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視界報導】近日,由工信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全行業千餘名專家修訂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正式發布。技術路線圖提出,到203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各佔50%,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轉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李駿表示「預計到2035年,我國汽車年產銷規模將有較大幅度提升,安全、高效、便捷、經濟、綠色成為人們出行消費需求升級的主要方向。屆時,傳統能源動力乘用車將全面轉化為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將成為主流,銷量佔比達50%以上。」
在堅持純電驅動發展戰略下,技術路線圖提出我國汽車技術面向2035年的六大總體目標:
1、汽車產業碳排放將於2028年左右先於國家碳減排承諾提前達峰,至2035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下降20%以上;
2、新能源汽車將逐漸成為主流產品,汽車產業基本實現電動化轉型;
3、中國方案智能網聯汽車核心技術國際領先,產品大規模應用;
4、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水平顯著提升,形成協同高效、安全可控的產業鏈;
5、建立汽車智慧出行體系,形成汽車-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態;
6、技術創新體系優化完善,原始創新水平具備引領全球能力。
縱觀我國汽車產業現狀,當前,我國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持續下降;純電動汽車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全面提升;動力電池技術和規模都進入世界前列,驅動電機與國外技術水平同步發展;自主品牌車企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持續提升;氫燃料電池汽車加快進入示範導入期;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支撐能力顯著提升。
「然而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我國汽車產業的基礎依然是薄弱環節。」李駿強調,首先汽車研發用設計與模擬的軟體平臺、車規級計算晶片等基礎軟體、器件短板尚未補齊;其次高品質電工鋼、非晶合金鐵芯等關鍵材料尚待突破;第三是基礎工藝尚有缺陷,影響技術創新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實施;第四是智能網聯汽車作業系統等關鍵部件對進口的依賴仍然嚴重,難以達到產業化水平。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提出了能源環境友好共生,安全高效智慧出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和諧健康汽車社會等四個方面的社會願景;以及汽車產品品質不斷提升,核心環節安全可控,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新產業生態構建完成,汽車強國戰略目標全面實現等五個產業願景。
到203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銷量各佔50%,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轉型,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左右,商用車實現氫動力轉型,各類網聯式高度自動駕駛車輛在國內廣泛運行,中國方案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
技術路線圖的關鍵裡程碑分別為,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國汽車產銷年規模分別為3200萬輛、3800萬輛、4000萬輛;同時,乘用車(含新能源)新車平均油耗分別降至4.6L/100km、3.2L/100km、2.0L/100km。
2025年、2030年、2035年,混合動力乘用車佔傳統車銷量的比例分別為50%以上、75%以上、100%;新能源汽車佔汽車總銷量的比例則分別為20%、40%、50%以上;至2035年,在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達到50%以上時,純電動汽車銷量預計將佔新能源汽車的95%以上。
技術路線圖制定了產業總體+9大技術發展方向的研究框架,圍繞產業總體與節能汽車、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汽車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充電基礎設施、汽車輕量化、汽車智能製造與關鍵裝備開展研究。
節能汽車領域:在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乘用車含新能源汽車的新車平均油耗要分別達到百公裡4.6升、3.2升和2.0升。傳統能源乘用車不含新能源汽車的新車平均油耗分別達到百公裡5.6升、4.8升和4.0升。
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領域:預計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年銷售量將佔汽車總銷量的50%以上,其中純電動汽車將佔新能源汽車的95%以上;2030年到2035年,實現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的大規模的應用,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可達到100萬輛左右,同時未來將從電堆基礎材料、控制技術、儲氫技術等方面實現根本的技術突破。
燃料電池汽車領域:將燃料電池商用車作為氫能燃料電池行業的突破口,並把客車和城市物流車作為切入領域,重點在可再生能源制氫、工業富產氫豐富的地區推廣大中型客車物流 車並逐步推廣至載重量更大長途運行的中重型卡車、牽引車和港口物流車以及部分乘用車領域。未來2030年到2035年實現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的大規模的應用,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可達到100萬輛左右,同時未來也想從電堆基礎材料、控制技術、儲氫技術等方面實現 根本的技術突破。
智能網聯汽車領域:預計到2025年高度自動駕駛的汽車將切入市場,到2030年預計實現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的廣泛應用,以及在部分城市道路情況下的特別是智慧城市場景下的規模化應用,到2035年高度自動駕駛和完全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將具備與其他交通參與物和其他車輛的混合運行,兩者之間的網聯協同決策和控制能力將得到較大規模的提升,各類網聯式高度自動駕駛車輛能夠在中國廣泛應用。
動力電池領域:涵蓋了能量型、能量功率兼固型和功率型三大技術方向,以乘用車和商用車為兩大應用領域,抓住普及型、商用型、高端型三類應用場景,按照應用場景細分,實現從單體、系統集成、新體系動力電池、關鍵材料、製造技術及關鍵裝備測試評價、梯次利用以及回收利用等產業鏈全鏈條覆蓋,預計到203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技術總體基於國際領先,並形成完整、自主、可控的動力電池產業鏈。
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領域:未來將從純電驅動總成、插電式基電耦合總成、商用車動力總成、輪轂輪邊電機總成為重點,以基礎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國產化為支撐,重點提升我國電驅動總成集成度與性能水平,預計2035年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產品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乘用車電機比功率達到7.0kW/kg,乘用車電機控制氣功率達到70kW/L,純電驅動系統比功率達到3.0kW/kg。
充電基礎設施領域:以構建快充普遍覆蓋,快充換電網絡化部署來滿足不同充電需求的 立體充電體系為目標,預計到2035年將建成慢充樁接口達到1.5億端以上,含自有樁及公用樁。公共快充埠含專用車輛域達到146萬端,支撐1.5億輛以上的車輛充電運行,同時實現城市計程車、網約車共享換電模式的大規模應用。
汽車輕量化領域:近期以完善高強度鋼應用為體系重點,中期以形成輕質合金應用體 係為方向,遠期形成多材料混合應用體系為目標,不同於傳統技術路線把整車整備質量和輕 載材料應用作為衡量標準,整車輕量化係數、載質量利用係數、掛牽比等作用衡量整車輕量化水平的依據。到2035 年預計燃 油乘用車整車輕量化係數降低25%,純電動乘用車整車輕量化係數降低35%。
智能製造與關鍵裝備領域:面向汽車製造通用化、自適應化、透明化和智能化的發展方 向,到 2035 年預計關鍵工序智能化率達到 0%以上,設備 OEE 接口綜合效率比 2020 年提 高 10%,勞動生產率比 2020 年提高 50%以上。
本文資料來源:中國汽車工程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