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20
彈指一揮間,
曾鐫刻了幾代人青春記憶的滾石唱片竟已悄然步入不惑之年,
而聽著滾石的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也終究不可避免地被歲月推著攆著,在年輪上與滾石趨於重合。
每當夢醒時分在歌聲中聆聽塵封往事,
每當於滾滾紅塵中驀然回首人來人往,
心中總是難以割捨和忘懷那個黃黑相間的小箭靶。
它不僅是一個唱片公司的logo,
也代表了一個輝煌耀眼的音樂時代,
更完好地複製了許多人無法重來的成長軌跡。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到滾石的最初歲月,重溫那段屬於我們的光陰故事。
01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風車在四季輪迴的歌裡它天天的流轉風花雪月的詩句裡我在年年的成長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每當聽到這熟悉的旋律,我們的思緒便瞬間飛躍回了上世紀八十年代。
1981年的臺灣樂壇,段鍾潭、段鍾沂這對熱愛音樂的兄弟和吳楚楚、彭國華一起創辦了臺灣第一家本土唱片公司。
由於段氏兄弟對老牌歐美樂隊「Rolling stone」的鐘愛,所以順勢為公司取了個中文名字叫「滾石」。
從此,這家以黃黑箭靶為標誌的唱片公司開始以獨樹一幟的音樂品味,躋身華語流行音樂圈。
在滾石發展的最初五年間,雖然發片量並不算多,但卻一舉奠定了其特有的人文氣息。
而這一時期最為人熟知的代表自然是——「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
02
羅大佑出生在臺南的一個醫學世家。
1980年,年輕的羅大佑一邊在臺北醫院當實習醫生,一邊進行著音樂創作。
他以臺南的生活為背景創作了歌曲《童年》,也正是因為這首歌讓他結識了曾經的戀人張艾嘉。
1981年,張艾嘉離開歌林唱片後加盟滾石。
她在滾石出版的第一張唱片《童年》正是由羅大佑擔綱製作人。
羅大佑不惜割愛,讓張艾嘉首唱了自己創作完成多年的珍藏——《童年》和《光陰的故事》,其中《童年》悠揚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詞,生動地唱出了那一代青少年們的共同記憶。
不過誰也不曾想到,這首充滿著淡淡哀愁的歌曲不光讓張艾嘉迅速走紅,也讓滾石唱片與中國大陸成功結緣。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下,人們禁錮已久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許多年輕人都渴望一種新的文化樣式的到來。
儘管當時已有張行、張薔等內地歌手翻唱了一大批臺灣流行音樂,但社會上似乎還缺乏一首能夠被廣泛認可、傳唱度也更高的流行歌曲。
1984年,東方歌舞團的歌手成方圓在當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第一次翻唱了《童年》。
這首經典之作以其清新活潑的風格迅速風靡了大江南北,成為滾石最早傳入中國大陸的代表作之一。
當年想聽這首歌卻買不到卡帶的年輕學生們,只能掐準時間收聽電臺的廣播,然後用空白磁帶把歌錄下來。
大家都十分默契地集體保持沉默,生怕自己的聲音被錄進去。
這種今天看來十分簡陋的磁帶,卻是那個年代文藝青年手中愛不釋手的寶貝。
03
就在大陸樂迷們還深深沉醉於羅大佑打造的校園民謠時,他卻早已在滾石出版了自己的首張唱片《之乎者也》。
封面上的羅大佑頂著一個爆炸頭,戴著一副墨鏡,面無表情地站在角落裡。
在這張專輯的文案中,羅大佑這樣寫道:「這一趟音樂的路,走得好辛苦。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嚴肅與通俗間,我幾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過來的,因為前面沒有足跡可循。」
不同於當時臺灣流行歌曲的吉他彈唱風格,這張唱片以鮮明的搖滾風和犀利的歌詞,大膽反映社會現實生活。
因此,很多唱片公司都曾拒絕出版這張唱片,而當年的滾石卻憑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毅然承擔了《之乎者也》的發行工作。
據滾石唱片總經理段鍾潭回憶,「很多唱片公司都覺得這張專輯不可能推出來,但我第一次聽到就覺得是個寶。在還沒發片之前,我去茶藝館喝茶,請工作人員幫忙播放這張唱片。一播其他客人就跑去抗議,這什麼歌啊,怎麼唱得五音不全?」
羅大佑就這樣用特立獨行的演唱風格,引起臺灣歌壇和整個華語流行樂壇的騷動。
一襲黑衣,玩世不恭的他高聲吶喊著「臺北不是我的家」,從一片校園歌曲中脫穎而出,迅速成為「臺灣搖滾第一人」。
專輯中的那首《鹿港小鎮》則最早唱出了年輕的都市人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種種困惑與無奈。
歌中的每一句話似乎都在拷問著世人:在鄉村不斷城市化的進程當中,我們究竟應該如何保留傳統,不迷失內心深處最單純最善良的東西?
