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滾石唱片由盛轉衰的三個拐點

2020-12-19 犀牛娛樂官方

犀牛娛樂原創

文|胖部 編輯|樸芳

這兩天的音樂行業熱鬧非凡,一個大名鼎鼎的廠牌被反覆提及:滾石唱片。

樂迷們如果年齡曾經覆蓋過唱片時代,沒有人會不記得那個小小的黃色箭靶logo,即使錯過了唱片和磁帶,後來在KTV唱老歌也大概率會看到。上世紀90年代,滾石唱片佔據華語音樂半壁江山。

齊豫、李宗盛、娃娃、潘越雲、張震嶽、任賢齊、徐懷鈺、無印良品、梁靜茹、劉若英、萬芳、趙詠華、周華健、趙傳、莫文蔚、張洪量、五月天……這些名字串聯起來的,是一串輝煌到無法複製的歌單,以及背後的傳奇故事。

但在滾石唱片40歲這年,要講的似乎是個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故事。上述藝人紛紛出走,唱片業務一落千丈,如今的滾石,到底該如何衡量價值?

在犀牛娛樂看來,或許可以用三個拐點,來復盤滾石唱片四十年裡由極盛到衰落的過程。

極盛拐點:三代頂級製作人鎮場

華語樂壇半壁「滾石」

1989年,李宗盛為陳淑樺打造了專輯《跟你說,聽你說》,成為臺灣地區第一張銷量過百萬的唱片,這被認為是華語樂壇進入唱片工業時代的標誌,也可以被視作滾石進入極盛的第一個拐點。

此後一直到2000年,是滾石空前繁盛的時代。

周華健在《最近比較煩》裡唱道:「女兒說六加六結果等於十三,我問老段說怎麼辦,老段說基本上,這個很難。」所謂「老段」,就是段鍾潭,1976年,他和兄弟段鍾沂在臺灣地區創立音樂雜誌《滾石》。要申明一點的是,這個「滾石」和滾石樂隊或者美國《滾石》雜誌並無關係,只是對後兩者的致敬。

段氏兄弟

而到了1980年,辦雜誌失敗的段氏兄弟下決心創立了滾石有聲出版社,親自下場推廣臺灣原創音樂。1981年,滾石為潘越雲、吳楚楚和李麗芬發布了首張唱片《三人展》,被認為是滾石唱片進入市場的第一炮。

但滾石真正在臺灣地區取得現象級反響,是靠1982年羅大佑的《之乎者也》。

這也是所謂三代製作人的第一位。在民謠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滾石和羅大佑對這張本土搖滾唱片的銷量預期是2000張,但最終銷量是14萬。此後羅大佑在臺灣地區樂壇最鼎盛的時代,始終是滾石唱片作為推手。

初生的滾石與羅大佑,二者的關係很像嘉禾與李小龍,二者互相成就也理念相同。但羅大佑並非滾石旗下藝人,他和張艾嘉有自己的果實音樂。真正的滾石員工、甚至混成高管的,是後來的李宗盛和小蟲,前者一度做到滾石的副總裁。

據統計,李宗盛的前二十年寫了300多首歌,出一首紅一首,最出名的故事莫過於在吃牛肉麵的時候,聽娃娃(金智娟)講她異地戀的故事,靈感爆發在餐巾紙上寫了一首歌,這就是《漂洋過海來看你》。周華健曾開玩笑說,「好多同行都恨不得暗殺他。」

哪怕李宗盛自稱「小李」,但臺灣地區歌手都叫他大哥,因為在滾石的時代,李宗盛的意義不止在於音樂,更為滾石挖掘和打造了大批頂級音樂人。「五迷」們不會陌生,五月天最早送去滾石的demo,就是李宗盛從垃圾桶裡撿出來,進而一舉成名。

小蟲則是在90年代成名,打造了梅豔芳的《親密愛人》、任賢齊的《心太軟》等經典專輯。三代製作人,羅大佑深刻,李宗盛滄桑,小蟲纏綿,但都在滾石找到了舞臺。

有人曾經問段鍾潭滾石培養過多少歌手,他說大大小小三四百位,但具體的統計比較難,因為分支很多,所以沒法考證。對原創音樂不遺餘力的培養,讓滾石能夠包容各種類型、各種價值觀的音樂人,而每個人的身上又都帶著對音樂執著的滾石色彩。

