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十四五」 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並對「暢通國內大循環」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出了明確要求。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十四五」時期金融改革發展的著眼點。
央行研究欄目12月8日發布央行副行長陳雨露的理論文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金融改革開放》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金融高質量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發展格局轉型是通過調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的。在市場經濟中,資源的配置過程以金融資源的流動為載體,因此在轉向發展新格局的進程中,金融發揮著引領性的重要作用。
陳雨露強調,要堅持金融供給側改革戰略方向,以金融科技引領的金融體系集成創新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特別是需要加強問題導向,通過集成創新,綜合支持頭部創新型企業,完善科技戰略博弈過程中的融資支持和綜合金融服務體系。
引領金融科技健康發展
回顧人類歷史上三次工業大革命與金融之間的關係,陳雨露指出,以現代商業銀行為特徵的第一次金融革命為第一次工業大革命提供了大資金支持,以現代投資銀行為特徵的第二次金融革命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重構了資本基石,以創業投資體系為特徵的第三次金融革命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締造了新的推動力量。
「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賦予了金融業新的歷史責任,金融科技引領的金融業集成創新將成為第四次金融革命的突出特徵。 」陳雨露說。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認為,人工智慧、網際網路技術、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奠定了金融科技高速發展的基礎。金融科技便利了不同收入人群的消費,有效支持了中小微企業發展,創新商業模式滿足大眾創業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跨境貿易、全球供應鏈及服務業發展。
然而數位技術的應用沒有改變金融本質和功能屬性,金融風險也不會因為數位技術的應用而憑空消失。對此,陳雨露強調要加強監管,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此外,要增強金融風險技防能力,加強網絡安全風險管控和金融信息保護,做好新技術金融應用風險防範。加強金融科技監管頂層設計和審慎監管,建立健全監管基本規則體系,提升穿透式監管能力。
同時,不少專家提醒,要對金融科技帶來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數據隱私洩露、數字鴻溝等問題應予以關注。
完善中國特色科創金融體系
陳雨露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科創金融體系。支持金融機構按科技創新生命周期規律,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
對於科創金融體系建設,李揚強調了資本市場的重要性。對比中美兩國資本市場市值前十名公司的結構來看,在美國,市值最大的前10家公司包括蘋果、微軟、亞馬遜、臉書等在內的7家信息技術公司、2家現代消費企業和1家醫療保健企業;而中國市場中的前十大上市公司分別為2家酒業企業、7家傳統金融企業和1家傳統資源業企業。
「資本市場應該在引領整體經濟不斷提升質量和效率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李揚強調,應從多方面入手建立上市公司優選機制,其中,科創板已經試點註冊制,這是建立選優制度的重要起點。
陳雨露還指出,要加快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充滿活力、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創業投資機構體系。多渠道拓寬創業投資資金來源。充分發揮主板、科創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功能,暢通創業投資市場化退出渠道。
為適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金融業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陳雨露還提出,以可持續為基本前提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支持綠色發展,發展產業鏈金融。
推進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
近年來金融業對外開放取得重要進展。銀行、證券、基金、期貨、人身險等領域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已完全取消,外資股東資質要求不斷放寬;企業徵信、評級、支付等領域已給予外資國民待遇;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不斷深化,配套的會計、稅收和交易制度不斷完善。
新冠肺炎疫情並未打亂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節奏。今年以來,惠譽成為繼標普之後第二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評級公司,高盛、摩根史坦利、瑞士信貸等外資金融機構已實現對其在華合資證券公司的控股,美國運通在我國境內發起設立的合資公司取得了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全球三大債券指數中,中國債券已先後納入彭博巴克萊和摩根大通指數,納入富時羅素指數也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外資投資中國債券的熱情持續增強。
陳雨露強調,推進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推動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實現制度性、系統性開放。以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出發點,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優化內陸金融服務體系,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進一步完善跨境人民幣政策框架,通過精細化管理提升人民幣使用的便利化程度和接受度,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