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有間書房」,一個展覽雅集見出的文人狀態與書卷氣

2021-01-05 澎湃新聞
書房總是瀰漫著墨香、書香,所謂「此心安處是故鄉」。唐代劉禹錫有《陋室銘》,東坡有雪堂,元代倪雲林筆下有《容膝齋》,明代徐渭則有「青藤書屋」,近代周作人有「苦雨齋」……對文人而言,書房不僅呈現了心志,也體現出修養與人生的境界,或者說,書房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當下,「有間書房」當然未必是一個奢想,但何謂書房,書房到底意味著什麼?當「書房」成為一次雅集與展覽時,又會呈現出怎樣的情景?上海安簃藝術空間正在舉行的「有間書房」展是一個文人雅集的書畫展覽,並連同文人書案的文玩器物同時展出,有意思的是,書畫作品中同樣呈現的是書房一角或文房收藏,見出一種書卷之氣。展覽同時,主辦方還就「文人藝術與書房」舉辦了座談。「有間書房」展覽現場

書房雅集,磨墨揮毫

上海安簃藝術空間(銅仁路90弄4號)在舉辦「有間書房」展覽的同時,來自藝術界、教育界、文博界的相關人士與參展者近日就「文人藝術與書房」等話題進行了座談。以下為發言摘要:

「有間書房」展覽現場,沈偉畫作與賞石

沈偉(參展者、湖北美院教授):「有間書房」是屬於文人的

書房是個很個人化的小空間,或自己在裡面做些學問之事,或同道好友相聚,認真的扯些八卦,至於各類長物相伴,不過就是一些大孩子們助興的玩具。但近些年,文人書房或者文人空間成為了一個熱題,似乎戲份很足,乃至大多成了為閒適而閒適的談資。因此說實話,我平時是有點迴避的。

但安簃做的這「有間書房」很好,為什麼?因為它真是屬於文人的。我們這群人的本業,有做文博的,有做文獻考據的,有研究藝術史的,有做文藝編輯的,當然也有專職畫家。不僅都有著作,同時書畫也見長,也都雅好文房器物。另外,策劃人也是長期做獨立電影和研究的,同時還研究賞石,研究硯材,甚至自己鑿硯。所以說,大家平時就是真玩的,而不是擺擺樣子的小情調小清新,如此濟濟一堂,就比較豐富了。

我同時也在想,純粹的書房,應該是有些自甘枯燥、自甘冷清的,那是學問本色嘛,似乎很難去滿足外人的文學化要求和想像,但通過策劃人的統籌,現在這個書房裡,字畫和各類物件羅列有致,卻顯得非常誘人了。所以我再來看這個「有間書房」,是介於中間狀態的,介於學術和生活之間,沒有純書房的高冷,也沒有迎合閒適的「作」,只是相對多的呈現出生活常態的腔調而已。因此,它和我們在座每個人自己比較專業的書房不同,是把我們各自書房中共同共通的那些令人愉悅的方面集中起來了,放大了,顯豁了。

這就很有意思了,因為「書房」二字之所以在今天為更多人心嚮往之,也在於它能把美學和心境落到實處。而我們這群人的日常狀態也就是這樣:讀書、作文、寫字、畫畫、玩點文房器物,有空的時候,也相互走動一下,聚到某個書房畫室,聊個天、曬個寶什麼的,樂在其中。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這個展覽活動,有一個字是可以拿出來說的——那就是「真」。

古代繪畫中的書齋(局部)

餘啟平(參展者、畫家):不斷地尋找自己「丟失的鑰匙」

「有間書房」這主題非常有意思。「有間書房」是多麼的奢侈,在書房裡首先有自己喜歡的書,有自己喜歡把玩的古硯、筆、墨、石頭、各類古董小擺設,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躲入書房翻閱自己掏來的各類舊書,把玩眼前的小古董,我覺得這其實又是現代人應有的關注。尤其是愛美術,讀過一點點書的人,受過一定教育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一邊喜歡現代追趕著當代,一邊是回過頭去鑽入自己的書房,欣賞著古董暢想於傳統,就像一個人往返於回家的途中,在不斷地尋找自己「丟失的鑰匙」,我好像如此。作為畫畫的人來講,這種尚古的現代主義我很喜歡,至少我是這樣想的。

