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康德研究中的概念主義與非概念主義之爭

2021-01-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The Debate between Conceptualism and Non-conceptualism in Contemporary Kant's Study

  作者簡介:宮睿,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北京 102249

  原發信息:《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204期

  內容提要:概念主義和非概念主義之爭是當代認識論中的一個重要話題,這場爭論也滲透到康德學界形成了兩種對立立場。非概念主義認為「無概念則盲」並不表明概念對於感知是必要的,形成感知對象所需的綜合功能能夠在非概念的條件下完成,且提出了一些感知的非概念特徵;相反,概念主義則認為範疇在感知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綜合有賴於知性的作用,如果否認了概念在感知對象中的作用,先驗演繹的任務就是失敗的。相較而言,概念主義解讀更有說服力,在康德那裡範疇對於感知對象是不可或缺的,但康德式的概念主義並不同於麥克道威爾式的概念主義,前者能夠在感知對象的基礎上接納廣泛的非概念特徵。非概念主義的論證,如精細論證與雙手論證等等,對麥克道威爾式的概念主義有效但並不對康德式的概念主義有效。

  關鍵詞:康德研究/概念主義/非概念主義/綜合/範疇

  標題注釋: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哲學與法哲學交叉學科建設支持項目。

 

  

  在當代康德研究中,外部的一般性哲學問題激發著對康德的深入研讀,康德哲學也提供了對相應問題反思的維度。概念主義與非概念主義之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一爭論可溯及塞拉斯(Wilfrid Sellars)、麥克道威爾(John McDowell),他們反對所謂「給予的神話」,否認感知經驗中非概念內容的存在,強調概念框架(或「理由空間」)的構成性作用,並常將康德引為先驅。這激起了一些康德學者的詰難,羅伯特·漢納(Robert Hanna)、露西·阿萊(Lucy Allais)、羅伯託·佩雷拉(Robert Horácio de Sá Pereira)等人認為康德的感知理論中可容納非概念內容,且概念對於感知對象並不是必要的。這又激起一些康德學者概念主義式的反駁,如克裡斯蒂安·文哲(Christian Wenzel)、漢娜·金斯堡(Hannah Ginsborg)、丹尼斯·舒爾廷(Denis Schulting)等人,各種論證紛呈迭現。本文的任務有兩項,一是闡述雙方的主要觀點和論證;二是辨析康德本人的立場,認為在康德哲學中雖然感知對象不能缺少概念(範疇),但也能接納非概念內容,能夠應對非概念主義的挑戰,康德的立場並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概念主義及非概念主義。

  一、對康德的非概念主義解讀

  非概念主義與概念主義之爭可謂當代哲學的一個熱點,前者認為概念並不是感知內容的必要因素,且存在著非概念的感知內容。後者認為概念在任何意義上都是感知對象的條件,非概念的感知內容是不可設想的。兩者雖各有更為久遠的源流,但在當代,埃文斯(Gerath Evans)和麥克道威爾常被視為各自的倡導者。有趣的是,雙方都把康德奉為先聲,爭論也就滲透到康德研究之中。本文首先從三個方面闡述非概念主義的解讀,正是他們的工作開啟了這場爭論。

  (一)「直觀無概念則盲」

  「思想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A51/B75)①常被視為康德先驗哲學主旨的凝練,它也被概念主義者抽繹為口號,認為它「濃縮了概念主義的要義」。②麥克道威爾在《心靈與世界》中正是由此開展出對「所與神話」的批評及概念主義的闡釋,核心主張即為概念是感知對象的在先條件。沒有了概念,感知也就是盲目的、無法把握的。他認為這一理解體現了康德思想中經驗知識接受性與自發性的深刻合作,對於接受性(直觀)來說,「沒有做出哪怕是從觀念上可以分離開的貢獻」,③這也就意味著不存在無概念的精神內容。鑑於這句話的重要性,非概念主義者常常要做出回應,彰顯立場。

