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KANO模型,分析外賣App功能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21-01-0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的產品功能分析適用於想要建立競爭壁壘,了解當前外賣產品的功能實現度和缺陷的人群/平臺。分析發現,當前主流外賣app的基礎功能無太大差異,亮點功能深挖點外賣背後的需求,能提高下單率,擴展平臺業務。

本文旨在從用戶體驗和產品戰略的角度出發,參考蘇傑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對KANO模型的論述,分析外賣app的主要功能。用戶的必備型需求對應產品的基礎功能——產品必須做到,是用戶對產品定位的依據,例如一個外賣產品的基礎功能就是可以點外賣;魅力型需求對應亮點功能——用戶沒有想到產品想到了,是產品差異性和競爭力的體現。

下文將利用KANO模型對比外賣app的基礎功能、分析亮點功能。

設備:IOS 12.1.4

版本:美團外賣V7.7.0; 餓了麼外賣V8.13.5

時間:2019.3.26

一、基礎功能對比

外賣app的基礎功能包括點單、評價等,其中點單功能是用戶頻繁使用的。因此對比美團與餓了麼點單功能,按照點單主任務繪製了下單流程圖:

美團點餐界面

餓了麼點餐界面

外賣下單流程圖

對比發現,二者的點單界面和流程並無明顯差異。其中,提交訂單界面出現的準時寶、會員等增值服務和超值換購欄(推廣店內熱銷商品,類似於全家收銀臺收銀員的加價購推銷),在支付成功界面跳出紅包分享界面,這類產品延長了用戶的下單流程,但這是由產品推廣策略決定的,流程優化空間小。

同樣,餓了麼支付方式選擇包含在確認下單信息中,點擊確認支付後會直接喚起相應的支付app,支付完成後自動跳回外賣app;美團外賣在提交訂單之後有支付方式選擇的界面,確認支付後喚起相應支付app,支付完成後自動跳回。顯然,餓了麼的流程更加簡潔,少了一個界面展示,用戶體驗更佳。而美團外賣則考慮到對美團支付的推廣策略,犧牲了部分用戶體驗。

可優化的流程:紅包選擇。紅包沒有默認選項,需要用戶手動進入紅包頁面選擇,若能自動匹配最優的紅包(借鑑京東到家),則會減少用戶決策時間,優化下單流程。

二、亮點功能

2.1 好友拼單

發起人在商戶詳情頁選擇「好友拼單」,向微信好友/群發送拼單邀請連結;拼單人接受邀請,在微信外鏈中點餐;所有參與者選擇的菜品由發起人統一提交、結算和支付。

應用場景及需求滿足:

集體聚餐:例如老闆請全組喝奶茶,每人各點所需,無需分帳。在這一場景下,拼單滿足了便捷和社交的需求,一是可以快速收集所有人的點單需求;二是在拼單時可以了解其他人的飲食偏好,線上信息的公開性激發人們展開討論交流,例如為什麼點這種飲料、哪種飲料好喝等等。個人點餐:例如商家起送費和運費太高,多人一起點餐分攤運費、湊滿減,例如在同一辦公室裡的同事一起拼單,這是朋友拼單;還有找不到人搭夥便將拼單邀請發到群裡的,這是熟人拼單。在這一場景下,拼單滿足的是省錢的需求。但個人點餐場景下拼單存在問題,首先,發起人需要跟單獨點單一樣,負責提交訂單到領外賣全過程,此外還需要為其他人代付,增加了個人拼單成本。其次,當熟人拼單時,參與人不能控制發起人是否or何時提交訂單,比較被動,降低參與人拼單意願。

再次,發起人點單後若退出拼單界面則不保留點單內容,需要等待其他人點單,這導致發起人無法採用單獨點單和好友拼單並行;這種設置可能為了防止發起人棄單,但增加了發起人下單的時間成本,也可能導致發起人轉向其他外賣APP單獨點單,降低下單轉化率。

由此可見,好友拼單更適用於集體聚餐和朋友拼單場景,其功能在於降低下單成本,提高分帳效率,擴大社交內容,因此在應用拼單功能時最好消除時間差和空間差,方便交流溝通。

改進建議:

