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智家市值差美的一個格力,兄弟「合體」能否挑戰格力美的?

2020-12-14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雷達財經

11月16日,海爾智家公告,已向聯交所申請批准24.48億股H股於聯交所上市及買賣,如順利推進,將於今年12月22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今年7月,海爾智家稱,擬以協議安排的方式私有化海爾電器,同時實現海爾智家H股上市。根據最新公告,本次 H 股發行上市及發行 H 股可轉債以公司私有化海爾電器方案生效為先決條件。

海爾智家、海爾電器,均為海爾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在過去二十幾年的時間裡,兩家上市公司在業務、團隊、管理等方面各自為戰。海爾智家從家電行業領頭羊,逐漸落後于格力電器、美的集團兩位"小老弟"。

截至11月16日收盤,美的集團市值為6278.33億元,格力電器市值4019億元,而海爾智家市值僅為1890億元,不足美的的三分之一。有網友調侃,美的與格力之間,差了一個海爾智家。

對於此次合併,業內人士認為,有望增厚海爾智家利潤,但短期內難以超越格力和美的。

在張瑞敏帶領下崛起,一度躋身中國家電第一品牌

1995年,兩個光膀子小男孩作為主角的動畫片《海爾兄弟》開始上映。這部動畫片通過描述海爾兄弟的探險經歷,向公眾傳遞科學與人文知識,從1995年至2001年,一共播了212集,成為80後、90後的集體回憶。

《海爾兄弟》的出品方,正是海爾集團。

海爾集團的崛起的關鍵人物是張瑞敏。1985年,張瑞敏來到海爾集團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擔任新廠長,當時海爾資不抵債,即將瀕臨倒閉。在張瑞敏"怒砸76臺冰箱"後,海爾逐漸樹立起了品牌。

1991年12月,以青島電冰箱廠為核心企業,空調器廠、冷櫃廠為緊密層企業,海爾集團成立。

1992年到1996年,海爾集團銷售收入從8億元飆升至61.6億元,並通過技術開發、精細化管理、資本運營、兼併控股及國際化,迅速成長為全國排名30位以內的大型企業集團。公司商標的無形資產價值達到77億元,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品牌。

1993年,海爾智家(原青島海爾)以冰箱業務在上交所上市,但由於A股股權分置改革遲遲未能展開,管理層無法通過A股獲得市場化激勵。於是,海爾集團把目光投向港股,於1997年底,將海爾智家部分業務拆分而出,單獨成立海爾電器赴港上市。

分拆上市後,海爾電器和海爾智家同屬於海爾集團旗下,外界認為,兩家公司分別代表著海爾集團管理層、海爾集團的利益。

根據2019年年報,海爾智家的營收主要來源於:空調、電冰箱、廚電、水家電、洗衣機、裝備部品及渠道綜合服務;海爾家電的營收主要來源於:洗衣機、熱水器及淨水機、渠道服務。

負債高企,海爾智家市值差美的一個格力

分拆上市的海爾智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曾領先美的、格力。

2004年,海爾集團的營收就已經破千億,彼時美的、格力的營收僅有幾百億。

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後浪湧起,海爾智家在利潤和市值上,被兩位曾經的"小老弟"狠狠甩開。

東方財富CHOICE終端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海爾智家的營收從1190.66億元增長至2007.62億元,格力電器的營收從1083.03億元增長至1981.53億元,美的集團的營收從1590.44億元增長至2782.16億元。相比起來,海爾智家的營收規模雖然與美的集團相比有一定差距,但與格力電器大致相當,甚至還稍有勝過。

不過,從歸母淨利潤來看,就會發現差距。2016年至2019年,海爾智家的歸母淨利潤從50.37億元增長至82.06億元;格力電器的歸母淨利潤從154.21億元增長至246.97億元;美的集團的歸母淨利潤從146.84億元增長至242.11億元。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的歸母淨利潤,高出海爾智家約2倍。

與此同時,海爾智家的負債一直居高不下。從2011年至今,海爾智家的資產負債率一直保持在65%以上。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負債1318.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5.85%,淨資產負債率達261.37%。

行業人士認為,公司之所以負債高企,主要是由於近些年接連不斷的併購導致。而併購,又使得公司商譽高企。2016年,因併購美國GEA,海爾智家的商譽帳面價值從0.75億元飆升至210.04億元,之後又陸續併購了上海廣德物流有限公司、義大利Candy公司及其他公司,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的商譽帳面價值已經達到233.44億元,佔總資產的11.66%,佔淨資產的46.28%。

截至11月16日收盤,美的集團市值為6278.33億元,格力電器市值4019億元,而海爾智家市值僅為1890億元,不足美的的三分之一。有網友調侃,美的與格力之間,差了一個海爾智家。

不過,如果加上海爾電器1081.73億港元的市值,海爾智家與格力電器市值差距將被縮小至1000多億。

「合體」有望增厚利潤,挑戰美的難度較大

有分析認為,海爾智家落後美的、格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在業務、團隊、管理等方面各自為戰,內耗不斷。