內地朋友更熟悉的,或許是滾石副經理張培仁成立的下屬公司魔巖唱片,發掘了唐朝、黑豹等國內搖滾的傳奇樂隊,更在1994年助推竇唯、張楚和何勇登上香港紅磡,也就是所謂「魔巖三傑」。

彼時的滾石唱片對於音樂人來說,是創作的天堂和溫暖的音樂之家。1995年,復出樂壇的張國榮選擇續籤滾石唱片,滾石給了他一張空白支票,讓他隨意填數字。張國榮二話沒說,只在支票上寫了兩個字:「情義」。

同年,全球五大唱片行進入臺灣地區,通過收購併購大舉佔據市場,滾石成為本土最大的獨立唱片廠牌,上演「五大派」圍攻光明頂的大戲。

此時的滾石,烈火烹油,鮮花似錦。

轉衰拐點:滾石的落寞新世紀

2000年12月31日,李宗盛與滾石17年合作告終,北上內地定居上海。在這前後,藝人紛紛出走,滾石的新世紀開端無比陰暗。

關於滾石的衰落,普遍的看法是20世紀末網際網路崛起和盜版盛行,是全球性實體唱片銷量下滑造成影響的一部分。這種說法並無問題,但滾石在這一過程中的應對,真正導致局勢不可收拾。

後來的專訪裡,李宗盛曾經說他跟不上滾石的商業開發節奏:以前的開發是挖掘一個新人,儘可能讓他火的更長一點,但商業的唱片公司要讓新人儘快火起來,但是不希望他火的太長,這樣可以捧下一個新人,刺激唱片銷量。

1995年之後,以一己之力對抗五大的滾石,給市場講了一個足夠動人的故事,但也背上了沉重的盈利壓力。他們通過引進韓國和東南亞音樂,讓藝人翻唱快速變現,導致這期間出道的藝人普遍形象不明確,如杜德偉、辛曉琪、蘇慧倫等。這和滾石曾經的經營策略已經背道而馳。

李宗盛的文章《我的三個家》裡是這樣寫的,「在滾石的最後兩年,我在組織裡顯得格格不入。我並沒有被通知參與一些重要的會議,以避免製作案因為我的堅持被退回重整。在整個音樂行業被網絡泡沫託高的時候,像我這樣的製作出身的老臣顯得不識時務而註定要被時代的大潮淹沒。」

而他所說的放棄老將,也是滾石在網際網路大潮下想通過粉絲變現的無奈之舉,這直接導致了2000年世紀之交大批音樂人離開,如陳綺貞、楊乃文、伍佰、張震嶽、熱狗等,而正如我們所知,這些藝人後來明明有相當好的發展。2002年,滾石營收跌至低谷。

李宗盛在製作總監任上籤的最後兩份合約,是梁靜茹和五月天。

可以理解的是,此時滾石唱片背負著沉重的債務。2005年,段鍾潭在專訪中承認,2000年之後滾石已經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進而把重心從音樂製作業務轉移到更賺錢的產業,比如成立滾石移動做簡訊服務和彩鈴下載,2007年,趙傳曾經因這方面的版權分歧和滾石對簿公堂。

滾石的巨額虧損大概數額是1.5億人民幣,主要原因是經營失敗,包括進軍網絡和海外市場等業務。例如滾石成立了網站「滾石可樂」,提供音樂購買和MP3付費下載,結果被盜版衝得七零八落;還有90年代後期,海外公司的普遍虧損,導致不得不收縮業務。兩方面的虧損分別達到千萬美元。

也就是段鍾潭接受專訪的2005年初,萬芳、任賢齊、小蟲、黃品源、光良等離開,公司一線藝人只剩五月天和梁靜茹。

次年,公司總經理陳勇志和製作人謝志芳,與五月天、梁靜茹、品冠出走成立相信音樂。曾經人才濟濟唱將如雲的滾石,離職和裁員之後員工還剩不到10%。

生存拐點:不復當年之勇

滾石的第三個拐點說來或許無奈。2012年,滾石還清了債務。

在前文顯得不那麼突出的段氏兄弟,在這期間展現了作為頂級營銷專家的功力。整個滾石唱片的發展歷程中,段氏兄弟已經將這個廠牌打造為一個音樂的伊甸園,讓無數樂迷產生了歸屬感。而對於歌手們,滾石這家老東家同樣有太多值得懷念的地方。