發起人可自由設置拼單時間限制,如15分鐘內無人拼單,則可取消拼單,拼單連結失效,在這期間,發起人仍不能單獨點餐。拼單時效性控制了發起人的時間成本,也保證了參與人的下單效率,提高了拼單的成功率。

2.2 湊單、滿減神器

當用戶選餐後,點餐金額沒有達到起送和滿減門檻,會出現去湊單的按鈕,推薦的菜品為店中的小菜、加料、飲品,價格從低到高,但加入最低價菜品可能仍沒有滿足滿減標準,例如圖中案例差9元滿減,而推薦的湊單菜品價格為5元+,猜測原因是使用戶可重複選擇菜品,例如加兩個5元的菜品。

此外,美團外賣進入點餐詳情頁,有滿減神器按鈕,以套餐搭配的形式呈現,會顯示熱銷菜品搭配和已點菜品搭配,並提供用餐人數建議。而餓了麼對應的功能滿減助手在界面和功能上與美團類似,但是由於上線晚,功能沒有美團齊備,例如熱銷數量和人數建議。

滿減神器與湊單的異同

檔位解釋:外賣檔位分為起送檔、引客檔、湊單檔和拼單檔,菜品價格與檔位緊密聯繫,引客檔是為了吸引用戶,提升訪問量;湊單檔的用戶多是想吃得豐富又想省錢的一人食顧客;拼單檔的目標用戶是有共同偏好並想獲得更大優惠的多人顧客。

在湊單的基礎上,滿減神器擴展了推薦菜品、用餐人數和檔位,目的是提高客單價、促進多人點單,配合好友拼單功能,有利於實現外賣的社交屬性。

有一點需要思考的是,滿減神器只適用於美食,不能選擇其他品類,這需要考慮到用戶的需求和適用的場景,飲品、水果這類個性化,且滿減少、折扣低,單品價格和滿減門檻的設計更適用於個人點餐。

2.3 智能點餐

美團外賣首頁有一個智能點餐的懸浮icon,可根據用餐人數、人均價、主食偏好推薦適合的商家,呈現方式是門店列表,每個門店提供一種符合滿減要求的菜品組合和價格。點擊門店名可以進入門店詳情頁,點擊「該店更多」會提供更多的菜品組合。

適用場景及需求:

單人用餐:銷售小王下午拜訪完客戶很疲憊很餓,想點外賣吃,沒有特別想吃的,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選吃什麼、湊滿減,希望快點點上一份外賣。多人用餐:5個人開會到飯點,想集體點外賣,吃完外賣接著開會,為了節省時間,只需要一個人快速找到適合5個人吃的菜品,且每個人對菜品偏好的寬容度較高,大眾菜就好。因此,智能點餐對應的需求是省時、省力和省錢,適用場景是集體需求>個人偏好,不僅提供了多個門店,也提供了滿減組合,將用戶溝通和決策成本降到最低,提高下單效率。

同樣,智能點餐僅適用於美食類,與滿減神器的設計邏輯類似。

2.4 到店自取

一些商家會開放到店自取,在下單時會出現到店自取欄;外賣平臺也會有到店自取入口。

對大多數想點外賣的人來說,到店自取並不是外賣app的基礎功能和期望功能,它的適用場景從「到家」轉換到「到店」,例如在soho辦公的小王想點外賣,發現一家想吃的店剛好在自己附近,衡量自己的時間和配送花銷,他可能會選擇線上下單-線下自取。

外賣平臺將用戶點外賣的表面需求深挖為用戶省錢、省時的需求,為用戶提供了滿足這一需求的多種功能。對於部分用戶來說,滿足了其省錢、省時需求;對於商家來講,實現線上引流到店,省去了配送成本,提高了商鋪的知名度;對於外賣平臺來說,擴展了平臺「到店」業務,有利於增加用戶粘性,形成閉環式平臺生態。

小結

當前外賣市場呈現631格局,市場較為集中,進入壁壘較高,主要門檻在於市場佔有量和技術方面。用戶的痛點在於食品安全和配送效率,配送員的痛點在於配送安全,痛點的解決需要從政策和技術層面思考解決方案。

