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啥時候開始,社會對媽媽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
就拿接孩子放學,媽媽穿什麼衣服來說,似乎都形成了一種「隱形」規則:
邋遢的衣服不能穿、性感的衣服不能穿、家居服也不能穿,就怕別人背後說風涼話,影響了孩子。
王女士就因為這件事,整整一晚上沒睡著!
6歲女兒對媽媽說得悄悄話,讓媽媽眼紅
王女士結婚早,今年30歲,女兒6歲。
結婚7、8年,一直有經濟壓力,為了讓女兒上名校,狠心首付了一套學區房,還欠下幾萬元的信用卡。
好在家庭和睦,女兒有老人照應,她和老公能安心工作。小區裡配套的幼兒園,也讓她很少操心孩子上學的事。
平日女兒上學,都是由老人接送。
有一次,女兒放學後,回到家突然對媽媽說:「媽媽,你一點都不愛我,每天都是奶奶在照顧我。」
媽媽聽後心裡很不是個滋味。
她挺高興女兒能說出這句話,但是也戳中了她的傷心處。
公司離家遠,回到家就很晚了,隨便吃點飯就開始陪女兒寫作業。一天下來,除了睡覺,很少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但是,更讓王女士難過的,是前陣子發生的一件事。
自從聽過女兒那句話,王女士有意擠出時間,想多陪陪女兒,接孩子放學就在計劃內。
她安排好工作,能早點回家,絕不拖一分鐘。
有一次提前下班,王女士掐準時間買完菜,就匆忙趕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
第二天,女兒又一臉不高興地回家了。
原來,女兒的小夥伴說她穿著睡衣去學校了。
王女士安慰女兒,說她穿的是居家服,不是睡衣。但女兒還是很委屈,湊近媽媽的耳朵小聲說:「媽,你以後別穿睡衣接我放學了,瑩瑩說你是大笨蛋。 」
一句話,說得媽媽眼睛都紅了。
當天晚上,王女士一晚上沒睡著,思前想後,感覺帶孩子太累了。
分析:
其實,挺同情王女士,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但就事論事,家長穿著睡衣去學校,有點不合適。
就像平時參加同學聚會,大家都穿得很整齊,你穿一身睡衣去,顯得有些不尊重大家。穿著睡衣去學校,顯得有些不尊重孩子了。
孩子到3歲時,會逐漸形成社會規則意識,到了6歲,基本上能夠判斷事物的對錯了。
比如,打人是不對的,偷拿東西是不好的行為…
同時,也會具備「虛榮心」,比如這時候讓孩子穿一件邋遢的衣服去學校,很多孩子會打心底裡感覺害羞。
當然,媽媽以一種什麼形象出現在公眾場合,也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另外,這一現象也反映出一種底層的育兒邏輯:不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
比如:認為孩子小,把他全權託給老人照顧;沒形成長期記憶力前,總開一些無聊的玩笑;不掌握孩子心理成長的特點,或單純地認為只有學業才是唯一重要的。
然而,很多育兒專家一致認為,不重視家庭教育,孩子可能會用一生來治癒他「受傷」的童年。
另一個問題是,家長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會用錯方法。
我見過一些名校的老師,受教育的程度不低,但教育出來的孩子很叛逆,結果,進入社會後出現各種「么蛾子」。
有一次接孩子放學,2個高級知識分子聊天。
A:聽說你生老二了?B:對,剛生了。我聽說老二更好教育一些?A:是啊,好教育多了。B:為啥?A:打一個,另一個也會害怕。
聽到了吧?不重視家庭教育,高級知識分子也會「塑造」出錯誤的教育理念,用錯了方法。
怎麼辦?
也好辦。做好2點就夠了。
第一,反思教育。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好不好,方法對不對,需不需要改進。
第二,學習。我們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稍微謙虛點,姿態放低點。
沒事的時候,把教育孩子的那些好書拿出來,讀一讀。其實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昨天我剛看完了幾本書,寫得挺不錯的,我也願意推薦給你看一看。
這一套書共8本,價位很合適,書中的方法很有效,能夠有效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如果有人實在沒那麼多時間讀書,可以請讀者把這幾本書的內容分享給他。
只要願意實踐,就會發現帶孩子這件事很輕鬆,而且還能體會到為人父母后滿滿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