  羅伯特·漢納認為直觀與概念的結合只是相對於客體的判斷這一特定目的才是必要的。「但在這個語境之外,很有可能存在著無概念的直接指稱的直觀(即『盲目的直觀』,例如某人第一次見到一棵樹),也會有無直觀的能思想的概念(即『空的概念』,比如物自身的概念)」。④無概念的直觀只是我們尚未對其做出判斷,沒有形成表述的感知內容,但絕不意味著感知內容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漢納認為正是由於存在著「盲目的直觀」這個事實,才促使康德在B版先驗演繹中論證了所有可能的人類經驗對象要在範疇(純粹概念)的作用下必然地被概念化;否則,直觀的對象將雜亂無章。

  露西·阿萊也強烈反對將「直觀無概念則盲」解讀為直觀即使在觀念上也不能和概念分離。她認為,「盲目的直觀」不能被解釋為直觀不能向我們呈現個體。儘管有人認為直觀只能提供粗糙的感覺材料,不能提供形成單一的個體表象所需的自發性能力。但阿萊認為所謂直觀的直接性就包含著對於對象的意識,同樣被動性並不意味著排除一切精神活動,這體現於先天直觀對感覺材料的時空化處理。於是,阿萊稱:「儘管『盲』這個比喻意味著不表象任何東西,但就康德對直觀的定義來說,直觀的盲並不意味著直觀不是單一的表象,因為康德恰是將直觀定義為直接的單一的表象,他分配給直觀的角色就是給予我們對象。」⑤

  佩雷拉也有著類似的辨析,他認為「直觀無概念則盲」並不像概念主義者認為的那樣,沒有了概念能力,感性直觀就不能指稱或表象任何東西;相反,他認為這只不過意味著感性直觀並不提供關於對象的知識。「盲並不反映著缺乏指稱,而是缺乏對於直觀所表象的東西的理解或命題性知識」。⑥《邏輯學講義》中的一段話很好地詮釋這一點:「野蠻人看到遠處的一座房子,卻不知道它的用途,他在自身的表象中所具有的,和另一個明確知道房子是人們設置的住宅的人所具有的,正是同一客體。然而從形式方面看,同一客體的知識在兩者中是有區別的。在野蠻人那裡,這種知識是單純的直觀,而在另一個人那裡則同時是直觀和概念。」⑦佩雷拉認為這清晰地顯示了康德的立場,那個野蠻人即使不知道那是一個人類的住所,但是也能夠非概念性地將其表象為一個有一定距離和特定形狀的物理個體。因此,「盲目的」並非不指稱任何對象,而只是無法對其形成命題性知識。

  (二)非概念的綜合

  上面的闡釋表明了直觀允許對象的呈現,雖然並不涉及關於對象的判斷。但困難之處在於按照康德的構想,即使直觀中的對象不涉及進一步的判斷,但對象仍需服從統一性的條件。這就需要綜合性的能力,而綜合就需要概念的統管。康德的一段話對於非概念主義的解釋似乎極為不利,「給予在一個判斷中不同表象的統一性的同樣功能也給予在一個直觀中不同表象的單純綜合以統一性,一般說來,它被稱作知性的純粹概念」(B104-105)。因此,非概念主義就需要表明綜合相對於概念的獨立性。

