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專欄的第180篇文章,今天這篇算是紀念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
一晃40年了,與深圳一道設立特區的汕頭、珠海也在今年迎來特區40周年生日,而我們為什麼要單獨說深圳呢?沒辦法,作為中國最耀眼的新興城市,代表了我們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沿和嘗試。
許多深圳嘗試過的經濟模式,後來都在全國推廣並成功,而這座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如今已然在為其他城市提供範例。從一個漁村,到一座現代化城市,位列四大一線城市,也誕生了南山粵海街道這樣擁有騰訊、大疆、中興等標誌性企業,GDP達2500億的最富街道。深圳在經濟上的創富效應有目共睹,與此同時,房價總是能匹配經濟,或者超前於經濟。
深圳過去數年房價一路從2~3萬升到如今7~8萬,深圳速度的確是不斷刷新著我們的感官。最熱的南山區房價10萬已經是常見的情況了。
從「來了就是深圳人」到「人肉乾電池」的分歧
深圳也是一個充滿了口號的城市,從當初蛇口最早出現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到後來的「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是一個沒有歷史包袱的新城市,幾乎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原住民,這座城市在過去幾十年湧入的人群來自四面八方。
美年大灣區城市群都領銜全國人口淨流入數量,而深圳又在其中拔得頭籌。
原因其實很簡單:
1、機會多,更加公平;
2、掣肘少,可以有很多突破的勇氣和嘗試;
3、整個國家大市場成為特區背後龐大的需求和人才供給的。
就這樣過了幾十年後,才有更多城市在近幾年提出人才戰略,很多城市之間才開始出現搶人大戰。而過去幾十年深圳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但不需要搶,而是吸引。這是一種不同的城市邏輯,城市不是二元化分割職中擁有門檻和吸血的一方,而應該是創造就業、機會,給人安身立命的位置的地方。
另外看一下深圳的人口年齡結構,是非常健康的,其中處於青年階段的人口佔比顯示出這座城市的活力,正是最有創造力也最有需求的人口構成,這種情況也只能由移民城市來創造,大量奔赴深圳找機會的,都是年輕人,然後在此地安家落戶生根,並誕生下一代,或者把孩子從家鄉帶來,孩子在這裡長大。
通過深圳和另外兩座城市的對比,這一點就更是差異顯著,深圳的年輕人過半,而老年人只有3%,這種人口結構必然帶來的幾個需要:擇業、安家、撫育後代和求學。
深圳不排外,因為沒有內外、新老之分,同時大企業和先進位造業企業眾多,所以深圳的就業機會一直是極大的吸引力。
時至今日,真正的問題在於安家和子女教育,說白了這兩件事是一件事,它的門檻是房子和經濟條件。隨著房價的飛漲,縱使大廠、名企的員工也面臨追不上房價的窘境:剛入行收入不可能一步到位,看房價是遙遠的,到了工作打開局面月入2萬、3萬,面對動輒千萬的總房款,首付的幾百萬從何而出呢?但是等程式設計師們熬禿了頭,首付攢到了,總感覺即使買房後開始還貸,自己還能工作幾年還說不定,畢竟年期的深圳和年期的行業,對35歲、40歲的人並不友好。
於是就有了「人肉乾電池」的說法,在年輕的時候通過更好的產業、收入吸引年輕人源源不斷的湧入,在他們進入中年的時候榨乾了貢獻和這些年的需求,用房價門檻留下最頂尖的一批,把其他人擋在外面或者趕回老家去,走的也許是中年人,而深圳永遠年輕、有活力。
所以有些打拼數年而未留下的青年人,在年近三十的時候,面對著是回家去還是咬牙留下的糾結。回去缺少機會,留下沒房子,結婚和後代怎麼辦。這種割裂恰恰是過去中國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的一種並行現象,青年人的嘗試和期望之間難免會有落差,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均等地留下,才是公平,而遠離計劃經濟時期的穩定不流動才是不公平。
深圳,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理由不被拋棄
我們用時代的眼光看這個問題太宏觀,每個新興的大城市,我們的生活除了寫字樓、公共運輸、外賣和合租之外,生活的方向始終是這城市真正的機會——那些當初它吸引我們的地方。我們從家鄉來到深圳並不是為了換一個地方躺平,它也許是奮鬥的一段中轉,也許是落腳的終點,但這裡的一切都需要打拼得來。
近兩年奮鬥開始變得意味深長的怪,似乎「奮鬥」開始不受歡迎,奮鬥的說法開始成為一種同齡人之間的彼此擠壓,或者老闆對僱員的壓迫,這背後是大家不得已的內卷——在資源有限的時候,大家都拿不到合適的回報,於是很多人會開始想這事是因為分配的問題。
而公平好效率之間的最優解,目前給出最佳答案的不正是深圳麼?我們去抱怨的、無奈的門檻,也是這個城市活力和機會的結果。
我跟有些業內朋友聊起過深圳的房價,其實後來這幾年到深圳的青年人,一樣的努力,不過忙碌的同時也開始給自己更多的選擇。例如在深圳抓住機會找個合適工作,在大廠裡奮鬥幾年,攢下的錢在老家的地級市或者省會買套房,說不定首付也沒有那麼大壓力。這種雙軌制的生活規劃,實際上正好在工作收入和房價之間,實現了降維打擊。
或者不願意遠離的人開始隨著房產中介的推介,去東莞等周邊城市尋找合適的落腳地,這也是大灣區城市群的聯動效應,有人不止吐槽深圳,對東莞的房價也頗多怨言,然而好在東莞還給了很多人一個臺階可以下。
回來說深圳,終歸還是中國製造業、網際網路的第一梯隊城市,當然也包括一些金融和服務業的發展,這是自然的,這才是這個城市的底氣和吸引力,所以不必因為深圳難以留下而苦惱,不是每個城市都能給人足夠多、足夠好的機會,也不是給了你機會就意味著你可以跨越這個門檻。
深圳40年,就像當初的摸索一樣,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給到每個人,這恰恰是我們到深圳去嘗試為自己尋找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