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石人物誌:溫情脈脈與極致憤怒,哪個才是羅大佑的真面目?

2020-12-18 酺客

我敢打賭,無論你是什麼背景,有過什麼經歷,在你已經走過的歲月中,一定與它發生過交集。

就是它——滾石唱片 | 來源:網絡

如果我說,「滾石唱片」的這個名字和標識,是一個時代的青春記憶,相信不會有太多的人反對。因為它,當然也只有因為他,才讓我們在某種情感迸發後,發出過這樣的感嘆: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事實上,在能夠打動你的所有音樂作品中,滾石唱片可能是貢獻量最大的,甚至在你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它都能提供一首歌,與你當下的心境相匹配。

然而,無論你與滾石唱片最早結緣是因為哪首歌,發生在什麼時候。只要你始終生活在中國大陸,它都不會比《童年》更早。

01《童年》記憶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大陸對流行音樂的態度,實際上還處在一個非常保守的階段。

那個時候,鄧麗君的《甜蜜蜜》等港臺流行歌曲,雖然廣受大陸青年男女歡迎,且私下秘密傳播很多,但在公開場合,這類歌曲卻是嚴禁播放的 「靡靡之音」、「黃色歌曲」。

當時甚至出版過一本《怎樣鑑別黃色歌曲》的小冊子,指導群眾正確鑑別歌曲的健康程度。

遺憾的是,由鄧麗君翻唱的《何日君再來》作為「黃色歌曲」的典型案例,赫然被這本小冊子收錄在案。

在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中,陳燦帶著兩個文工團女兵偷聽鄧麗君《濃情萬縷》的橋段,就恰如其分地反應了當時青年對港臺流行歌曲既熱衷又恐懼的心理。

也就是那個時間段,滾石唱片(滾石國際音樂有限公司)由段鍾沂、段鍾潭兄弟在中國臺灣創辦,這是中國臺灣本土的第一家音樂公司,而直到現在,它都堪稱是華語音樂的活化石。

滾石唱片的首批籤約藝人,有潘越雲、張艾嘉和羅大佑等,而正是張艾嘉和羅大佑,憑著一曲《童年》,打開了港臺流行音樂進入中國大陸的大門。

潘月云:滾石首位籤約藝人 | 來源:網

1、愛的奉獻

1980年,出生於醫生世家的羅大佑從醫科大學畢業,開始了一邊做著實習醫生,一邊進行音樂創作的生活。

早期在臺南生活的往事,給了羅大佑難以磨滅的美好記憶,他將這些童年記憶中的閃光碎片提取糅合,《童年》呱呱墜地。

因為是美好記憶的糅合,《童年》堪稱是當時羅大佑最為珍視的歌曲,沒有之一。

羅大佑卻心甘情願地把這首歌奉獻出去了,是割愛,但沒有忍痛,因為他割的愛,給了他當時的最愛,他的女朋友——張艾嘉。

張艾嘉影視形象 | 來源:影視劇

以現在的眼光看回去,張艾嘉是絕對是「表」級人物,她曾是羅大佑的女友,後與李宗盛暗生情愫;她既作為嫩草被那啥啃過,又作為那啥啃過嫩草,她曾未婚先育,她也做過小三,她的感情史混亂到令人髮指,她的「魔爪」甚至伸到了蔣氏家族。

但無可置疑的是,她又是一個奇才,這個集出身、才華、美貌於一身的女子,同樣集歌手、演員、導演於一身,而在她從事的每一個行業,她都取得了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說張艾嘉沒有「美貌」的,都給我站出來。潘越雲、毛阿敏、姚晨的嘴巴未必比張艾嘉小啊,為什麼他們都是美的,而到了張艾嘉這裡,就沒有美貌了。

我個人是非常認同張艾嘉的美貌的,當然,如果本文的反響還不錯,在後續的滾石人物誌中,我可以試著再寫寫張艾嘉的篇章的。

張艾嘉不「美貌」嗎?|來源:網絡

2、火爆的《童年》

1981年,受羅大佑影響,張艾嘉離開歌林唱片加盟滾石,她到滾石後的第一張唱片就是《張艾嘉的童年》,而製作人,正是羅大佑。

唱片的主打歌《童年》,以悠揚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詞,生動的唱出了那一代孩子的集體記憶。憑藉這張唱片,張艾嘉迅速走紅於港臺流行音樂市場。