「有間書房」展覽現場,餘啟平畫作(局部)

彭萊(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
授):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留意於物

我平時不收藏,所以對這個話題挺外行。做美術史接觸到古代書畫,對其中的真偽贗仿也有一些概念。我記得有次到朋友家裡,屋裡全放的各種玩物,跟我說這個是宋瓷,汝窯、官窯,我就在想哪有這麼多真的呢?當時我心存疑慮,不覺得那真是宋瓷,當然如果真是宋代的,我也會肅然起敬,因為這個上面是歷史。我想說的是,其實,如果是現在比較好的仿汝窯,仿宋瓷,在我眼裡也是一樣的,因為,市場上假的太多,真正的真貨也不是我們這些人能買得起的,不如玩一些乾淨的仿造品,或者是新的手作品。如果有個圈子,大家各有擅長,相互交換、贈送,是友誼的見證、相互的尊重,多好。

我對古書畫也是一樣的,這個想法可能很幼稚。九十年代吧,有一次跟阮璞老師一起去看二玄社的複製品,那個時候在國內看不到原作,當時就覺得特別好,看到《鵲華秋色圖》,我就想買,500塊一張。老師跟我說,500塊可以買好多書啊,然後我就沒買。我現在很後悔,因為後來我又買過一些古畫複製品,價格已經是翻了好幾倍。我是想說,這種級別的名畫的複製品,我們買來是學習的,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樂趣。但如果是一幅不入流的畫,你不喜歡,哪怕值錢,也不用收。當然,我實際上連不入流的畫也買不起的。

我不知道搞收藏的人是不是都戀物,我想,物,這個東西,不能貪,也不能沒有。所以蘇東坡有一句話,「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留意於物」。我猜蘇軾的情況可能也是差不多,他應該不會買得起那些大名頭的名畫,所以,他教育駙馬爺王詵,說,如果寓意於物的話,哪怕是個小東西,雖微物足可以微樂。如果過於留意於物,哪怕是很好的東西,也足讓你得心病。我覺得,我們不可能不愛物,因為沒有物沒法交流,但這個東西不能搞成「國寶邦」那種,把假的當真的去「意淫」,就比較傻。

「有間書房」展覽現場,陸灝書法《桃花源記》

「有間書房」展覽現場,施遠書法

施遠(參展者、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一處能夠放鬆形骸、放飛心靈的所在

這個主題展很好玩,名字裡有書,展覽裡卻沒有書(畫的書不算,抄書也不算)。展名叫「有間書房」,這就很狡猾了,針對的是有房的人啊。她不叫「書店」,故而不展書不賣書,展出的都是要將一間房打造成一間「書房」該有的那些個東西,字啊、畫啊、文玩清供什麼的,除了書。那麼書在哪?我想是在每一位參與者的心裡和肚子裡。心裡沒有書的人,我看不會對這個展覽有什麼興趣。肚子裡沒有書的人,即使前來捧個場,得到的樂趣想必也不會太豐厚。

如果我只有一間房,必定是間書房。然而只有一間房的人,即使窮得只剩下一屋子書,也是斷斷不敢腆著臉將立錐之地稱為「書房」的,那也太唐突斯文了。書房,必須是滿足吃喝拉撒睡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的別一幽然之處才行。我覺得書房的本質應該是一處能夠放鬆形骸、放飛心靈的所在,因其踏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之上,便使得這种放松不流於放浪,更令心靈插上高飛的翅膀。

