學轉變和發展史上革命性變革。同時,康德對人的自由和權利的實現和維護、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對於後代法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洛夫克拉夫特:克蘇魯神話,顛倒康德的恐怖
    洛夫克拉夫特相信無知是幸福,這結論顛倒了康德的教訓,但其前設卻是極端地康德式的,因為康德認為「物自身」是不可知的,有限的人不能跨步踏入無限的世界,我們知道的不過就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洛氏不過是盡一步發揮了這一想法,將客體的不可知性和他性(otherness)提升成為恐怖、禁制和毀滅——從洛夫克拉夫特禁慾、憂鬱的生平中,我們看到他其實是一種病變的康德主義者。
  • 午休丨孤獨的船歌——尼採詩作《威尼斯》賞析
    弗裡德裡希 · 威廉 · 尼採 ( 1844 年 -1900 年 ) 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其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著有《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不合時宜的考察》、《快樂的智慧》、《我妹妹與我》、《瞧,這個人》、《我們缺什麼》、《華格納在拜洛伊特》、《人性的,太人性的》、《朝霞》、《偶像的黃昏》、《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採自傳》、《道德的譜系》等。
  • 午間閱讀 | 尼採的啟示
    尼採的思想啟發了後來的「解構主義」,但他更具破壞性,自稱「用錘子進行哲學思考」。尼採用錘子破壞歐洲現代文明的基礎。他也沒有脫離歐洲,只是他尋找到的替代基礎所在的時間更古、位置更偏。他的破壞是為了重估一切價值,在新的基礎上重建。這是先知的行為。先知或許不是哲學家,卻是哲學家的引領者。哲學家在黃昏起飛。尼採在黎明起飛,把一切偶像送入黃昏。
  • 學習康德好榜樣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有傳記作家表揚他曰:「康德的一生就像一個最規則的動詞。」是的。而且是一個從不與其它詞搭配的動詞。康德這個規則動詞,首先規則在他的起居時間表。海涅蓋棺論定:「康德沒什麼生活故事。因為他既無生活,也無故事。」另一位著名康飯尼採倒是肯定康德有故事。他說,康德的一生就是「一個腦袋的故事」。說這話時,尼採當然沒料到自己的一生只有一個故事,而且是個沒有結果的故事——莎樂美。
  • AlphaGo、康德和人工智慧
    甚至其結局也非常武俠風,在擊敗柯潔之後,AlphaGo被圍棋界公認棋力已經超過人類職業圍棋頂尖水平,也就在登上頂峰之時,AlphaGo團隊宣布阿爾法圍棋將不再參加圍棋比賽,從此隱退江湖,不留功與名。這二者缺一不可,沒有先驗規則,我們無法將經驗的內容組織起來成為知識,沒有經驗的內容,先驗的規則就只是個框架,一無所用。
  • 非歐幾何對康德先驗哲學的超越丨及對康德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批判
    近現代數學的發展打破了歐幾裡得的時空觀,對於其中公理的不證自明的絕對真理性受到了嚴重動搖,人們發現公理不再是絕對正確的真理,公理竟然也存在經驗性質,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現,它顛覆了人們幾千年以來的信仰,直接導致了對於公理合法性的思考,應該如何為公理正名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康德的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思考
  • 《思想者心靈簡史:從蘇格拉底到尼採》:哲學家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現代教科書很少關注哲學家的生活,而強調這一當代理念:最好將哲學理解為一門純粹的技術學科,關注的是語義學和邏輯學中的專業問題。在這類描述中區分何為真實、何為虛構,就好像將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改編成兩支長笛的合奏一樣(借用尼採的一個比喻)。但如果說對自我智慧的追求始於英雄逸事,它很快就會演變為對抽象本質的尋求。對於從柏拉圖到奧古斯丁的眾多哲學家來說,個人的真正自我是非物質的、不朽的、不變的。但事實還不止於此,因為對自我的探索最終會遭遇並不得不承認那無比複雜的內心體驗。
  • 尼採給我們的啟示
    人生在某一個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情,可是我們的欲望和我們的意志常常發生衝突,當我們的意志潰敗的時候,內心的悔恨與惱怒讓我覺得生無可戀,一種巨大的莫名的恐懼感將我壓制住,讓我內心強烈地感到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尼採名言為什麼人會痛苦,為什麼社會化程度越高的人越是痛苦。
  • word小技巧:將文字置於頁面中心
    有時侯我們需要將文字放置於頁面的中間(水平居中和垂直居中),特別是在做封面的時候,水平居中比較簡單,但是發現如果要將一個或多個文字垂直居中處理確沒有直接的辦法(諸如PS、CDR等專業排版軟體要垂直居中非常容易),word裡面要垂直居中可以通過下面的方法:將一行文字置於word頁面中心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然而,後世卻有不少學者高度評價尼採這本著作。科利版編者認為,《快樂的科學》在尼採一生中處於「中心」位置,說是尼採表達哲學的最成功的嘗試。的確,我們不難看到,這本著作在尼採思想歷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特別是有「啟下」的作用。對於後期尼採來說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相同者的永恆輪迴」思想,是他在1881年8月就已經發現了的,但遲遲未予以表達,至《快樂的科學》第四部的倒數第二節(即第一版結束處)才表達出來。
  • 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物自體概念的一些思考
    1781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1787年出版了第二版。在這本書中,康德以一個新視角討論了各種哲學問題,批判了人類的各種認識能力,尤其是純粹理性。康德將人類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並將他的哲學理論建立於物自體概念和時空觀念的基礎上。簡單來說,感性就是接受現象的能力,知性就是形成概念的能力,理性就是推理的能力。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前批判時期」的自然觀星雲假說康德發表於1755年的著作《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中譯本譯作《宇宙發展史概論》)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他認為整個宇宙最初是一團雲霧狀的物質粒子(即原始星雲),後來僅僅是由於它們自身內部固有的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而導致了星雲的漩渦運動,逐漸演化成了太陽系。這樣,上帝的第一推動最終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