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藍科技
正當新零售開始成為主流商業模式的時候,大家本以為原來的線上與線下早已罷兵言和成為相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近日一場關於線下手機專營店主與小米副總裁盧偉冰之間的互懟,又似乎揭示了線上與線下之間其實並不是那麼的「和諧」。
近日,一位自稱為手機店家的網友表示,「新零售簡直就是個笑話,我就是賣手機的,賣一臺華為我能純賺300-500+,賣一臺小米我能賺50-200,這麼一小點利潤,我還要包小米的售後,我吃多了賣小米,賣小米手機連房租店鋪電費都交不起,我賣小米幹嘛?」
如此一番性情之言卻引來小米副總裁盧偉冰很不愉快。
隨即盧偉冰怒懟,其直接回應:「新零售就是要淘汰你這類商家。」
不過從二人的互懟之間我們其實可以梳理出以下幾個看點:
首先,華為手機的生產結構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代工,二是自己獨立生產,核心零部件方面大部分是由自己研發生產;而小米不管是從整機組裝還是零部件等核心技術的獲取基本都是靠採購。所以基於這一點小米的整個生產成本其實是相對較高的。
如果小米像華為一樣採用大部分線下實體店銷售必然會進一步加重成本負擔,所以小米肯定要壓縮整個流通環節當中的成本支出,才能保證其一直對外堅稱的性價比優勢。
所以這也是小米投入重金打造「小米生態鏈」的原因之一,因為在小米看來,其本質就是要簡化整個生產鏈條,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效率極高,而效率提升的一個明顯作用便是整個流通成本的降低,以期達到「降本補利」的效果。
所以小米與華為之間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經營模式。
客觀來說對於小米這樣在核心技術層面相對匱乏的企業,如果想要保證競爭優勢,無疑從壓低價格入手是最傳統也是最見效的手段,因為其實現在來看整個智慧型手機行業之間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距,無論從手機配置還是功能性來說都相差不大,並不會拉開本質上的區別。
對於此前市場熱炒的摺疊屏手機從設計方面看應該算得上是一個開創性的升級,但現在來看也並沒有持續保持熱度,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度也僅是曇花一現,至於後續是否能夠成為助推智能機市場二次飛躍的「燃料桶」,筆者還是持保守態度。
其次,我們從以上的互懟還可以看到,小米手機的價格優勢卻是如小米官方所承諾的一樣,但如果華為現在變換策略,同樣以小米模式進行銷售,成本也應該會相應大幅降低,如此一來小米在價格方面的壓倒性優勢可能將不復存在。
但問題就在於華為任正非曾經多次公開談論過不會讓同行太難過,核心主旨其實可以總結為,「商場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此番言論多見於前段時間國外高通、谷歌等外企對華為發難之際,也就是說華為覺得在同行競爭之間沒必要太過激烈,自己賺錢的同時也應該給對手留下一些生存空間,處處表現了有錢大家賺等「共贏」的處事態度。
不過這樣對外企表現出的「寬大胸懷」是否也會一如既往的直堅持用在國內企業身上呢?例如小米、OPPO、vivo等等。
所以華為此前的這番處處透著「寬大胸懷」的共贏理念,到底是為了舒緩前段時間的緊張局勢而在整體戰略上打出的一記太極拳,還是真的心口如一呢?
大家應該還都記得2019年的第一場友商互懟似乎就是發生在小米與華為之間,到底是什麼原因把天生一副儒雅氣質的雷軍逼到竟然放出「生死看淡,不服就幹」綠林豪言呢?
所以從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華為所表現出對友商的「寬大胸懷」在國產品牌小米身上似乎是打了折扣的。華為對待小米與對待谷歌、高通好像也是選擇了兩把不同的標尺。
當前國產製造品牌正處於集體出海的十字路口,所以對於國內的這些企業來說,在通往國際秩序的道路上,國內的企業是應該選擇對抗還是選擇夥伴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