書房是個很有意思的空間。可以是學術工作室,搞研究弄著述;可以是藝術工作室,寫字畫畫玩音樂;可以是酒肉室,如蘇舜欽《漢書》下酒;可以是風流室,有春宮畫多圖為證;可以是陳列室顯擺風雅,可以是保險室密藏機要;還可以是棋牌室、音像室、會議室、休息室、候客室、客房、倉庫、雜物間……總而言之,一室多用,一專多能。

這就是說,「書房」又必須是一個能妙應無窮的所在。我一直覺得「有間書房」這個展名是個很好的齋號,《莊子·養生主》中借庖丁之口說「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讀書,若不能讀出天地人萬事萬物之「有間」,便是讀死書。書房,若不能於汗牛充棟之間生長出諸色雅物,變化些各式玩法,便只是個書庫了。

「有間書房」展覽現場,顧村言《墨梅》

顧村言(參展者、編輯):書房是家園,書畫是一種生活方式

蘇東坡講「可寓意於物,不可留意於物」,是這樣,其實書房本身就是一個精神家園,「此心安處是故鄉」,也不過是聊寄心情。我們在書房,通過書,充實自己,與古今中外的思想與靈魂交流,而書房本身則且可遊可居可躺可臥,身處其中,最是自在,記得中學時讀張岱的《梅花書屋》,很是羨慕和嚮往,他的書屋旁邊有西瓜瓤大牡丹,又有古梅,「

壇前西府二樹,花時積三尺香雪。窗外竹棚,密寶襄蓋之。階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雜入。前後明窗,寶襄西府,漸作綠暗。餘坐臥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輒入

。」

書齋名其實也是可有可無,但有時不能免俗起著玩:我最早的書房叫「容膝齋」,二十出頭時用的名,因為喜歡倪瓚,書房又確實很小,僅可容膝;後來搬到現在的房子,因為書房推窗可見數株柳樹,又心慕五柳先生,就叫「三柳書屋」了,所以去年出的一本小書索性就叫《三柳書屋譚往》了。

真正的書房,如張岱所言,得讓人舒服自在,有讀書人本色,究其本質,其實當有一種本初之心,有人生的安靜純淨處,感覺得隨意適性,而與在社會上的那些浮躁與功利無關。

說到這次展覽的書畫,我覺得相比時下常見的展覽,最大的不同或許還是書卷氣,因為這些都是在書房裡讀書之餘的閒情,不是很大的車間般的工作室產品,也與喧囂無關,這些筆墨與我們的書房、與心性是相通的,倪瓚說作畫「聊解胸中逸氣」,雖然還沒到那個境界,但至少是嚮往的,中國藝術發展到文人一脈,本身就是一個心靈的寄託,是心靈的家園,而與社會功利等無關。

說到文房收藏,我偶爾也收藏一些東西,除了文房的筆墨紙硯以及石頭等,不過不少都與遊歷相關,比如過去訪碑,到陝西石門一帶,或者到西狹頌所在的山谷,往往撿塊石頭,到新疆那邊,撿塊峰林石,龜茲的溪水邊,也撿過好幾塊字形石,有一塊像《石門頌》的「水」字一樣,撿回來置於案頭,很有意思,這些東西雖不名貴,但卻記載著你的經歷,記載著你當時的心境。

我的書畫和收藏一樣,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是讓自己開心,與功利無關,只與自己的心境有關,比如每天上午習字,可以讓自己安靜下來,而對於繪畫,有時候說不定一個月也就畫幾幅畫,但有時興致來了一個晚上就像瘋了一樣不斷地畫。書畫於我而言,有時似乎記錄的就是一種情緒,是一種生命的狀態,它不是刻意的,我覺得我很害怕每天都畫七八個小時,那會讓我傻掉的,我覺得一定要讀書、遊歷、寫生、收藏,然後,回歸書房,有所思,再繪之寫之,書房是這麼一個空間,它記錄了你在外面遊歷觀察,在書房裡面讀書與所思所想,然後再通過筆墨呈現,所以是我們生命中所思所想的一種凝聚和思考,無論字畫還是文玩,對我個人其實都是一種寄託,是一種抒情,是讓自己輕鬆的一個方式。

