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隻剛上市3天的個股,這兩個月在華叔後臺經常出現它的名字——寒武紀(688256.SH),說實話,一看這文字,可能許多小夥伴還以為這是什麼作家的筆名,或者是小說名字,其實這是一家AI晶片龍頭。
與寒武紀同期一起在科創板 IPO 的中芯國際,無論是募資規模,還是超額認購均超出了預期。20日,寒武紀登陸科創板,股價大漲 229.9%,市值破千億(目前市值1124.28億)。
寒武紀到底是幹什麼的?
產品包括:終端智能處理器IP、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邊緣智能晶片及加速卡以及與上述產品配 套的基礎系統軟體平臺。
產品應用於消費電子、IDC(數據中心)、雲計算等諸多場景。
寒武紀為何備受矚目?
首先,寒武紀是國內為數不多的 AI 晶片明星創業企業,從交易所受理到上市,僅用了45天時間。
其次,寒武紀正式「出道」便頭頂華為的光環,並且,團隊核心骨幹來自中科院,可謂是含著金湯匙出生。
在人工智慧晶片設計初創企業中,寒武紀是少數已實現成功流片,且規模化應用的公司。
產品將實現三大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全覆蓋。寒武紀目前的產品包括終端智能處理器 IP、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邊緣智能晶片及加速卡。
分別對應終端(端)、雲端(雲)、邊緣端(邊)三種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場景,其中,邊緣智能晶片及加速卡尚未開展實際銷售。
問題來了,什麼是AI(人工智慧)?
AI通過模擬和延展人類及自然智能的功能,使機器能部分或全面地實現類人的感知(如視覺、語音)、認知功能(如自然語言理解),或獲得建模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機器學習等方法)。
目前,常見的AI應用包括:照片美顏、圖片搜索、語音輸入、語音合成、自動翻譯以及購物推薦等,傳統產業通過引入人工智慧技術可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
說白了,AI目標就是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和行動。
現在,寒武紀雲端智能晶片產品,已應用到國內主流伺服器廠商,包括浪潮、聯想、新華三、 阿里巴巴、百度、滴滴、好未來等。
寒武紀由陳雲霽、陳天石兩兄弟於 2016 年 3 月,在北京中關村註冊創立。哥哥陳雲霽、弟弟陳天石求學軌跡高度重合,均以中科大少年班為起點,開啟碩士、博士的科研之路,畢業後留在中科院龍芯課題組,繼續從事科研工作。
而最早提出將 AI 與通用晶片結合想法的是弟弟陳天石。2012 年,二人的神經網絡晶片處理器項目開啟,兩年後,深度學習處理器相關論文獲得國際會議學術大獎。2015 年,寒武紀晶片成功流片。從項目啟動,到寒武紀流片,一路走得非常順利。
而此時,華為正秘密籌備新一代智能終端晶片,與寒武紀展開合作,順理成章。後續,華為麒麟 970、麒麟 980 均採用了寒武紀的 NPU 解決方案。
從2019年業務收入佔比中可以看到,智能計算集群系統佔了一半以上的份額,其次是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中端智能處理器IP等業務。
2017~2018年,寒武紀主要營收來自於 IP 授權業務,即與華為在終端智能處理器 IP 之間的授權合作,且產品主要是 1A 和 1H 兩款產品。兩年間,該項業務佔比均達到了 99% 左右。
但,到了 2019 年,寒武紀的 IP 授權業務營收出現大幅度「縮水」,從之前的 99%,一路跌到 15.49%。
我們營收、淨利潤方面就能看到寒武紀2019年大倒退。
成也華為、敗也華為,這一年,華為沒再跟寒武紀合作。
原因是,華為開始自研 AI 晶片,包攬雲管端每個層面。
這意味著,寒武紀不僅失去了最大的客戶、主要的營收來源,還將與之前的大客戶在相同的市場展開激烈的競爭。