  露西·阿萊這方面的工作最為精細。她的解答如下:「說我們進行由範疇(和其他概念)統管的綜合……並不是說綜合本身是由概念統管的。」⑧於是,想像的作用就被推上了前臺。就綜合作為結合表象的能力而言,想像更像是綜合的本質要素,「一般而言的綜合,是想像的單純效果,它是靈魂的盲目的儘管不可或缺的功能,沒有了想像,我們根本不會有認知,即便我們極少意識到它。然而,把這種綜合歸於概念是屬於知性的功能,由此才第一次提供了恰當意義上的認知」(A78/B103)。可見,想像是擔負著綜合的一般性要件,範疇的綜合更像是相對於特定目的的子類。「非概念的」綜合亦可由A版演繹的「三重綜合」解讀出來。她表明僅僅在第三重綜合,即認定(recognition)的綜合中才明確包含著概念,領會(apprehension)的綜合和再生(reproduction)的綜合都要歸諸想像。以領會的綜合為例,「每一個直觀都在自身中包含著一個雜多,如果心靈沒有在印象的彼此接續中分辨出那個時間,這個雜多就不能被表象為雜多;由於被含納於一瞬,表象無非就是絕對的統一」(A99)。這裡,直觀的綜合來自於內感官的形式條件時間,時間自身的統一性無需藉助知性及概念。就此,她認為麥克道威爾等概念主義者混淆了感覺與直觀,所謂「給予的神話」也來自於這個混淆。我們至多只能說感覺是雜亂的,但絕不能認為直觀也是如此。直觀能夠直接地呈現對象,無需概念能力。她認為,「康德確實沒有賦予感覺以認識論意義上的角色,但並不能由此得出康德式的直觀在呈現個體上依賴於概念的作用……感覺是非意向性的或非指稱性的,它們本身並不呈現對象於心靈……但直觀卻是直接的、單一的表象,它在本質上涉及到被表象的對象」。⑨

  不難看出,對綜合的解釋同對先驗演繹的目的及論證的理解緊密相關。較之於阿萊,漢納的觀點更為激進,在非概念主義的前提下,他認為先驗演繹無法完成其任務。因為這意味著「存在著人類經驗的現實的或可能的『流氓對象』(rouge objects),它們要麼是偶然地、要麼是必然地不處於任何概念、包括範疇之下」。⑩而先驗演繹的任務恰是表明範疇是所有經驗對象的可能性條件,於是先驗演繹就註定是失敗的。佩雷拉的觀點相對溫和,他認同漢納的分析,B版先驗演繹存在著兩個步驟,也認同其中存在著斷裂,但並不否認範疇的必要性,但是這種必要性是相對的。「範疇不是表象某物的必要條件……而是認定(recognition)我們由感性所表象之物獨立於心靈存在的條件」。(11)

  (三)感知經驗的非概念特徵

  「非概念性的綜合」僅提供了消極的辯護,只表明了非概念條件下感知對象的可能性,非概念主義還需表明感知的非概念特徵。可以說,非概念主義解讀的成敗就在於康德的經驗理論中是否容納了充足的非概念特徵。

  漢納曾廣泛列舉出感知經驗的非概念特徵,(12)不過,他最為倚重的是由康德「不可重合的對應物」(incongruent counterpart)改造而來的「雙手論證」(The Two Hands Argument)。該論證步驟如下:1.不可重合的對應物在邏輯和形上學的意義上是可能的。2.不可重合的對應物是對映體(enantiomophs)……這意味著它們在性質上是同一的。3.不可重合對應物之間沒有描述性的差異。4.我的左右手極似於不可重合的對應物。5.我的兩手之間沒有描述性的差異。6.因此,在我的兩手之間沒有概念上的差異。我雙手間的差異絕不能傳達給沒有直接地遇到它們的人,比如不可能僅僅通過電話用語言傳達兩隻手之間的差異。7.但是,我能夠直接地感知兩隻手之間的差異。8.因此,在本質上,非概念內容存在。(13)漢納藉此表明,感知經驗中的方位及其他空間特徵是感知直接把握到的,而且在原則上是無法被概念化的,並得出結論「非概念內容本質上是這樣的精神內容,它內在地敏感於物質對象和意識主體本身的自我中心的定位(the egocentrically centered orientation),是動態的(dynamic),內在拓撲性的(intrinsic topology)和內在時間性的」。(14)可見,康德充分意識到感知經驗的非概念性特徵,漢納甚至將其看作是人類具身性感知的本質特點,將之精煉地概括為「我們的時空表象是認知內容的內在現象結構」。(15)