「有間書房」展覽現場

陳佳鳴(端硯收藏家):收藏文玩與審美高度

我收藏文玩,有一個體會,感到中國人特別是文人玩的這些東西,看似玩物,其實是我們陶冶性情的一種道具,其實它的本質是這個。因為我感到,一個人,特別是一個藝術家,你的手底下的水平怎麼樣,其實最關鍵根本的一點,就是看你審美高度怎麼樣,審美高,那一定出手就不凡。審美本身就很平庸,那你肯定出手不會高的,但這個審美其實內涵很豐富,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文人一生去修煉的東西。那麼修煉,有的時候需要道具的。

我看過一個臺灣高僧談為佛像「開光」的視頻,這位高僧認為這是一個誤解,他說:我們怎麼有資格為佛像開光?這是本末倒置了。佛像其實只是一種道具,是用佛的形象來營造或者說加強我們修行的環境或氛圍,是用佛的形像來開啟我們的心靈之光,而不是我們為佛像開光。

這次「有間書房」展示的都是文房清玩,是文人的在文房陳設、把玩乃至使用的東西。展示這些器具,其實是在提倡中國傳統的審美趣旨,藉助這些道具,提高文人墨客在審美修養方面的修煉層次與水平。

展覽現場

石建邦(參展者、藝術經紀人):寫字能讓自己安靜下來

我是第一回「客串」參與這個活動,有點誠惶誠恐。雖然我從初中開始就喜歡上了書法,也曾認真練過幾本字帖。後來一直到大學畢業也一直很喜歡,很關注這方面,也跟一幫搞書法的人熱絡過。但後來就突然中斷了,開始不喜歡了。主要是對書法的現狀很不滿意。曾經有一陣子,我甚至覺得我這輩子不可能再碰毛筆宣紙了。但就像我前老闆說的一句口頭禪,「You never know」,世事難料的意思吧。到了將近天命之年,突然就回歸了,覺得隨手寫寫字蠻開心,蠻舒服的嘛。倒不是說要寫得怎麼好,更談不上所謂的書法,我覺得寫字,寫自己的字最重要。最主要的是,寫字能讓自己安靜下來,能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我就隨手一寫,覺得好就留下了,不好就丟掉了。我對寫字要求不高,甚至覺得作品不必太過追求完美,裡面有點毛病,有點脾氣,我覺得反而更好。寫得醜點沒有關係,但要力戒輕薄油滑,最關鍵是要寫出自己心中的字,不斷在書寫的過程中調整完善。

我過去一直作為旁觀者,自以為對中外藝術品的鑑賞有點膚淺心得。過去看很多當代書畫家的作品,和古人經典比比,覺得這也不靈那也不行,很不放在眼裡。現在自己提筆上陣,才知道看人挑擔不吃力,越寫越覺得自己的字毛病很多,天生不是這塊寫字的料,越寫是越膽怯。這次蒙安簃錯愛,混跡於各位大賢之中,真好比魚目混珠,實在貽笑大方。

「有間書房」展覽現場,石建邦書法

丁健飛(參展者、畫家
):中國文人士大夫特有的小世界

中國文人的內心一般存在著兩個世界,一個大世界,一個小世界。大世界就是外面的世界,如廟堂、社會、高山、大河,芸芸眾生等。書房其實是一個小世界,他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特有的小世界。一間書房,通常面積不會很大,僅僅半壁書架,和一張狹長的書桌。書架上的書未必擺放得很滿,但一定是書房主人常讀的或者最愛的書籍。空隙處還會擺放些古硯金石。這不大的空間承載了主人對外面大世界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若在大世界裡遭受了冷落、彷徨、痛苦與傷害,常常會將自己安放在書房的小世界裡,在古人的詩文中,在弦音與緲煙中尋找心靈的慰藉,而後厚積薄發,東山再起。所謂大隱於市,正是指那些將自己隱避在一間書房裡的高人吧!