寒武紀的毛利率奇高,但淨利率卻低得嚇人,尤其2019年因為失去了華為,淨利率暴跌,今年一季度甚至暴跌到-937.95%。
而且,寒武紀研發投入有增無減,管理費用中的股份支付減少,寒武紀加大研發力度。別看投入好像很大,寒武紀研發人員 680 人,3年研發資金累計 1.16 億美元,不足英偉達等晶片巨頭的一個零頭。
同時,當前寒武紀高達千億的市值,也讓未來想收編寒武紀的巨頭望而生畏。
最致命的是,寒武紀所處賽道是一個巨頭玩的賽道,投入巨大,非常艱難。
寒武紀在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主要包括 GPU 領域的英偉達,以及亞馬遜 AWS、谷歌 TPU、阿里巴巴含光 800、華為 Ascend 910、Ascend 910 等雲計算巨頭,還有騰訊連投三輪的 AI 晶片創業公司燧原科技。
英偉達佔據了全球大部分 AI 雲端晶片市場,在 AI 晶片領域軟體+硬體的「寡頭」優勢明顯。寒武紀與亞馬遜 AWS Inferentia、阿里巴巴含光 800、華為 Ascend 910、Ascend 910 等雲巨頭的晶片同屬於一個類型,即 ASIC 晶片。
目前,雲巨頭紛紛自研 AI 晶片尋求 AI 晶片更高的「話語權」,擺脫對英偉達、英特爾的依賴。在雲巨頭試圖自給自足的大趨勢下,寒武紀很難將同類型 AI 晶片售賣給雲巨頭。
相反,第三方獨立中小型雲計算企業,以及政府部門 AI 晶片國產化替代或許是寒武紀的主要市場。寒武紀的「求生欲」強烈,在極短的周期內完成了雲邊端的一體化布局。
寒武紀只有進一步加速地發展,才能和現在的股價相對應。寒武紀雖然投入一個仍是藍海的市場,但如何打開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這是寒武紀面臨的最大難題。
…………………………
1、中國6月份進口特斯拉汽車註冊量上升至553輛,較5月份增加超過1倍。註冊量中包括45輛進口Model 3,432輛Model X SUV和76輛Model S。5月進口特斯拉註冊量為201輛。所以,就連進口特斯拉都需求都在不斷上漲,國產就更不用說了,特斯拉的確定性還是很硬。
2、立訊精密現69.1億元大宗交易,機構席位買入超12億元。立訊精密今日出現53筆共計69.1億元大宗交易,成交價均為53.2元,較收盤價折價7.2%。其中,機構專用席位合計淨買入超12億元,中信證券上海萬源路證券營業部買入近6億元;廣發證券深圳高新南一道證券營業部賣出17.78億元,平安證券深圳金田路證券營業部賣出12.15億元。所以,機構都這麼熱衷買立訊,我們還怕什麼?
3、大唐發電業績預告:上半年淨利潤同比+97~117%。歸母淨利潤16.93~18.65億元,同比+97~117%。受煤炭價格下降的影響,公司營業成本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4、郭明錤:舜宇光學2021年將進入蘋果鏡頭供應鏈。韓國鏡頭供應商Semco與中國鏡頭供應商舜宇光學將分別自2020下半年與2021年進入Apple鏡頭供應鏈。舜宇光學預計自2021上半年開始大量出貨iPad與少量Mac鏡頭。若出貨順利,則舜宇光學預計將在2021下半年開始出貨iPhone鏡頭。若舜宇光學在2021上半年出貨Apple鏡頭順利,相信其將會在2021下半年開始大量出貨iPhone 5P或6P鏡頭。
5、IDC:2020年AR/VR支出規模增速放緩。根據最新發布的《IDC全球增強與虛擬實境支出指南》,至2020年,全球AR/VR(增強與虛擬實境)市場相關支出規模將達到106.7億美元,較2019年同比+35.3%,與上期預測的漲幅78.5%相比降低了約一半。但IDC預計,預測期內(2020~2024年)5年CAGR(複合年均增長率)仍將達到76.9%,這表明疫情對全球市場的抑制作用只是短期的。
6、吉利將在A股上市完成後再重啟與沃爾沃合併計劃。現在的巨頭都喜歡回歸A股建巢,合併是否繼續,這個有一定不確定性,畢竟現在吉利在沃爾沃吸取的經驗好像到了天花板,是否繼續合作待吉利管理層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