  阿萊則利用了康德明確主張的直觀與概念的對比,表明在感知經驗中,正是直觀而非概念給予了我們以對象,直觀「直接地關係到一個對象,且是單一的」,而概念與個體的聯繫是「間接地,通過幾個事物共有的一個標誌」(A320/B377)。單一性與直接性就成為我們感知經驗的顯著特徵。在康德那裡,我們是通過先天直觀形式,尤其是空間,獲得了外部表象,將某物意識為外在於我們的且和其他事物相區別的。我們感知到一個個體也就意味著我們感知到一個處於特定時空框架中的個體,那個個體由其自身的統一性區別於其他的個體,有著自身的邊界和處所,並和其他事物有著時間和空間的聯繫。這種特徵不能由概念賦予,因為它不能區分出個體,像「樹」這個概念對於一棵樹(作為個體對象)的感知並無作用,只在對那棵樹的進一步判斷時才出場。如果我們不考慮具體被給予的個體,「一棵樹」的表達能用於多種場合,關係到許多的樹。與之相關,直觀的直接性體現了康德直接實在論的立場,對象被直接地呈現於我們的意識之中;相反,概念是關於對象的表象,需要以直接的呈現為基礎,通過所謂「共同的標誌」才能形成。如果我們將概念看作是感知經驗的預先條件,就破壞了康德的直接實在論立場,先驗演繹中概念的實在性也會變得可疑。

  佩雷拉也把握住這種直接性特徵,提出了所謂「呈現性的觀點」(The Presentational View)。他區分了單一性表象(singular representation)與一般性表象(general representation)。不同於單一性表象通過感性直觀直接呈現對象,一般性表象僅間接地與對象相關,它要麼參照於其他概念的表象,要麼以感性直觀的表象為最終基礎,它是在概念之下對於對象的認定(recognition)。於是,單一性表象在本質上就是非概念性的,佩雷拉也稱之為「就其自身」(de re)的方式,「因為指稱是關係性地被規定的,也就是說,通過那一盲目的事實,即心靈是受對象影響的」。(16)他也將「就其自身」的方式稱為「形象式的表象」(iconic representation),區別於概念表象對象的「命題式結構性的」(propositionally structured)方式。後者以一種超然的視角表達為關於這個世界的事實的命題;相反,「形象式的表象」具有三個特徵,「首先,它總是從一個視角呈現對象。第二,它被塑造為一個地圖式樣的結構。一個形象化的表象描畫一個對象,因為那個圖像的要素和那個對象的要素之間有著某種程度的變形。最後,形象化表象是以擬態的形式(analog form),而不是以編碼化的形式(digital form)傳達關於那個對象的信息」。(17)不難看出,這些都是人類感知的自我中心性、具身性等特徵的闡發。

  二、對康德的概念主義解讀

  可見,上述非概念主義的解讀更加倚重先驗感性論,強調直觀直接地給出對象的功能,這種能力並不需要知性及概念的參與。但就給出對象而言,綜合是不可或缺的,那麼,能否撇開知性及概念完成綜合就存在許多異議,相應的批評多集中於此。

  最初,對非概念主義的批評仍立足於麥克道威爾式的概念主義。文哲(Christian Helmut Wenzel)辨析了康德的三段文本(A111-2,A119-120,A125),認為它們並不支持非概念主義,總結起來大致有如下幾點。1.統覺的綜合併不獨立於知性,仍服從「根據那些概念來進行的綜合的普遍機能,只有在這些概念中,統覺才能證明其無例外的和必然的先天統一性」(A111-112)。2.感知預設了概念,「因為如果任何感知作為現實的、經驗的被給予的,最終也被稱為完全意義上的感知,就總是從屬於範疇,把範疇納入其中,總是就其而發生的」。(18)3.反對對於「先驗演繹」的經驗心理學性質的「自下而上的」理解,認為那樣會將知性理解為概念的發生學,而且會使讀者傾向於接受感性相對於知性的獨立性;相反,「自上而下」的解讀更為恰當,因為先驗演繹伊始就表明了範疇對於統覺邏輯上的必要性。

