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鵬博寬帶」還是「長城寬帶」都曾經是民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商中獨一無二的存在,「長城寬帶」後來被「鵬博士」收購成為全資子公司。當聯通電信還在使用依託電話線的xDSL的解決方案的年代,「鵬博」和「長城」就採用到戶的方式為用戶提供了10Mbps的民用寬帶服務。RJ45接口網線入戶也許真的是由「鵬博」、「長城」兩大品牌推動的。聯通和電信兩家運營商佔據主流的民用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市場(中國鐵通的份額很小,後來併入中國移動,也就是如今移動寬帶的前身。),作為後來的競爭者只能通過更高的帶寬和更低的資費吸引客戶,而且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效地吸引了客戶。
更低廉的資費,和強大的地推營銷能力讓「鵬博寬帶」逐漸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相比而已同為民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商的「長城寬帶」卻因經營不善,最後以多次交易的方式變賣給了「鵬博寬帶」,總交易額約17億元人民幣,自此民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就成為了一家獨大的局面。在整合之前,「鵬博寬帶」就以低廉的價格和強大的地推能力做過一個小區,一個小區更換「鵬博」的優秀戰績。「長城寬帶」聯合後,「鵬博士」就獲得了更多資源點。
2013年-2017年,通過低價策略,「長城寬帶」一度成為全網最大的民營運營商。同樣是一年100M寬帶,長城寬帶只要668元,還額外送一個月,而移動則要1280元(移動剛剛殺入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市場,還是當時三大運營商價格最有優勢的)。野蠻的發展讓「長城寬帶」忽略了團隊建設和服務品質。也許是業務發展正在上升期(短短幾年,「長城寬帶」為「鵬博士」賺了近10億的利潤。),讓「鵬博士」的管理層過度自信,也就忽略了競爭格局的變化。民用網際網路接入的消費者也不再是萌新小白,民用寬帶消費市場開始注重真實的下載帶寬、延時和丟包。因為帶寬的提升,網際網路的生態有了更多的變化,家庭網際網路的使用成員也不斷增加。從最開始的查資料、看新聞,到看視頻、打遊戲,再到最後的高清視頻通話和電子競技。一個家庭中幾乎每個成員都找到了自己使用網際網路的方式,高並發就讓民用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商的邊界路由顯得不再可以滿足客戶需求(就好比節假日大家都上高速公路,高速堵車了,這裡的高速就是「長城寬帶」與主流大型運營商的帶寬接入)。
從數據網絡的層級機構來說,「鵬博寬帶」、「長城寬帶」做的都是接入層和匯聚層的服務。很多我們要看的視頻和要玩的遊戲的伺服器還是安置在與大型電信運營商骨幹網絡相連通的數據中心內。2010年前,即便是「聯通」和「電信」彼此互訪都要受到邊界路由等互聯互通的影響表現很長。於是一些IDC核心機房都選擇了和多家電信運營商的骨幹網絡相連以解決互聯互通的問題,不過這裡的核心電信運營商並不包括「鵬博士」這種民營電信運營商。核心網絡的建設前期需要大量的投資(核心網絡設備和長程高帶寬的光傳輸設備,為了保障業務線路和設備還要有冗餘備份。),而且也需要一些政策性的審批,所以民營企業即便是想布局也是有心無力。所以歸根結底,「鵬博」、「長城」就是從大型運營商中手中批髮帶寬,然後再零售給消費者。降低成本,提高銷售是每個商業企業都在遵循的市場準則,在網際網路接入服務領域就是靠「收斂」實現的。所謂收斂,就是很多網際網路接入的普通用戶通常不是24小時都在使用網絡,很多家庭甚至採用不上網時間直接關閉撥號和交換設備電源的方式。即便是設備在線,很多用戶並不會實時跑滿自己的帶寬(例如,誰也不是實時迅雷最大速度下載)。