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倫理學很爛」,不過是一次「出位」的學術表演

2020-12-21 新京報

▲文章截圖。圖/知匯海洋公眾號。

最近兩天,一篇哲學論文引爆了朋友圈,這篇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文章,只看標題就可知道,其在朋友圈走紅,並不讓人意外,至少它的標題神似當下爆款營銷網文的套路。

但是,這不是一篇學者閒暇時的隨筆,而是正式發表在《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上的嚴肅學術論文。

從簡介看,該作者韓東屏先生是華中科技大學的二級教授,長期在倫理學領域深耕,著述不少,還是湖北省倫理學會會長。這說明作者不是民間科學家,而是嚴肅學者。

在社交媒體上圍觀甚至批評這篇文章的人,絕大多數對康德倫理學並無研究,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並沒有能與韓東屏在學術領域對話的學術水平。因此,這次網友不是在社交媒體上評判一場學術論爭,而是圍觀一位學者在學術平臺上的「出位」表演。

這不是個性鮮明,而是異常雷人

網民沒有論斷學術高下的資格,但對學術圈行事作風的評價,卻是能夠做到的。

學術研究,是專業人士才有能力做的事情,所以其用一套專業術語與專門的方法建構了基本的專業壁壘,如果面向社會大眾進行知識普及,文章發在大眾媒體上,當然努力把深奧的問題通俗化是值得嘗試的。

但是,通俗也絕不意味著要消解學術應有的嚴肅性,也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表達,更不應該模仿流量思維主導下的網絡營銷風格。

這篇文章是學術期刊向韓東屏的約稿,可見不是私下熟人間閒聊,也不是通俗性隨筆雜記,因此,這篇文章的標題風格,就顯得特別的另類,它不是個性鮮明,而是異常雷人。

作者韓東屏教授針對社會公眾的批評,為自己辯護說:「『很爛』不是髒話,而是口語化的評價詞,意思類似於『很差』、『稀爛』、『紕漏百出』、『太不像樣』之類,但又比後者更準確、傳神,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他還認為:「沒有任何學術規範規定在論文題目中不能用口語。既然如此,『法無禁止即可為』,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它可以被視為學術論文題目的一種嘗試性創新。」

韓教授這些辯解,有強詞奪理之嫌。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明白, 除非特別熟悉的人之間相互打趣,「很爛」這是一個極具人身攻擊性的詞,日常交流中用這個詞評判他人,除了嚴重惡化討論氛圍,並無其他益處。

對網紅套路拙劣模仿,談不上什麼創新

康德倫理學自誕生以來,歷來不缺少嚴厲的批評者,但韓東屏教授這裡直斥康德倫理學「很爛」,恐怕不是思想的銳利,而是語言的輕佻。

學術論文當然不排斥適度的口語表達,但是,既然使用了口語,就別怕公眾批評,因為公眾對口語使用的恰當與否,當然有評判的權利。

作者還稱這是「學術論文題目的嘗試性創新」,如果學術創新的努力方向在這裡,那公眾看到的,就更多是思想的蒼白。因為時下網絡上,雷人之語實在太多了,這種對網紅套路的模仿痕跡拙劣,實在談不上什麼創新。

發表這篇文章的《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編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最早收到韓東屏的稿件時,編輯部內部也曾有過爭論,但出於尊重了作者的意見未對標題進行修改。

▲《江蘇海洋大學學報》封面。圖/知匯海洋公眾號。

學術期刊作為一種公開出版物,除了確保發表文章的學術水準之外,文風也宜保持莊重嚴肅。發表文章用語輕佻,造成不好的社會觀感,有失體面,會破壞基本的學術尊嚴,由此引發一些無謂的口水戰,更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期刊應做的事情。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這樣的話,說白了就是市井罵街,即使不是髒話,也顯得非常粗俗,稍有學術尊嚴感與職業責任感的編輯,放任這樣的標題堂而皇之地印刷出版,實在是非常不妥當的事情。

12月19日上午,刊發了韓東屏教授文章的《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則 《作者聲明暨編輯部徵集商榷稿件啟事》,宣稱經該刊編輯部研究,「決定面向全社會徵集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一文的相關學術爭鳴文章,歡迎踴躍投稿。期望本次爭鳴能夠給我國的倫理學發展辯出一片新天地。」

但我以為,對這樣明顯的不妥,期刊應該先有基本的態度,而不是忙著就此發起學術討論,給公眾一種藉機炒作的嫌疑。

牢記嚴肅學術期刊與網絡營銷的區別,不正是一本學術期刊須臾不可忘記的責任嗎?