而《童年》,也成了滾石最早進入大陸的作品之一。

1984年,大陸東方歌舞團的演員成方圓,將《童年》帶上了當年央視春晚的舞臺。這首略帶憂傷又充滿童趣的歌曲,在一夜之間,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

凡有井水處,皆能歌《童年》。

歌手成方圓 |來源:網絡

《童年》火爆到了什麼程度?當時磁帶剛剛開始流行,音樂愛好者們沒法第一時間買到磁帶,他們就掐好時間,打開錄音機,等電臺、電視播放這首歌曲的時候,屏息凝氣地把一盤盤空白磁帶裡裝滿了《童年》。

除了《童年》,在同一張唱片中,羅大佑還為女友貢獻了自己的另一首的經典——《光陰的故事》。

這張唱片,讓張艾嘉完成了從歌手到歌唱家的轉變,奠定了張艾嘉在滾石唱片,在華語樂壇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看來,只要男人捨得給,女人就能嘿嘿嘿。

《張艾嘉的童年》唱片 |來源:網絡

02《之乎者也》

作為製作人,羅大佑給自己製作的第一張唱片叫《之乎者也》。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在聽過這張唱片後,你根本就不會相信,它的作者,竟然和《童年》、《光陰的故事》是同一個人。

就像,你正在和伴侶在柔和的燭光下共進晚餐,笑語晏晏柔情萬種,伴侶卻突然閉上了嘴巴,眼睛裡冒出了兇光,甚至殺氣。

羅大佑首張專輯《之乎者也》 |來源:網

1、搖滾風格

與臺灣樂壇普遍存在的彈唱風不同,《之乎者也》具備了明顯的搖滾特徵。

在唱片的封面上,羅大佑黑衣墨鏡,面無表情,那副「愛誰誰」的玩世不恭配合著爆炸頭,批判現實的姿態展露無遺。

但是,這種特立獨行的風格加上直指社會現實的批判精神,讓《之乎者也》幾乎遭到了各大發行公司的拒絕。

新成立的滾石唱片卻不在此列,總經理和創始人之一段鍾潭,憑著一種先天的敏銳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毅然決然地發行了這張唱片。

「滾石」創始人段鍾潭 |來源:網絡

要知道,當時的臺灣,雖然城市化的進程很快,但仍處在戒嚴時期,正是現代衝擊著傳統,專制扼殺著思想的時候,社會的痛苦轉型,讓以往風花雪月的歌聲無法成為他們發洩壓抑和憤懣的出口。

雖然《之乎者也》一經發行,立即被禁掉5首,但卻讓社會精銳找到了宣洩口,羅大佑用搖滾的風格和尖銳的歌詞,深刻的道出了人們的心聲,這張唱片迅速引發了臺灣社會的騷動。

那個高聲喊著:「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的羅大佑,代表新銳階層對統治階級發出了靈魂拷問:在臺灣的城市化進程中,該如何保留優秀的傳統?在現代化的歷程中,怎樣不迷失掉最單純、最善良的東西。