我畫山水,喜歡畫巍峨高聳的山峰,變幻莫測的煙雲,這些都是自然中的大景象。但畫多了也會有一種疲勞感,甚至是心與手的雙重疲勞。這時,我也會置身在自己的一間小書房中,信手裁剪一塊手帕大小的絹布,或取自一張廢宣紙的空白處,畫一顆靈石,或一枝老松。筆和紙的交流一下變得簡單起來,但畫的道理全在,畫完便覺得心靈也通透了。

「有間書房」展覽現場,丁健飛畫作

邵仄炯(參展者、上師大碩士生導師):一個有趣味的空間

「有間書房」這個展覽的名字是蠻古典的,但我覺得它呈現的方式還是當代的。這個當代的方式表現在:一方面它呈現的是一個有趣味的空間,展覽作品不僅是書畫,還有文玩,它把平面的,立體的,不同材質的,不同形式的作品組合陳設一起,互相的關係讓這小小的展覽空間有了視覺的新效果。雖然器物、書畫呈現的內容有所不同,但是主題是一致的,語法也是一致的。呈現出來的那種氣息是一致的,我覺得關注展品之間的關係、空間與展品的關係是當代性展覽的一個關鍵。而不是簡單的羅列展品。

另外就是參與性也很重要。展覽的空間、陳設的展品是營造一種氛圍,希望有同樣愛好、趣味的人參與其間,觀眾不只是讀作品而是體味這個空間,想像生活在這個空間的感受。提供觀眾的參與度、體驗感也蠻重要。還有就是展覽主辦方不僅為藏家選擇作品,更是告訴你如何搭配藝術品,如何陳設藝術品。從藝術品經營的一般模式提升到為藏家營造一種藝術氛圍和生活品質。這是當代藝術品消費的一種服務升級的方式。

「有間書房」展覽現場,邵仄炯畫作

「有間書房」展覽現場

顧默修(策展人)
:器物與書畫何以成為文玩

「有間書房」展覽,去年是第一季,現在是第二季,我們的初衷就是想把它做成系列展,希望能夠一年一年的做下去,如果條件合適的話,說不定一年可以做兩季。

此次的八位「文人」當中,餘啟平和丁健飛都是職業藝術家,且二人皆鍾情收藏。沈偉和邵仄炯都任職於高校,桃李滿園,陸灝和顧村言是國內知名的媒體人,出版不少著作,石建邦和施遠則是各自領域的資深專業人士。

畫廊畢竟是以畫展為主,做器物展其實是蠻奢侈的,因為組織策展涉及到向藏家徵集器物,打包,運輸,拆包,布展,很多都是不規則的易碎品,要分外小心,現在布置好了,可能看起來很輕鬆很閒適,但事實上比做畫展的策展時間和布展工作量要大得多得多。

以後凡是有「有間書房」這樣的文房器物展,我們都會同時組織大家做這樣一個雅集,讓大家的架上繪畫部分,能夠跟「有間書房」器物部分呼應起來,這一次算是嘗試,就是在案頭有器物的情況下跟牆上的書畫呼應起來,而且以後可能會擴大到不僅僅是中國傳統書畫,甚至包括攝影,油畫,只要是跟書房契合的都可以。

剛剛沈偉老師講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話題,就是我們玩的這些器物,它是怎麼變成文玩的?本來它只是一個物,只是一個object,最後怎麼變成了文房裡的清玩?我上次寫的小文章裡提到過,它有一個在場性,就是作為在場的文人,只有這個器物當它呈現在書房裡,在場指的就是經驗的直接性,無遮蔽性,這個時候它才能跟作為主體的文人,有一個直接的對話和交流,這個時候器物才變成了文玩。

書畫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你是作為在場的文人,不是政壇、官場上的那個文人,只有你是人在書房裡的時候,這樣的畫,這樣的物,在你的書案上,在你的牆上,這個時候才會變成文玩。希望明年,我們還能再相聚。或者說,我們年年聚。

展覽現場

梅俏敏(安簃藝術空間負責人)