04
振聾發聵的聲音總是由社會的土壤孕育而成,《之乎者也》的問世同樣與當時臺灣的大環境密不可分。
1982年的臺灣隨著工商業的迅速發展進入了都市化進程。
現代衝擊著傳統,讓整個社會處於痛苦而劇烈的轉型期。
以往風花雪月的臺灣民歌已不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他們急需一個出口表達對壓抑氛圍的極度憤懣,而羅大佑正是用搖滾音樂和尖銳的歌詞深刻地道出了人們的心聲。
《之乎者也》所表達的完全是一種對時代的吶喊,對社會良知的渴求,以及對處於變革時期中人們道德的反省,這在當年無異于晴天霹靂般的存在。
那些年的臺灣媒體把羅大佑定義為洪水猛獸,強烈地拒絕著羅大佑的音樂,但1983年,滾石卻冒著巨大的風險,再次為羅大佑出版了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
在這張專輯中,羅大佑繼續體察社會,創作了《現象七十二變》、《未來的主人翁》等主題深刻宏大的作品,更加細膩地描摹了臺灣社會在一個變革時代的大眾心境;同時也把他對愛情的感悟寫成了《愛的箴言》等一批溫和內斂的愛情歌曲。
從極具批判精神的搖滾,到委婉動聽的情歌,只有滾石是「最懂」羅大佑的,當然也只有滾石才能給予羅大佑這樣的「時代記錄者」最寬鬆的創作空間。
二者合力將臺灣流行音樂從一個只會唱民歌的孩童,變成了一個會思考的大人。
05
在不遺餘力地為羅大佑、張艾嘉等唱作型歌手推出唱片的同時,滾石還獨具慧眼地發掘了另外兩位頗具特色的女歌手——潘越雲、齊豫。
由潘越雲演唱的《野百合也有春天》相信是當時許多年輕人「愛情的啟蒙」。
在這首歌大獲成功之後,滾石再度發揚「人文至上」的精神,找到臺灣著名流浪女作家三毛,攜手齊豫、潘越雲兩位歌手,共同推出了新專輯。
這張專輯取名為《三毛第十五號作品:回聲》,足見三毛對它的重視程度。
三個具有波西米亞氣質的女人,在富有文學氣息的歌詞和詩意音樂的演繹下,散發出一種新當代女性獨有的浪漫主義韻味。
當時,三毛等一批臺灣作家的作品已經開始進入大陸。
在人們還十分羞於談論愛情,整個社會幾乎是一片「情感荒漠」時,三毛作品中描寫的跨國愛情和神秘多彩的異域風情,無疑為久違世界的國人打開了一扇窗,自然也受到了內地年輕人的青睞。
於是,滾石的這張由三毛填詞的經典專輯同樣引起了內地青年人的熱烈追捧,而它的誕生也是滾石唱片注重作品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核的最佳註腳。
06
1985年,就在滾石先後推出了羅大佑、齊豫、潘越雲這些極具個人特色的歌手,樹立起了獨特的人文風格之時,「憤怒青年」羅大佑卻出人意料地告別了自己在臺灣的事業,決定赴美深造。
1985年底,滾石為即將離開臺灣的羅大佑舉行了一場名為「青春舞曲」的告別演唱會。
此時,他與張艾嘉的愛情也走到了盡頭。
雖然性格都頗為強勢的二人註定無法走到一起,但他們卻一直是十分默契的事業拍檔。
1986年正值國際和平年,圍繞這個主題,麥可.傑克遜、麥當娜等巨星創作並演唱了一首《We are the world》,感動全球。
為了呼應這個主題,臺灣樂壇決定也創作一首公益歌曲。