滾石30歲前後有兩件大事。第一,是為期兩年的縱貫線組合滿約:已經各奔東西的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嶽回歸巡演兩年,打造兩張專輯,為老東家渡過難關。

第二,滾石三十年演唱會,80多位滾石歌手回歸助陣,北京鳥巢和臺北小巨蛋各辦一場,票都是秒空。

這當然是令人感動的,也是滾石在黃金時代的付出收穫了回報。換個角度說,這也是滾石通過廠牌優勢成功推銷了情懷,終於實現了公司的財務健康。

但這之後,滾石也沒能重現往日的榮光。從音樂廠牌的角度說,經歷了整個製作團隊和歌手的人才斷檔之後,滾石的音樂傳承沒能留住,新人也無法如往日被前輩用作品和人氣保駕護航。這期間培養的歌手們或許作品得到好評,始終沒有獲得跨圈層的影響力。

從整個行業來說,整個市場也不再是以唱片公司為主導的行業生態。滾石目前的業務主要是線下場館演出和版權運營。但一個版權的常識是,如果沒有內容補新,版權庫的含金量始終是處於貶值狀態的,「吃老本」不是長久之計。

市場目前對滾石的熱捧,得益於老樂迷一路走來對滾石唱片的崇拜和歸屬感。但在90後群體中,對於滾石的認知或許就不那麼清楚,而更加具體到這些歌手個人。隨著時間推移,音樂主力消費群體迭代,滾石旗下歌手和作品的關注範圍和關注度還會進一步出現縮減。改變勢在必行。

對音樂平臺來說,販賣情懷和經典曲庫運營依然是好生意,新生代音樂人創作的缺位也在延緩版權庫的價值跌幅。至少當下,滾石的價值讓他們依然有反應時間。

回歸用內容說話的態度,滾石近年來還是吸引了不少新銳唱作人。前文提到的孫盛希、馬文、鞠起、陳零九、原子邦妮、小男孩樂團等,作品口碑在目前的傳播範圍內都很正面。通過和大音樂平臺的全面合作,如果音樂人能獲得流量助推,滾石唱片的新時期轉型依然有其想像空間。