  漢娜·金斯堡(Hannah Ginsborg)的批評基於兩個主要的理由。一是如果按照非概念主義,就不能正確地理解《純粹理性批判》,尤其是「先驗演繹」的主旨,即「先驗演繹的部分目的即是表明概念有著對於在經驗中給予我們的對象的應用」。(19)康德稱「通過範疇就我們感官的一切對象而言的先天有效性得到解釋,才完全達到演繹的目的」(B145),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知性的自發性及範疇提供的統一性。用康德的例子來說,當我們通過對一座房子的把握使其在經驗直觀中成為對象時,「這種綜合的統一性……就處於知性中,就是一般而言的直觀中同類東西的綜合的範疇,也就是說,是量的範疇,因而那種把握的綜合亦即知覺就必須完全符合它」(B162)。可見,正是範疇完成了對於經驗對象的綜合作用,也同時表明了範疇應用的客觀實在性。第二點批評是儘管非概念主義捕捉到感知的一些源初特徵,但這些特徵能夠被一種廣義的概念主義接納。金斯堡敏銳地注意到對於想像力的理解是一個關鍵。因為如果直觀有其非概念的內容,即使排除了概念的作用,但仍需要一種能力提供綜合,想像力就是最佳的候選者。阿萊就是採取了這種策略。但是金斯堡指出並沒有決定性的證據支持這種看法;相反,卻有一些相反的證據,如「彼處以想像力的名義,此處以知性的名義把聯結帶進直觀雜多之中的,乃是同一種自發性」(B162n)。不過,金斯堡並沒有直接地以知性及概念作為統一的能力,而是提出了頗具特色的「規範性的意識」(the consciousness of normativity),「說綜合包含著知性也就不過是說綜合包含著規範性意識」。(20)但這個概念卻頗為模糊,在金斯堡看來,規範性意識提供的只是最低程度的「意向性或對象指向性」。

  與前兩者的曖昧態度不同,近來更多的批評者明確了範疇與經驗性概念的區分,只在前者的意義上強調概念是感知對象的構成性因素。阿隆·格裡菲斯(Aaron Griffith)將概念區分為兩個層次,(21)就經驗直觀而言,並不需要相應的經驗概念,像感知一棵樹並不要求預先有著「樹」的概念。但格裡菲斯認為,即使康德式的非概念主義能夠表明知覺經驗內容是非概念的,但知覺的純粹內容仍是概念性的。格裡菲斯針對非概念主義的一個重要文本依據做了分析,即「因為很可能現象是這樣被造成的,以至於知性會發現它們完全不符合它的統一性條件,而一切都處於這樣的混亂中……同樣,現象將會把對象呈現給我們,因為直觀不需要任何的思維機能」(A90/B123),他認為非概念主義忽視了它的語境,在這段話之前,康德說:「因為感性直觀的對象必須符合先天地蘊含在心靈中的形式條件,這一點是清楚明白的,否則它們就不會成為我們的對象;但是,它們除此之外也必須符合知性為了思維的綜合統一所需要的條件,對這一點就不大容易看出結論了。」(A90/B122-3)於是,那一段似乎支持非概念主義的文本不過是康德用來表明何以「不太容易」,並不代表康德本人的主張。他也不認同阿萊的主張,不認為感知所需的綜合功能憑藉想像力的綜合就能完成,「綜合的這三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全部參與到感知中」,(22)就知性涉及的再生的綜合而言,如果沒有這種作用,我們就不會有同一個意識行為,也就不會有同一個感知的對象。

