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歐幾何對康德先驗哲學的超越丨及對康德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批判

2020-12-24 寒冰借火

近現代數學的發展打破了歐幾裡得的時空觀,對於其中公理的不證自明的絕對真理性受到了嚴重動搖,人們發現公理不再是絕對正確的真理,公理竟然也存在經驗性質,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現,它顛覆了人們幾千年以來的信仰,直接導致了對於公理合法性的思考,應該如何為公理正名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康德的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思考。

根據康德的理論,歐幾裡得的公理體系是先驗綜合判斷,故而是絕對正確的,可非歐幾何卻把康德的這一論斷無情否定了,公理不再是絕對的真理,那公理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數學的公理體系並非如康德所說是先驗自明的真理,即不是先驗綜合判斷。(並非全部是人類賦予客體世界的)而是對於經驗的理性抽象直觀。由於是直觀,故而是第一性的,或者說不能由其他的推導證明出來,所有其他的一切結論只能建基於此,也就是公理(或者說不證自明的認知或假設,比如說物體的實在性,定域性等甚至社會學,心裡學等所有的人類知識都是如此)。主體以對外部現象理想化的直觀抽象為中介,將自我理性世界與外部感性現象界建立了聯繫,並對由外部現象理想化的直觀抽象所得到的概念範疇進行直觀的綜合判斷,獲得公理。

先由對於經驗的理性直觀抽象出概念(抽象是以理性直觀的方式進行的),之後由理性對於基於經驗的概念進行直觀判斷或者說直觀的綜合判斷,獲得公理,由於是直觀的,故而是第一位的不能由其他證明的。也就是說公理,只能由它來證明別的理論(人類的所有知識或許都是如此)。

康德所謂只有感性能直觀,理性不能直觀,公理是先驗綜合判斷應該是錯的,只要改成理性可以直觀,公理是基於經驗的理性直觀抽象,理性直觀綜合判斷就可以與數學發展的最新成果相符合

正是由於公理是基於經驗的理性抽象直觀綜合判斷,故而是有其使用範圍的,公理也只是相對真理,或者說只是假設而已。新的經驗事實的發現會為舊的公理或者假設設定使用範圍,並最終認識到他的界限範圍、或許可以這麼說,任何公理,假設以及由之所推導的整個體系,都是形式而已,而形式是不能自己存在的,必須依附於內容。形式決定於內容,甚至於形式邏輯本身也不是先驗的,也是基於經驗的理性直觀抽象,理性直觀綜合判斷而得到的。其本身也是形式,是由內容所決定的,即,形式邏輯本身也有其適用範圍,並不是先驗自明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相關焦點