「兩家公司獨立運營的模式存在一定的效率損失,制約企業長期發展。同業競爭、關聯交易,以及在研發、採購、製造、渠道、服務等功能的分隔運行,都使得雙方資源配置與運營效率不能達到最佳水平。」海爾智家曾表示。

根據海爾智家的表述,此次私有化交易完成後,海爾智家及海爾電器將有效改善股權及管理架構,實現管理團隊、員工、股東的利益一致,從而減少同業競爭及關聯交易、改善海爾智家資產負債結構、合理利用H股資本運作平臺並解決海外員工激勵問題、提升對股東的回報能力和回報水平。

對於此次合併,光大證券表示出,本次海爾的換股吸並若能成功實施,直接層面將帶來淨利潤的增厚,以及融資壓力的減小。

有不願具名的證券業人士表示,「合體」有望增厚利潤,縮小與格力之間差距,但想要超越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難度較大。

相關焦點

  • 海爾兄弟再合體!私有化能否打破多方掣肘再超格力、美的?
    「海爾兄弟合體後,能否達到1+1>2的效果呢?」海爾智家今日正式以「6690」為股票代碼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全球第一家在A、D和H三地上市的企業。早間,海爾智家股價較開盤價24港元大幅上漲10.21%至26.45港元,市值約為2388億港元,今日收盤漲5.63%。
  • 海爾電器+海爾智家「二神合體」,變強大的海爾能完敗美的、格力嗎?
    A股海爾智家(600690-CN)股價則從12月12日17.2元,升至12月17日收盤價18.66元。根據12月16日公告,海爾智家持有57.87%海爾電器股份。而10月30日公布的海爾電器第三季營運情況顯示,海爾智家當時還僅持有45.87%海爾電器股份。這意味著,一個半月內,海爾智家持股海爾電器的比例上升12%。
  • 市值、利潤不及美的格力,海爾港股私有化能否扳回一城?
    如此複雜的股權架構,也令投資人產生對公司治理可能存在瑕疵的擔心:集團股東、高管、海爾電器/海爾智家二級市場股東的利益如何實現高度統一?相比較之下,美的集團的股權結構就清晰的多:其大股東和管理層都依賴於上市公司這一個平臺。比如有分析人士便直言,價值主體多樣化使得上市公司價值最大化受保障程度下降。
  • 淨利不及美的一半?海爾智家擬私有化海爾電器背後,和美的、格力...
    但企業被質疑低賣資產背後,海爾智家歸母淨利潤連年遠低于格力和美的,經營性現金流過去10年以來首次淨流出58億元、商譽高企和淨資產收益率連年下滑,資本運作涉及核心白電業務、市值龐大的兩大公司面臨整合風險,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的此次資本運作能否重塑企業估值成為資本關注的焦點。
  • 甩開美的、格力,揭開海爾智家上漲的神秘面紗!
    最近分析了格力電器、美的集團和小熊電器、九陽股份等公司,差點忘記了冰箱、洗衣機市場份額連年第一的海爾智家。貝殼投研(ID:Beiketouyan)發現海爾智家作為家電三巨頭之一,營收及股價表現都很不錯。
  • 「海爾兄弟」合體!海爾智家H股首秀漲逾5%,白電三巨頭競爭邁入新階段
    隨著海爾智家實現整體上市,未來海爾、格力、美的白電三巨頭的競爭格局是否會發生變化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海爾智家與海爾電器合體終於塵埃落定。  12月23日,海爾智家在港股掛牌交易,成為首家在上海、香港、法蘭克福三地上市的公司,「A+D+H」全球資本市場布局完成。
  • 海爾兄弟合體,能否趕「格」超「美」?
    經過整整一年的準備和審批,12月9日晚,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同時發布公告稱,特別股東大會以99.99%的贊成票順利通過私有化議案,預期海爾電器12月11日收盤後在聯交所停止交易,海爾智家H股於12月23日上午9時登陸聯交所開始交易。交易尚待12月18日百慕達最高法院批准,不出意外,海爾兄弟合體的時刻終於要來了。
  • 美的、格力、海爾智家大比拼
    在交出抗疫完美答卷之後,格力網紅事件不斷、美的萬人「秒殺」、海爾智家獨闢蹊徑推出「場景布局」,家電三巨頭以差異化的復產復工,吸引了業界的目光。 不同的解題思路,其實也反映出三家企業在發展規劃上的不同之處。而要看透這一場家電行業的「三國殺」,就必須要了解他們的「前世今生」。
  • 家電三巨頭PK:美的最穩,格力下滑大,海爾市值最低
    來源:市界作者丨市界 馮晨晨 編輯丨朗明 8月30日晚間,美的集團與格力電器,先後發布2020年半年報,而就在兩天前,海爾智家也發布了半年報。至此,中國白色家電三大生產巨頭上半年「戰績」全部出爐,總體而言,三家公司損失均較為慘重。
