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詳解

2020-12-17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詳解

  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

  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1月25日在《人民日報》刊發的署名文章《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指出。

  在此之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全面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決策部署中,劉鶴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推動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實現供需良性互動;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健全現代流通體系;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擴大就業和提高收入水平;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等六項主要任務。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三重意義

  時間回到2019年6月。當時劉鶴在第11屆陸家嘴論壇上用10餘張PPT闡述了中國經濟運行、金融風險處置、資本市場改革等方面的內容。其中一張PPT標題為「中國經濟再平衡持續推進」。

  在這張PPT上,他將中國人均GDP、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城市化率、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經常項目佔GDP放在同一坐標系中考察。曲線圖顯示,2008年之後上述前四條曲線穩步上升,而經常項目佔GDP的比重穩步下降。

  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顯示,經常項目佔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高點10.1%降至2019年的1%,下降幅度明顯。換言之,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在不斷地降低。

  「中國不斷落實金融危機發生後在G20會議上的承諾,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重不斷下降。與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相比,中國經濟再平衡正在持續推進。」劉鶴在第11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中國正在發生巨大的結構性變化,從外需導向轉向了國內巨大市場驅動。」

  在11月25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中,劉鶴表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的內在要求。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徵,就是必須實現內部可循環,並且提供巨大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並帶動外循環。

  劉鶴稱,從供求雙方看,中國具備實現內部大循環、促進內外雙循環的諸多條件,必須利用好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優勢,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充分發揮。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內需,可以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動能,推動全球經濟穩步復甦和增長。

  其次,這是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舉措。劉鶴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衝擊,風險加大。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順勢而為調整經濟發展路徑。

  再次,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劉鶴在文章中表示,「經過長期努力,我國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和供求脫節現象顯現,『卡脖子』問題突出,結構轉換複雜性上升。解決這一矛盾,要求發展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大國經濟發展的關口,我們要主動適應變化。」

  六項主要任務

  關於如何全面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決策部署?劉鶴提出了六項主要任務。

  一是推動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鍵。」劉鶴表示。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02~2007年的46%提高至2013~2019年的58.8%,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研發投入強度尤其是基礎研究投入比重明顯不足,如我國研發支出佔GDP 比重與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有較大差距。

  二是推動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實現供需良性互動。劉鶴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

  實現雙循環的核心在於打通內部循環,而打通內部循環的關鍵應從供需兩端發力,實現供需互動。此外,國內大循環越順暢,越能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使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

  三是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健全現代流通體系。因劉鶴擔任國務院金融委主任,市場對相關措施高度關注。

  實體經濟的供、需和金融協調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重要基本問題。實體經濟的結構失衡,會給金融業發展帶來極大的風險。同樣,金融業的混亂膨脹,也必定會給實體經濟帶來風險。

  劉鶴在此次解讀中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要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方向,對金融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

  四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劉鶴指出,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這個過程既創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給。要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長極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6%。相比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仍有10~20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這意味著,圍繞推進城鎮化而展開的投資活動潛力巨大,有望繼續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關鍵作用,是內循環中拓展投資空間的重要支點。

  五是推動擴大就業和提高收入水平。

  六是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經濟。

  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國約有4億中等收入人口,但同時國內仍有約7億人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等於或低於2000元。如果能明顯提高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使其轉化為中等收入群體,對於釋放國內消費潛力將大有益處。

  據21世紀經濟報導

(文章來源:江蘇商報)

(責任編輯:DF118)

