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並不打算全面介紹通用電氣的發展史,而是介紹通用電氣收購阿爾斯通電力業務的過程,也算是一樁陳年舊事了。
這實際上是帶有一些政治意義的。阿爾斯通曾經也是電氣行業的巨頭,儘管起步比較晚。二戰後阿爾斯通成立,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法國工業明珠之一。這裡說之一是因為法國還有其他工業明珠,比如阿爾斯通的同行施耐德,還有標緻汽車。
都說同行是冤家,更何況是電氣巨頭通用電氣。阿爾斯通的發展當然是引起了通用電氣的注意,更準確地說,是引起了美國了注意。
通用電氣比阿爾斯通成立早了七八十年,但在21世紀初搶走了通用電氣很大的一塊蛋糕。所以針對阿爾斯通的行動也是可以理解了。
實際上通用電氣最開始也並不想對阿爾斯通做什麼,但阿爾斯通從通用電氣的嘴裡搶走了兩個訂單,分別是在埃及的訂單和在印尼的訂單,這可都是很大的油水,通用電氣怎麼也想不通這兩個訂單自己怎麼就沒有得到。
而且通用電氣和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可能就是因為這種不甘心,才迫使美國去調查阿爾斯通,調查這個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的訂單。
這一查果然查到了一些端倪,原來阿爾斯通的一個負責人在印尼項目的投標中對印尼的招標人員進行了一些行賄,這才讓阿爾斯通得到了這個訂單。
實際上美國沒有什麼權利管這件事情,訂單是阿爾斯通的,建設地點在印尼,接收方是印尼,跟通用電氣都沒有什麼關係。但是美國有一個很好的武器,那就是法律。
阿爾斯通這麼做肯定是違反商業行賄的,美國這麼說阿爾斯通也不能反駁什麼。但是這件事情做出判決的應該是國際組織,而並不是美國。
在2013年,在美國紐約的甘迺迪機場,阿爾斯通鍋爐部的全球負責人弗雷德裡克·皮耶魯奇(Frédéric Pierucci),剛下飛機就被美國聯邦調查局探員逮捕。這是美國針對阿爾斯通的制裁之一。
如果只是針對其高層的抓捕,那阿爾斯通也不會到了被收購的地步。接下來,美國的第二撥攻勢就到來了,利用海外反腐敗法,美國向阿爾斯通開出了8億美元的罰單。
當時的阿爾斯通是拿不出這麼多錢的,儘管那兩個訂單的價值有40億美元,但阿爾斯通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的利潤。所以拿不出這麼多錢的阿爾斯通就只能去尋求幫助了。
當時有實力收購的有三家,一個是美國通用電氣,一個是日本東芝,還有一個是德國西門子。
這三個有意向收購的公司可十分有意思。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大力發展半導體行業,東芝就是其中巨頭,美國看不過去,制裁了日本東芝;在21世紀初,德國在調查自己的本土企業西門子的商業行賄事件,然後美國就插了一手,幾乎是用相同的手段,對西門子開出絕罰單。但是西門子的根基和美國通用電氣一樣深厚,財大氣粗,最後給了美國幾十億美元,然後達成了和解。
現在阿爾斯通出現了這一件事情,你可以想像一下阿爾斯通面前的這三個選擇。東芝和西門子敢就這麼大方的幫助阿爾斯通嗎?這無異於是毀了自己的前途,所以阿爾斯通只能是被迫尋找美國通用電氣尋求幫助……
當然了,阿爾斯通最終被美國通用收購併不只是這麼簡單的原因,其他兩家公司也是充分考慮了自己的發展,還有壟斷等問題之後才決定放棄的。
當時的通用公司給阿爾斯通描繪了非常好的願景。通用公司說,收購了阿爾斯通之後,會給阿爾斯通增加很多就業崗位,並且會幫助阿爾斯通發展。
但是阿爾斯通電力業務最終的發展並不像是當初通用電氣「承諾」的那樣。通用電氣在2014年收購了阿爾斯通電力業務,在2018年對該部門進行了裁員,幾年前對於阿爾斯通的承諾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實現。
而皮耶魯齊在2018年9月終於是解除了罪行,恢復了自由。在這期間,法國也並不算是十分太平,產業結構面臨轉型,2015年還出現過黃馬甲事件。
皮耶魯齊在出獄之後些了一本書,名字叫做《美國陷阱》,這本書裡他用自己的視角,來講述這一件事情。
實際上,通用電氣不僅是收購了阿爾斯通的電力部門,還插足了能源部門。為此,通用電氣內部還進行了一些改組,用來適應這些突然增加的部門。
阿爾斯通在被斷了這一隻腳之後也是元氣大傷,利潤也並不如前。直到最近和龐巴迪在鐵路方面強強聯合,才重新找回了地位。當然了,阿爾斯通和龐巴迪在鐵路方面合作的目的也十分明顯,這裡也不再提了。
所以,我們儘管不否認通用電氣的科研力量,敬佩通用電氣落後之後追趕並超越的能力,但是對於通用電氣常年出現在世界500強的前50,我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阿爾斯通電力部是通用電氣吞入的第五個部門,它在自己科研的同時自己不斷發展,不斷併購,並且還與多家公司形成同盟,然後自己還有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的軍火財,現在通用電氣可以說是電力方面的第一巨頭了,壓了西門子一頭。
這種收購與戰略聯盟的模式似乎從這個公司成立的開始就成為了一種傳統,因為通用電氣本身就是在當時的大財閥摩根的撮合下成立的,這可以說是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也讓通用電氣在這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