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2020-12-14 中國金融新聞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十四五」 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並對「暢通國內大循環」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出了明確要求。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十四五」時期金融改革發展的著眼點。

  央行研究欄目12月8日發布央行副行長陳雨露的理論文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金融改革開放》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金融高質量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發展格局轉型是通過調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的。在市場經濟中,資源的配置過程以金融資源的流動為載體,因此在轉向發展新格局的進程中,金融發揮著引領性的重要作用。

  陳雨露強調,要堅持金融供給側改革戰略方向,以金融科技引領的金融體系集成創新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特別是需要加強問題導向,通過集成創新,綜合支持頭部創新型企業,完善科技戰略博弈過程中的融資支持和綜合金融服務體系。

  引領金融科技健康發展

  回顧人類歷史上三次工業大革命與金融之間的關係,陳雨露指出,以現代商業銀行為特徵的第一次金融革命為第一次工業大革命提供了大資金支持,以現代投資銀行為特徵的第二次金融革命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重構了資本基石,以創業投資體系為特徵的第三次金融革命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締造了新的推動力量。

  「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賦予了金融業新的歷史責任,金融科技引領的金融業集成創新將成為第四次金融革命的突出特徵。 」陳雨露說。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認為,人工智慧、網際網路技術、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奠定了金融科技高速發展的基礎。金融科技便利了不同收入人群的消費,有效支持了中小微企業發展,創新商業模式滿足大眾創業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跨境貿易、全球供應鏈及服務業發展。

  然而數位技術的應用沒有改變金融本質和功能屬性,金融風險也不會因為數位技術的應用而憑空消失。對此,陳雨露強調要加強監管,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此外,要增強金融風險技防能力,加強網絡安全風險管控和金融信息保護,做好新技術金融應用風險防範。加強金融科技監管頂層設計和審慎監管,建立健全監管基本規則體系,提升穿透式監管能力。

  同時,不少專家提醒,要對金融科技帶來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數據隱私洩露、數字鴻溝等問題應予以關注。

  完善中國特色科創金融體系

  陳雨露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科創金融體系。支持金融機構按科技創新生命周期規律,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

  對於科創金融體系建設,李揚強調了資本市場的重要性。對比中美兩國資本市場市值前十名公司的結構來看,在美國,市值最大的前10家公司包括蘋果、微軟、亞馬遜、臉書等在內的7家信息技術公司、2家現代消費企業和1家醫療保健企業;而中國市場中的前十大上市公司分別為2家酒業企業、7家傳統金融企業和1家傳統資源業企業。

  「資本市場應該在引領整體經濟不斷提升質量和效率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李揚強調,應從多方面入手建立上市公司優選機制,其中,科創板已經試點註冊制,這是建立選優制度的重要起點。

  陳雨露還指出,要加快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充滿活力、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創業投資機構體系。多渠道拓寬創業投資資金來源。充分發揮主板、科創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功能,暢通創業投資市場化退出渠道。

  為適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金融業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陳雨露還提出,以可持續為基本前提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支持綠色發展,發展產業鏈金融。

  推進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

  近年來金融業對外開放取得重要進展。銀行、證券、基金、期貨、人身險等領域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已完全取消,外資股東資質要求不斷放寬;企業徵信、評級、支付等領域已給予外資國民待遇;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不斷深化,配套的會計、稅收和交易制度不斷完善。

  新冠肺炎疫情並未打亂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節奏。今年以來,惠譽成為繼標普之後第二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評級公司,高盛、摩根史坦利、瑞士信貸等外資金融機構已實現對其在華合資證券公司的控股,美國運通在我國境內發起設立的合資公司取得了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全球三大債券指數中,中國債券已先後納入彭博巴克萊和摩根大通指數,納入富時羅素指數也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外資投資中國債券的熱情持續增強。

  陳雨露強調,推進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推動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實現制度性、系統性開放。以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出發點,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優化內陸金融服務體系,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進一步完善跨境人民幣政策框架,通過精細化管理提升人民幣使用的便利化程度和接受度,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相關焦點