當前主流外賣app的基礎功能無太大差異,優化空間小;而開發亮點功能可以突出產品差異性,深挖用戶點外賣背後省錢、省時的需求,提高下單率,擴展平臺業務。

本文由 @潛蛟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如何分析需求,另類的kano模型分析,你需要了解一下
    不管是在產品經理做需求分析,還是互動設計師做需求分析,良好的分析方法是快速有效處理需求的必備武器。在上兩篇技能樹文章中,我們介紹了莫斯科法則和波士頓矩陣分析法。本篇我們來聊聊另外一種需求分析的方法——KANO模型分析法。本文目錄:一、KANO模型是什麼?
  • 在功能需求排序或功能優化中kano模型的一些入門思考
    網際網路產品中,用戶對功能模塊的使用質量或者滿意度是不同的。對於一些功能來說,他對一些用戶是必須有,而對一些客戶超出預期的,而有些功能是沒有必要的,增加了產品的負荷的,有些功能不僅沒有必要,反而使用戶體驗不好。
  • 高級產品經理必備|需求太多優先級怎麼排?完爆KANO模型的WSJF模型
    編輯導語:對於高級產品經理來說,在面對需求很多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去安排優先級呢?本文作者分析了常用的KANO模型和四象限法的缺點,推薦了WSJF模型,並且詳細地介紹了其使用方法,希望能夠帶給各位產品經理們一點啟發。
  • 產品經理不知道這些分析模型怎麼行?
    這裡面只會告訴你模型的名稱,自己拿下去,好好結合場景,項目,提提自己的點。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 作者@ 許洵 (微信公眾號:pmxuxun,微博、簡書 ID:許洵的暱稱)原創發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做需求分析,這樣用kano,才會更高效
    上一篇我們從概念上了解了什麼是KANO模型分析,本文我們從實際運用上說說,怎麼在實際工作中或者說是理想的工作環境中運用KANO模型分析法。先來回顧一下,KANO模型分析法的五個基本屬性,看下圖:1、基本型需求如上圖所示,基本型需求中,在產品設計或者功能開發過程中,你有這個功能用戶的滿意度不會提升的很明顯,都是處於0以下的。
  • 如何利用KANO模型,判斷需求的屬性歸類?
    編輯導讀:產品經理工作中,面對多方需求,該如何對需求的優先級進行排序?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分享了利用模型KANO模型進行需求屬性歸類的方法,並對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展開了梳理分析,與大家分享。一、為什麼要用KANO模型?
  • 如何利用KANO模型,判斷需求的屬性歸類?
    編輯導讀:產品經理工作中,面對多方需求,該如何對需求的優先級進行排序?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分享了利用模型KANO模型進行需求屬性歸類的方法,並對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展開了梳理分析,與大家分享。之前我們小額付費產品團隊中,在處理類似這種優先級排序的時候,都是召集所有提需求的產品一起開個需求會,各自講述一下自己需求的情況和緊急度,然後大家共同表決。雖然看起來很不錯,很民主科學,但實際上在執行的過程中,每個產品經理都會把自己的需求吹的很緊急很重要,但沒有給出一個合理公認的量化結論,以供參考,隨意性還是特別強,幾乎就是「看臉面」決定了優先級。
  • 美柚產品分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那本文主要分析美柚的用戶和功能等方面,並相應的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案。近年來,女性健康管理市場開始顯現出其巨大的潛力。美柚作為以女性健康管理為切入點的綜合性女性app,在女性市場上佔據著重要地位。本文從用戶、功能等方面對「美柚」進行了分析,並從功能角度解構了其中可能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方案。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App體驗報告及改進建議
    產品概況背景介紹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是中國最大、最活躍、最具人氣產品經理學習、交流、分享平臺。社區目前擁有300萬忠實粉絲,其中產品經理佔比50萬, 中國75%的產品經理都在這裡。產品經理這款APP是繼Web端之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推出的移動端產品,更加便於資訊信息的獲取以及產品經理之間的交流學習。產品簡介產品經理這款App主要以業界資訊動態,產品的互動設計運營等相關的文章為主,也有著關於行業招聘,職場攻略的文章,是一款將產品經理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部涵蓋進去的App。
  • 從KANO模型,分析B端客戶的產品設計滿意度因素
