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給我們的啟示:做人交友八交九不交,近君子而遠小人(下)

2020-12-15 麥兜的讀書筆記

曾國藩是我國晚清時期有名的大臣, 他身居高位數十載,左右逢源,八面玲瓏,要是問為何他在宦海浮沉之中能夠輕鬆應對,屹立不倒,想必與他善於識人,交友廣泛有很大的關係

曾國藩認為交友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廣交益友,遠離小人,並且總總結了一套交友的口訣,八交九不交,上期我們分析了,交八友是交哪八友,今天按我們來分析一下,不交九友,是哪九友。

一、志不同者

俗話說得好,道不同不相為謀。理念志向不同的人是走不到一起的,就算湊到了一起,也是貌合神離,同床異夢,最終也會因為理念的不同而分道揚鑣。

大學的時候有過一個室友,就感覺跟她磁場不合,說話都說不到一起去。你打工做兼職,整了點,買了一個自己心儀已久的東西,結果人家輕飄飄地來一句:「哎呦喂,有錢人,我們都用不起的。」

你好好學習,認真背書,她看見了,就會酸:「哎呦,學霸來了,學霸來了,這次又能拿不少獎學金吧~」

我曾試著跟她做朋友,學習帶著她一起,有兼職也叫上她,結果人家愛嫌兼職賺得少,嫌學習起得早,不幹了。於是,我想,有的人你真的和她相處不來,不妨就遠離他好了。

二、諛人者

善於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人。這樣的人心口不一,口蜜腹劍,你不知道她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他能用甜言蜜語抬高你,就能用惡語利劍去貶低你,所以,這樣的人要小心。

古人常說,別人損你你要聽,別人誇你你別信。

因為損人的話語多半是真的,你能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而後改進,促使自己變得更好,然而,那些吹捧你的人,卻不見得說的都是真心話。

三、恩怨顛倒者

恩怨不分,是非顛倒的人,最不能相交。

你想想,一個人知恩不報還黑白顛倒,連做人最基本的良心都沒有,這就是人品的問題了,一個人品不正的人為何要跟他交朋友。

這樣的人就像農夫與蛇裡面的毒蛇一樣,對待自己的恩人都能反咬一口,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

四、好佔便宜者

佔小便宜吃大虧。貪圖蠅頭小利的人,目光短淺,自私自利,容易因為金錢利益的誘惑做出出賣朋友的事情,不值得深交。

而且這樣的人不知道滿足,你給他的越多,他想要的就越多,永遠也無法填滿他的欲望。

五、全無性情者

我們交朋友都喜歡那種有個性的人,有主見,做事情雷厲風行。而那些唯唯諾諾,扭扭捏捏的人,不受人待見。尤其是做起事情來,毫無性情者,總是喜歡聽從別人的意見,跟在別人屁股後面,沒有主見,不是一個可以一起共事的人。

六、不孝不悌者

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那麼可見這個人都多心狠手辣,連自己的骨肉至親都不孝順,又怎麼期待他去真心實意地對待別人呢?

七、迂腐者

迂腐的人不交。人的眼界和見識有高有低,但只要願意學習,總會不斷進步。只有一種人除外,就是迂腐不堪,冥頑不靈的老頑固。這種人固執己見,聽不進別人的建議,跟他來往只能是對牛彈琴。

八、落井下石者

這樣的人就不用多說了,不祈求你能雪中送炭,但你也不能落井下石吧,別人都已經遇難了,你還落井下石,顯然是居心叵測,不懷好意,這樣的人,你敢和他交朋友嗎?

