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說到腦瘤,會以為這是一種癌症,其實這僅僅只是一個統稱。事實上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腦瘤,嚴重程度很不一樣。因此你會發現有些新聞裡某明星患的腦瘤「開刀後就好了」或甚至「吃藥控制10多年都沒事」。但有些患者卻在一年內經歷手術、復發、再度手術,仍會發生不幸的事。
腦瘤良性、惡性一樣緊急
腦瘤是指腦細胞的異常大量生長。有些腦瘤是良性的,代表組織分化良好,生長緩慢。而有些腦瘤是惡性,細胞分化不良,生長迅速,難以根治,像膠質瘤可能會像樹根潛入泥土般,沒有明確的邊界。
與其他部位不一樣,腦瘤就算是良性也需高度警惕!
當身體的器官出現良性腫瘤,就如良性的皮膚腫瘤–粉瘤、乳房纖維囊腫或纖維腺瘤這類型的腫瘤,在不影響身體的情況下,都可以選擇追蹤觀察即可,不一定要急著「拿掉」。
但長在腦內的良性腫瘤就不太一樣了!我們的腦袋瓜有個堅硬的頭殼幫助我們抵抗撞擊,保護裡面如豆腐般軟綿綿的腦組織,但也因為了這堅硬的外殼,決定了一件事 –腦部空間有限!
當腦內的空間被腦瘤佔據,就會壓迫正常腦組織,影響腦部各項功能。因此,就算是良性的腦瘤也要謹慎處理!
腦瘤的症狀表現
腦瘤患者會表現什麼症狀,取決於腦瘤的性質、腦瘤生長的位置、和腦瘤長大的速度,帶給神經系統哪些影響。
長在運動區的腦瘤
假如良性的腦膜瘤長在運動區附近,即使腫瘤只有一、兩公分大,也有機會因為壓迫到掌管運動的腦區而造成患者肢體無力,手腳無法正常運動。
如果不是長在功能區,可能腫瘤要長到四、五公分以上後才使腦壓升高而讓患者有了症狀,也要等到這時才發現腦瘤。
長在功能區的腦瘤
如腦瘤長的位置恰巧在長在功能區,比如長在控制身體荷爾蒙的腦垂體,可能會影響內分泌,造成泌乳激素分泌過多這樣的荷爾蒙變化,導致女性乳頭有不正常的分泌物出現,月經沒來或月經也不規則。
這樣的腫瘤可能僅僅長到一公分時,患者症狀就很明顯了。腦瘤也會造成腫瘤及周遭區域的組織腫脹發炎,迫使腦壓升高而造成患者不適。
腦瘤長的速度可快可慢,我們亦很難從症狀區分原髮型腦瘤或是其他部位的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後,長出的續發性(轉移性)腦腫瘤。也不是所有的腦瘤都會造成症狀,也有患者是因為頭部外傷、做癌症篩查時意外找到腦瘤的。
以下是較常見的腦瘤症狀:
頭痛。若原本就有頭痛困擾的患者,會經歷一種新的頭痛模式,像從間歇性質的痛變成持續性疼痛,並且頭痛愈來愈頻繁、愈嚴重。
此外還會出現的症狀:新發作的癲癇、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甚至視力喪失、聽力障礙、手臂或腿部逐漸喪失感覺及行動能力、出現語言障礙、人格或行為改變等。
腦瘤的症狀來得不會太快,因此不僅患者常常自動忽略,家人也不太容易發現異狀。
轉移性腦瘤比原發性腦瘤常見
有時患者已知道有某處癌症,甚至已經接受治療過後,才發現癌症轉移到腦部。
甚至有時原發部位的癌症症狀不明顯,卻是因頭痛或步態不穩等症狀而發現顱內長了腫瘤,檢查是否有轉移才知道原發癌症位置。比如先發現腦部長癌後,再進行檢查才知道原來是肺癌轉移。
比較容易轉移腦部到癌症的有:乳腺癌、大腸癌、腎癌、肺癌、黑色素癌。
大腦的原發性腫瘤比轉移性腫瘤少很多。腦內的組織,包含腦神經、腦膜、腦垂體、松果體等部位都可能長出大腦原發性腫瘤,成人最常見的大腦原發性腫瘤有以下幾類:
星狀細胞瘤
此種腦瘤可以長在腦部任何地方,容易引發癲癇和行為改變。可依惡性程度分級,第四級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屬於惡性腫瘤,即使切除後也容易復發。
腦膜瘤
腦膜是腦部外層的一層組織,腦膜瘤多為良性,長得慢,易發生於70歲以上的患者身上。
腦垂體瘤
多為良性腫瘤,腦垂體調控人體的荷爾蒙,與甲狀腺刺激素、泌乳激素、濾泡刺激素、生長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各種荷爾蒙有關,長腫瘤後會影響內分泌。
金鐘影后林依晨曾於26歲時發現腦下垂體腫瘤,並在同年動刀切除,術後至今狀況穩定。
懷疑患腦瘤時需要做哪些檢查?
影像學檢查最常用來評估腦瘤的影像檢查是磁共振檢查。
如果懷疑腫瘤來自其他器官轉移,那就會針對某些部位做影像檢查,比如安排胸部或腹部CT檢查是否有肺癌或腹內腫瘤,安排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檢查是否有乳腺癌,或是做大腸鏡檢查是否有大腸直腸癌。
神經學檢查檢查平衡、肌力、協調、反射、視力、聽力。預測哪個腦內部位受損。
其實腦腫瘤還是比較罕見的,對於那些出現特別糟糕的頭痛且為此感到極為懼怕的患者,可以在體檢中著重注意這方面的檢查。並且在這裡提醒各位,定期的身體檢查或者癌症篩查是十分有必要的。
-- End --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care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