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深圳GDP12634.3億元,同比增長0.1%;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2.2%,明顯好於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8%,增速較一季度提高23.9個百分點;網際網路和軟體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9.7%……
面對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和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深圳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向好,經濟運行回升態勢明顯。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來臨之際,深圳GDP增速從一季度的-6.6%到上半年的0.1%,走出了一條「V」型反轉曲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半年報」,拼出了一份難得的「成績單」。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0.1%的背後,是深圳經濟展現良好的發展韌性,是深圳這座創新城市的主動作為。今年以來,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深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爭取全年經濟發展取得好成績,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惠企「及時雨」,提振企業發展信心
「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面對疫情影響,深圳主動作為。2月7日,深圳出臺應對疫情支持企業共渡難關「惠企16條」政策,通過減免、補貼、緩繳等各種方式為企業直接減負超過600億元,其中財政支持超過100億元,帶動全社會形成為企業共同減負、共渡難關的良好氛圍。
「今年2月初,羅湖區政府在得知我們資金周轉及企業運用困難後,雪中送炭,為我們協調了3.7億元資金用於進口肉產品採購,並以貼息的方式降低我們貸款成本。」深圳市優合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潔告訴記者,在羅湖區政府的支持下,優合集團在上半年取得了來之不易的穩定增長。
劉潔表示,深圳支持企業不遺餘力,真金白銀幫扶企業,助力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推進企業加快復工復產,拓展國內國際市場,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可以說,深圳「惠企16條」政策就像一場「及時雨」,給企業吃下了發展的「定心丸」。
深圳商事主體總量和創業密度,已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隨著深圳「惠企16條」政策的實施,更堅定了商事主體的投資信心。據深圳市商務局投資推廣處副處長魯雲帆介紹,上半年,深圳新登記商事主體237209戶,同比增長1.3%。其中,企業151144戶,同比增長14.9%,為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全新活力。
今年,深圳還推出有「一號改革工程」之稱的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涵蓋14個重點領域、210項改革舉措,全面打造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在克服疫情和國際形勢等外部因素導致的困難下,深圳優良營商環境吸引了全球投資者青睞。上半年,深圳實際使用外資42.83億美元,同比增長5.04%,佔全國比重達6.3%;商務系統推動落戶重大招商引資項目83個,新增註冊資本441億元,引進日本豐田、英國保誠等重要項目。
魯雲帆表示,包括眾多世界500強的高管在內,外商普遍認可深圳營商環境,看好深圳投資前景,不斷追加投資,投資方向越來越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高端領域挺進,目前已吸引29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深圳投資。接下來,深圳將加強目標研判,研究疫情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影響,精準梳理目標引進企業;加大力度研究儲備超常規的招商政策,結合招商政策優惠和營商環境優勢,進一步加大對外資項目、製造業項目、總部項目等引進力度。目前,深圳挖掘並跟進的重大招商引資項目還有147個。
創新驅動,先進位造業迅速復甦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企業來說,既是「危」也是「機」,深圳不少科技企業在助力抗疫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發展,為疫情陰霾籠罩下的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一線希望。
據南山區區長黃湘嶽介紹,在疫情爆發期間,一大批南山「智」造火速馳援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等抗疫前線。其中,包括中建科工的ICU病區室鋼結構製造工程、騰訊的AI應急專用CT裝備、邁瑞的高端醫療設備、達實智能的應急負壓隔離病房解決方案等。這些企業提供的技術和產品,為重大醫療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這些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不僅有效改變了過去以『人海戰術』為主的管理服務模式,還大大提升了工作的精準性和實效性。」黃湘嶽表示,這些先進位造的標杆企業,其戰「疫」科技在國內外不僅得到了廣泛應用,海內外市場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如邁瑞醫療自春節緊急復工組織生產,平均產能提升了3-4倍,全力向抗疫前線輸送呼吸機、監護儀等關鍵設備,一季度營收同步逆勢上漲了21%,為全球各國累計交付了設備20多萬臺;安保科技作為全國取得有創呼吸機歐盟強制性CE認證的8家企業之一,半年來保持高速運轉,先後出貨約6000臺,產值達6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0倍;麥科田生物醫療作為國內高端智能輸注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生產提供注射泵、輸液泵等產品14萬餘臺,上半年產值超4億元,同比上升近5倍;騰訊開發了微信在線問診平臺、疫情小程序,普渡科技推出了送餐機器人……