至少在樂迷這裡,不希望滾石唱片的輝煌只停留在記憶裡。

相關焦點

  • 量變與質變:從財務報表看企業由盛轉衰的蛛絲馬跡
    這些企業從輝煌到衰敗,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兒,企業由盛轉衰都有一個過程,而這個轉變的過程都會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有所體現的,所以,經理人應該對本企業的財務數據的變動明察秋毫,應能敏銳地察覺出企業經營出現的異常信號。
  • 麒麟晶片被禁用,是不是華為由盛轉衰的標誌?
    這樣來看,麒麟晶片被禁用,是不是華為由盛轉衰的標誌?事實上,我國許多朝代由盛轉衰都有著標誌性事件,如強大的唐朝在安史之亂後,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曾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的漢朝,也因為權臣王莽篡漢自立,從此大漢王朝由盛轉衰,當然還有經過土木堡之變的明朝等等。所以不少小夥伴覺得華為手機沒有了麒麟晶片,可能真不行了。 但是,華為手機沒有了麒麟晶片會不會就此「頹廢」下去?答案當然是否定了!
  • 麒麟晶片被限制生產,是不是華為由盛轉衰的標誌?
    這樣來看,麒麟晶片被禁用,是不是華為由盛轉衰的標誌?事實上,我國許多朝代由盛轉衰都有著標誌性事件,如強大的唐朝在安史之亂後,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曾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的漢朝,也因為權臣王莽篡漢自立,從此大漢王朝由盛轉衰,當然還有經過土木堡之變的明朝等等。所以不少小夥伴覺得華為手機沒有了麒麟晶片,可能真不行了。
  • 資料:滾石唱片(滾石國際音樂有限公司)簡介
    舉報 滾石唱片
  • 家電維修服務行業由盛轉衰,未來是否會消失?
    但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目前家電維修行業的現狀反而由盛轉衰。從目前來看,家電維修行業並沒有跟上家電業發展的步伐,而是逐漸「衰敗」,維修人員、維修技術也是乏善可陳。對於年輕消費群體來說,修修補補又三年的時代過去了,而且維修成本較高,與其花錢維修倒不如直接更新換代;三是家電企業重售前輕售後,缺乏嚴苛的行業標準和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電行業連年價格戰,從一定程度上使產品的售後、維修服務人員的勞動收入空間遭遇了變相壓縮。由於掙得不算多、工作壓力在增大等多方面原因,導致行業的從業人員越來越少。
  • 滾石唱片牽手網易雲音樂,唱片公司在流媒體時代如何迭代演進?
    早在1976年,出於對歐美音樂的熱愛,段鍾沂、段鍾潭兩兄弟在臺灣創立《滾石》雜誌;1980年,段氏兄弟在臺灣成立了"滾石有聲出版社",即滾石唱片前身;1981年,滾石唱片為本土歌手潘越雲、吳楚楚、李麗芬發行了首張唱片《三人展》,標誌著滾石唱片時代的開啟。值得一提的是,滾石唱片嘗試性地在專輯包裝中放置了一張"聽友回卡"。
  • 滾石唱片:最後的輝煌
    臺灣滾石唱片公司成立30周年北京演唱會將於5月1日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這可能是華語地區第一次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演唱會,歷時5個半小時,有30多個歌手參加,並且這僅僅是一家唱片公司旗下歌手的陣容,這足以看出滾石公司在過去30年間的成就。
  • 四十年的滾石裡裝著你我光陰的故事
    從70後到90後,甚至或許還有60後和00後,幾乎沒有一個人的青春,躲得開滾石這支箭。從陳年舊事說開去。1981年,滾石的第一張唱片《三人展》中,主打拼盤的三位明星是:潘越雲、吳楚楚、李麗芬。滾石籤約的第一批歌手,則呈現出濃厚的人文特質。由男友操刀出了唱片《童年》的張艾嘉,吟唱著三毛詩篇的齊豫,當然,最終影響了滾石走向的,還是這位最初居於幕後的男友——羅大佑。1982年4月,滾石推出羅大佑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
  • 滾石唱片:本土唱片公司經營的經典範本
    從對樂壇的影響力上看,華語流行音樂(粵語除外)的發展思路幾乎就是由「滾石」決定的。陳珊妮在接受網易採訪時曾提到滾石的唱片包裝是一個典範,而滾石的唱片企劃、文案宣傳、歌手包裝等對唱片業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現在仍然活躍在唱片業第一線的很多人才都是滾石培養的。而這還是比較容易看得見的部分。比較容易被忽視的是,滾石在音樂細分市場上的耕耘(比如搖滾、臺語、說唱、粵語等)、對更多經營可能性的開拓(在線商店、無線音樂、電影)等方面都遠遠領先於其他的本土唱片公司。
  • 伍佰再度出圈之後,網易雲音樂聯手滾石唱片