不強調書畫家概念,參展者都是文人與玩家

我特別高興的一點是,無論我想做什麼展,總能找到支持我的人。我去徵集這些文玩器物的時候,每個收藏家都向我敞開他的庫房,我和策展人按照我們自己的審美品位去挑選,運回來,精心布展,最終完成現在大家看到的「有間書房第二季」展覽。藏家們對安簃的無條件支持,讓我倍感榮幸。

案頭文玩徵集齊了,那牆上呢?我認為牆上也要有跟案頭呼應的展覽作品,於是又策劃了這個文人雅集式書畫展。我當初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一說事由,沒有一個人推託,都說好好好,真乃大幸!

這一次既然是文人雅集,我們就不強調書家、畫家概念,我們在做介紹的時候,都沒有刻意介紹參展者在繪畫、書法上的成就,而是把參展者作為一個文人,作為一個藏家、玩家來介紹。事實上也是這樣,因為我去過每位參展者的工作室,你們每個人的書房裡都有很多玩物。有人說,「窮得只剩下書房」了,其實書房裡的東西是最珍貴的,不是說價錢上珍貴,是精神上很珍貴,每一本書,每一個物件,都是自己兢兢業業去淘換來的,書房是一個人最私密的地方,只有進入自己的書房,才能完全擯棄一切雜念,用心去跟真正喜愛之物溝通,這時候跟別人沒有任何關係。所以我們在挑展品的時候,也要考慮到這件東西藏家會不會喜歡,哪些藏家會喜歡,拿去會放到哪裡。我為什麼這麼陳列呢,就是告訴大家,拿回家可以這麼放,也可以那麼放,可以跟什麼一塊搭,其實就是一種示範。我們的空間比較小,但是如果作為書房,已經足夠大,就目前的展覽效果看,說它是一個書房式展廳更合適。我們稍微布置得多一點,也是讓來參觀的人有更多可看的物件,由此對改良自家書房產生更多想像的可能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美術觀察|淺議書法中的書卷氣、金石氣和廟堂氣!
    書卷氣「書卷氣」是在宋代文興武廢的社會大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翰墨寫心、書畫寄情所產生的一個藝術概念,之後一直沿用至今,總體風格表現為優美、流美、柔美,具體可包括人格精神和技法特點兩重含義。首先,它是一種文人精神的釋放。
  • 「煙火氣」中飄出「書卷氣」,百年弄堂瑞康裡開出小書屋
    石灰粉刷的磚木外牆、木窗裡不時橫出幾根晾衣杆、「灶頭間」內專注燒飯的老人……在嘉興社區瑞康裡,開卷書屋透出的書卷氣與百年裡弄的煙火氣相互交織。如果要找書可以直接詢問店員,電腦裡都有記錄可查。書屋的主人樊東偉從小就生活在嘉興路的石庫門裡弄,對裡弄文化和城區歷史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他長期熱衷於近代史料的收藏和研究,是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專業委員會委員。經過潛心收集、整理,樊東偉收藏的各類上海地方文獻有數萬件之多。進入天命之年,樊東偉特別想在自己眷戀的老弄堂做一些自己喜歡又有意義的事情。
  • 住進書卷氣十足的酒店是怎樣的體驗?這三點可道出其與眾不同
    之前分享了可以睡的書店,下面我要分享的,可以叫書卷氣十足的酒店。一個在東京,另一個在高雄。東京BOOK AND BED,它位於東京池袋附近,屬於睡在書架裡的青年旅社。我是在離開東京的前一天入住的,發現大部分都是女生。
  • 從一幅起拍價格428元的草書作品,體驗沈鵬書法的書卷氣息
    那麼在當代書法藝術之林,還有沒有君子風度的書卷氣息的在一如既往的表達呢?這個仍舊是有的,以我個人的體驗來說,當代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的草書創作,就是傳統文人書法的謙和氣象,他的筆法的瀟瀟灑灑,寫意草書的落花飛雪,還有君子氣象一目了然,雅的境界與文人書法儒質互成美妙,所以觀賞沈鵬先生的書法作品,總是會感覺到有一股清流泉水,對視覺審美帶來了一種賞心悅目的審美感受。