相關焦點

  • 劉鶴5000字長文,信息量巨大,詳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為什麼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涵是什麼?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權威解釋來了......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 科學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應對百年變局、重塑競爭格局、開拓發展新局的戰略部署,是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屠光紹:新發展格局的核心是新雙循環,金融在新發展格局中更加重要
    論壇以「中國經濟新徵程」與「乘風破浪啟未來」為上下篇章,聚焦2021經濟趨勢,探討新發展格局、新消費與大健康等熱門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認為, 新發展格局的核心是新雙循環,這種「新」主要體現在雙循環的主體、階段與層次上。
  • 加快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原標題:加快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央基於國內發展形勢、把握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科學判斷和重要戰略選擇。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是辯證統一關係,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涉及國內也涉及國際,既包括供給側也包括需求側,需要做好整體謀劃和統籌安排。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資本論》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於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資本論》中的社會再生產理論  《資本論》揭示了再生產四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辯證關係。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涉及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  2019年,我國進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64%下降為32%,最終消費對的貢獻接近60%。
  • 張禮卿: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幾點認識
    自5月14日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以下簡稱「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可以理解為「一國最終產品的供求均衡將主要通過國內市場來實現,而對國際生產、貿易和金融等的參與將有效地促進供求均衡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國內消費、國內投資等內需發揮主導性作用,而進出口貿易、對外投融資等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新提法引發了國內外的關注和熱議。以下擬就相關問題談點個人的理解。一、為什麼需要加快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 經濟大家談|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今年5月以來,特別是全國兩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辜勝阻: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企業家精神至關重要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一定要深刻理解當前我國面臨的複雜嚴峻的形勢,把握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邏輯和深層次變革,認識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歷史必然性和發力點。辜勝阻表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在暢通,重在安全。特別要看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企業家要發揮重要作用,企業家精神至關重要。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遂寧路徑」
    面對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的態勢,黨中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如何推動遂寧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積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更是與會人員關注討論的熱點。
  • 經濟大家談|正確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抓住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和樞紐,正確認識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性,是更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前提。對此,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教授、副院長,北京大學中國民營企業研究所所長王在全進行了深入分析。
  • 夏斌:關於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十項建議
    未來,只有依靠制度改革,解決好消費、投資、出口等方面長期存在的「梗阻」問題,才能確保形成高質量、可持續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來源 |《當代金融家》雜誌2020年第11期,原題為《關於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十項建議》 釐清「雙循環」概念的三個角度 數月來,中央多次重申,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上汽紅巖大手筆助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當前,我國正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此,我國民族重卡品牌上汽依維柯紅巖商用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汽紅巖」)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挖掘內需和外在市場的潛力,不斷在國內外掀起「交車熱潮」。
  •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金融改革開放
    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並對「暢通國內大循環」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出了明確要求。「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把握國內外大勢、重塑我國新優勢的戰略抉擇。要以獨立自主為著眼點暢通國內大循環,通過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國際循環,堅持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以金融科技引領的金融體系集成創新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新時期金融改革發展要把握第四次金融革命機遇,引領金融科技健康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科創金融體系,繼續支持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發展。
  • 張軍擴:中央為何在當前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20日電 題:《張軍擴:中央為何在當前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作者 張軍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決策,將會對今後一個時期的政策制定和發展格局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需要我們認真地學習、深刻地理解和準確地把握。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應把握好幾個重大問題
    今年5月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科學把握國內外大勢,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把握哪些重點?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化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邵鳳茹發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主題演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新時代我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適應國際環境複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服務雙循環格局也是對民航業的必然要求。縱觀全球航空業的發展,幾乎每隔10年就會出現一次周期性的調整。
  • 以創新為支撐 構造新發展格局 實現國內外雙循環發展
    中央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深圳企業,一方面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深挖國內市場;另一方面以創新驅動為支撐,引領創造新需求,搶抓新機遇,實現自身發展。
  •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十四五」 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並對「暢通國內大循環」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出了明確要求。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十四五」時期金融改革發展的著眼點。
  •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十四五」 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並對「暢通國內大循環」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出了明確要求。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十四五」時期金融改革發展的著眼點。
  • 雙循環發展格局下 如何破題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黃澤文)12月10日,江蘇省社科院第28期江海論壇正式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推動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來自省政府、高校、研究院、社科院的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從多個角度暢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推動江蘇「十四五」發展和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