羅大佑迅速從臺灣校園風格的包圍圈中脫穎而出,成了臺灣搖滾第一人。

羅大佑演唱中 |來源:網絡

2、流行音樂教父

雖然臺灣當局將羅大佑的歌曲視作洪水猛獸,但滾石還是頂著各種壓力,出版了羅大佑的第二張唱片——《未來的主人翁》。

在這張唱片中,羅大佑創作出了《現象七十二變》、《未來的主人翁》等主題更加細膩,規模則更加宏大的作品,更加深刻而全面地描述了大變革時期,群眾備受煎熬的痛苦心結。

可以說,在華語樂壇,羅大佑是真正的天才,他放縱自己的思想寫歌詞,而時代發展卻亦步亦趨地跟隨他的歌詞。

它是時代的記錄者和預言者,他的每一句歌詞,都像在指揮著時代前進的腳步。

當年,杜甫以《三吏三別》成就了「詩史」的名號,而羅大佑,則憑著《之乎者也》和《未來的主人翁》,奠定了「流行音樂教父」的地位。

《未來的主人翁》專輯 |來源:網絡

那個時候,羅大佑是真正愛著張艾嘉的,因為在體察、批判社會之餘,他也在體悟愛情,一個沒有充滿愛的靈魂,是創作不出《愛的箴言》這樣溫和有力量的歌曲的。

但他們的感情,還是在1983年陷入了危機。

同年,張艾嘉的父親不幸去世,羅大佑旋即創作了《小妹》,企圖挽留張艾嘉,那幾乎是乞求般的歌詞,暴露了這個男人玩世不恭外表下的鐵漢柔情。

但兩個個性很強的人卻是不適合在一起的,縱然自那以後,張艾嘉的一生都被稱呼為「小妹」,他們還是分開了。

「小妹」張艾嘉 |來源:網絡

03《明天會更好》

與羅大佑的才華相比,滾石面對各方力量壓制時,能夠始終給予羅大佑充分的空間,那份的堅持與不屈,顯然更值得我們尊重。

不僅如此,潘越雲、齊豫通過演繹三毛的填詞,也發布了各具風格的專輯唱片,滾石在一波又一波的引領潮流,它體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獨特人文氣質。

而人文氣質,就是滾石的靈魂,也是一提到早年間的滾石,就讓我們肅然起敬的根本原因。

三毛、齊豫、潘越雲 |來源:網絡

1、1985年

羅大佑與張艾嘉的愛情終於走到了盡頭,羅大佑決定離開滾石,去美國深造,他準備做一名好醫生了。

有人說,分手了就不可能做朋友,羅大佑與張艾嘉顯然不這麼認為。

為了紀念國際和平年(1986年),麥可·傑克遜與麥當娜等明星創作並演唱了《We are the world》,呼籲和平的聲音通過數十名超級巨星的精彩演繹,感動全球。

為了呼應這個主題,張艾嘉找到了羅大佑,羅大佑一口應下,《明天會更好》就此橫空出世。

這應該是我平生最喜歡的歌曲,無論在哪個平臺上,看到1985年臺灣群星合唱版的《明天會更好》,我都會停下來,認認真真地把它看完。

即便是那些上傳者們,將視頻編輯到不可理喻的粗陋不堪,即便那視頻的清晰度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每次看這個視頻時,我都會忍不住發問:這樣的溫情,還是那個憤怒的羅大佑嗎?

而看完之後,又忍不住感嘆:除了他,能把歌詞寫得如此溫情又有歷史厚重感的,還有誰!

群星演唱《明天會更好》 |來源:網絡

2、《讓世界充滿愛》

《明天會更好》的一炮走紅,也深深的感動了大陸的音樂人。

彼時的大陸,雖然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解放了部分思想,但還存在著「一場演出不允許三個流行歌手同臺」的相關規定。

為了改變這個規定,也為了解決群眾對於流行音樂的偏見,借著《明天會更好》的東風,音樂人郭峰靈感爆發,一首《讓世界充滿愛》就此誕生。

海峽兩岸的頂級音樂人開始遙相呼應,堪稱當時傳奇。

1986年5月,100多位中國流行音樂歌手共聚北京首都體育館,共同演繹了這首天選之作,這是中國大陸流行音樂史上極為重要的一筆。

它是如此的震撼人心,以至於每逢國家災難時,只要它的旋律響起,我們的心,都會安定好多。

《讓世界充滿愛》磁帶 |來源:網絡

04最後

1989年,羅大佑放棄學醫,1990年,他離開了滾石,獨自到香港創設了「音樂工廠」,成為職業音樂人。

在港期間,他曾與張艾嘉再次合作,為周潤發、張艾嘉主演的電影《阿郎的故事》寫出了經典的《戀曲1990》。

他還是那麼愛著她。

《阿郎的故事》劇照 |來源:影視劇

對於羅大佑,作為滾石早期最為閃光的人物,他開創了流行歌曲新的表達形式,讓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充分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

我們都是聽著他的歌長大的,他是真正的流行音樂教父。

而對於滾石唱片,我們曾在《童年》的娓娓道來中回憶往事,在《光陰的故事》中善感青春的多愁,也從《未來的主人翁》中感悟社會、思考人生。

我們幾乎是看著自己的腳印,在滾石的音符中一次次重現。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改。