  丹尼斯·舒爾廷(Denis Schulting)的批評更有針對性,可總結為兩點:1.他不認為直觀能夠獨立於知性完成綜合。2.他也不認為這樣的直觀是客觀有效的認知或指涉對象的。針對漢納的觀點,舒爾廷重新清理了三重綜合的關係。他不同意漢納將圖像的綜合看作是源初的、獨立於智性綜合的能力,也不認為這種綜合對應著非概念的精神內容。在舒爾廷看來,「圖像的綜合」不能分離於智性的綜合,「圖像的綜合不過是知性自身綜合行為(智性綜合)的效果。如果我們移除了智性綜合,也就移除了圖像綜合」。(23)而且如果圖像綜合被看作基礎性的能力,智性綜合被看作更高級的能力,那麼,誰又是兩者的聯結者呢?針對阿萊的觀點,舒爾廷認為她混同了經驗的概念和範疇,也沒有理解綜合和範疇的緊密關係,好像「綜合和範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功能」。舒爾廷並不認同單憑時空直觀形式就能感知對象的觀點。時空只是對象被給予的條件,但並不能成為感知對象的條件。就綜合與概念的必然聯繫,艾尼爾·戈麥斯(Anil Comes)的總結可能最為清晰。首先不可否認的是,直觀的行為涉及綜合。而就綜合的一般性活動而言,總是按照某種規則聯結雜多。同時,綜合作為一種自發性的能力,需要由知性承擔。而知性的綜合總是按照其先天形式即範疇的形式進行的。不難將這種關係運用於直觀給予的雜多,直觀的雜多也就是按照知性的先天形式及範疇進行綜合的。進而,「如果直觀的雜多是按照概念結合的,那麼直觀就是以某種特定的方式表象世界」。(24)

  至此,我們已經考察了雙方的主要觀點和論證。非概念主義似乎把握到我們感知經驗的一些特質,這些特質似乎無法容納於概念主義。但在概念主義的回應中,我們發現概念對於綜合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於是,概念或範疇對於感知對象也是不可或缺的。這至少使康德符合概念主義的一般性規定,即概念對於感知經驗是必要的。但是,在範疇和經驗性概念間的劃分又使我們不能輕易將康德等同於典型的概念主義。為此,我們將考察非概念主義針對概念主義的三個論證,表明它們對於通常的概念主義,尤其是麥克道威爾的概念主義是有效的,但並不適用於康德式的概念主義。