  • 家電2020大變局:美的市值領先格力3200億,公牛崛起,海爾猛追
    美的領先格力約3200億以市值角度看,至2019年底,家電「三巨頭」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和海爾智家,這三家企業市值超過千億元,分別為美的集團4042億元,格力電器3945億元,海爾智家1283億元,呈現美的、格力並駕齊驅,海爾智家怎麼也追不上的態勢。不過到2020年底,市值格局發生較大變化。
  • 家電業大變局:美的市值領先格力3200億,公牛崛起,海爾猛追
    美的領先格力約3200億 以市值角度看,至2019年底,家電「三巨頭」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和海爾智家,這三家企業市值超過千億元,分別為美的集團4042億元,格力電器3945億元,海爾智家1283億元,呈現美的、格力並駕齊驅,海爾智家怎麼也追不上的態勢。
  • 美的和格力中間,差了一個「海爾」
    來源:讀懂財經對美的和格力來說,2020年是一個重要分水嶺,至少從市值表現來看是這樣。年初,格力市值一度超過美的,坐上「家電一哥」的寶座。但如今,格力市值卻被美的遠遠甩開。截至8月25日收盤,格力電器市值為3266億元,而美的市值達到4914億元,兩者相差1648億元,中間足足差了1個海爾。
  • 美的、海爾、格力上榜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格力較上年後退
    家電行業共有三家企業入圍,分別為美的集團(307位)、海爾智家(435位)和格力電器(436位)。對此,「董明珠自媒體」發布喜報稱,「格力電器再次上榜世界500強!中國風,格力造」。
  • 第一個提升市值的措施已兌現!海爾智家還會幹啥?
    近期海爾智家的A、H股表現都不錯,享受著「合體」後的初步估值提升。1月4日,海爾智家的港股漲幅達到13%,已經快速逼近前幾天機構剛剛給出的目標價。  眾所周知,海爾智家無論是全球化創牌,還是做高端品牌,都是處於行業領先地位,但這些優勢卻沒有反應在市值上,這也導致了外界經常喜歡拿海爾智家和美的集團、格力電器 比市值,唱衰海爾智家。
  • ​第一個提升市值的措施已兌現!海爾智家還會幹啥?
    近期海爾智家的A、H股表現都不錯,享受著「合體」後的初步估值提升。1月4日,海爾智家的港股漲幅達到13%,已經快速逼近前幾天機構剛剛給出的目標價。眾所周知,海爾智家無論是全球化創牌,還是做高端品牌,都是處於行業領先地位,但這些優勢卻沒有反應在市值上,這也導致了外界經常喜歡拿海爾智家和美的集團、格力電器比市值,唱衰海爾智家。
  • 美的、格力、海爾,家電三巨頭財報分析,誰更有投資價值?
    無疑,有這樣一個明星似的董事長,格力電器也能少花很多廣告費。 海爾成名最早,張瑞敏更是老一輩的企業家。海爾是中國家電企業第一家進世界五百強的企業。由於海爾長期的知名度積累,一舉一動也會成為媒體焦點。但由於在空調行業逐漸落後于格力、美的,海爾的利潤水平遠不如廣東雙雄。
  • 美的領先格力1500億,最厲害的卻是海爾?
    在家電行業,我國共計有三家企業入圍,都是常客。依次排名為:美的集團(307位)、海爾智家(435位),以及格力電器(436位)。雖然董小姐算是三家企業中,最高調的「掌權者」。但是就排名而言,格力電器的表現,並不如前兩位。無論是美的還是海爾,在今年的榜單中都實現了進步,只有格力「背道而馳」,反而倒退了22位。而三者之間的差距究竟在哪裡呢?
  • 海爾智家港股IPO,這能否開創白電巨頭的新時代?
    從最初探討私有化方案,到私有化方案的正式出爐,再到現如今海爾智家通過新發行H股吸收合併海爾電器全部股權,這也最終宣告了「海爾兄弟」合體成功,海爾實現了智家業務板塊整體上市。對此,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劍鋒表示,兩家上市公司合體,將有助於改善內部資源協同與整合、消除內部同業競爭帶來的資源內耗,同時優化管理機制與治理結構。
  • 危情之下,美的、格力、海爾大起底
    敢說、敢拼、敢愛、敢恨的「網紅領導人」、「格力董總」給網友留下了各種印象的同時,也留下了令人捉摸不透的「驚人語錄」。海爾智家:被營銷耽擱了的空調三家企業中,海爾智家(SH:600690)屬於有個性的那種。
  • 格力和海爾,兩個加起來不敵一個美的了?
    來源:雪球截止昨天收市,格力電器市值3600多億,海爾智家市值1100多億,而美的集團市值是4900多億。如果股票市場的價格是真實合理的,那麼格力和海爾兩家公司加起來也不如一家美的了。A股家電市場三傑,格力和海爾真的如此不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