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2018年已然過去,對於網際網路金融行業而言,這是一個極為不平凡的年份。券商中國本期「盤點·2018」從網際網路金融關鍵詞入手,了解一年來互金業的深度變化。
回望2018,一件件大事歷歷在目:P2P網貸以驚人速度不斷出清,合規備案步履不歇;第三方支付持續遭遇強監管,備付金集中交付就在眼前;「用雲量」不斷攀升,雲上之爭愈演愈烈;互金公司扎推上市,股價腰斬市值縮水……
券商中國記者用10大關鍵詞來記錄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這一年。
01 合規備案是主旋
網貸備案從2017年一直說到了2019年年頭,它是一個不能不提的關鍵詞。
2017年12月,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該文件對網貸行業下一步的整改驗收做出了詳細部署:其中要求各地在2018年4月底之前完成轄內主要P2P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
然而,2018年6月,備案卻因多重因素導致延期。兩個月後,也就是網貸爆雷潮最嚴重的8月份,全國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終於向各省市網貸整治辦下發《關於開展P2P網絡借貸機構合規檢查工作的通知》,隨此通知一同下發的還有《P2P合規檢查問題清單》(包含108條) 發布。這也意味著網貸行業的整改驗收工作正式進入實質性的啟動階段。
業內人士表示,這對於當下「雷潮」不斷、動蕩不安的網貸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有力提振了行業信心,也有助於加速推動網貸平臺的合規備案進程。
02 P2P爆雷潮
在備案確認延期、金融去槓桿帶來流動性退潮的大背景下,P2P爆雷潮接踵而至。
2018年6月中下旬,唐小僧、聯璧金融等明星網貸平臺陸續爆雷,引發投資人對網貸行業的信任危機。大規模的恐慌性資金回撤,最終擠垮了大量平臺。據零壹財經統計,6月網貸問題平臺數量達到98家,7月這一數據激增至137家,創兩年來最高,8月問題平臺數量為62家。
在此期間,監管部門召開多個網貸相關會議、下發多份文件。其中包括,銀保監會召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高管開會,要求四大AMC主動作為以協助化解網貸的暴雷風險。8月,國家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於報送網貸平臺借款人逃廢債信息的通知》。9月,首批25家銀行存管白名單也隨之公布。
隨著12月11日,AMC化解P2P風險首單落地,信融財富獲東方資產2000萬支持,網貸行業開始回暖,不合規平臺持續出清,同時也促進了優質平臺間的良性競爭。據最新數據統計,11月網貸行業借款人數達到282萬,環比增加2.2%,投資人數297萬,環比增加11.2%。
03 打擊行業暴利催收
自2017年「現金貸」問題引起業內強烈關注後,暴力催收成為不能忽視的問題。
2018年,監管部門開始出臺相關規定,對暴力催收進行嚴厲打擊。當年3月28日,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在京舉行《網際網路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試行)》籤署儀式,對規範網際網路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行為,明確了正負面清單,設定了執行與懲戒機制。《公約》主要從總則、內控管理、行為規範、公約執行及違約處理,以及附則五部分組成。
有業內人士表示,《公約》將對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形成有力支撐,有利於行業長遠發展,有利於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04 互金巨頭紛紛去金融化
隨著網際網路金融不斷發展,網際網路金融巨頭的變化也隨時被人關注,特別是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關係。
2018年,互金巨頭紛紛表示「去金融化」,強化科技屬性,爭做向傳統金融機構輸出技術的服務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機構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對外輸出技術。這成為2018年最明顯的兩大趨勢。
京東金融CEO陳生強在2018年博鰲論壇上表示,未來京東金融將扮演金融服務機構,專為傳統金融機構輸出技術。為了淡化金融屬性,2018年9月京東金融更是將官方微博、官方頭條號等更名為「京東數科」。
2018年4月,百度對外宣布,「百度金融已進入分拆最後階段;未來分拆後,百度金融並不會謀求全金融牌照和控股權,只會獲得必要的未來『試驗田』以驗證金融科技能力。」螞蟻金服更是在2017年初就宣布將自身定位為TechFin,專為金融機構輸出技術。
度小滿金融CEO朱光表示,金融科技公司加上傳統金融機構,雙方共同發揮優勢,然後再有很好的場景,形成的金融市場是非常大的。
05 境外扎堆上市
網貸行業不斷整頓出清,但仍有一大批互金細分領域頭部企業選擇境外上市:
2018年9月19日,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的小贏科技(XYF)於在紐交所掛牌上市;
2018年10月25日,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提供商品鈦(PINTEC)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2018年11月15日,「車貸第一股」微貸網(WEI)正式登陸紐交所;同日網貸平臺泰然金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招股說明書,擬掛牌紐交所,計劃最高融資2000萬美元;