  •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十四五」 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並對「暢通國內大循環」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出了明確要求。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十四五」時期金融改革發展的著眼點。
  • 高質量「雙循環」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未來一個時期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相適應、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著力點。   關鍵詞:高質量 雙循環 新格局 金融改革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也是貫穿「十四五」及未來較長時期發展的戰略綱領。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
    這一原則與黨的十九大強調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方略是一致的。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在於既要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入手,又要以此為主線展開。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_國內新聞...
    這一原則與黨的十九大強調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方略是一致的。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在於既要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入手,又要以此為主線展開。
  •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怎麼改
    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那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怎麼改?本文圍繞主要目標、重點領域和推進方式,探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
  • 邁向新徵程的一次研學與提升——青海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
    2020年歲末,在「十三五」規劃即將全面收官之際,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飽滿的熱情蓄勢待發,準備邁向「十四五」規劃發展的新徵程。  在這樣一個特殊而有意義的關鍵時期,由青海省委組織部主辦、省發展改革委員會承辦的全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研討班在省委黨校正式開班。
  • 發展現代供應鏈 助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原標題:發展現代供應鏈 助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這是黨中央首次提出現代供應鏈概念,標誌著「現代供應鏈」 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金融改革開放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把握國內外大勢、重塑我國新優勢的戰略抉擇。要以獨立自主為著眼點暢通國內大循環,通過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國際循環,堅持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以金融科技引領的金融體系集成創新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新時期金融改革發展要把握第四次金融革命機遇,引領金融科技健康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科創金融體系,繼續支持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發展。
  • 擴大內需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來源:海外網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有效對衝疫情影響,必須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也是解決我國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工作主線。
  • 屠光紹:發展直接融資是目前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
    來源:新浪財經12月5日,由瞭望智庫、財經國家周刊主辦的「2020第五屆新金融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非常時期的金融責任與擔當」。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屠光紹出席並發表演講。屠光紹屠光紹表示,金融要服務新發展格局,特別是要在金融和實體經濟當中有效地循環、有效地互動,關鍵是深化金融的改革、擴大金融開放,不斷推進金融的創新。
  • 青海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
    12月3日,由青海省委組織部主辦、青海省發展改革委承辦的青海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研討班在青海省委黨校開班。來自青海省各市(州)、縣(市、區)發展改革部門,青海省直有關部門,青海省屬相關國有企業的40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 ...以金融科技引領的金融體系集成創新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2020-12-08 09:08:38來源:FX168 【陳雨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金融改革開放】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刊文稱,要以獨立自主為著眼點暢通國內大循環,通過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國際循環,堅持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以金融科技引領的金融體系集成創新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 人民日報社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明年將召開黨的十九大,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這次會議對於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逐步形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 經濟日報談如何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激發新...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再次強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我們要牢牢把握這條主線,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激發新動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我國經濟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
  • 以「新基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保持高速發展近40年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亟待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強大內生動力。近兩年崛起的「新基建」,極大提高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質量和影響力。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實體經濟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衝擊,當務之急是在穩住疫情防控形勢下迅速復工復產,讓產業鏈轉起來、讓經濟活起來。辯證地來看,這也是以「新基建」推進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次重要機遇。
  • 科學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概念提出後,如何切實做到學深悟透做實篤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對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怎麼看?  這是總書記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統攬「兩個大局」所作出的戰略擘畫,是對國內國際循環新的不平衡格局主動作為、主動調整、主動謀劃的中長期戰略布局。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詳解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1月25日在《人民日報》刊發的署名文章《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指出。  在此之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中求進創新發展——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
    原標題:賈康 馮俏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中求進創新發展——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三項重點要領 2016年可謂「黑天鵝事件」紛至沓來的一年,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義大利修憲公投失敗……整個歐美似乎處於劇變前夜,二戰以來形成和保持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正面臨著空前巨大的不確定性,這對於中國是福是禍,有何憂何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