邁瑞醫療、安保科技、麥科田生物醫療……僅僅是深圳先進位造業的一個縮影。得益於深圳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不斷夯實先進位造基礎,製造業特別是電子信息製造業率先在疫情中恢復,實現逆勢增長。統計顯示,上半年,深圳先進位造業增加值增長2.4%,佔規上工業比重為73.3%,較去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2%,佔規上工業比重為67.4%,較去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22.2%,增速由負轉正,明顯好於全國、廣東和其他一線城市。此外,與疫情相關的行業繼續逆勢增長,如專用設備製造業受益於呼吸機等醫療器械大銷增加值增長5.6%。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深圳有的放矢的政策支持,推動企業不斷根據市場需求轉型升級,深圳工業企業在抗疫中挑起了「大梁」,如比亞迪迅速研發轉產,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企業。深圳僅用1個多月的時間,口罩日產量從不足2萬隻提升到1000萬隻,口罩機、防護服、呼吸機、隔離服、檢測試劑盒、智能監測檢測系統等防疫物質產能短時間裡迅速提升數倍甚至數十倍,一大批深圳先進位造企業迅速帶動深圳製造業加快復甦,持續改善工業企業效益,創造了新的「深圳速度」。
「新增千億投資工程」,大項目成「壓艙石」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投資特別是重大項目投資,成為保民生、穩就業的「壓艙石」。統計顯示,上半年,深圳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8%,增速較一季度提高23.9個百分點。
重點項目、重大工程是關係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定海神針」,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深圳把今年列為「重大項目攻堅年」,計劃安排重大項目487個,年度計劃投資2005.2億元。軌道交通、5G基礎設施、重大民生工程等一批「新基建」重大項目建設「加速跑」,為深圳新一輪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今年初,總投資達123.3億元的深圳機場三跑道擴建項目開工。項目建成後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60萬噸目標,飛行區等級為機場最高的4F級,可滿足所有大型客機的起降需求,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機場群建設提供支撐。
6月23日,備受關注的皇崗口岸重建項目「三開」工程啟動。據深圳市口岸辦黨組書記、主任王守睿介紹,皇崗口岸是我國第一個、也是深港之間目前唯一實行24小時通關的大型陸路口岸。根據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空間規劃,新口岸將在旅檢區原址重建。新口岸用地面積8.7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40萬平方米,較原有面積可釋放土地約50萬平方米用於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方開發。
6月29日,穗莞深城際鐵路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至前海段開工和深圳「新增千億投資工程」首批163個項目集中啟動,總投資約1351.1億元,本年度計劃投資約282.4億元。
今年是5G基礎設施的重要攻關年。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徐志斌介紹,深圳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5G產業等新基建項目加速發展,計劃於8月底累計建成5G基站4.5萬個,實現5G網絡高質量全覆蓋。根據建設進度安排,有望提前完成這個目標。同時,深圳加快工業網際網路發展,以構建核心支撐、融合應用、生態體系三大體系為總體布局,提高關鍵技術支撐能力,面向重點行業開展創新應用,打造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示範基地。在應用模式上,不斷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創新探索,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呈現出融合應用逐漸豐富,應用生態日趨成熟的良好發展態勢。速加網、衣全球等一批「網絡工廠」,創新了「總部(深圳)+工廠(珠三角)」進行跨地域生產製造的新模式、新業態。
今年以來,深圳以更高的要求、更大的力度、更開放的思維,堅定不移地推進「新基建」建設。目前,深圳市區兩級聯動謀劃梳理出了首批「新基建」項目總計95個,總投資達4119億元。在粵港澳大灣區、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下,深圳正以「新基建」為發力點,特別對於一些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主動通過數據開放、場景開放、業務開放,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造更多示範項目。
一體推進,助推穩外貿基本盤
疫情期間,3D印表機出口量激增。作為中國3D印表機製造企業重鎮的深圳,憑藉雄厚的外貿基礎,積極拓展新業態,賦能轉型升級,引領整個行業迎來全新商機。作為消費級3D印表機廠商,深圳市創想三維科技有限公司今年3-4月份海外銷量同比翻了6倍,預計今年出貨量是去年的3-4倍。
今年以來,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嚴重衝擊,不少產品的零部件斷供。而在深圳,以快速、小批量、無模具、柔性製造、按需生產為特徵的3D列印企業繞過這些供應鏈斷點,積極打通線上渠道,依託跨境電商平臺揚帆出海,實現逆勢增長。
事實上,疫情期間,深圳跨境電商迎來發展「新風口」,展現出強大市場潛力。深圳海關全力支持跨境電商全業態運作,保障跨境電商B2B出口業務在深圳成功落地,出口貨值全國第一。上半年,深圳海關跨境電商進出口總值148.5億元,同比增長2.8倍。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因地制宜,出臺新的政策措施,為外貿發展注入「新動能」。上半年,深圳海關通過優化創新,暢通物流,在「MCC前海」的基礎上,整合海運、航運、陸運物流要素,推出組合港、東西部港區一體化、「整船換裝」等物流新模式,實現單個貨櫃運輸成本降低300-500元;通過多式聯運,開通「深-贛-歐」等跨區域中歐班列路線,打通「一帶一路」要素流通「大命脈」。
新業態,助力深圳外貿出口贏得全國大中城市「半程冠軍」,穩住外貿基本盤。據深圳海關統計,上半年,深圳進出口總額1.34萬億元,其中出口達7150.4億元,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特別是第二季度進出口值同比由一季度下降11.6%轉為增長9.9%,反彈勢頭十分明顯。深圳外貿進出口在全國、廣東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今年以來的嚴峻複雜形勢,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