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全球首顆量子衛星

2021-01-05 中國科學院

  隨著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人類將首次完成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從而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什麼是量子和量子通信

  量子是物理世界裡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個體。可以說,整個世界都是由量子組成的。而量子理論,被稱為物理世界的百歲「幽靈」,連不少科學家都為其產生的神秘現象所迷惑,對於普通人來說自然更加高深。但若試著走近它,你會發現這個「幽靈」的魅力。

  量子的奇妙之處首先在於它的奇妙特性——量子疊加原理和量子糾纏。

  什麼是量子疊加原理?就是說,量子有多個可能狀態的疊加態,只有在被觀測或測量時,才會隨機地呈現出某種確定的狀態,因此,對物質的測量意味著擾動,會改變被測量物質的狀態。「這就好比孫悟空的分身術」,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解釋道,「一個孫悟空同時出現在多個地方,孫悟空的各個分身就像是他的疊加態。在日常生活中,我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但在量子世界裡,作為一個微觀的客體,它同時出現在許多地方。」

  而所謂的量子糾纏,則意味著兩個糾纏在一起的量子就像有心電感應的雙胞胎,不管兩個人的距離有多遠,當哥哥的狀態發生變化時,弟弟的狀態也跟著發生一樣的變化。「如果這兩個光量子呈糾纏態的話,哪怕是千公裡量級或者更遠的距離,大家認為,還是會出現遙遠的點之間的詭異互動。」潘建偉補充道,兩個處於糾纏狀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能「感應」對方狀態,愛因斯坦稱之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科學家就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將甲地某一粒子的未知量子態,在乙地的另一粒子上還原出來。

  隨著這兩種特性被科學家不斷認識,適用於實際應用的新技術也被逐漸開拓出來,量子通信就是其中之一。

  以往用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計算機技術傳遞信息極易遭遇竊聽,但通過把量子物理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利用量子調控技術,能夠用一種革命性的方式對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傳輸和操縱,從而在確保信息安全、提高運算速度、提升測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經典信息技術的瓶頸,這就是量子通信。

  通常認為,量子通信分為兩種,一種是量子保密通信(量子密鑰分發);另外一種是量子隱形傳態。

  量子保密通信,就好比一個人想要傳遞秘密給另外一個人,需要把存放秘密的箱子和一把鑰匙傳給接收方。接收方只有用這把鑰匙打開箱子,才能取到秘密。沒有這把鑰匙,別人無法打開箱子,而且一旦這把鑰匙被別人動過,傳送者會立刻發現,原有的鑰匙作廢,再給一把新的鑰匙,直到確保接收方本人拿到。

  那麼,為何鑰匙被別人一碰,就能立刻被知曉呢?

  因為,科學家利用了上面提到過的量子有多個疊加態的原理,用量子作為密鑰。這樣一來,一旦有人試圖截獲或測試量子密鑰,就會改變量子狀態,科學家便能立刻從改變中發現有人動了鑰匙。所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就能實現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量子通信的另一種——量子隱形傳態也利用了量子的兩大特性,通過隱形傳輸實現信息傳遞。也就是說,將粒子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粒子本身。

  為何要發射量子衛星

  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已經從實驗室演示走向產業化。在城市裡,通過光纖建構的城域量子網絡通信已經開始嘗試實際應用,我國在城域光纖量子通信方面已取得了國際領先的地位。

  那為什麼還要把量子實驗室從地面搬到太空呢?

  「由於光纖的固有損耗,在光纖中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面臨著巨大挑戰。」潘建偉說。

  原來,用量子通信方式傳遞信息,傳送的是光的最小能量單元。但這種最小的顆粒,不能再被分割,也不能複製。即使採用目前最先進的理想單光子探測器,在1000公裡光纖中進行點對點量子通信,每300年也只能傳輸一個比特。「就好比一支擁有100萬人的隊伍,到最後可能只剩下幾個人,花了很長時間才能抵達目的地。」這種受制於光纖,不能放大量子通信信號的問題,導致了在遠距離上信息傳遞效率很低,令科學家們一籌莫展。雖然通過量子中繼手段,即分成若干段傳輸來降低每一段的損耗,用「量子接力」的方式解決這一難題,但走向實際應用還需時日。

  後來,科學家意識到,真空裡不會有光的損耗,想要實現覆蓋全球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還需要藉助衛星的中轉。

  2005年,潘建偉團隊實現了13公裡自由空間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實驗,證明光子穿透大氣層後,其量子態能夠有效保持,從而驗證了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近幾年開展的一系列後續實驗都為發射量子衛星奠定了技術基礎。

  「這樣一來,通過發射衛星,去除幹擾因素,就可以實現幾千公裡的量子通信。」潘建偉說,有了量子衛星,還可以在宏觀距離上檢驗所謂的量子力學的非局域性,也就是「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看看在實驗室裡不斷被重複檢驗的理論,放在太空是否還能實現。」