於是,張艾嘉再次找到了已遠在美國的羅大佑,譜寫了那首由數十名臺灣歌手共同演唱的名曲——《明天會更好》。
朗朗上口的旋律,大氣深沉的內涵,這首優秀作品同樣深深打動了海峽這端的大陸音樂人。
那時的中國內地流行音樂剛剛起步,人們對流行音樂總體上是排斥的。
有關部門甚至規定「三個流行歌手不能同臺演出」,這使得流行樂手們始終沒有機會當眾舉行音樂會。
而《明天會更好》則激發了內地音樂人郭峰的靈感,他決定寫出一首充滿凝聚力的公益歌曲,來改變大家對流行音樂的偏見。
1986年5月,一百名內地歌手在首都體育館同聲高唱由郭峰創作的歌曲《讓世界充滿愛》。
這場震撼人心的百人合唱在內地流行音樂史上寫下了極為重要的一筆。
1989年,羅大佑決定放棄行醫,將音樂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
他前往香港一手創辦了「音樂工廠」,發展自己的音樂事業。
這也為滾石唱片在香港地區的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在香港期間,羅大佑參與了許多電影音樂的製作。
1989年,他再度與張艾嘉合作,為電影《阿郎的故事》創作了插曲《戀曲1990》。
1991年,在電影《滾滾紅塵》中,羅大佑又譜寫了極具中國古典意味的同名主題曲。
時隔多年後再重聽這些揮之不去的永恆經典,仍不禁感嘆:
那段時光真的是屬於羅大佑和滾石的「戀曲時代」,那些作品總是那樣充滿朝氣,又總是能夠在詩意與反叛之間找到絕佳的平衡點。
結語
作為一個時代的記錄者和預言者,羅大佑當年寫下的每一句歌詞都在當下得到了最真實的印證。
我們曾在《童年》絮絮的訴說中回憶往事,在《光陰的故事》中慨嘆青春的多愁,也在《未來的主人翁》中開始反思人生……
我們幾乎是看著自己的腳印在滾石和羅大佑的音符裡重現。
儘管羅大佑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便離開了滾石的發源地臺灣,但他無疑是滾石早期最為閃亮的代表人物,也是最能反映滾石黃金時代乃至滾石精神的歌者。
他開創了流行歌曲全新的表達方式,也讓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充分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深刻影響了華語流行樂壇的走向。
當一個音樂廠牌與一個音樂人捆綁在一起,又和大多數人的生命歷程產生數不清的交集時,他們的存在意義必將遠遠超越音樂本身。
因為,即使聽歌的人不賦予他們這樣那樣的含義,時代也會賦予他們。
滾石傳奇40年,下期精彩繼續!
【部分參考資料】:
滾石彈指三十年 屹立不倒的音樂傳奇,新民周刊專訪臺灣流行音樂教母黃韻玲:滾石說不完的回憶,新民周刊《四十年的滾石裡裝著你我光陰的故事》,作者:趙小薇,物質生活參考(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刪)
西瓜家的放映廳:
堅持先娛己後娛人,
做有深度的原創影評、劇評、娛評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