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技術讓病理檢測更「聰明」
據行業專家預測,AI病理技術將填補中國4-9萬的病理醫生缺口,進而極大地解放更多醫療資源。同時也將大幅提升檢測效率和精準度,化身「醫生的醫生」,成為病理醫生們的「最強大腦」。有了AI技術,病理科醫生們再也不用坐在顯微鏡前小心翼翼地反覆查看,將切片電子化就可直接在電腦中讀取,且電腦屏幕上的切片樣本將更加清晰、明朗。
-
AI 醫療漫談:數字病理行業特點、市場、未來方向全分析(一)
在病理醫生極度缺乏、診斷技術水平相對落後和參差不齊、AI等技術人才進一步滲透到醫療診斷,醫患尤其是基層對於更高效更準確的診斷需求日益增強,政策支持包括醫保總體控費但反向支持病理服務提價的大背景下,數字病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催化。而在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形成一體化的基本模式下,結合病理市場的特點和規模,軟硬體+服務一體化的模式有可能跑出來。
-
智能輔助非小細胞肺癌PD-L1判讀「免疫組化數字病理圖像處理軟體...
病理診斷現狀:人才緊缺,資源分布不均 精準醫療的前提是精準診斷,但我國註冊執業病理醫生嚴重缺乏,遠遠不能滿足臨床需求。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18 年末我國在冊的病理醫生約為1.8 萬人,按每100 張床位配置1-2 名病理醫生的標準,病理醫生的缺口約為9萬人[2,3] 。
-
攻堅AI病理診斷,阿里雲天池聯合英特爾重磅發布《數字病理診斷排行...
而實際醫療資源的短缺窘境極大程度地限制了病理診斷產業的發展。在我國,目前每個病理醫生都超負荷地承擔了 5-10 倍的常規工作量,誤診、漏診在所難免。可以說,數字病理產業已經成為解放更多醫療資源的關鍵突破口,被人工智慧技術加持後的數字病理解決方案也將成為「醫生的醫生」。6 月 12-13 日,由英特爾聯合阿里雲天池發起,機器之心支持,結合動脈網資料庫中的病理企業繪製《數字病理診斷排行榜》在數字病理研討會期間正式發布。
-
看圖即可識別28種癌症類型及百種基因變異模式,人工智慧病理診斷
近年來,醫療領域已成為人工智慧行業重要的研究和應用領域之一。人工智慧在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領域的應用更是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計算機視覺作為一種熱門的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幫助識別圖像中的某些特徵,包括癌症病理組織圖像。已有研究顯示,計算機視覺具有很高的癌症診斷準確性,它可以通過處理和交叉引用影像、病理、基因等健康醫療大數據挖掘大量病理和遺傳數據,幫助病理學家更快地評估病理切片,提高癌症診斷效率和預後。
-
病理醫生:顯微鏡下捍衛醫學之本
孫小美正在病理取材術中冰凍切片是病理科最具挑戰性的工作。病人躺在手術臺上,手術醫生停下手術,病理醫生需要在30分鐘內快速發出病理報告,為主刀醫師提供手術方式、切除範圍等參考。短短30分鐘的命運診斷,考驗著病理醫生「十年磨一劍」的功力。從病理科班畢業的孫小美,從事病理工作7年。
-
步宏教授:「智能化」、「雲端化」是未來病理必然趨勢
智能化是基於人工智慧介入病理,更進一步的發展成果;而雲端化意味著病理工作的模式,由個體,向群體協同的方式轉變。病理診斷正朝著基於臨床治療的專科病理發展,分子病理、數字病理更是病理診斷的發展方向。今天,我們強調病理不是一個個體的經驗性活動,其規範化甚至比對組織形態的認識還要重要。
-
聚焦分子病理 助力腫瘤疾病精準診斷——武陵山片區病理高峰論壇...
此次會議旨在推動分子病理學技術在精準醫學實踐中的應用,進一步促進武陵山片區醫療衛生領域病理學科的發展。鍾定榮主任進行講座李代強主任進行講座王蓓教授進行講座會上,鍾定榮教授作了題為「分子病理在肺癌精準醫學中的應用」講座,詳細介紹了現階段在肺癌的精準診斷方面分子病理發展的前沿理論和知識;王蓓教授作了題為「胸腺瘤病理診斷」講座,介紹了胸腺瘤的病理診斷最新的
-
「白話病理系列2」走進病理世界——病理診斷
上期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了「玻片」的製作過程,通過小小的「玻片」製作,大家對病理有了初步的認識。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病理診斷報告到底決定了什麼吧。病理診斷報告就像是一份判決書,腫物是良性還是惡性?是炎症還是其他?原發灶在哪?需不需要切除?
-
徠卡生物陳林強:助力中國基層病理科建設責無旁貸
,徠卡責無旁貸,將致力推動中國病理實驗室的建設,特別是基層病理科建設,為基層腫瘤患者診治提供幫助。在很多疾病的診斷中,病理診斷是臨床醫生不可或缺的有益幫手。鍾南山院士曾指出,多數疾病要進行最後的確診必須要依靠病理診斷,特別是對腫瘤的確診以及腫瘤的分型。可以說,病理科、病理醫生是具有最高權威的臨床「法官」。 一般來講,腫瘤的診斷需要經過五個步驟,分別為臨床診斷、影像診斷、手術診斷、細胞病理學診斷、組織病理學診斷。
-
英特爾資本為什麼看上做病理AI的江豐生物?