  將開展哪些實驗

  「量子衛星的科學目標是開展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潘建偉介紹。

  量子衛星將主要開展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驗、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共4項科學實驗。其中,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就像從衛星向地面分發鑰匙,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以量子密鑰為核心的保密通信試驗。當量子密鑰產生後,通信雙方即可進行保密通信,這個過程從原理上已經證明是絕對不可竊聽、無法破譯的,因此整個通信過程是無條件安全的。

  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驗則將在兩個光學地面站間,通過衛星中轉的方式組建真正意義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比如當衛星飛過北京上空時,通過星地量子密鑰分發過程,在北京和衛星間建立密鑰;同理,當衛星飛過烏魯木齊上空時,通過星地量子密鑰分發過程,在烏魯木齊和衛星間建立密鑰。這樣,北京和烏魯木齊之間就能建立絕對安全的量子密鑰。」潘建偉舉例,用這種方式就能夠將兩個分隔遙遠的地面光纖量子通信網絡相互聯通,真正實現廣域覆蓋量子通信網絡。

  這些量子科學實驗非常複雜,難度極大,是「針尖對麥芒」的挑戰。這些實驗能夠產生經過編碼的,甚至是糾纏的光量子並發射到地面上,與之對接的地面系統則負責「接收光量子」,這種光量子的發射與接收被稱為「針尖對麥芒」。

  「在量子衛星飛行的過程中,攜帶的兩個雷射器要分別瞄準兩個地面站,向左向右同時傳輸量子密鑰。這就要求在飛行的過程中必須始終保證精確對準,跟蹤要達到相當高的精度,這也是國際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科學衛星工程常務副總指揮吳季說。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總指揮王建宇說,如果把光量子看成一個個1元硬幣,星地實驗就相當於要從在萬米高空飛行的飛機上,不斷把上億枚硬幣發射到地面上一個不斷旋轉的儲蓄罐上,不但要求這枚硬幣擊中這個儲蓄罐,而且要使得硬幣能夠準確地射入儲蓄罐細長的投幣口,並且硬幣要源源不斷地進入儲蓄罐內。

  作為我國第三顆科學實驗衛星,量子衛星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星地量子通信,真正體現量子通信可向廣域範圍發展的可能性,搶佔國際競爭主動權。

  它還將使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具有空間大尺度的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率先開展一系列空間尺度的量子力學基礎檢驗實驗,帶動我國量子物理整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未來有什麼應用

  據專家介紹,量子衛星發射後,天地一體化量子科學實驗系統將投入正式運行,而「京滬幹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工程預計今年下半年交付。

  「大規模推廣量子通信應用後,將極大提高人們信息傳輸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潘建偉說,建好「量子網際網路」後,人們不用再擔心任何信息洩露,從而避免惡意攻擊和欺詐行為。

  量子保密通信,能夠從三個方面保障信息安全。第一,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信息交互是安全的,不會被竊聽或盜取。第二,「主僕」身份能夠自動確認,只有主人才能夠使喚「僕人」,而其他人無法指揮「僕人」。第三,一旦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傳遞口令被惡意篡改,使用者會立刻知曉,從而重新發送和接收指令。

  「信息安全根本上需要解決的,就是傳輸內容不被別人知道、保證接收者是和發送者對話,以及信息不被篡改。」潘建偉說,僅僅發射一顆衛星是不夠的,只有形成星座才能建構起網絡,而且需要地面配置相應基礎設施,確保網絡聯接到千家萬戶。

  「比如,將來可以在手機中植入量子加密晶片,用來接收並存儲密鑰。」潘建偉描述了一幅未來場景,人們只需要每天在家裡,將手機和量子密鑰分發機連接,就能夠實現保密通信。「走到這一步,還需要對網絡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制定通信標準等,10年至15年,有望實現。」

  得益於這種絕對安全性,量子通信不僅應用於百姓日常通信,也可用於水、電、煤氣等能源供給和民生網絡基礎設施的通信保障,還可應用於國防、金融、商業等領域,勢必對產業界和科技界產生巨大變革。