  • 明代最美的行書,這字滿滿的「書卷氣」,500年來少有人及!
    有著「書卷氣」的書法韻味無窮,給人一種溫潤如玉的感覺。書法並非單純的技法體現,一件書法作品,能夠體現出的是書法的內在涵養,其情緒的變化,其內在性格的寫照,而某些「館閣體」或者「工藝美術字」書法其首要目的是閹割自己的性格和情感,通過大量重複的機械練習,變成機器一般的書寫工具,這樣最終迷失了自己。
  • 她是法學博士,書法洋溢著古雅濃鬱的書卷氣,名叫郭雅君
    在女書法家中,郭雅君可以是一位佼佼者,她是法學博士,她的書風凝重提煉,骨格筆力渾厚,書法作品洋溢著古雅濃鬱的書卷氣息,欣賞她的書法,賞心悅目。郭雅君,北京人,法學博士,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秘書長 ,中國書法家協會創作委員會主任、篆刻委員會主任,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等。
  • 傳統書房文化|書桌,中式書房的核心
    書房,古稱書齋,是傳統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生活空間之一。書房不但為歷代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修身養性、讀書撫琴的處所,還助力他們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早在漢代,文學家張衡就曾稱讚自己的書房可「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
  •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架格,文人書房必不可少的家具!
    在一個文人的書房裡,必不可少的就是書籍,而書房家具中必然存在的是擺放書籍的家具——書架。架格,也稱為「書格、書架」,它是中立架空間被分隔成若干格層的一種家具,可用於陳列、存放物品,明式架格一般有五六尺高。
  • 180平新中式,進門就是書房!柵格背景棕色原木竟然可以這麼明媚
    於是便有了本案這個古典中透著明媚與靈動的案例。▲入門左手邊是茶室和儲物間,右手邊是小書房。原本的入戶花園這樣一改造利用率大大提高,半隔斷的設計更是讓三處空間明亮通透、寬敞無礙。入門即見的茶室,真的可以讓人一下子就將煩惱拋出腦後,在茶香四溢的空氣裡,找回那份難得的悠閒。那種慢下來的心境,那種獨處的自在,真是一件美好的事。
  • 一般書房適合掛什麼畫 文雅書房都選這幅畫
    書房不僅是用來讀書寫字,更是我們可以思考人生的地方,因此需要打造出一個安靜優雅的書房環境。月下蘭花,清姿孤影,伴著一壺清茶,文人意韻油然而生。正如鄭曉京老師詩中所寫的那樣,蘭花的幽香可以洗去紅塵的俗味,引得我們去往一個文藝淡雅的天地中。
  • 宋代書房是怎樣的?周晉的這首詞告訴我們,功能很全面很有藝術性
    書房在文人心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我們經常可以在山水、庭院、田園的傳統國畫中,看見文人的書房出現在畫面的某一個位置。那麼傳統的文人書房都有些什麼作用呢?書房作為文人的棲息之所,可以說既是一個私密空間,也是文人修養的象徵,他們在這讀書、著作、繪畫、彈琴,盡享文人雅事,沉醉於古今藝術。
  • 抒當代文人熾熱情懷 擔傳統文化傳播重任——訪書畫名家張舜