所以電信網絡運營商就在網絡規劃之初就按照用戶需求的一定比例去向上遊的骨幹網電信運營商購買帶寬(10個100Mbps的用戶,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商採用500Mbps的骨幹接入帶寬,收斂比值就是2:1)。很多人感覺高峰時期「長城寬帶」卡,也就是核心接入帶寬過載,需要適當的放寬收斂比值。但是賣核心接入帶寬是需要追加投資的,為了提升用戶體驗增加成本,「長城寬帶」不願意呀。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長城寬帶」採購的接入設備價格追求最低廉。於是一些採購設備並發處理能力就很差,很多設備甚至都不支持遠程網管。很多客戶頻繁掉線也就可能是設備過載了,拒絕服務了。為啥解決慢,很多末端接入設備光注重採購低價,沒有網管就要跑現場維護。及時的現場維護也是需要投入成本的(低價僱傭的維護人員你還要求專業度和責任心嗎?),於是客戶體驗又被再一次忽略。一次次地無視客戶體驗,帶來的是整體口碑的下滑。
由於根本不注重客戶服務,「長城寬帶」的售後客服始終處於兩種狀態--「向你推銷」和「找不著」。有問題投訴,很難找到客戶反饋,即便反饋了也是解決不了,好不容易給你要解決了還讓你再加錢。於是,很多客戶紛紛選擇停止服務、退費。很多有過和「長城寬帶」退費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是非常冗長的過程,必須耗費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曾經百度貼吧都出現過&34;退費的小夥伴互相加油鼓勵的帖子,很多時候有人退費成功,一時間貼吧無不人心振奮。也許正是這些榜樣的力量讓很多維權者用勇氣走下去。如果網際網路接入服務有統一的用戶評價系統,「長城寬帶」的差評絕對可以從數量和字數上全面碾壓其他競爭對手。
2018年國家宣布全面提速降費,,三大運營商響應國家號召開始了提速降費。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的價格一降再降,這就讓依靠低價策略侵吞市場的「長城寬帶」變得毫無優勢可言。由於忽視客戶體驗和售後所積累的負面口碑也在這一時間全面爆發,「長城寬帶」的市場份額喪失殆盡,從前一年的盈利1.61億元變成虧損1.86億元。市場的變化並沒有讓「長城寬帶」發動充分的內部改革,只是想放慢業務拓展步伐換取緩衝時機。停止投資新增城市、加強已經覆蓋城市的服務品質、拓展三大運營商的接入網的市場推廣和代運維,「長城寬帶」在試圖通過努力扭轉頹勢。如果真的做到價格不變、服務品質升級,也許「長城寬帶」就不會做到賠錢賤賣。以往的網絡建設過於廉價,人員素質偏低等矛盾在市場完全逆轉的情況下全面爆發。內網的熱門資源緩衝,早就無法適應多元化的網際網路使用需求,大量客戶投訴由於這種技術結構硬傷無法解決。失去造血能力的企業,想再投資去提升服務品質,那麼資金從哪裡來?
盈利時只注重同質化地低價拓展市場規模、忽視了提升客戶體驗,也許這並不是只有一家「長城寬帶」犯的錯誤。也許沒有今年疫情導致大量的「家裡蹲」現象,「長城寬帶」還能勉強維持幾年,不至於僅僅100萬就給賣了(畢竟負債率高達90%以上了)。但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單一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商勢必走向滅亡。市場格局變量,很多從前賺錢的行業很可能都會變得一文不值,「長城寬帶」也許只是提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給大家提個醒。
遍後感
傳統的向規模要效益的模式,在今天的市場中必須做到更快。於是就有了網際網路行業燒錢的跑馬圈地。當今每個創業者都在試圖使用以資金換時間的方式去快速佔領市場。不是這些企業掌門人激進,是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市場的風向變了,過去的」價值「就一文不值。而且如今的風向變化日趨頻繁,如果不想被淘汰就要及時跟住市場風向變化的節奏,等待風來得再猛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