九、德薄者

做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有道德,一個人三觀不正,做起事情來不管不顧,只為自己考慮,這種人眼裡只有利益,沒有朋友,若是跟他做朋友遲早會被出賣,所以,趁早遠離他們。

以上就是曾國藩的九不交,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那你可要小心了,敬而遠之才是最好的方式。這些交友原則都是曾國藩一生的經驗總結,值得我們反覆認真的去研究,讀者對於交朋友應該該斷則斷,希望大家遠離損友。

曾國藩的一生可謂十分傳奇,在他身上也有很多勵志的故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曾國藩的事跡,點擊文末連結即可購買《曾國藩全集》,現在京東活動,下單即可領取100元優惠券,只需59.8元即可將6冊書都帶回家,真正的物有所值。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周易·泰卦》裡說:「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人是一個矛盾體,也是一個多面體。 而做人的最高境界,莫過於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跟君子相處,如沐春風,舒服。什麼人又是小人?小人常常喜好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做人勢力,不顧臉面,鼠肚雞腸,弄虛作假。跟小人交往,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翼翼。有句古話說,寧與君子結下仇,不與小人做朋友。告誡我們,交友需謹慎,應擇善而交。寧願得罪君子,也別得罪小人。不是我們膽小啊,是小人會讓你防不勝防。
  • 跟曾國藩學交友法則,如何給朋友定位?值得收藏
    似乎小人與君子越來越難以分辨,面對這眾人的面孔,聽著一個味道的言語,我們困惑了,到底什麼樣的人可以交往,什麼樣的人應該避而遠之?雖然我們說「多個朋友多條路」,但也還是要分清是什麼樣的朋友。交朋友什麼最重要?
  • 曾國藩:判斷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2點就夠了,十有八九準
    「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這是晚清重臣曾國藩的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被後人視為自己為人處世的名言,認為一個人的品行比頭腦更重要。我們身邊總會出現很多人,但是每個人的品行也不一樣,如果交到品行好的,就是幸運;如果是交到品行不好的人,對我們來說就是災難。
  • 「能給君子看門,不給小人當家」:君子和小人有三個區別,要看準
    幾千年的中國社會中,有著一以貫之的做人標準,那就是成為君子,而同樣也有一個反面的標準,也就是淪為小人。君子和小人是中國人在做人方面的分類。我們都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君子,因為君子能夠受到別人的認可,能夠得到社會的喜愛,更能夠表明我們在做人上面的成功。
  • 曾國藩:人品差的小人,大都有這3點特徵,別等栽跟頭了才知道!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官場浮沉近40年,行走在朝堂上的爾虞我詐遊刃有餘,深諳人心險惡,依然以一片赤誠之心對待君王,對待同僚,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他認為,人品不好的人,雖然難以從外表上看出來,但他們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一旦發現身邊有這樣的人,要趁早遠離。
  • 古訓:八交九不交,一語道破交友的本質!
    茫茫人海,只有少數人對於我們來說是特別的,會一直保持聯繫。所以,與什麼樣的人來往,成為我們人生質量的檢測儀。如何交友,每個人的標準不同。但一定都離不開「好好做人」的基礎。有問題找專家。怎麼為人?問曾國藩那一定是權威。他是千古完人,家族人才輩出,興旺了十幾代。
  • 曾國藩識人術:「心術不正」的人,身上有三個特徵,儘量遠離
    曾國藩說: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人生在世,要借他人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事業。除了要交高人,還要學會遠離那些拉低你層次、消耗你能量的損友,要敬而遠之曾國藩識人術說: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3點就可以了。如何辨別君子與小人?
  • 曾國藩:做人低調內斂,交友志趣遠大,用勞謙廉約束自己
    面對這複雜多變的環境,我們不禁要感嘆,現在不僅做事難,做人更難。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如何呢?是近了還是遠了?工作中遇到不公正的事情,生活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我們應該保持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面對身邊形形色色的人,我們應掌握一種什麼樣的交友原則?應該與什麼樣的人交往呢?
  • 馮唐: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
    你不曉事,再加上又不知人,則從頭到尾做得不對,不能做到平衡、和諧、中庸,不能和他人和睦做事。 因為曾國藩強調了知人曉事的重要性,以及曉事比知人更容易做到,他接著就說:「故恆言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中國的傳統智慧,一直說君子是君子,小人是小人。