作為CPU領域的「帶頭大哥」,英特爾提出基於Intel OpenVINO算法優化的「CPU」人工智慧全棧解決方案,力求推動CPU晶片在人工智慧運算領域的發展。擴大市場佔有率最重要的就是獲得AI企業的認可,基於這個想法,英特爾找到正在研發醫療AI產品的江豐生物,提出在數字病理設備上部署英特爾AI全棧解決方案,進行設備端的邊緣計算。
-
DeepCare劉聖:AI在病理領域的算法實現|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深度...
市場的需求病理被稱為是醫生的醫生,服務對象其實不是病人,而是臨床醫生。也就是說,病理醫生會診斷出病人罹患的是良性的腫瘤還是癌症,如果是癌症,會給癌症分期分型,然後把這個診斷交給臨床醫生。臨床醫生會根據這個診斷來給病人制定治療和用藥的方案。講到這裡,我來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現在看病很難,不知道有哪位朋友花錢買過黃牛的票呢?
-
MedComm|利用基於全片數位化圖像的人工智慧重建病理高解析度圖像
基於全片數位化圖像(WSI)的數字病理學(PD)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工智慧(AI)在計算機輔助診斷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包驥團隊在Wiley 發行的MedComm上發表研究論文,提出了一種新的深度學習重建高解析度(RHR)模型,在不損失病理圖像整體和局部特徵的情況下,將200倍掃描的WSI轉換成400倍的高分辨圖像,提高遠程病理診斷效率的同時保證其準確性,為PD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新的方向[1]。
-
聚焦前沿——「當分子病理檢測技術」偶遇「大數據與人工智慧」
——聲明:僅供醫療專業人士參考 編者按:如今,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應用高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已顯現其重要性,醫療行業更是備受其益。以二代測序 (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為代表的高通量生物技術已經並正在極大地促進醫學科學的研究與發展。精準醫學也在緊跟國際和時代發展的步伐。91360智慧病理網邀請到吉林省磐石市醫院病理科徐捷主任為大家講解被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加持的分子病理學檢測技術,將會為中國醫學界帶來怎樣的福音?
-
從幕後轉臺前 病理診斷「零距離」
想要找病理專家進行病理診斷,先得找專科醫生進行中轉——這在市三醫院,已經成為過去時。本月,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病理門診正式啟用,打破了患者與病理科醫生原來的距離。據悉,這也是全省範圍內首家病理專科門診。按照流程,想要確定最終的結果,需要先找到婦科醫生,再由婦科醫生聯繫病理科進行病理診斷。結果出具通知到婦科醫生後,最終楊霞才能知曉。「這期間所承受的心理負擔,把我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穩,太難受了。」這期間一個多星期的等待,讓楊女士憔悴不少,甚至失去了往日的風採。拿到病理報告,楊霞仍舊是有些不放心,慕名來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我這個情況到底怎麼樣啊?下一步我是不是該手術啊?」
-
病理報告要等多久?
病理報告要等多久?病理科收到病理標本之後,需要對標本進行固定、取材、脫水、浸蠟、包埋、切片、染色。其中,取材、包埋、切片都是純手工操作,對準確性和精密度有著苛刻的要求,勞動強度也很高。經過這些流程,至少需要歷時30多個小時,才能把患者的送檢標本,製作成一張張合格的病理切片。
-
【精準醫學】開闢病理新領域,廣東率先成立首個分子病理專業合作平臺
論壇聚焦分子病理近十年發展與應用,直擊臨床應用新進展、新動態,向與會人員獻上了一場觀點精彩碰撞的思想盛宴,為推動分子病理學系統性、規範化發展和臨床應用按下「加速鍵」。 二是聚焦分子病理領域,制訂團體標準,並爭取成為行業標準,引領分子病理發展。三是開展分子病理從業人員體系化培訓,規範分子病理應用。四是組織分子病理聯合研究,推進技術創新。五是搭建分子病理會診平臺,促進分子病理成果轉化。六是開展科普、智慧財產權、科技推廣等活動。
-
助力病理醫生,騰訊AI Lab智能顯微鏡獲批進入臨床應用
你知道我國的病理醫生有多辛苦嗎?據《人民日報》報導,中國的病理醫生面臨著「位輕錢少責任重」的困境——工作辛苦卻不被重視,收入不高,而且責任重大,完全馬虎不得。同時,病理分析也存在一些固有難題:一是組織層面,有的癌細胞種類繁多,而且很多不同細胞在人類看來差別不大,這容易導致病理醫生出現誤判;二是分子層面,免疫組織化學(IHC)中的很多指標需要進行精準定量分析,依靠人工判別極度耗費精力,而且基於醫生認知差異,結果難以準確一致。圖左是導管非典型增生,圖右是原位癌,如果誤判,後果嚴重。
-
為何病理診斷對腫瘤患者意義重大?
在活檢後,病理醫生需要做一系列檢查才能做出診斷。 首先,活檢標本要放入裝有水和甲醛(福馬林)或其他液體的容器中保存。病理醫生用肉眼觀察組織樣本,並做出相關大體描述。 之後,病理醫生將標本製作成永久切片、冰凍切片或塗片。
-
病理檢查報告單,你看懂了嗎?
很多病人到醫院之後,醫生要求做病理檢查,患者就去做了,結果拿到檢查結果之後完全看不明白,患者就覺得心裡沒底,或者會比較恐慌,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病理檢查的報告單其實也很容易看懂,下面就給大家講講病理檢查報告單患者應該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