    早在1976年,出於對歐美音樂的熱愛,段鍾沂、段鍾潭兩兄弟在臺灣創立《滾石》雜誌;1980年,段氏兄弟在臺灣成立了"滾石有聲出版社",即滾石唱片前身;1981年,滾石唱片為本土歌手潘越雲、吳楚楚、李麗芬發行了首張唱片《三人展》,標誌著滾石唱片時代的開啟。值得一提的是,滾石唱片嘗試性地在專輯包裝中放置了一張"聽友回卡"。
  • 滾石的致歉,關於《唐朝》首版黑膠唱片
    4月1日,文章發出後第三天,滾石唱片在其官方微博發布了【滾石唱片道歉函】,正式對首版「唐朝」的問題做出官方聲明:「唐朝樂隊/唐朝」專輯的黑膠唱片,因作業疏漏,成品上市後發現該產品部份曲目與母帶曲目有誤差,滾石特此致上最大歉意。
  • 滾石唱片40年的十大專輯,你聽過幾張?
    滾石唱片走過整整40年,刊行過量少唱片?這是一個好(無聊)的疑問。滾石刊行的第一張專輯是潘越雲、李麗芬、吳楚楚的《三人展》。但這張專輯卻不是滾石官方唱片序列中的天字第一號。專輯的歌曲分為四個片面,循規蹈矩,將三毛的童年、初戀、遠赴異域以及末了的心靈開釋做了完備表達。歌曲的曲目間隙之間還配有三毛的自我獨白,聽完備張專輯,會有一種徹底迷戀此中的不著實感。作為滾石歷史上編號第1的唱片,此中的唱片介入者為滾石遙遠的開展供應了太多的先進人才。
  • 這3種趨勢,是職場由盛轉衰的信號,忽略它的存在將加速你的失敗
    人的運勢轉換,是可以預判出來的,只要你能夠細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就可以從中發現一些端倪,捕捉到趨勢,這可以讓你及時作出決策,採取最穩妥的方法,來避免運氣由盛轉衰的趨勢,起碼可以延緩這個過程。那麼人的運氣由盛轉衰的趨勢是什麼呢?
  • 臺胞投書:李登輝——臺灣由盛轉衰的肇因者
    7月30日晚,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病亡於臺北榮民總醫院,終年97歲,從其1988年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到如今病亡,已逾30個年頭。這段時間裡,筆者也從孩提時代步入而立之年,見證到一個臺灣島由盛轉衰的窘境,而李登輝正是這一切的肇因者。
  • 上個世紀的「滾石唱片」有多牛逼,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了-虎嗅網
    不料侯思鄉心切,跑回大陸,急得公司團團轉。然後李宗盛就撈到機會,給女友做了張大賣的專輯。《小雨》一曲,居然蟬聯臺灣《綜藝100》十三周冠軍之久。當然小李也要感謝寫歌的人,作者名叫陳煥昌,後來他進滾石當製作人,換了個大家熟悉的藝名:小蟲。
  • 滾石唱片:經歷輝煌,熬過創傷,仍是支撐華語樂壇的希望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支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歌手們背後的唱片廠牌。有識者會有「華語流行看臺灣的共識」,臺灣歌壇在整個華語音樂流行體系中,始終處於執牛耳的領軍位置,是行業標杆與旗艦的存在。臺灣歌壇的繁盛,本土唱片公司扮演的角色可謂居功至偉。八九十年代華語樂壇的輝煌鼎盛時期,臺灣大大小小的本土唱片公司林立,他們意義非凡,堪稱推動華語流行音樂的最中堅力量。
  • 滾石唱片和華語流行音樂的30年:未來的主人翁
    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嶽這四個滾石不同階段的歌手組了縱貫線
  • QQ音樂牽手滾石唱片持續推進常年全方位戰略合
    由段鍾沂、段鍾潭兄弟創立的滾石唱片,在1980年正式問世。作為臺灣第一家本土唱片公司,在華語樂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40年的時間裡,從第一張唱片《三人展》問世,到網羅兩岸三地的巨星,星光雲集。它不僅記錄著華語音樂的光榮和希望,更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與夢想,堪稱華語樂壇裡程碑式的存在。
  • 滾石唱片40年傳奇剪影:與「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的那些事
    1981年,張艾嘉離開歌林唱片後加盟滾石。她在滾石出版的第一張唱片《童年》正是由羅大佑擔綱製作人。據滾石唱片總經理段鍾潭回憶,「很多唱片公司都覺得這張專輯不可能推出來,但我第一次聽到就覺得是個寶。在還沒發片之前,我去茶藝館喝茶,請工作人員幫忙播放這張唱片。一播其他客人就跑去抗議,這什麼歌啊,怎麼唱得五音不全?」羅大佑就這樣用特立獨行的演唱風格,引起臺灣歌壇和整個華語流行樂壇的騷動。
  • 滾石30年演唱會爆滿背後
    其實,關於這一點每個人心裡都明白:「滾石」,應該和整個唱片工業一樣,不會再有下一個輝煌的10年。    而「滾石30」能在上海連唱3天,加起來將近20個小時且場場爆滿,說到底,也正因了這份心照不宣。狂歡之下,那一抹離別的哀傷底色,濃得化不開。不用等到下一個10年,細說起來,「滾石」的好日子,早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