  • ——康德先驗哲學對時間的變革
    康德的先驗哲學,變革了時間觀,作為感性純直觀的時間,給這個問題的思考提供了另一種路徑。01雖然宇宙產生於爆炸是非常晚近的理論,然而對宇宙產生之前的困惑,卻不是現代科學獨有的困惑,在中世紀,這個問題的形式為「上帝在創造世界之前有沒有時間?」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知覺理論1
    在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之後,康德關注的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這件事。其背後的思想實質是人的主體性是否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起作用。通過確定人類固有的綜合判斷,我們也可以確定人類理性在認知過程中的能力和邊界。在引言的最後,康德將問題分為四個部分,並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對它們進行了討論。首先要解決的是「純粹數學是如何成可能」。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所以主體之所以符合客體首先還是由於客體是符合於主體的客體(而非自在的客體),即由先天的主體綜合經驗性的材料而造成的作為現象的對象。因此康德哲學的根本問題就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康德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人的知性先天地具有一種綜合統一感性經驗材料的本源的能力,即「先驗自我意識」的綜合機能,它能夠自發能動地憑藉其十二範疇去統攝經驗雜多材料而形成先天綜合判斷,從而建構起人類科學知識的大廈。
  • 當代康德研究中的概念主義與非概念主義之爭
    關鍵詞:康德研究/概念主義/非概念主義/綜合/範疇  標題注釋: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哲學與法哲學交叉學科建設支持項目。     在當代康德研究中,外部的一般性哲學問題激發著對康德的深入研讀,康德哲學也提供了對相應問題反思的維度。概念主義與非概念主義之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康德:感覺經驗很重要,但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是直觀!
    吸收前人的直觀觀念,並利用直觀推進認識論研究的是康德,康德關於直觀的思考也為後來的哲學家所重視,開啟了現代哲學的各式各樣的直觀學說。因此,康德的直觀觀念值得去仔細梳理。在康德哲學中,直觀是連接主體和客體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它包含了對象的雜多表像,同時也包含了主體的先驗形式。通過對直觀一步步的設定和分析,康德建構了他的主體性哲學,同時也構造出一個奠基於主體直觀之上的意義世界。
  • 論當代科學哲學動態先驗論路徑的實用主義闡釋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cf.Friedman and Bird,pp.111-123)在弗裡德曼等人看來,通常被忽視的第二條發展路徑才是科學哲學發展中最有希望的,「巴士達爾對科學理論活動的建設性解釋,是很有洞見和啟發性的,它實際上指出了一條新進路:康德式的先驗綜合判斷概念可以超出其歐氏-牛頓主義語境得以明確總結。其實,這種對康德先驗性的概括,由此失去了它的不變性特徵,而保留了對經驗知識本質上的建構性功能」。
  • 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物自體概念的一些思考
    1781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1787年出版了第二版。在這本書中,康德以一個新視角討論了各種哲學問題,批判了人類的各種認識能力,尤其是純粹理性。康德將人類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並將他的哲學理論建立於物自體概念和時空觀念的基礎上。簡單來說,感性就是接受現象的能力,知性就是形成概念的能力,理性就是推理的能力。
  • 19世紀幾何學的革命,非歐幾何如何塑造了哲學、科學、文化和藝術
    空間哲學一旦你開始思考空間的本質,你就會開始質疑空間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它是一個事物?某個實體?或者它是真的嗎?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說,空間的概念先驗存在於思想之中:當我們進行幾何構建時,重要的不是我們畫在紙上的形狀,而是我們在心理空間中看待它們的方式。
  • 丨愛因斯坦與康德的思想碰撞——究竟誰對誰錯
    康德的主要著作是被稱為「三大批判」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其中《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從本體論向認識論轉向的劃時代巨著。在這部著作中,康德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簡單來說就是:主觀不僅要與客觀經驗相符合,同時客觀經驗也要與主觀相符合。人要為自然界立法!
  • 收藏貼丨西方哲學史 · 最系統目錄
    法國啟蒙哲學91. 法國啟蒙哲學和伏爾泰的『自然神論』92.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93.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第四篇章 德國古典哲學94. 一座不朽的豐碑:德國古典哲學95. 康德是誰?96. 康德的終極關懷:人是什麼?97. 康德的三大批判到底講了什麼?
  • AlphaGo、康德和人工智慧
    簡單的來說,康德認為一個知識,比如我們看到的花,或認識到的某一種現象,某一個事件,都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也就是「先驗」和「經驗」。先驗就是先於經驗就存在於我們大腦中的,是一些規則性的東西,而經驗則是我們在與世界打交道時所獲得的內容。
  • 康德的「理智直觀」
    具體說來,人類的知性作為一種概念(或規則)的能力似乎超然於感性之外,但問題是,知性要做成一定的知識,就必須與感性合作,對感性直觀進行綜合統一。知性將這一工作交由判斷力去完成。判斷力一手執有知性的規則(判斷力法規),一手執有出自先驗想像力的時間圖型(方法表象),在純粹知性概念與感性直觀之間進行斡旋,最後做出一定的判斷。時間圖型在打通感性與知性的同時,也使得知性被限定在感性的形式,即時間條件之上。
  • 「創作開運禮」康德的自在之物困惑丨出現與實在之間究竟有何聯繫
    在康德的哲學中,自在之物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重要概念。他正是在此概念基礎上發展出了其「哥白尼式革命」的先驗哲學。從此之後,主觀不在只是與客觀相符,同時客體也必須被納入到主體的先天時空直觀形式和知性範疇中,才能被我們所感知,所理解。
  • 《尼採的錘子》丨康德的眼鏡:將人類置於宇宙中心
    1781年,康德創立了他稱為「先驗批判」的新哲學,結果和許多哲學家一樣,因為宗教信念飽受爭議而惹來麻煩。1793年,康德出版了《純粹理性限度內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Pure Reason),書中對傳統基督教教義提出質疑,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便下令,只要和宗教有關的課題,一律禁止他繼續寫作與授課。
  • 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 海 舟 提要: 啟蒙運動時期,關注人、重新發現人的價值是當時哲學的重大課題。康德的哲學也不例外,「人是目的」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切為了人,以人為本。「而非手段」的意思就是不能把人當成工具,它意味著每個人都只能把對方當作自由、平等的存在物來對待,這樣才能成為人們追求平等的本體論根據。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感性論 8
    對此,再多說一些個人的感悟。我們常說透過現象看本質,在這樣的一個語境中去理解康德的話,實際上就是我們只能在現象領域去思考,而無法真正觸及到本質。拿彩虹和雨的例子來說,實際上反映出在現象領域的分層,也就是在一個粗淺的層面,雨是彩虹的本質,是彩虹的因,但如果再高一層,雨也有它的因,雨也就成了一種現象,而非本質。
  • 康德究竟如何看待幾何學的可能性?
    關 鍵 詞:康德/幾何學/空間/直觀形式/超絕統覺/連續性作者簡介:錢捷,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近些年來,以康德幾何學對象的可能性思想為主題的研究,因受英美哲學中關於概念論與非概念論爭論的影響而變得更加引人注目了。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間與空間」是人類的主觀認知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主要提到了:哲學的認知思維,介紹了「經驗、經驗到、經驗對象」等哲學概念。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哲學家裡的時空觀是什麼樣的?但康德卻不這樣認為,他給出的觀點是:如果時空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在人類能夠感知時空之前,我們的意識就不應該有時空的觀念。最要緊的是,當我們不去感知時空,應該就感知不到時空,就不會有時空這個概念。
  • 學習康德好榜樣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兩句墓志銘源自《實踐理性批判》,它體現了康德堅持一生的思想:「良心就是我們自己意識到內心法庭的存在。」學習康德好榜樣文 | 馮曉虎來源 | 哲學之路(ID:zhexuezhilu)蘇格拉底說:人類惟一的幸福秘方就是哲學。想要幸福,去讀哲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