相關焦點

  • 滾石唱片40年傳奇剪影:與「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的那些事
    她在滾石出版的第一張唱片《童年》正是由羅大佑擔綱製作人。那些年的臺灣媒體把羅大佑定義為洪水猛獸,強烈地拒絕著羅大佑的音樂,但1983年,滾石卻冒著巨大的風險,再次為羅大佑出版了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
  • 滾石三位教父,羅大佑悲天憫人、李宗盛豁達滄桑、還有一位
    眾所周知,滾石有大中小三位教父,羅大佑悲天憫人、李宗盛豁達滄桑、小蟲精緻纏綿。放眼整個華語歌壇,這個「教父戰隊」也是罕逢敵手,而他們又恰恰同時集結在滾石唱片,所有說滾石想不崛起都難上加難。值得注意的是,在滾石陣營中,羅大佑區別於李宗盛和小蟲。
  • 在羅大佑的歌裡,讀懂一個時代
    1981年,羅大佑以獨立音樂人的身份隨張艾嘉加入滾石唱片,將自己創作了五年之久的《童年》連同之前創作的《鄉愁四韻》《光陰的故事》等歌曲贈予張艾嘉,並於同年第一次以音樂製作人的身份幫張艾嘉製作了專輯《童年》。
  • 滾石四十,再難有李宗盛和梁靜茹
    只有對音樂傾倒的人,才可完全稱作人。」從上世紀80年代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臺灣出發、到香港、赴北京,兩岸三地,共同組成滾石的這個圈子。1、『之乎者也』1973年,臺中。他唱出了兩極對抗格局的扭曲背景之下,年輕人對現實的不滿和憤怒。很快,年輕人把憤懣迅速轉化為對這個戴墨鏡穿黑襯衫青年的喜愛。《之乎者也》賣了14萬張,媒體評價「在臺灣國語流行樂壇投下的一顆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羅大佑被推上神壇。
  • 四十年的滾石裡裝著你我光陰的故事
    滾石籤約的第一批歌手,則呈現出濃厚的人文特質。由男友操刀出了唱片《童年》的張艾嘉,吟唱著三毛詩篇的齊豫,當然,最終影響了滾石走向的,還是這位最初居於幕後的男友——羅大佑。1982年4月,滾石推出羅大佑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
  • 華語音樂三大教父,羅大佑,李宗盛,小蟲
    華語音樂三大教父,羅大佑,李宗盛,小蟲,不可分開的三個人物在臺灣樂壇,眾所周知有三位「音樂教父」級的人物,他們就是羅大佑、李宗盛和小蟲。李宗盛,1958年7月19日生於臺灣,詞曲作家,音樂製作人兼創作歌手。
  • 滾石唱片公司名氣那麼大,為何一直處於賠錢狀態?
    籤了潘越雲後這段氏兄弟想著看來我們這行能行,既能保證人文情懷,又能賺到錢,這時候一個天才級別的人物加入了滾石,他叫羅大佑,我們熟悉羅大佑都是從那首「童年」開始熟悉的,羅大佑在進入滾石前已經給很多電視劇寫過歌了,羅大佑原來的職業是醫生。
  • 曾經四海為家的浪子羅大佑:有女兒後,我的人生像清晨
    長大後才知道,原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些,羅大佑都寫在歌裡了。難怪有人說:「羅大佑的歌就像時間膠囊,裡面裝著人生所要經歷的一切。」▲ 羅大佑(後排中間)幼兒園遊藝會演出螞蟻搬餅乾。不知為何,這段故事在羅大佑心裡久久不能散去,不久他創作了《鹿港小鎮》:鹿港小鎮羅大佑 - 滾石金曲(一)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 滾石唱片:經歷輝煌,熬過創傷,仍是支撐華語樂壇的希望
    只有在掌握話語權的前提下,才有資格和能力拓寬流行音樂在商業以外的價值,比如流行音樂的藝術性、社會責任感、時代使命、以及流行的深度與廣度等等。香港的黃家駒曾經講過「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黃霑也曾經在正面印證過他的說法,「香港的每一張唱片都要聽見銅錢的聲音」。
  • 滾石唱片40年的十大專輯,你聽過幾張?