2018年12月15日,360金融也正式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募集資金5115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2017年上市的8家互金公司,這些互金企業上市後的成績並不算理想,多家公司的股價已經破發,市值嚴重縮水。
有業內人士稱,一方面是因經濟環境不佳,大盤跌了不少,另一方面也顯示資本對於行業合規能否獲得監管認可、以及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維持營收與利潤的增長等問題充滿不確定。
06 雲上價格之戰
一場不見硝煙的雲上戰爭,早已打響。商業銀行的轉型需求與成本壓力,讓監管部門充分認識到金融上雲的必要性,因此提出未來銀行業面向網際網路場景的信息系統須全部遷移至雲計算平臺,其他核心系統分批上雲。
金融上雲的剛需催生了雲服務提供商業態,目前,網際網路系早已規模化覆蓋客群。網際網路系雲服務商以騰訊和阿里為代表。
以騰訊云為例,目前,騰訊自主打造的「超級大腦」即智能作業系統,已在醫療、城市、零售、工業、金融等行業中落地。在醫療上,騰訊「超級大腦」已有深入布局。騰訊數據顯示,醫療超級大腦在過去一年中與100多家三甲醫院落地合作,利用AI影像、NLP等技術,讀片7300萬張,服務64萬患者,提示病變超過8萬次。
值得注意的是,雲服務商打價格戰已經不是國內市場的首次。騰訊5月又宣布多款產品降價,尤其是CDN全線降價,有內人士稱,毫無疑問,這將引起CDN市場又一輪變局——能降低成本和商業模式創新的CDN廠商可能還有空間,否則就懸了。
07 消費金融密集增資
時至去年年末,消費金融增資潮仍此起彼伏。
2018年12月8日,廣匯汽車公告,陝西長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股東擬按照目前股權比例對其增資6.9億元,長銀消費金融註冊資本將從3.6億元增至10.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上半年招聯金融以6.04億元淨利潤規模首次登上榜首。良好的業績表現連續獲得股東支持,該公司上一次增資完成於2017年12月,註冊資本從20億元增加至28.6億元。
事實上,為搶佔市場規模和滿足監管要求,消費金融公司在2018年密集增資。去年以來,已有多家消費金融公司完成增資:1月,中郵消費金融註冊資本從10億元增至30億元;3月,中原消費金融從5億元增至8億元;5月,海爾消費金融註冊資本從5億元增至10億元;8月,馬上消費金融註冊資本增至40億元;9月,四川錦程消費金融註冊資本從3.2億元增至4.2億元。;12月,長銀消費金融註冊資本將從3.6億元增至10.5億元。
08 互金資管新規29號下發
2018年3月28日,資管新規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深改委)審議通過。4月27日,資管新規正式發布。資管新規的核心原則是統一監管標準,打破剛兌,限制槓桿,充分信息披露,以防範風險。
但對於互金行業來說,互金資管新規——《關於加大通過網際網路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29號文)卻來的很「突然」。
29號文稱,網際網路平臺未經許可,依託網際網路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的行為,須立即停止,存量業務應當最遲於2018年6月底前壓縮至零。此外,分拆後的網貸機構實體同樣必須被驗收,驗收不過不頒發牌照,成為29號文的殺手鐧。
業內人士表示,對29號文的解讀,不能只落在網際網路資管業務上,包括不得定向委投、不得繞道金交所——這些其實都屬於資管業務規範,也是已有監管意見的延續。
09 ToB端業務成支付機構發力重點
2018年以來,第三方支付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跑馬圈地,而是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合規要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頻接罰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2018年以來,央行已開出134張支付罰單,無論是罰單的數量還是金額方面已遠超2017年。
此外,斷直連、備付金全面交存的監管措施同樣備受行業關注,從2018年年初央行公布的一系列規範措施中可以看出,監管未有「鬆動」跡象。而在下一步監管中,違規入網的商戶、商戶真實性的管理和審查非持牌機構或為無證機構提供支付服務被列為重點。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C端市場已被兩大巨頭佔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但是toB端和跨境業務將成為很多企業的著重發力點。
10 連續5年被寫入政府報告
最後要說到的是,網際網路金融行業雖然與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有很大不同,但近兩年來,網際網路金融無論是用戶需求、理財產品、金融服務都成為了傳統金融的推動者,國家也非常重視該領域的發展。
2018年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及網際網路金融,稱推動重大風險防範化解取得明顯進展。報告提出,要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網際網路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網際網路金融」已經連續五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在過去五年,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表述呈現「逐步走向成熟」的特徵。