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圍棋雅史
《重屏會棋圖》,五代南唐周文矩繪
西夏時期的棋盤殘塊及棋子
漢代陶製棋盤殘塊
近日,神秘棋手Master(大師)橫掃棋壇,中、日、韓等國的頂尖棋手如柯潔、聶衛平、常昊等相繼敗在Master手下。在與古力決戰前,已經取得59連勝的Master終於揭曉了自己的身份,它就是去年大出風頭、戰勝李世石的AI機器人AlphaGo(俗稱「阿爾法狗」),Master最終戰勝古力,取得60連勝。
這對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圍棋來說,意味著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啟。簡簡單單的棋盤中,蘊藏了數不清的故事,同樣,更多的故事還將通過棋盤延續下去。
如今,圍棋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職業。殊不知,在數千年前,圍棋不僅有著濃厚的「工具」色彩,而且人們對圍棋的評價並不高,不少人認為下圍棋是浪費時間和人力的「不孝」表現。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圍棋也從一個被貼上「博弈」這個不太光彩標籤的遊戲,成為一種風雅之事,在文人雅士中得以發揚光大。
圍棋起源說法多樣
「琴、棋、書、畫」說的是中國古代四大藝術門類。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圍棋是古人喜愛的娛樂活動,幾千年來長盛不衰。在數千年的歷史裡,誕生了無數的圍棋高手,他們在這小小的棋盤上,發生了太多的故事,而且對弈之風一直延續至今。
正因為廣受人們的喜歡,在追溯圍棋的起源時,不同時代的人摻雜著不同的情感,做出了不同的解讀。這也使得圍棋的起源之說變得撲朔迷離。不過,在這些多種多樣的說法後面,都有一個共同點:有著濃厚的「工具」色彩。
其中流傳最廣的是要屬「堯舜造以教子」的說法。晉朝的張華在《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其法非智者不能也。」從這個記載來看,堯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後人在反對下圍棋時,常常會引用這個起源傳說。比如東晉大將陶侃曾沒收部下的圍棋和博具,全部扔到長江裡,並且聲言:「圍棋,堯舜以教愚子……諸君並國器,何以此為!」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明帝熱衷圍棋,有大臣曾以「堯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為理由,勸皇帝放棄這一愛好。
這個起源說有很多不確定之處,其實,《博物志》的張華在提出這個觀點時,自己也並不是特別肯定,所以他才這樣寫:「或雲舜以子商均愚」,只不過後人在提出「堯造圍棋」這個說法時,有意無意中隱去了張華那句話中「或雲」這個關鍵點。
另一種圍棋起源的說法是「戰爭說」,唐朝詩人皮日休在《原弈》一書中說,「則弈之始作,必起自戰國,有害詐爭偽之道,當縱橫者流之作矣。」
在皮日休看來,圍棋與兵家之道有著相似之處,他由此推斷圍棋起源於推崇權術的戰國。在皮日休明確提出「圍棋起自戰國」說法的幾百年前,漢朝的馬融在《圍棋賦》中曾有類似的推斷:「略觀圍棋法於用兵。」
不過,根據一些文獻的記載,早在戰國之前的春秋時代,圍棋就已流行起來。例如春秋時代成書的《左傳》就記述了一段用圍棋作例證的對話:「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偶,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可免矣。」由此可見把圍棋的起源說成是戰國時期的產物,顯然與事實相悖。
還有一種比較有趣的起源說,即圍棋起源於「八卦」,因為在圍棋中涉及了關於八卦、天文、地理之類的知識,甚至還有人認為圍棋是《易經》的工具。
漢代史學家班固在《弈旨》中指出:「局必方正,象地則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陰陽分也;駢羅列布,效天文也。」北宋翰林學士、棋手張擬寫的《棋經十三篇》認定「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黑白相半,以法陰陽。」南宋理學家陸象山也說圍棋「此河圖數也」,而河圖被認為是八卦的原型。
近代圍棋大師吳清源在書中也曾說過:「圍棋最初不是一種爭勝負的遊戲,而是佔卦,天文《易經》的工具」,吳清源認為,「棋盤上像現在的一樣,畫有一道道的線,用白子和黑子來推測陰陽的變化。」這種八卦起源說給圍棋賦予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八卦起源說其實有諸多值得商榷之處。《易經》是商周時代的文獻,如果那個時代就有了棋盤,其規格也不會像現代棋盤一樣:縱十九道,橫十九道,共有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據文字記載,圍棋流行到東漢時期,棋盤才發展到橫豎十七道的規格。東漢邯鄲淳著的《藝經》,就清楚地記述:「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
秦漢前對圍棋多為負面評價
有意思的是,在秦漢以前的歷史記載中,圍棋很少獲得正面評價。當時的人們常常將圍棋和當時流行的另一種遊戲「六博」並提,合稱「博弈」。《論語·陽貨》中記載孔子的話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這句話就是說,「整天吃飽了飯,什麼事也不做,是不能取得成就的。不是有擲彩對弈的遊戲嗎?乾乾也比閒著好。」由此可見,在孔子眼裡,下圍棋僅僅比飽食終日稍微好一點。孟子更進一步,將「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看作浪費糧食的「不孝」行為。
孔孟之道對於圍棋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當時的生產力低下,對弈則大大影響了人們勞作的時間。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圍棋的發展比較緩慢。到了漢代,圍棋逐漸開始在宮中流行。據《西京雜記》記載,每年八月四日這一天,戚夫人總要陪高祖劉邦下圍棋。
東漢時期,圍棋活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間,出現了一些有關圍棋的專著。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寫有《弈旨》一文,這是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圍棋理論文章。班固的學生馬融,寫了一篇《圍棋賦》,內容比《弈旨》更豐富,對棋藝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國時期,圍棋出現了大的發展,湧現出大批優秀棋手。「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就是一位高手。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亂了,王粲憑著記憶,重新擺出了原來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他們用布把復盤的棋局蓋起來,請王粲再重擺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擺出了打亂前的棋局。下棋者揭開罩布,兩盤棋局相對照,不錯一子。王粲在《弈旦評》(明代馮元仲著)中被譽為「弈中神人」。
在漢代至三國時期,反對圍棋的觀點也大都沿襲孔孟的偏見。西漢賈誼說:「失禮迷風,圍棋是也。」西漢劉安在《淮南子》中說下圍棋太浪費時間,如果用下棋的時間去讀書求學問,「聞者必廣矣。」
(責編:魯婧、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