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報記者組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人們期待,一個創新活力迸發的有福之州。
如何進一步打造創新平臺體系?如何進一步培育創新主體?如何進一步集聚創新人才?……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開幕後,委員們圍繞強化科技創新,聚焦「科教興城」熱點,踴躍建言獻策。
如何進一步打造創新平臺體系?
【亮點回眸】
「十三五」期間,全省首批創新實驗室——光電信息創新實驗室落地,馬尾物聯網開放實驗室、清華—福州數據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建設穩步推進。全市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及(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逐年增加。
【委員獻策】
「建議緊扣中央和省委、市委全會部署要求,統籌推動科創平臺建設。」市科協在向大會提交的提案中建議,要從聚焦產業鏈、機制創新和要素保障三方面,高標準統籌推動科創平臺建設。
市科協建議,在聚焦產業鏈上,成體系規劃科創平臺,分類培育壯大各類科技創新平臺,鼓勵園區培育特色科創平臺;在聚焦機制創新上,提升科創平臺建設質量,整合資源,把福州打造成國家科技創新的東南中心;在聚焦要素保障上,釋放科創平臺運行活力,加快推進科學城、濱海新城、「三創園」建設,優化空間布局和產業規劃。
政協常委林實是閩江學院軟體學院的學科帶頭人,他建議,要把創新政策供給作為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強財政、稅收、產業、金融、政府採購、社會平臺等政策協同,進一步強化高校科研院所服務區域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剛柔並濟的全鏈條人才、項目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
【部門聲音】
市科技局:強化科技載體建設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市科技系統將繼續強化科技載體建設,推進自創區福州片區建設,加快「三創園」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推動福建科技城建設;完善科技平臺建設,強化光電信息創新實驗室、積極籌建柔性電子創新實驗室等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積極推進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建設。
如何進一步培育創新主體?
【亮點回眸】
2020年,新增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100家,總數達550家;進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公示的企業1003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2000家,淨增數連續三年全省第一。
【委員獻策】
「對比發達地區,我市科技創新體系仍有短板,『三創』活力略顯不足。」民盟福州市委會建議,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優化資金使用效率。一方面,要加大研發投入分段補助政策的落實,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另一方面,要鼓勵各級財政、各科技園區、孵化平臺等增設各類創業投資基金,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此外,還要注重發揮財稅及相關科技創新引導作用,激發企業研發熱情,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重點產業。
政協委員林文忠長期在高校從事教育科研工作,對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感觸頗深。「最近,大學城成了福州發展的熱詞,隨著打造全國一流大學城的號角吹響,源源不斷的活力正注入這片熱土,也對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林文忠建議,要結合我市高校特點,圍繞社會需求,加大省重點實驗室、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設力度,大學師生也要有擔當精神、奉獻精神,既紮實做好理論分析,又能把技術轉化為實踐應用,在產學研用方面深化融合,助力大學城成為吸引人才、產業、項目集聚的「強磁場」,助力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
【部門聲音】
福州高新區:構建「多位一體」創新體系
福州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為抓手,以大學城作為創新心臟,堅持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深化落實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四鏈融合」。同時,將實施R&D投入穩增、高新技術企業倍增等行動計劃,形成政產學研金介用「多位一體」創新體系。
如何進一步集聚創新人才?
【亮點回眸】
「十三五」期間,福州市在人才引進上持續發力,四屆「榕博匯」成功舉辦,已成為福州人才工作的重要品牌。同時,我市積極培育「閩都英才」「雙百計劃」「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等科技創新創業人才。
【委員獻策】
政協委員曹衛建議,要根據當前發展的需求引進相關領域的人才。「當前,福州正在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這一過程中,涉外法治尤其重要。」曹衛認為,應當在制定相關人才引進政策前,召集各行業人員開展充分調研,在進行人才需求預測後,推動靶向式精準招才引才工作。
民進福州市委會也關注這一議題。他們建議,制定實施國際化人才引育規劃,打造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構築更高層次的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強化海外人才長效服務機制,加強國際化本土人才的培養。
此外,政協常委葉誼也結合身邊實例提出相關建議。葉誼認為,要健全服務保障體系,積極幫助人才解決住房、醫保、子女就學等實際問題,讓人才高高興興地留在福州、安安心心地投入工作。
【部門聲音】
市人社局:壯大高素質人才隊伍
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推進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精準引才力度,進一步支持留學歸國人員創業。啟動人才安居、子女教育、醫療健康服務保障工程,進一步加大人才住房保障供給力度和人才政策、平臺、服務配套,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