相關焦點

  • 託馬斯·魯夫:「萬花筒」式的當代攝影藝術家
    最初他接觸到極少主義和概念主義藝術,在看到攝影系老師貝歇夫婦以類型學方式拍攝的工業建築和景觀的作品後,他開始真正思考有關攝影、圖像的問題。為了擺脫之前的浮光掠影拍攝趣味,魯夫曾暫停拍照一年多。貝歇夫婦的攝影理念引導了魯夫持續探索攝影本質問題的實踐。毫無疑問,作為貝歇夫婦的學生,在大而化之的分類學意義上,魯夫自然被歸入杜塞道夫學派,但是,事實不僅僅如此。
  • 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哲學也不例外,「人是目的」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切為了人,以人為本。「而非手段」的意思就是不能把人當成工具,它意味著每個人都只能把對方當作自由、平等的存在物來對待,這樣才能成為人們追求平等的本體論根據。
  • 馬上評|說康德的倫理學「很爛」,這樣的破圈很low
    在一份最新聲明中,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自己靜候有人寫說理性文章反駁。韓教授文章的原題目是《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這篇文章並不是刊發在網絡或者大眾媒體,而是某大學的學報。也就是說,文章的言說對象,本來是學院派,而不是普通吃瓜群眾。如果是面向大眾,使用通俗的表達哪怕有些譁眾取寵,多少也能理解。
  • 非歐幾何對康德先驗哲學的超越丨及對康德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批判
    近現代數學的發展打破了歐幾裡得的時空觀,對於其中公理的不證自明的絕對真理性受到了嚴重動搖,人們發現公理不再是絕對正確的真理,公理竟然也存在經驗性質,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現,它顛覆了人們幾千年以來的信仰,直接導致了對於公理合法性的思考,應該如何為公理正名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康德的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思考
  • 洛夫克拉夫特:克蘇魯神話,顛倒康德的恐怖
    洛夫克拉夫特:克蘇魯神話,顛倒康德的恐怖我們都以為哲學和文學是兩個平行學科,最多只是在各自的文本中指涉或反映另一方。然而,假如說哲學的一大目標,是科學地研究行動主體和行動客體的關係,而文學是藝術地描述兩者的互動和拉扯——那麼,從目的來說,哲學與文學終究是同質的。小說所刻劃的,大多是主體在冒險中尋得了客體,又或者相反,主體在歷劫中確定了自己終不能得到客體而平復自己的欲望。
  • 康德究竟如何看待幾何學的可能性?
    在完成這一主要的、可說是「正本清源的」工作之後,前述注釋之謎也就迎刃而解了。關 鍵 詞:康德/幾何學/空間/直觀形式/超絕統覺/連續性作者簡介:錢捷,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近些年來,以康德幾何學對象的可能性思想為主題的研究,因受英美哲學中關於概念論與非概念論爭論的影響而變得更加引人注目了。
  • AlphaGo、康德和人工智慧
    ,將各路大俠紛紛挑落馬下,出手之快,力道之狠,功力之高,都是江湖人所無法想像和比擬的。甚至其結局也非常武俠風,在擊敗柯潔之後,AlphaGo被圍棋界公認棋力已經超過人類職業圍棋頂尖水平,也就在登上頂峰之時,AlphaGo團隊宣布阿爾法圍棋將不再參加圍棋比賽,從此隱退江湖,不留功與名。
  • 康德的「理智直觀」
    判斷力由此所做出的判斷便只能是關於現象的知識,而非關於物自身的知識。第二,人類的知性雖然能夠提供一些普遍的概念,但這些概念不是「整體的」,因此當知性在面對自然時,它無法確定自然給它提供的那些能夠被納入其下的特殊東西可能有哪些以及如何各不相同,因而這些特殊之物對它來說完全是偶然的。這就是說,人類的知性始終擺脫不掉偶然性的特徵。上帝的知性不會出現這兩個問題。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作者:「很爛」恰到好處,並非想像
    韓東屏認為,『很爛』不是主觀隨意的想像,而是自己對康德的《道德形上學原理》的評價。他的文章以康德的《道德形上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為研究對象,展開對康德倫理學的分析與批判。「康德的基本方法不成立,很多主要觀點也是錯誤的。錯誤太多了,所以我自然也就得出了『很爛』的結論。」韓東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目前還沒有人撰文來反駁他的文章,網絡上大多還是關於文章標題的議論。