□田丁(大學老師)

編輯:丁慧 實習生:施可兒 校對:趙琳

相關焦點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作者:「很爛」恰到好處,並非想像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哲學學者韓東屏的一篇文章意外火遍全網。在一份最新聲明中,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自己靜候有人寫說理性文章反駁。12月19日晚間,文章的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韓東屏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我之前,還從來沒有人把『很爛』這個詞用在學術評價裡,尤其還是對一個名人。」
  • 馬上評|說康德的倫理學「很爛」,這樣的破圈很low
    馬上評|說康德的倫理學「很爛」,這樣的破圈很low 澎湃特約評論員 守一 2020-12-19 21:02 來源:澎湃新聞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刊發期刊主編:尊重作者,未改標題
    為提升學術期刊的質量,編輯部主動向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韓東屏教授約稿,並在2020年第5期刊發了其撰寫的《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一文。「學術規範並沒有要求論文不能起通俗易懂的標題。」李義良告訴澎湃新聞,最早收到韓東屏的稿件時,編輯部內部也曾有過爭論,但編輯們認真閱讀了文章內容後認為文章本身並無不妥,於是尊重了作者的意見未對標題進行修改。
  • 「很爛」二字「不講武德」?討論不妨回歸學術本身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作品《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為提升學術期刊的質量,編輯部主動向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韓東屏教授約稿,並在2020年第5期刊發了其撰寫的《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
  • 多維文化視角中的倫理學
    與傳統中國思想家的著述集哲學史研究和哲學思考於一身的情況相似,耿寧此前的幾部重要著作《胡塞爾與康德》《哲學的觀念與方法》《人生第一等事》,同樣既不能單一地歸入哲學史著作,也不能單一地歸入哲學著作的範疇。但有一點可以確定:耿寧在完成他的博士論文與任教資格論文後便轉向了哲學倫理學的研究與思考。在他那裡有一個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倫理學轉向。
  • 講座回顧|晏輝:倫理學的問題域及其論證方式
    2019年11月15日15: 30,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的晏輝教授在南京大學哲學系211室作了以「倫理學的問題域及其論證方式」為主題的學術講座。由南京大學哲學系張曉東教授擔任本次講座的主持人,到場師生皆認真聽講,現場學術氛圍濃厚。
  • 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
    然而,政治倫理學本身的「身份」、性質和定位就是其最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歸之於關於政治倫理學之研究方法的討論,即「方法論」問題。我們在此討論政治倫理學的方法論問題並非倡導某種理論或某一種方法,而是希望通過深入思考促進政治倫理學的建設,共同關心和提高大家的方法論的自覺意識,不斷地思考政治倫理學應該研究什麼、為何研究、如何研究等基本問題。
  • 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但對於康德,很少人真正地堅持讀下去,因為康德實在是太難懂了。康德像神一樣存在,永遠樹在你的心中,等你有了一定的學術功底,要想弄懂它的念頭又會冒出來,當然,大多數人只會在心裡保留康德神一樣的位置,除了敬畏,再也難以親近他。記住的只有他的墓志銘,「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 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疫情防控倫理論壇在無錫舉行
    開幕式上,溫州醫科大學健康與生命倫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倫理學會健康倫理學專委會執行主任李恩昌致辭。他說,新冠疫情是對人類的一次大考,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國的倫理工作者,以強烈的責任感對疫情中的倫理問題做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論文。
  • 康德的「理智直觀」
    康德認為二者是既相互聯繫又相互獨立的。聯繫性表現為一切經驗性的概念都不過是一個「共同標誌」的集合,而這些共同標誌是建立在感性直觀的基礎上的;獨立性表現為知性不能直觀,感官不能思維。康德的「理智直觀」(die 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如果僅僅就構件而言,則正是直觀與概念的聯接,即所謂的「知性的直觀」(die Anschauung des Verstandes)的概念。