  • 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可以參照《格言聯璧》中的2句話
    他還根據道德標準,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論語》裡「君子」一共出現了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由此可見,孔子是十分推崇君子,倡導「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而鄙視小人和小人行為。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辨別君子與小人呢?晚清學者金纓在《格言聯璧》中總結了2句識人口訣,談到了君子和小人的明顯區別,可供我們參考借鑑,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曾國藩的人生智慧 半滿 求缺 三不鬥
    曾國藩說:「吾常見誇己者,以要譽而受嗤也;吾常見媚人者,以求悅而招鄙也。夫士處世,無為可議,勿期人譽,無為可怨,勿期人悅。」曾國藩告訴我們,做人要低調,不要總是誇耀自己。你自以為是的那些成績,在別人看來,根本不算什麼。你到處炫耀,別人嘴上雖然不說,但會在心裡鄙視你的為人。做人,學會保持低調,低調之人,皆成功者。
  • 君子與小人的對比
    君子與小人相對,我們發現,有君子的地方一定有小人,不然也體現不出君子品行的高尚。君子的操守如蘭,存滿迷人的香氣,而小人的氣味如蒿草一樣腥臭。 君子品行高潔,如蓮出淤泥而不染,不會被現實環境扭曲了心性,也不會被現實的人打彎了腰,因為,君子之道在於直,君子的品德就是端正廉潔。君子的一生,生活可以不大富大貴,但是德行一定正氣,沒有汙點。而小人與君子正好相反,小人習慣見風使舵,喜歡口蜜腹劍。君子的正直在小人眼中是愚是笨,是不會轉彎的死腦筋,而小人在君子的眼中是會溜須拍馬的泥鰍,是狡猾而邪惡的模樣。
  • 曾國藩識人術:這九種人不可深交,敬而遠之才是上上策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第一功臣,雖然他天資平庸,但最終位極人臣,除了他的個人奮鬥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另一項能力,那就是善於識人和廣交益友。曾國藩認為交友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肆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佔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曾國藩給子孫的家書中,告誡子孫這九種人不可深交,應斷絕來往,否則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會害了自己。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古人說「寧可終歲不讀書 不可一日近小人」,可見對小人是多麼的深惡痛絕,提醒大家要時刻防著點。孔子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孔聖人在尊尊教導弟子時所說的話,他希望弟子們,都能完善自我,做個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 人們常常識人不明,君子和小人傻傻分不清
    ,鮮不以明珠為怪物,而起按劍之心;小人滑如脂膏而喜其易合,鮮不以毒螫為甘飴,而縱染指之欲。對於真正的君子,因其嚴如介石,不易親近,自己就以為這個人的個性不好,可能心理有毛病,要小心應付,說不定他會傷害自己,所以跟這種人相處要小心防範,必要時先下手為強。這就是:「君子嚴如介石而畏其難親,鮮不以明珠為怪物,而起按劍之心。」為什麼會這樣呢?
  • 從「否極泰來」中認識君子和小人
    《泰卦》寓意君子當道,上下交泰,天下太平。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在這樣清明祥和的環境中,君子們奮發作為,建功立業、利國利民。小人依附於君子,野心隱藏起來,不作為。聖人曰:邦有道,則仕。如果天下太平,君子應當如入仕有所作為。此時不作為,那就是小人。《否卦》寓意小人當道,天下混亂不安。此時小人道長,為非作歹;君子道消,隱藏躲避。
  • 真正的聰明人,都在遠離小人
    一,遠小人社會當中大多數人雖然也有小人之心,但做出背後捅刀子這樣行為的人還是少數,然而當你遇到這樣心氣狹隘,睚眥必報的人時,你就要小心了,因為這樣的人往往都是如蛆附骨,特別是在和平年代,你根本找不出太好的辦法來打擊這樣的人。
  • 農村俗語「寧給君子提鞋,莫與小人同財」是啥意思?道理很深刻
    在人生中,與別人如何相處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而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還必須學會如何去識別人,萬一交友不慎,也許會後悔終生哩。我們的老祖先們就認真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教訓,並明確告誡後來之人,不僅要分清好壞人,還要相機行事。那麼,農村俗語「寧給君子提鞋,莫與小人同財」是啥意思?
  •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和「小人」,是孔子提出的一對人格類型概念,對後世中國人的做人方式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