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華為正在發布新崗位「光刻工藝工程師」,開始要研究光刻工藝了,難道華為真要布局晶片製造了?聽到這個消息,不免為我們華為心疼3秒鐘,真是太難了,啥都要自己來啊。
也有網友吐槽道,「華為太難了,擁有最強的國產晶片設計團隊海思還不行,還要琢磨研究光刻相關技術。國內產業鏈在這些方面幫不上華為,華為只能自己來了!」
據了解到的信息,華為早在三個月之前,就已經親自出馬,安排華為工程師入駐中芯國際,目的是想要加速中芯國際N+1工藝研發。一旦突破就意味著即使沒有7nm光刻機,中芯國際同樣能生產7nm晶片,同時中芯國際也將成為全球第三家掌握10納米以下工藝的晶片企業,而華為也可以暫時緩解晶片危機。這裡要強調的是只是暫時緩解,畢竟華為更高端的晶片需要5nm甚至3nm的晶片。
雖然有點後見之明,但這裡還是要忍不住吐槽一下:我們國家如華為一般有遠見,願意投入研發的企業還是太少了,從先進材料如蔡司光學鏡片,先進設備如光刻機,先進工藝如晶片加工,我們統統缺乏,唯一讓人欣慰的倒是華為海思的晶片設計,但是這顯然還遠遠不夠。
我們總不能期望華為將材料-設備-工藝全產業鏈都做了吧,這對華為要求是不是有點過分了,因為大家要知道完整的產業鏈條是相當的長,大致包含了24道工序。
不過小編認為,華為作為自主研發的領頭羊,任老倒是可以給國務院/發改委等部門建議,成立產業發展基金,讓類似華為等創新能力強的企業與國內有潛力的機構/公司共同去布局各大產業鏈,打通產業鏈上的核心關鍵技術。
同時小編認為,我們國家或許已經在這麼布局了,只是我們還看得不夠清楚,畢竟核心關鍵技術卡脖子的事情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了,也希望華為這樣被逼招聘「光刻工藝工程師」事情少一點。
這次華為招聘「光刻工藝工程師」,或許只是為了配合前端的中芯國際等晶片製造企業,僅此而已,不過後期不排除華為進一步與晶片製作企業深度融合,以突破美國晶片封鎖。
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歡迎留言。我是,分享原創觀點,專注新材料、空氣淨化、功能紡織和電氣石,公眾號同名。
重要聲明: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此處所發表的文章是作者的原創作品,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擁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