  • 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向現實生活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倫理學界面向現實生活的意願相對還較弱,探討現實問題的成果不夠豐碩,理論研究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倫理學研究的發展,限制了倫理學學科規範和完善現實生活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反思倫理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對於正確把握倫理學學科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亞里斯多德寫了《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
    亞里斯多德寫了兩部倫理學:《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這一標題容易引起誤解,亞里斯多德實踐哲學中兩個關鍵術語被翻譯成標準英語時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aretê」通常被翻譯成「美德」,「eudaimonia」則常被翻譯成「幸福」。有必要對這些詞簡單地說一說。
  • 倫理學簡介
    倫理學是關於道德的科學,又稱道德學、道德哲學。在西方,倫理學一詞源出希臘文ετησs,意為風俗、習慣、性格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最先賦予其倫理和德行的含義,所著《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為西方最早的倫理學專著。在中國古代沒有使用倫理學一詞,19世紀後才廣泛使用。
  • 《尼採的錘子》丨康德的眼鏡:將人類置於宇宙中心
    15年下來,康德似乎也過得不錯,不僅可以接觸城市社會,更有機會外出旅行(以他的標準而言)。他出遊最遠只到過距他的出生地約100公裡外的安斯朵夫鎮,這是他所有旅行中最遠的一次。旅行並非康德開拓心靈視野之道,廣泛閱讀才是他充實心靈的良方。由於胸部畸形,康德體格並不強健,身高僅有一米六七,然而,他在課堂上卻口才出眾,自然流露出一股演說家的魅力。
  • 西方倫理學中,我們怎麼做道德判斷?
    這兩個說法與康德的倫理學有直接關聯。假如人死如燈滅,那麼一生行善積德與作惡多端究竟有何差別?如果只是死後名聲有差別,對死後而言也無所謂。世界上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道德規範,我們應尊重不同文化的各自特色。有的文化認為尊重老人有道德,有的文化則不然。
  • 2019醫學倫理學案例分析:器官移植
    2019醫學倫理學案例分析:器官移植 例題:目前我國器官移植最突出的問題是供體來源。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一位學者提出建議:鑑於目前我國計劃生育中有大月份引產的胎兒,與其讓他(她)自然死亡,不如留做器官移植(特別是腎移植)的供體;有的學者指出此舉不人道,應持慎重態度。於是,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那麼,你的看法?
  • AlphaGo、康德和人工智慧
    比如圍棋每一步大概有200種落子點,而西洋棋大概不到40種;圍棋大概要通過200次落子才能決出勝負,而西洋棋大概不超過60次;圍棋有10的360次方個合規落子組合,而西洋棋也不過10的123次方,不過順便一提,即便是西洋棋的這個可能性,也是非常巨大的,比如此前有科學家計算出整個宇宙的原子總數也不過10的80次方。
  • 學習康德好榜樣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非議沸騰,康德由是名聲大振,一舉躍居平庸教授榜首,成為德國教育界的頭號笑柄。當時哲學泰鬥摩西 · 孟德爾頌(作曲家孟德爾頌之爺)公開稱康德讓所有的德國大學蒙羞。康德學生克芳斯一次在柏林參加教授聚會時宣布康德正在寫一本偉大的著作,贏得首都教授們的一片鬨笑和調侃。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我們讀德國古典哲學的原著會有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自從康德以後,哲學開始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思想更為複雜,句子更加難懂,行文和專業用語底下包含著大量的潛臺詞,未經過專門的哲學訓練幾乎就如同讀「天書」。哲學不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問津的學問,而成了大學教授的專業;不再是單憑業餘自學(如笛卡爾、斯賓諾莎等人)可以接近和從事的知識,而是在大學講壇上傳授的學術了。
  • 倫理學專業最新排名,倫理學專業就業方向,你會選擇這個專業嗎?
    倫理學專業相關介紹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範現象等。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活動中區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規範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倫理學專業學什麼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