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瀋撫示範區管委會辦公樓的地下二層,一個以殘羹剩飯為食的「大傢伙」吸引了許多人的好奇心:1噸餐廚垃圾經過它處理後,變成了100公斤有機肥;全程達到國際溼熱殺菌標準,從源頭防控風險;智能化短時高效運行,減量達90%以上······「吃」進殘羹剩飯,「吐」出能源肥料,一臺看似簡單的設備為何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它又是如何實現「變廢為寶」的呢?讓我們一起揭開這臺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設備的「神秘面紗」。
餐廚垃圾具有高水分、高油、高鹽、高有機物質、易腐敗等特徵,具有一定的資源利用價值,但如果不能在產生後及時處理,則會錯失變廢為寶的良機,尤其在夏季高溫時節,更會加速餐廚垃圾的腐敗,不但影響環境衛生,更是極易滋生細菌、危害人體健康。
示範區管委會食堂每天為工作人員提供就餐服務,管委會辦公室聯合物業公司通過宣傳引導和有效監督,「舌尖上的浪費」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每天產生的一定量的廚餘垃圾仍然需要進行有效處置,辦公室從實際出發,經過反覆調查論證,最終確定引進了這臺智能化餐廚垃圾處理設備。該設備由上海藝邁實業公司聯合同濟大學共同研發,獨創能源梯級利用技術+全程自動化處理,相同工況下與同類產品相比可節能40%以上。
▲餐廚垃圾處理完畢後的固體殘渣。
餐廚垃圾通過自動上料稱重系統被送入清洗箱,經過衝洗、攪拌、壓榨後,初步分離物料中的油、鹽成分,隨後固體物被推送到撕碎處理系統,在這裡進行離心篩選,高溫烘乾殺菌後變成殘渣輸出,成為有機肥料,而液體連同衝洗的廢水則進入油水分離系統,提取出油脂,成為工業用油原料。
▲油水分離處理後排出的少量油脂。
「這個『大傢伙』每天能處理餐廚垃圾達600公斤,儘管它『吃不飽』,但卻為示範區餐廚垃圾處理髮揮著重要作用,我們也正在與回收方進行對接洽談,讓這些處理後的原料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進一步探索其他環節的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建設『綠色示範區』做好細節工作。」管委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就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推進實現餐廚垃圾的資源化處理只是瀋撫示範區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而正是這樣一項項紮實的舉措和行動,正推動著示範區向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