  • 學習康德好榜樣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兩百多年來,康德遺骨幾經遷葬,最後藏於大教堂「教授拱頂」之下,前豎銘牌Stoa Kantiana(康德拱廊),銘牌旁是一尊完成於康德生前的胸像。墓碑上的銘文寫於1880年11月21日的遷葬典禮:「有兩事充盈性靈,思之愈頻,念之愈密,則愈覺驚嘆日新,敬畏月益:頭頂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一是在人的認識能力方面的探討,特別表現在為科學知識奠基的巨著《純粹理性批判》上;二是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討,代表作為研究人類道德原理及其基礎自由意志的《實踐理性批判》;三是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討,體現為美學和目的論的《判斷力批判》。康德曾說,他的一切哲學研究最終是為了解決「人是什麼?」的問題,上述「三大批判」正是圍繞著這一總問題而展開的哲學視野的全景。
  • 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物自體概念的一些思考
    1781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1787年出版了第二版。在這本書中,康德以一個新視角討論了各種哲學問題,批判了人類的各種認識能力,尤其是純粹理性。康德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外感官認識到各種外部現象,但這些現象並不一定就是物體本身的樣子,事實上,他認為我們的感性永遠也無法認識到物體本身為何,他稱之為物自體的就是各種現象背後的真正實存之物,但我們的感官無論如何認識到的也只是各種現象而已,這些現象絲毫沒有提供出關於事物本身的任何知識,因而物自體是絕對不可知之物。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刊發期刊主編:尊重作者,未改標題
    文章表示:「康德的倫理學和他的其他哲學著述一樣,都有大批滿懷敬佩之情的追隨者。可在筆者看來,康德的倫理學其實非常糟糕,錯誤甚多,並且有不少是基本性的大錯誤。」韓東屏教授的這篇文章以康德的《道德形上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為研究對象,展開對康德倫理學的分析與批判。
  •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德國學者勒策思考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的力作,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簡論「古今之爭」》,[德]勒策/著 溫玉偉/譯本書作者勒策(Hans Gerd Rötzer,1933 年生)為德國當代學者,先後學習日耳曼語言文學、哲學、古典語文學和西班牙語言文學
  • 康德:感覺經驗很重要,但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是直觀!
    吸收前人的直觀觀念,並利用直觀推進認識論研究的是康德,康德關於直觀的思考也為後來的哲學家所重視,開啟了現代哲學的各式各樣的直觀學說。因此,康德的直觀觀念值得去仔細梳理。在康德哲學中,直觀是連接主體和客體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它包含了對象的雜多表像,同時也包含了主體的先驗形式。通過對直觀一步步的設定和分析,康德建構了他的主體性哲學,同時也構造出一個奠基於主體直觀之上的意義世界。
  • 《尼採的錘子》丨康德的眼鏡:將人類置於宇宙中心
    15年下來,康德似乎也過得不錯,不僅可以接觸城市社會,更有機會外出旅行(以他的標準而言)。他出遊最遠只到過距他的出生地約100公裡外的安斯朵夫鎮,這是他所有旅行中最遠的一次。旅行並非康德開拓心靈視野之道,廣泛閱讀才是他充實心靈的良方。由於胸部畸形,康德體格並不強健,身高僅有一米六七,然而,他在課堂上卻口才出眾,自然流露出一股演說家的魅力。
  • 「諸葛亮之爭」沒完沒了
    一文,掀起新一輪「南陽之爭」。  對諸葛亮躬耕的古南陽究竟屬於哪裡的問題,由於知識壁壘的存在,最有發言權的不是普通民眾,也不是地方官員,而是對歷史地理有專業研究的學者。換言之,「南陽之爭」不是一廂情願的意氣之爭,而是學術之爭。  專業的學術搜尋引擎上,已經有太多關於「南陽之爭」的學術討論,「河南南陽說」與「湖北襄陽說」相互角力,至今仍未有定論。
  • 泰勒等28位當代重要哲學家:本科時對我影響最大的84本書
    泰勒是當代英語世界的社會理論大師,社群主義扛旗者,是當代英美道德哲學領域首屈一指的思想家。他出生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父親講英語,母親講法語,所以泰勒也是在雙語環境中長大的,他曾經說過他的雙語優勢,讓他可以了解英語的邏輯感與理性,以及法語的表達感與感性。透過英語與法語,他可以感受到西方文明相互交錯的兩大力量。
  • 「康德的倫理學很爛」,不過是一次「出位」的學術表演
    在社交媒體上圍觀甚至批評這篇文章的人,絕大多數對康德倫理學並無研究,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並沒有能與韓東屏在學術領域對話的學術水平。因此,這次網友不是在社交媒體上評判一場學術論爭,而是圍觀一位學者在學術平臺上的「出位」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