相關焦點

  • 探秘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衛星即將出廠
    今年7月,我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並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在這顆備受關注的量子衛星即將出廠評審的關鍵階段,經過允許後,央視記者進入到衛星生產廠房進行了獨家拍攝,下面就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來看看。
  • 探秘「墨子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圖)
    本月中下旬,浩瀚的宇宙空間可望增添一顆新的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是我國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近日擇機發射升空,目前這顆衛星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如果該衛星運行成功,我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北京時間8月16日凌晨1點40分,我國酒泉發射中心成功用長徵2號運載火箭將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將使我國首次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墨子號成功發射後引發外媒關注。外媒稱,研究量子衛星一直都是世界各國都在競爭的熱點科技,中國量子衛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他們極有可能贏下這場競賽。
  • 【2016年】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航天科技抓總研製的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我國自主研發的量子衛星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包括高精度跟瞄、星地偏振態保持與基矢校正、星載量子糾纏源等,它的發射將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試驗體系,對於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一個巨大的進步:國際著名科學家評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2016年8月16日凌晨1:41,備受矚目的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在酒泉成功發射升空。這顆衛星肩負著怎樣的使命?它的科學價值是什麼?全球的量子信息研究格局是否會因此改變?國際同行如何看待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射?《知識分子》特邀部分國際同行對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表評論。
  • 中國量子通信新成就!全球首個移動地面站與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對接
    全球首個用於發送和接收加密量子通信的移動式地面站已啟動並正在運行。這是繼2016年8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成功以來,我國科學家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又一成就。目前該基站已經成功地與墨子號衛星建立了通訊,並以糾纏的光粒子的形式接受加密密鑰。
  • 科普:什麼是量子通訊?量子衛星有啥價值?
    什麼是量子通訊衛星量子信號從地面上發射並穿透大氣層———衛星接收到量子信號並按需要將其轉發到另一特定衛星———量子信號從該特定衛星上再次穿透大氣層到達地球某個角落的指定接收地點。2016年8月,中國科學家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這有朝一日或許有助於建立一個極其安全的全球通信網絡。
  • 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網友讚嘆中國科技神威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世界第一!中國首顆量子衛星發射成功,開啟人類保密通信新紀元」……   8月17日凌晨1時40分,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不僅是中國在量子科學方面,也是世界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重大進展。   衛星發射後,國內外各大媒體對此進行了相關報導。
  • 中國成功發射了全球首顆特殊衛星
    就在日前,中國成功發射了全球首顆特殊衛星。圖為6G據澎湃新聞的消息,已從電子科技大學獲悉,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時代-12/天雁05)搭載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全球首顆亞米級超大幅寬光學遙感衛星
    北京時間2020年1月15日,「紅旗一號-H9」,全球首顆亞米級超大幅寬光學遙感衛星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紅旗一號-H9」發射現場「紅旗一號-H9」幅寬衛星的命名,來自紅旗品牌盛典全球首秀的年度新品——新紅旗H9,該衛星在多個領域創造了第一:衛星不僅具備全球領先的幅寬攝像技術,可拍攝世界最大幅寬的照片。同時,它也是中國衛星產業與中國汽車行業強強聯合、跨界攜手的有力見證。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發射成功
    11月6日11時19分,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實施發射,成功將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在這13顆衛星中,有一顆名為「電子科技大學號」,它是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
  • 科技最先進的美國為什麼不發射量子衛星
    也有可能是技術不達標,像幾年前日本也發射過量子實驗衛星,但那個是典型的技術不達標,完全不能用於加密,因為它不能發射和接收單光子,只能發射和接收一束光子,這樣是沒法用來做密鑰的。中國在單光子和糾纏光子製備技術上是全球領先的,美國都趕不上,這真不是誇口。所以很多量子實驗都是中國率先搞出來,比如反事實通信。而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的多光子糾纏也是中國領先,國外的量子計算機都沒有用糾纏光子。
  • 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超期服役」TA還好嗎?
    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量子究竟是什麼黑科技?它現在發展到了哪一階段,又將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7講聚焦當下熱議的「量子科技」話題,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與觀眾一起探秘神秘的量子世界。小布從會上獲悉,「墨子號」已發射四年,超出其預期兩年的壽命,科學家制訂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構建由高、中、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為什麼叫「墨子號」?
  • 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超期服役」的TA還好嗎...
    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量子究竟是什麼黑科技?它現在發展到了哪一階段,又將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
  • 想不到吧,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6G測試衛星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11月6日上午中國成功發射了全球首顆6G測試衛星。China sends world's first 6G test satellite into orbit中國將全球首顆中國成功將全球首顆6G衛星送入太空,以測試最新的通訊技術。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參與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參與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2021-01-07 2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會施什麼魔法?
    中國剛剛成功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引發了全球科技界的關注和熱議。這不再只是一個中國的科研大事,因為它所獲得的任何成果,必將是世界性的。為何一顆衛星的發射,引發了這麼大關注?這要從其魔法般的特性說起。
  • ​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 「超期服役」的TA還好...
    ​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 「超期服役」的TA還好嗎?: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 【2018年】「虹雲工程」首顆衛星發射
    2018年2月22日 「虹雲工程」首星成功發射打造中國天基網際網路 2018年2月22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虹雲工程」首顆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邁出實質性一步
  • Nature專訪潘建偉: 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成功發射 | 深度揭秘
    8月16日凌晨,中國量子衛星「墨子」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作為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之後將會進行量子通信實驗。未來在軌運行的兩年時間裡,它將配合地面的五個臺站,進行大量工作,並將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極其安全的全球通信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