    編輯導語:KANO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本文從KANO模型出發,分析了B端客戶的產品設計滿意度因素都有哪些。
  • 需求分析方法論—Kano模型
    上一篇文章《產品經理需要了解的知識體系》中提到了需求分析的四種方法,在這一章中我將給大家講解一下「Kano模型」分析方法。來源概述Kano模型是狩野紀昭教授發明用來管控用戶需求分類與優先級規劃的方法,這個方法本不是業界提出,但是由於與產品經理的貼合度極高,所以也被廣泛運用在產品行業中。
  • 片刻App產品分析報告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成熟的產品每一項功能都有其背後的邏輯,都是經過嚴格的數據分析以及用戶研究得來的,目的都在提供給用戶更好的體驗。一、產品背景與簡介1.3.分析目的根據產品的定位,分析其中內容是否符合產品定位,內容的形式如何、展現形式如何,是否有更好的展現方式,以及在各項功能上是否還有進步的空間,學習產品功能、模塊背後的邏輯。二、產品分析1. 產品定位文藝青年用文字和聲音的情感交流社區。2. 用戶需求分析
  • 外賣產品中「任務&獎勵」功能分析
    導讀:「做任務拿獎勵」的功能模塊其實在很多產品中都和業務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外賣產品會在功能逐步完善後加入這個部分。為什麼呢?02 「任務&獎勵」功能分析做任務得獎勵,名字決定命運,最基本的功能邏輯也很簡單。用戶在產品中做設定好的任務,然後拿到對應的獎勵。這是功能本身能夠成立的邏輯。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是如何改變產品在用戶心中的位置的呢?小美果園是美團近一年新上的一個功能模塊。
  • 產品經理崗位職責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BRD),詳述如何利用潛在的機會。通常採用產品需求文檔(PRD)來進行描述,PRD可能包含如下信息:1)        產品的願景2)        目標市場3)        競爭分析4)        產品功能的詳細描述5)        產品功能的優先級6)        產品用例(Use Case)7)        系統需求
  • 如何利用「KANO」分析需求,排優先級?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在工作中經常會用到KANO模型,它可以幫助企業了解不停層次的用戶,對用戶的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如何利用KANO分析需求進行排優先級,我們一起來看一下。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工具,其工具的目的就是為了辨別需求的類型,以便在有限的資源下提高用戶最大的滿意度。
  • 如何利用營銷管理STP理論,思考用戶定位?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在進行產品範圍的匹配中,將目標用戶匹配篩選,根據產品範圍和各類因素,篩選匹配精準用戶。二. 如何利用STP理論思考用戶定位?一個好的定位既能立足於現在,又可以放眼於未來。【STP理論】僅是用於思考用戶定位的其中一個模型,不具有唯一性。
  • 電商返利APP競品分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一、項目概述1.1 競品分析描述分析市場直接競品和潛在競品,優化產品核心結構和頁面布局,確立產品核心功能定位。了解目標用戶核心需求,挖掘用戶魅力型需求,以及市場現狀為產品迭代做準備。這一結果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產品功能是否能夠滿足用戶購物的相關需求,是以後產品開發的重要依據。
  • 產品經理10大基礎技能(4):用Python建立並分析RFM模型
    本篇背景先講Python對產品經理的作用是分析產品,便於做出更科學的產品決策;然後詳細講解Python分析RFM的方法和步驟,最後分析並建立RFM模型。結果輸出基於Python可視化分析的產品優化觀點。
  • 虎撲APP產品分析報告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從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五個方面對「虎撲」APP進行了產品體驗與分析。並以「騰訊體育」作為競品,結合虎撲自身的特點與其進行了核心功能對比,最後提出了虎撲新版本的迭代建議。
  • 洋碼頭產品分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將從如下方面進行分析:行業分析競品分析產業鏈分析核心業務分析產品迭代分析產品結構分析運營分析總結一、行業分析行業分析模型的選擇:分析行業較為常用的分析模型有PEST,SWOT,波特五力模型等。目前主流的分析方法有 SWOT 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法、PEST 分析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