    《之乎者也》1982歌手:羅大佑建造人:羅大佑、阪部一夫羅大佑早已成為鑽研華語盛行音樂史的顯學。而羅大佑的首張專輯《之乎者也》更是這麼顯學中的入門課。太多的批評和誇獎附加在《之乎者也》身上,固然,這些誇獎都不行厚非,名副著實。
  • 滾石唱片和華語流行音樂的30年:未來的主人翁
    舉報 羅大佑
  • 滾石唱片舉辦30周年紀念演唱會 11月臺北上演
    30周年,總經理段鍾潭號召過去旗下歌手共襄盛舉,11月27、28日在小巨蛋連辦兩場「快樂天堂、滾石30演唱會」,五月天應允出席,縱貫線成員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和張震嶽也都受邀。 滾石唱片將舉辦30周年紀念演唱會。
  • 當年的滾石唱片公司到底有多牛逼?看看這陣容就知道了!
    說到唱片公司「滾石」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錯過,作為頂級的唱片公司,培養幾乎整個華語樂壇的歌手,張國榮、羅大佑、李宗盛、成龍等都曾效力滾石。有人問過滾石老闆段鍾潭,滾石曾經培養過多少歌手,他回答道:大大小小有200多位,但是要說具體的還比較難,因為滾石分支比較多,這個真的沒法考證。還記得在2010年,滾石30周年演唱會嗎?
  • 66歲羅大佑演唱會無人問津:很高興,我終於不紅了
    羅大佑一生的轉折點不是愛情,而是憤怒。1980年2月28日,臺灣運動「美麗島事件」發起人和女兒遭到暗殺,送到了羅大佑所在的醫院,羅大佑親自為她縫了頭皮,手術是成功的,但面對一個花季女孩的遭遇,羅大佑憤怒了。他後來寫的《夢魘》記錄了他當時的心情:「整個氣氛在內內外外的奔騰下,生平僅見。
  • 回看滾石唱片由盛轉衰的三個拐點
    此後一直到2000年,是滾石空前繁盛的時代。周華健在《最近比較煩》裡唱道:「女兒說六加六結果等於十三,我問老段說怎麼辦,老段說基本上,這個很難。」所謂「老段」,就是段鍾潭,1976年,他和兄弟段鍾沂在臺灣地區創立音樂雜誌《滾石》。要申明一點的是,這個「滾石」和滾石樂隊或者美國《滾石》雜誌並無關係,只是對後兩者的致敬。
  • 和李宗盛張信哲「談戀愛」,和齊豫三毛做閨蜜,她才是滾石一姐
    只要提及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港臺樂壇,我們幾乎都無法繞過一個名字——滾石唱片。這個在1980年由段鍾沂、段鍾潭兩兄弟一手創辦的唱片公司不僅僅幾乎承包了往後十多年港臺音樂的TOP位置,還承載了幾代人的青春記憶。而我們今天主人公,便是滾石唱片的第一位籤約歌手,潘越雲。
  • 走向歡樂吧,歡樂能帶給你理解和溫情脈脈
    當你生活在寂寞中時,我會大聲呼喚:走向歡樂吧,歡樂能帶給你理解和溫情脈脈。寂寞中雖然擁有屬於自己的領地,雖然能夠好好品味佳餚美酒。可就是沒有七色的生活引人注目,永遠生活在寂寞中的人,從來就不懂得怎麼才是真正的生活。
  • 《小偷家族》:或許千瘡百孔是真的,但脈脈溫情也是真的
    乍看之下,該片似乎是一部苦樂參半的寓言故事,但隨著故事的進展、層次的加深,才意識到,它不僅是一部動人的家庭片,更是對社會的失敗之處、對人性的不足之處的深深嘆息和檢討 。但拋開血緣與利益,他們卻是彼此冬日中的暖陽,黑暗中的光明。有人同行,好過沒有人陪伴。心甘情願,勝過一切血濃於水。
  • 羅大佑的十大經典歌曲
    整理出的羅大佑十大經典歌曲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喜好,僅代表個人觀點。1、《光陰的故事》1981年,作曲:羅大佑,作詞:羅大佑《光陰的故事》是一首經典老歌,被評為「100首必聽經典老歌之一」。最早收錄在專輯《童年》中。
  • 羅大佑的十首歌和十位天后
    但既然說了李宗盛,又豈能不說羅大佑呢,兩位都是華語流行樂壇重量級的音樂教父,且羅大佑還是李宗盛的「大哥」呢。不得不說,兩位教父的音樂,都非常有女人緣,繼李宗盛的「六個女人」後,我們今天就來回顧羅大佑的十首歌曲,以及與歌曲相關的十位天后級女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