    抒當代文人熾熱情懷,擔傳統文化傳播重任——訪書畫名家張舜文圖/謝欣書畫名家張舜擅長寫意蘭竹文人畫和全景構圖傳統山水畫,作品富於抒情性和書卷氣。張舜筆下的山水,崇尚自然,氣象古韻,遠追宋元古風,融匯傳統筆意,文雅的書卷氣息撲面而來。師古而不泥古,他的書畫藝術風採,在現今社會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觀感。張舜自號「望之」,有朋友問他為何叫「望之」?張舜笑說自己是「傍聖賢」。東坡先生一直是他仰望的人,無論文學,還是書法。
  • 書房掛什麼畫更文藝 鄭曉京老師筆下的文人花鳥畫
    一些注重生活品質的人,或是一些知識家庭,都會在家中預留出一間書房,作為看書寫字、辦公學習的地方。在書房內我們可以享受自己獨處的那份安靜,因此書房也需要好好的裝飾一番。裝飾效果展示:典藏系列 鄭曉京老師寫意新作《梅蘭竹菊四條屏》(作品選自:易從網)作為一個文化場所,書房與國畫可以說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在書房內掛一幅文藝典雅的國畫,分分鐘就能營造出濃鬱的書香氣息。
  • 在得獎書法前「拈花惹草」,這場大展把書房和山野場景都搬進了展廳
    古文人墨客的書房、山野場景都搬進了展廳,與展出作品融為一體。圖說:書法篆刻大展現場此次展覽代表上海書法篆刻界的整體創作水準,在一場重量級展覽裡,過去那種白盒子空間中懸掛作品就「字」論「字」已經不再適用。家具、花道、茶道、香道等中國傳統文化,和書法融合,給觀眾渾然一體的觀感,與展出的篆隸行草呼應成趣。
  • 書房應該掛哪些畫 想要書房文雅有品位 就選這幅畫
    書房掛畫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一個人的品味與文化程度,在這個看書學習的空間內,文藝典雅的國畫作品是書房裝飾的不二之選。一幅國畫就能夠很輕鬆的為你營造出濃厚的書香氣息,讓你身處其中的時候更能感受讀書、習字的樂趣。
  • 問字樓裡的「煙火氣」
    隨性自在,他說,這書房裡有他自己的「煙火氣」。取名「問字」華斌美術科班出身,熱衷書法、繪畫和印章的創作。而寫書法、刻印章,又須得對文字了如指掌。「印章、書法所用的字一般都是上古文字,比如說甲骨文、金文、鐘鼎文、篆書到隸書等等,這最晚的也要到秦漢了。」想要創作出更好的藝術作品,十多年前,華斌就開始對古文字學產生了興趣。
  • 有一種詩意,叫做中式書房,20款禪意書房設計,太美了
    在都市之中,我渴望擁有一間書房,不論大小。書房,一個足夠平靜自我的地方,不論繁華或樸素,不論古典或現代,只需靜坐在此,讀上一本書,就能身披「詩意」。我想擁有一間書房,擺上滿滿當當的書櫃,裡面珍藏著我閱覽過的書籍,珍藏著那些我曾經嚮往的回憶,書中有黃金屋,更有我的氣質和風華。我想擁有一間書房,與寧靜和優雅比鄰。在書房之中,我可以忘卻一切浮躁,隨時放空自我,一間書房,就是一隅淨地,有一間書房,是夢想,也是我的渴望。
  • 不一定要有書房的,一個書櫃,夠了!
    還有一個細節讓筆者忍俊不禁,樣板房裡樣板書房裡也擺著一些書——看起來是價值不菲的燙金封面精裝版本,有一次多手打開看了一下,咦,居然是一本只有書皮、沒有「裡子」的「樣板書」。  一個當然是房價越來越貴,房子越來越小的原因,另外一個更顯然的原因是,讀書的人少了,書房存在的必要性也小了。一位設計師朋友說,現在要求裝修書房的確實減少了,反而要做上網區(遊戲區)的要求越來越多。  生活方式總在變化中,人的居住空間自然也在更迭,這倒也是正常。  然而,書房的消失多少讓人心生遺憾。
  • 馥鬱書卷氣,清雅茶點香——安怡然
    氤氬書卷氣,瀰漫茶點香是"書茶香"書店的特色,亦希望能成為您在背負生活壓力,大踏步前行途中的驛站。卸下包袱,暫時忘卻,遠離高速運轉的網絡或通訊設備,一品茶香,一憶書墨,回到"書茶香",追憶初心,尋找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